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

2016-02-29陈兴文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工程教育协同育人

陈兴文,刘 燕,邵 强

(1.大连民族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116605;

2.大连民族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116605)



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

陈兴文1,刘燕1,邵强2

(1.大连民族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116605;

2.大连民族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116605)

摘要:针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学科化、脱离工程背景不适应未来工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需求问题,在全面解析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工科各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提出了六种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并从协同机制、协同载体建设、协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策略探讨,为高校开展协同育人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协同育人; 协同机制;工程教育

在我国工程教育学科化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工程教育出现了过度学术化、脱离工程背景的倾向,背离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工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适应企业技术升级步伐;二是不适应工程人才国际化发展趋势;三是不适应未来卓越工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需求;四是不适应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为此国家在十二五期间相继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一系列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强化了校企协同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1]。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的文章指出:坚持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要紧紧扣住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培养与需求的对接。

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协作模式,而协同是将育人过程中的各方要素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对受教育者的正向影响,实现整体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这是现代工程教育的主流模式,也是突破传统工程教育模式的最佳途径。影响校企协同育人质量的各要素包括共享资源、共同制定的培养标准、共同实施的课程体系、共同认可的评价标准等核心要素,这些核心要素实施的关键是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培养载体的建设。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资源情况建立形式多样的培养模式,在培养载体建设上要突出以工程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建设理念,突出做中学、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2]。

2构建多元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每个专业服务面向、培养目标的不同,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对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是实现校企互利双赢的最佳模式。学生从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

2.2 “双定生”培养模式

“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协议方式,由企业出资,由学校招收定向培养和毕业后定向就业的学生,其招收的 “双定生”,都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协议书”。其主要特点有:招生即可就业,学生只要执行协议.就可保证100%就业;以销定产,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招收培养什么人才,需要多少,学校就培养多少;学校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调整课程、实习时间和培养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出口”决定“进口”,使招生办学的最大动力变成了满足社会需求。

2.3 “1+X+Y” 培养模式

“1+X+Y”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人才培养过程分解为三个层次进行。“1”是第一个层次,即职业素质培养层次;“X”是第二个层次,即职业技能培养层次“;Y”是第三个层次,即职业能力培养层次。职业素质培养层次。通过第一层次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培养对象具备从事本行业职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通过以技能训练和任务模拟为主体的第二层次专业领域课程学习,使学生明确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领域,掌握知识应用的具体路径,更重要的是可以系统地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的相关性。本层次之所以用“X”表示,是因为要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企业要求以及参差不齐的学生素质。本模式可不断调整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通过采用顶岗实习、企业参与毕业设计等第三层次的培养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在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的实际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层次之所以用“Y”表示,也是因为要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培训时间、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该模式若要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必须通过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岗位要求进行人才培养,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评估,企业按照协议落实学生就业等方式,真正做到校企深度融合。

2.4 学工结合模式

学工结合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对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5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通过产学互动校企结合的形式,把教育与科研、行业生产等活动和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有助于发挥高等教育作为先导对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的积极作用,满足校企双需,实现校企双赢。该模式实现了对教学、科研、生产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一评价。合作各方在明确的发展战略意图指导下,制订共同认可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共享分配等重大问题[3]。

2.6 需求联动模式

需求联动模式是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突出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元素,培养“熟悉区域产业背景、适应多岗位需求、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学校与政府、学院与行业、教师与企业的对接,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企业需求多维联动。通过构建岗位意识、岗位经历和岗位能力融入专业教育的渐进式岗位教育新体系,实施课程“立地”建设、资源“进岗”整合、教学“实务”提升,“活化”了课程教学、岗位师资、企业学习“三大”资源,构筑了课堂教学、岗位实践、能力拓展“三大”平台,满足区域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岗位需求。

3开展全过程“闭环式”校企协同培养,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全过程校企协同是指校企双方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实施、培养质量监控等环节进行全面协同;“闭环式”协同机制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闭环协同。

全过程“闭环式”校企协同培养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课程实践结合、研究应用结合等途径,实施校企协同修订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联合组建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教学科研团队等一系列教学科研互动,提升校企双方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促进了校企双方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全过程“闭环式”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如图1。

