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电视新闻节目
——以央视《第一时间》为例

2016-02-28胡梦琴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粘贴

胡梦琴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电视新闻节目
——以央视《第一时间》为例

胡梦琴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后现代主义主张反传统反权威,呈现出离散化、碎片化、无中心等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后现代主义的烙印。本文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第一时间》为例,分析该节目在后现代语境下呈现出的节目特色。

后现代;《第一时间》;节目特色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泛文化思潮,它因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备受关注,成为西方不同领域学者研究和探讨的中心。在后现代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即便是本应严肃正经的新闻节目,也呈现出碎片化、平面化等后现代主义特征。本文将以央视二套的早间新闻节目《第一时间》为例,分析在后现代语境下该节目呈现出的种种特点。

一、《第一时间》栏目简介

《第一时间》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于2003年10月推出的一档早间新闻资讯栏目,以“资讯唤醒每一天”为节目口号,以“轻松的方式传播严肃的资讯”为新闻理念。节目主要关注凌晨以后发生的最新的国内、国际新闻,整体风格鲜活、明快。《第一时间》从创立至今,经过几次改版,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2003年10月20日,CCTV-2全面改版,名字从原先的“经济·生活·服务”频道改为经济频道,《第一时间》就是在频道改版后推出的一档全新的资讯节目。主要分为新闻、读报与时尚三大板块。新闻版块以播报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为主,偏重经济新闻。读报是这个节目的鲜明特色,它以适合电视表达的方式重新梳理主流纸媒的新闻,将原本书面化的表达改成更易被电视受众接受的口语化表达。时尚版块主要介绍当下时尚的文化、时尚的科技以及时尚的生活方式,如流行前沿的模特大赛、最新科技成果展示以及最新上映的大片等等。

2004年4月,《第一时间》新增周末版,节目结构与之前的基本相同,只是在节目内容的编排上偏重轻松休闲的软新闻,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愉快的周末氛围。

2009年8月24日,随着经济频道改版为财经频道,《第一时间》再次改版。

在节目样式上,加大了图标、数据、图片的比重,并增加了实时滚动的汇率等内容,加强了节目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第一时间》经过推陈出新,如今主要分为互动话题、新闻、读报说网、昨日之最、看天下、生活早间秀等板块。作为一档早间的新闻资讯栏目,《第一时间》以轻松、娱乐的方式来播报严肃的新闻资讯,突出新闻的故事性、娱乐性,这些都切合了后现代主义的种种特征。

二、《第一时间》节目特色

(一)内容“去中心化”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反对中心论和一元论,反对权威和绝对,它强调对价值的自由选择,推崇人性化发展,解放思维。基于此,后现代主义解构大师德里达提出了“去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即对文本的关注不再聚焦于它的中心,而是关注其边缘,关注那些被隐瞒、被掩盖的环节。当电视新闻被视为媒介文本时,其“去中心化”的过程就是建构那些与观众切身经验相关,但以往却处于边缘的意义的过程。[1]

《第一时间》在内容编排上不仅仅关注重大时政类新闻,更关注那些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反映他们生存状态的社会、民生类新闻。例如,关注身边的天气情况,关注民众春节出游的问题,提供春运服务资讯等等。《第一时间》在内容编排上关注民情民生,倾力建构“新闻为民所用”的全新话语体系,恰恰是后现代主义反权威、去中心的表征。“在当下这种后乌托邦式的平民生活中,在反精英主义情结日益普遍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对深度意义、终极价值、永恒真理等精英话语的灌输已渐生抗拒,他们开始放弃对终极价值的追求,转而开始向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生活原生态回归。”[1]

(二)无深度的平面化

后现代主义大师杰姆逊曾指出“后现代电视”具有四大特点:“深度感的削平,历史感的削平,本体性的削平,距离感的削平”。[2]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抛弃了时空的深度模式,将深度结构的立体文化进行浅显的拆解,简化为无深度结构的平面文化。随着电视这种直观表象媒体的普及,后现代主义者深信深度会成为人们了解真相、解读现实的束缚,要以表层、浅显易懂的内容给人一种更为直接的无须解读的形象表述,使认识不再需要多层次的解释,变成只有一个层次的平面。

