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笔教学探索
2016-03-01江苏省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校顾效
□江苏省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校 顾效
书法用笔教学探索
□江苏省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校顾效
随着国家对书法教育的重视,书法课再次回归课堂教学。与之相适应,国家和各省市相关部门纷纷编写了配套的书法教材,这些教材各有特色,在图片质量和印刷质量上都胜于以前的书法课本。但在毛笔书法的核心内容——“用笔”上仍有些概念模糊,表述不清的缺陷。
一、笔笔中锋
古人所渭的“千古不易”、“千古不传”的用笔法的根本是什么呢?书法用笔的根本,说来也简单,只有四个字“中锋行笔”。关于“中锋行笔”前人之述备矣。王澍在《论书剩语》中说:“所谓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无往不当矣。”西泠印社出版社编写的书法教材中也准确道出了中锋行笔的涵义即“毛笔笔尖始终在笔画的中间运行,写出来的线条两边光洁,匀净有力”,只是教材没有强调书写时必须中锋行笔,做到“笔笔中锋”!
判断是否中锋行笔古人常常用“屋漏痕,锥画沙”来形容。清代的包世臣表述得更具体:“每以熟纸作书,则其墨皆由两边渐燥,至中一线细如丝发,墨光晶莹异常,纸背状如针画,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在书法教学时由于纸质不同和学生往往蘸墨较多,单看笔画难以判断是否中锋行笔。我们可以让学生留心自己的毛笔,判断书写时笔毛倒伏的方向和运笔方向是否一致,写横时笔毛一定是左右方向的,写竖时笔毛方向一定是上下方向的。另外可以看笔画写完后笔毛是否卷曲,只要是中锋用笔的笔毛就不会卷起来的。
二、中锋和正锋、侧锋和偏锋
在古代书论中存在中锋和正锋、侧锋和偏锋含糊不清互相混用的情况,常令学者茫然。我们先来说说偏锋,它的含义相对于中锋而言,行笔时“毛笔笔尖在笔画的一侧运行,写出来的线条一边光洁,一边毛糙”。也就是笔毛倒卧时的方向和行笔方向不一致,笔毛常常会卷曲起来。
与之相混淆的是侧锋。如我刚才引用的话出自最近出版的书法教材,教材中就把“偏锋”说成“侧锋”,表述的内容和偏锋的概念完全一致,叫法不同而己。只是教材未能明确指出偏锋(或者叫做侧锋)行笔是一种错误的用笔方法,一定要避免的。其实这套教材的用笔部分也一直在强调中锋行笔,但表述上含混不清。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侧锋”的含义就不明确,编者又昧于用笔之道,自然不敢也不能说出明确的话来。后人在评论王羲之书法时常用“侧以取妍”来赞扬他的突破和创新。难怪教材的编写者们不敢明确的说这一“侧”是不对的,书圣怎么会错呢?其实此一“侧”已非那一“偏”了,是指落笔时的方向和行笔方向并不一致,“欲横先竖,欲竖先横”之谓也。如写横时毛笔先向下方内侧点入,然后迅疾提笔调锋向右,是和正锋相对应的。这样的“侧”非独右军、欧颜柳赵、苏黄米蔡莫不如是,惟侧锋乃能出方笔,点画才有峭拔俊逸的姿态。
古人论及“侧锋”也乱得很,黄庭坚说:“侧锋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很明显这里的侧锋是指偏锋。朱和羹《临池心解》有:“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为》,取妍处时带侧笔。”这里的侧锋就是指落笔时侧向点入,这里的侧锋是和正锋相对应的。其实正锋和侧锋都必须在中锋运笔的前提之下,篆隶多用正锋直入,而楷书、行草往往正侧并用。侧锋的运用稍晚些,现存较可靠的早于二王的法书是陆机的《平复帖》,观其用笔往往多用正锋直入显得浑朴质拙,右军遗墨中如《初月》、《姨母》二帖也多用正锋,后羲之变法正侧互用,书风也变得妍丽秀美,我们在《丧乱》、《得示》、《二谢》诸帖从中可以看到这一变化。
三、提按
要做到“笔笔中锋”少不得行笔时的提按。古人于此尤为看重,如开头我引用的董其昌的论述。刘熙载在《书概》中更强调“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我们使用的毛笔是软的,要令笔尖始终在笔画中运行是很不容易的,如写“横折”,横中锋了,如果没有调整,一“折”马上偏锋,笔画“左秀而右枯”。因为毛笔只有在提的状态下才能向任何方向行笔都是中锋,一旦按下那只能或左右,或上下这一单向上保持中锋,如果改变方向就会偏锋,所以行笔的过程是毛笔通过不断提按调整笔锋的过程。书法用笔的方法有很多,尤以“提按”最为重要!正因为如此,书法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同时明其理也十分重要。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书法教材在“提按”上要么表述不详,要么只字不提。经典的上海书画版《中学生字帖》用图解的方法解释用笔方法,起笔时先按再提,然后改变行笔方向,但是提笔后仍须按下铺毫,再行笔这一过程没有讲出来。收笔处仍要有一个提按过程,教材也没有讲对,依其方法收笔,笔毛一定会卷曲起来的。新近广泛试用的西泠印社书法教材更是只字未提。
四、永字八法
字是由点画构成的,“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所谓八法是指八种点画的书写方法。其实点画之多不止这八种,古人以为这八法基本可以概括点画的写法了,“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这八个笔画又正好包含在永字之中故名“永字八法”,这八法简洁,概括而能广泛流传。
古人对于用笔的重视远大于结构的,赵孟頫就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而现在书法教学恰恰相反,将间架结构当作重点来教,占了大多的篇幅和课时。于用笔往往是讲得不多,不透,甚至错漏百出。书法和平时的写字是不同的,写字时结构写准,写好就可以了。书法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的,不然就成了古人批判的“信笔”了。希望在书法教育终于重回课堂的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努力不断完善书法教材,优化教学手段,推动书法教育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