图1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4校企协同培养长效机制及实践路径

校企协同创新的形式和路径可以是多样的,但不管什么形式和路径都不再是简单的安排实习或实训,而是以企业真实问题或项目为载体,构建起紧密型、常态化的校企联盟,强化校企的合力运作,全面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合作内涵。

校企双方从分析社会需求入手,以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制定为抓手,通过共建工程教育实践基地、工程研发中心、双方人员交流、学生企业体验实践等途径构建以企业真实问题或项目为依托的人才培养实践模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将企业的真实问题或者项目转化到被培养对象学生身上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否则就变成了教师的横向科研课题或科技服务项目。如何实现转化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和建设有效的培养载体。

4.1 构建校企协同培养长效机制

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摆脱走人情托关系安排学生企业实习的现状,才能摆脱校企合作受制于人的的怪圈,通过企业真实问题和需求把校企双方粘合在一起。校企双方协同培养长效机制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促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学校、企业、教师、学生所承担的角色和作用如图2。

图2  学校、企业、教师、学生所承担的角色和作用

从图2可以看出,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培养载体建设,这是对校企协同培养契合度考察的关键。从课内研究性学习、工作性实践学习、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三个途径开展协同培养载体建设可以实现课内外协同、校内外协同,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4.2 校企协同培养实践路径

基于企业真实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教师将企业真实问题引入课堂,学生进行资料检索、文献收集、整理,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和途径,提出方案和建议,进行课堂交流讨论;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由教师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出改进思路和方案;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由教师提出企业实际项目,学生参与设计、开发、研究全过程,应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提出解决项目任务的方案。

基于企业岗位的工作性实践是学生承担一定岗位工作职责的专业实践。学校架构来源于企业、教师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工作性实践岗位,面向学生集中发布,明确岗位要求和待遇等信息,以招聘会的方式,企业与学生刷怪象选择,组织岗前培训,学生到企业进行8-12周的工作性实践。学生带着企业问题完成科技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学生管理实行双刀是制和绩效双方考评。学生在工作性实践中,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融合企业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也能把在企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带到科技创新活动中。

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时,围绕“破解企业生产问题”和“企业预期的职业素养”,按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的发展规律,开展“基础训练—技能训练—创新训练”全程递进式训练模式。学生集合带哦盐的真实问题、教师金额及服务课题、学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础训练”主要以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社会实践、企业调研、生产体验等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了解专业及行业前景;“技能训练”主要以课题研究、校内学术竞赛、挂职锻炼和参与实践等为载体,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参与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培养学的创新能力;“创新训练”主要以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为载体,为学生提供独立研究的机会,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4.3 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

传统评价模式的组织结构往往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来反映教学质量,实际上这是不能真实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为了真正全面全方位评价,应建立“学校-家长-企业、行业(用人单位)-政府-社会”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人才培养质量最权威的评价应当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作为评价标准,将学生掌握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嵌入到评价指标中。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进口、过程、出口”统筹起来进行系统评价,特别对校企协同培养的环节应加大行业、企业的评价权重,这对建立协同培养的长效机制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通知[Z].北京,2011.

[2] 陈兴文.大学科技园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 [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8):31-34.

[3] 许青云.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4):123-125.

(责任编辑王楠楠)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Strateg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CHEN Xing-wen, LIU Yan, SHAO Qiang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2.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Abstract:Aiming at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without adapting to the engineering talents cultivation needs in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becaus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with disciplinization and deviation from engineering we analyze overall the conno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six cooperative education cultivation modes combined specialty features and service direction are proposed. Mealwhile, the practice stateg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s is discussed from such aspects as cooperative mechanism, cooperative carriers construction, cooperative security mechanism, etc. The reference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is provided.

Key words:cooperative education; cooperative mechanism; engineering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83(2016)01-0092-05

作者简介:陈兴文(1969-),男,辽宁锦州人,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控制及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13043);辽宁省 “十二五”高等教育研究立项课题(GHZD13023)。

收稿日期:2015-04-10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工程教育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