新闻的主要功能就是探寻事实背后的真相,所以深度报道应该成为新闻的重中之重,其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新闻节目的质量。然而当新闻与电视相结合,电视媒介本身口语化、视觉化、非线性等特点就决定了它更适合播报短平快的消息类新闻而不是需要调动理性思考的深度新闻。电视媒介毕竟属于大众文化的产品,它生产出的商品具有琐碎化和均质化的特点,浅显直白,缺乏深度。

《第一时间》在新闻内容的安排上颇为丰富,既有时效性强的政治、经济、社会类新闻,也有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服务类资讯,同时还有各地的奇闻轶事。但这些新闻多是以动态消息为主,少有深度报道。这一方面是由于《第一时间》是日播节目,新闻大多是昨夜今晨发生的事情,编辑没有充分的时间把每条重要新闻都制作成深度报道。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基于对受众的需求分析,现代人生活节奏明快,通常是打开电视边看新闻边做其他事情,不会投入足够的注意力来关注新闻,也缺乏观看深度报道的耐心,因而短小精悍的消息、简讯就成了《第一时间》新闻版块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复制粘贴的碎片化

主体的零散性、碎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复制与粘贴的方式,所有的碎片都可以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个体。在影视艺术领域,蒙太奇的运用形成了一种非线性的时空结构,主体被以秩序颠倒、时空重构的方式重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受众所面对的世界不再只是真实可感的世界,而是一个被任意放大、无限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复制与粘贴成为常态,社会生活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纷繁而毫无意义且不确定的信息。最终,主体文化的权威性日渐式微,多元文化、碎片文化开始兴盛。

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消解了距离,营造出一种“随时随地都在场”的幻象,这也昭示着复制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一切文本、影像、声音都可以被复制再生,独一无二的原作不复存在。电视新闻就是依靠技术手段,对新闻元素进行声画粘贴与复制的一种媒介形态。它为了给大众提供更多更广的信息资讯,对已有素材进行加工甚至完全复制重组,形成自己的资源。于是,复制造成影像泛滥,原创性在无休无止的复制中逐渐消失,即便是所谓的原创也不过是复制、粘贴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第一时间》在内容的选取上就有着复制与粘贴的痕迹。首先,在“昨日之最”与“看天下”两个版块中,播放的节目内容并不是由财经频道的记者自己采编、原创的内容,而是直接复制了国内外网友上传的搞笑、欢乐的趣闻段子。例如,在2015年12月19日的“昨日之最”版块,播放的内容为“最浓情的示爱”,即在挪威一婚礼现场,新娘向新郎唱情歌示爱,新郎激动哽咽的故事。这类视频画面由网友自行传至网络,成为热门网络内容,《第一时间》直接复制了这些画面,加上主持人简短的评说,就成为了当天的节目内容。其次,在主要的新闻版块,也避免不了复制与粘贴的成分。在12月18日的新闻“四川西岭雪山,雪后似仙境”中,画面采用的是成都台记者出镜采访的画面,再配上节目主持人的解说,重新组合成了一条新的新闻。

杰姆逊曾将复制与粘贴形容为“拼盘杂烩”,他批判道:“在拼盘杂烩的文化中,过去成为一大堆形象的拼凑叠加,成为一个复杂多样、毫无生命力,如映像般的模拟体。因为‘过去’作为‘所指’,先是逐步被冠以括弧,然后整体地被文字、映像所撤销抹去,留下来的,除了‘文本’以外,正是一无所有了。”[3]粘贴、复制的技术无疑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崇尚复制与粘贴的碎片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廉价的流行快餐,使得受众的个性、创造力、批判热情都逐渐消失,人们习惯了流行文化的轻松娱乐、直白易懂,拒绝更深度理性的思考。无意义、无深度、无内涵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事物与他人都报以冷漠无视的态度。

三、结语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思潮,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性媒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后现代的种种特征。《第一时间》节目呈现出的“去中心化”、平面化、碎片化等特点是后现代主义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电视新闻逐渐呈现出娱乐化、碎片化的倾向,制造了一份份毫无意义的流行快餐。受众被浅显直白、通俗易懂的文化所驯化,沉迷于符号消费中,拒绝深度的理性思考。这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正是电视新闻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1]蔡骐,全燕.后现代法则与电视新闻[J].现代传播,2004 (4):71-73.

[2]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71.

[3]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456.

G222

A

1674-8883(2016)16-0130-02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粘贴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帖脸谱
《猫头鹰》小粘贴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A ski trip to Japan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What Would I Change It To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