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课例研究,打造适恰课堂
2016-03-01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徐正伟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徐正伟
开展课例研究,打造适恰课堂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徐正伟
【摘要】为打造“适恰课堂”的课例研究,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措施有力,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而且形成了学校的教学特色,发展了教师,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与活力,展现了生机盎然的学校教育新气象。
【关键词】课例研究适恰课堂同题异构问题教学
一、“适恰课堂”的构建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校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校实际情况,加强教学研究,创新学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特色品牌,在全国首次提出打造“适恰课堂”,其核心价值就是使课堂教学适应每一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1.“适恰教育”的意蕴,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它是“个性化”的教育,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针对性强,因而效果好;它是“全面教育”,兼顾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它是“终身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它是“科学教育”,不仅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过程。它是把崭新的教育理念付诸教育实践的实验,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是学校高品位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2.“适恰课堂”的理论依据是差异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差异教学的原则是“因材施教”,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主体,根据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知识储备、兴趣爱好、个人专长、身心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以满足每一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原则是“循序渐进”,通过科学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由“现实发展区”发展到“最近发展区”,实现学生不断的自我超越,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意志力,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3.“适恰课堂”在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首先是研究学校的历史,归纳提炼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文化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广泛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学校提出整体方案,包括时间安排、内容、措施、评估等项内容;聘请专家论证,借用智慧的头脑,登高望远,使之具有前瞻性。其次,明确“育人”理念,个性育人、全面育人、终身育人,而且要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办学实践中去,体现在各项具体的措施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不仅研究学生的现实状况,也要研究学生的动态发展,不断调整教育策略,不间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分层办学,根据学生的发展程度把学生编入相应的班级,对不同的班级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多元化办学,根据学生的爱好和专长组建特色班,如美术、音乐、体育、传媒等,开发学生优势智力,促进学生特色发展;加强社团建设,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加强指导,常态化开展活动,使学生的专长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二、以“课例研究”的形式打造“适恰课堂”
1.课例研究: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的行动研究,是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活动,包括课前的教师备课、课中的教师观课、课后的教学反思和评课。课例研究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教学实施方案,而课例研究要对教学实施方案进行研究。课例研究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而课例研究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课例研究不同于课例,课例是典型的案例,而课例研究是通过对课堂中疑难问题的研究,进而形成课例的过程。
课例研究不同于教案、教学活动、课例,但它又与教案、教学活动、课例密切相关,它通过对教案、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典型的课例。课例研究源于对一节节具体课的研究,源于对课堂教学具体疑难问题的研究,但又要超出具体课的限制,上升到普遍的认识,甚至产生理论性的成果。我校的做法是:从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开始,通过教师个人自觉的教学反思,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以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为抓手,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同伴的交流、互动,集思广益;以教研组为单位,教师带着明确的目标,以观课为载体深入课堂,发现和揭示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集体研讨,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形成经典的课例;在此基础上,对观课中发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课题研究,提升全校教师的研究能力;进行校本培训,把教学、研究、学习、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创新教研制度,重构教研文化,建设学习型学校。这就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使其在教学工作中从事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教学,建构“适恰课堂”,同时为“适恰课堂”的建构提供了师资保障。
2.同题异构:课例研究的平台。教师的课例研究不同于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必须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岗位,立足于课堂教学。同题异构是指同一课题由多位教师上课,是最佳的课例研究方式。同题异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向的,一种是纵向的。我校围绕着“适恰课堂”的构建,按照“适恰课堂”的理念、要求(我校的适恰课堂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理念、原则的动态结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以同题异构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引入竞争机制,为课例研究提供了动力,增添了活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课例研究的深入开展。
(1)横向的同题异构。同一课题多位教师分别上课,由于各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教师的教学思想、专业水平不同,其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教学的结构、教学的策略、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效果不同,重在展现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为观课教师提供比较的参照,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所在,使深入的课例研究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把“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适恰课堂理念落到实处,成为真实问题的研究,由此形成的问题——课题的课例研究成为基于实际的研究,探索真实的问题,解决真实的问题,成就教育科研之真,收获真的教育研究之果。
(2)纵向的同题异构。同一课题由多位教师按先后顺序上课,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教师集体研究,由一位教师上课,教师集体观课、评课,并提出改进意见;再由第二位教师上课,教师集体观课、评课,并提出改进意见;第三位教师上课,教师集体观课、评课,形成典型的课例。这是一种教育的行动研究,是立足课堂的行动研究,在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轮轮的备课、上课、观课、评课、改进教学设计,使课例研究层层深入,渐入佳境,不断朝着“适恰课堂”这一教学理想迈进。课例研究形成的经典课例成为学科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促进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在一轮轮的课例研究中,全校教师备课、上课、观课、评课、学习,集体研究,共同提高,逐步形成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同时也营造了科研的氛围,形成科研文化。
3.问题教学:改进、优化、提高教学质量。课例研究是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始的,按照发现问题、分析和确定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的。为了把课例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改进、优化、提高教学质量,达成“适恰课堂”提高思维含量的目标,我校推行问题教学。问题教学是把教材内容转化为问题,通过问题制造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展现,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得到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教学的前提是创设问题情境,这就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形成民主的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为成功的问题教学创设基础和前提。
(2)探讨课堂生成性的问题。教学是流动的过程,教学不可能按照事先的设计原封不动地进行,当教学引入学生的积极参与之后,教学的动态生成就变成不可或缺的了。教学中产生的新问题,特别是来自于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敏锐的视角,高超的教学智慧,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科学地进行价值判断。如果是没有价值的问题,也不能漠视,漠视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可以说:“你提的这个问题,课后单独解决。”如果问题有价值,但教师一时不具备解决的条件,可以这样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暂时没有能力解决,我们一起思考这一问题好吗?”教师的诚恳态度令学生敬仰,不仅激发学生思维,而且有利于教学相长。如果学生的提的问题有价值,而且教师有能力解决,那就认真解决,使它成为意外的惊喜,使教学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提高教学的思维含量,亮点不断,精彩纷呈,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