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探索*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16-03-01回娅冬武海英白美丽
回娅冬 武海英 白美丽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探索*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回娅冬武海英白美丽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随着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与新就业机制的逐渐完善,在校的大学生以及社会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日益升高,尚且处于初级阶段的就业指导教育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由此,便要求我们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不断地转变就业指导的观念,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以便满足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
大学 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
一、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原则
1.阶段性的指导和连续性的指导进行结合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进行分年级来指导,每一个年级均有其特定的学习任务,具有切实的阶段性,在大学生涯整个教育过程中,从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至大学四年级的准毕业生,他们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所以各个学习的阶段间又有连贯性。
2.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
我们目前所借鉴的就业指导理论多数都是从国外来的,他们的教育理论所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现实很显然是跟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借鉴运用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将我们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
3.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相互结合
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所开展的就业指导成果,一定是在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中得到经验,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的环节,则不管成果的好与坏都将无法得到修正。
4.共性化教育和指导个性化教育相互结合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个性化问题非常直接的关系到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真正实施。只是依靠教师的讲课与作学习报告根本就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因为每个大学生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是不相同的,学生更需要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在比较大的层面,其方向性、程序性以及社会共性等的要求都需要进行共性化的教育与指导,在比较小的层面,即个别学生的个别情况需求,则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再进行个别的去解决。
二、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具体措施
1.转换实习观念,落实全程教育实习模式
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实习时间相对集中、实习的地点相对固定。随着大学生实习理论的不断深化及实践条件的逐渐变化,原有的实习模式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在理论上,人们开始对教育实习进行重新的划界,即教育实习不单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更加是一个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过程。由此,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实习时段,将实践融入教育阶段的整个过程,创建并实施全程教育的实习模式。
该实习模式的特点是,教育实习并非临近毕业的时候才进行,而是围绕学前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从入学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全程教育实习的模式具体内容如下:a.专业基础训练,学生要通过基础知识相关考核。b.见习,从学生入学至大学三年级的时间里,每星期安排一定的时间由教师带队到幼儿园去见习,并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幼儿园去探访调查。c.模拟教学,安排见习生在小组里进行试讲,进而再到班上给小朋友讲,同时旁边必须有其他幼儿教师在听课。d.毕业实习,就是传统的毕业教育实习,即大学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演习。e.顶岗实习,由专业教师带队,到周边农村的幼儿园顶岗实习。通常情况下,农村的幼儿园缺乏师资力量,顶岗实习容易被接纳,令学生能够展示才能,此外还能提高他们独挡一面的本事。f.毕业论文,尽量使学生进入一线幼儿园,熟悉各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好论文的题目。通过从一到底的实习,加深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并且逐步的转变成制度化、规范化,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大学阶段。
2. 改革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的改善是以合理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前提的。学前教育专业通常招收的是普通文史类的学生,在高中的教育阶段学生主要是学习文科类的课程,而美术、音乐等艺术课则不被重视,学生在入学后几乎都没有得到任何的艺术沉淀积累。基于对丰富的校本资源的整合利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构建了“综合素质+专业+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1)课程安排。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2012年6月我们重新修改了教学培养计划,开设的主要主要课程有:普通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社会学、琴法、声乐、舞蹈、乐理、视唱与练耳、美术、幼儿游戏论、儿科保健、幼儿园管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有:胎教原理与方法、幼儿行为塑造原理、幼儿歌曲创作、幼儿园环境设计、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诊断与评估、幼儿合唱指挥、幼儿动画制作、幼儿国学教育、家庭教育学、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舞蹈创编。
(2)教学模式。我们以内容定形式,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不同的课程模块需要适配不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适配综合素质模块课程,“概念获得教学模式”适配专业模块课程,“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适配特色模块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并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进行群体教学,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逻辑思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根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材料,形成概念,“发现”所要学习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与创造思维。以学生为中心,使用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感觉统合训练、瑞吉欧教学法等“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直觉思维与经验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改变以往技能课评价的方式
新的技能评价方式并不是根据考试的成绩来划分,而是按照竞赛的形式来进行,当声乐、舞蹈、钢琴等技能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汇报演出;当绘画和手工等课程结束后,可以开一个小型的手工作品展览。不管是进行汇报演出,还是作品展览,均应按照学生实际的专业技能水平给予成绩的评定,并把该评定当作课程的考核结果。
*(本文为2011年河北北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