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
2016-03-01韩城教师进修学校陕西韩城715400
关 琦(韩城教师进修学校 陕西韩城 715400)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
关 琦
(韩城教师进修学校 陕西韩城 715400)
自从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政治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正在苦苦的探索,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事实上,只有深刻改变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的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亦是如此。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的,在过去,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受动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都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的评价。
倡导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那么,从教师这个角度在课堂中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关系?
1.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理解、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教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乏和错误要以理解、宽容。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包括课内课外),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有“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找其谈话简直就是杀气腾腾,可想而知这样的师生关系怎么能谈合作和互助呢?
2.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更难形成共鸣。
3.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因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4.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客户,教师是靠学生成就事业的。所以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有了这种意识及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只要教师努力去做,努力改变。通过教师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唯教材是从,这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
教师教教材,其结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衰减,教〉学。)(教〉学、教=学、教〈学)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中国人总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外国人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
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
三、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的问题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事实往往不都是如此,课堂上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
(1)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 应该:①一般由学生来解决学生中的问题;②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共同研究,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兴趣。③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已不是难为情的事情,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四、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问题
现在许多老师都认为:有许多新课改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而这些课尽然是观摩课,专家们在评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问题。
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多数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有的多媒体课件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
那么,哪些教学手段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
没有一个统一答案。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应由你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