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美术馆的角色与职能定位

2016-02-28邵笔柳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美术馆职能博物馆

邵笔柳

(四川美术学院 美术馆,重庆 401331)

浅析大学美术馆的角色与职能定位

邵笔柳

(四川美术学院 美术馆,重庆 401331)

大学美术馆是依托大学而建的美术馆,包含大学与美术馆两层含义,其角色与职能定位方面在美术馆系统中独树一帜。本文首先试图通过梳理大学美术馆角色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源头上阐明大学美术馆的角色与职能定位。再从知识生产、研究以及教育三个角度剖析现代大学美术馆的职能特点,进而讨论大学美术馆在角色与职能定位上的局限与面临的问题。

大学美术馆;知识生产;研究;教育

一、引言

大学美术馆依托于大学而建,是美术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备大学精神与博物馆文化双重属性,既要满足教学与学术研究又要服务公众,因此在职能定位上,与普通公共美术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知识生产”、研究及教育等职能的实现以及这几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重要的考虑要素。

二、大学美术馆角色的历史演进概述

大学美术馆简单理解是大学的美术馆,是依托于学校而建立的美术馆。然而,早在现代意义的大学出现以前,就有学术机构以教学与研究为目的开始从事整理收藏与展示研究的活动。据考古资料显示,公元前2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拉撒(Lasa)地区就有学术团体进行大规模的收藏活动。公元前530年在苏美尔文明古城乌尔(Ur)的学校更是有类似于现代美术馆展厅的场所出现。公元前290年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内的“博物园”以“保存和研究古典文化为己任”,对众多知识领域进行分类收藏,藏品数量庞大,“开创了人类文化保存中一种带有普遍性意义的机制”。

中世纪期间,西方学术机构整体呈现衰落之势,对于实物资料的收藏活动也随之较为沉寂。欧洲的文艺复兴使得人文主义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世人对于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的信奉,使得欧洲许多大学开始了对利于科学研究的实物标本的大量收藏,从而高等教育机构的收藏与展示活动在学科发展的助力下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博物馆,早期大学博物馆的收藏主要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目的上则主要是为了给师生提供相关的学术参考材料以满足教学与研究之需。因此,早期的大学博物馆的收藏活动是以学科建设与研究的需要为主要依据而进行的,其角色与职能主要体现于学校内部的研究与教学。

1683年,欧洲建成了第一所公认的、规模较大的大学博物馆——牛津大学的阿什莫尔(Ashmolean)博物馆,其建立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模式对当代大学博物馆影响颇深。在近两个世纪不断的扩充与发展中,阿什莫尔博物馆从一开始的收藏展示和教学研究相关藏品的展示场所,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机构,其职能也从展示延伸至教学与研究领域。同时,工作人员在承担处理日常博物馆的事务外,还直接担任学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阿什莫尔博物馆这种将收藏、展示与教学研究活动有效结合起来的组织运营模式,对此后大学博物馆的角色与职能设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艺复兴以降,大学对于艺术品的收藏展示活动十分活跃,从而大学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同样得以发展。1546年,英国牛津大学成立了“基督教会学院绘画馆”,二十年后“绘画馆”则被改建为一座小型艺术馆。曾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的维斯康特·菲兹维廉姆于1816年将自己收藏的艺术品捐赠给母校,并出资创建了剑桥大学菲兹维廉姆艺术博物馆。19世纪开始,世界各大学纷纷开始建立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发展至20世纪,伦敦大学创建康特奥德艺术博物馆、耶鲁大学建立英国艺术中心……大学艺术博物馆已成功超越自然科学领域的大学博物馆成为大学博物馆系统的重要新生力量。

与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大学博物馆不同,大学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在建立之初便表现出更为丰富多元的角色。其不仅承担学校内部的教学与研究任务,同时对于学校外部的社会公众的服务与教育也十分注重。大学美术馆的艺术品收藏与展示一方面为在校师生,提供艺术史论研究及艺术创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另一方面艺术品本身特具的审美特性能吸引众多普通社会公众,为其带来审美愉悦。正是大学美术馆这种不同于其他大学博物馆的特殊职能,使得其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其角色也从附属于大学的教学辅助机构中突破出学院的围墙,广泛地渗透到周边社区乃至更广阔的社会中。

三、大学美术馆的职能与特点

(一)大学美术馆与“知识生产”

“知识”在汉语中有着十分丰富的释义,不仅是一个代表人类认识成果的名词,还是一个发掘、学习以及运用认识成果的过程。更有学者认为,“知识”是一种认知模式或结构模式,是通过认知与认知模式的建构而进行知识对象社会化和能量化的过程。从而,与“知识”相对应的“知识生产”的概念同样不是单一的生产“新知识”,而是一个包括原创性知识生产、复制性知识生产以及定制性知识生产在内的多元概念。其中,原创性知识生产被看做是研究的过程,而复制性知识生产则被理解为是教育的过程。

“大学”对应以上知识生产的类型来说,首先是以原创性知识生产为主要动力,通过研究得到原创性知识后,再进行复制性知识生产,即履行教育的职责,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从而完成整个知识生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前阶段的“研究”还是后阶段的“教育”,都是以原创性知识生产为驱动与目标的。而作为博物馆系统的美术馆,其知识生产的模式主要属于复制性。换句话说,美术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教育普及与输出活动,即以展览、出版物及相关的讲座、论坛、工作坊等公教活动为输出方式,而进行广泛的知识传播。

大学美术馆作为依托大学而建立的美术馆,既是教学辅助单位又是相对独立的学术机构。因此,它不仅是一个展览作品的场所,更是“知识生产”的主体、一个完整的“知识生产”系统,其知识生产的模式也兼具了大学与公共美术馆的双重属性。也就是说,大学美术馆所进行的知识生产是在原创性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传播与展示手段将知识进行复制生产,然后再以此为据进入新一轮的研究性原创生产中,由此形成完整的由研究到教育再回归研究的知识生产链条。正是这样一种循环模式,使得大学美术馆明显区别于普通公共博物馆,从而承担与发挥其独特的职能特点。

(二)大学美术馆与研究

美术馆的研究首先是基于馆藏的,从其收藏的情况便能窥见该馆的研究方向、目的以及深度。而大学美术馆的收藏由于其特殊的学院属性更具针对性、学术性以及专业性。大学美术馆的收藏活动主要是以大学教学为目的而展开的,反过来,大学美术馆的收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大学的教学历史。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较早就开始了收藏活动,并且从一开始美术馆的收藏方向与目的都是围绕教学而展开。这一点从该馆的宗旨中可见一斑,“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借助研究、保存、维护、策划展览、扩大收藏而运行。通过使学生不断直接接触艺术品原作,通过与艺术及考古学院的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学科的通力合作,美术馆促进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批评思想和视觉文化的发展。”

在完成围绕以教学为目的的收藏活动后,接下来基于馆藏藏品进行有目的的研究是大学美术馆的工作重点。大学美术馆的馆藏研究主要是站在一定的学术高度对藏品进行梳理与研究,同时引入、建构乃至生产出新的知识,并最终回归到教学活动中,然后再进行新一轮课题的研究……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形成完整有效的知识生产回路。

同时,大学美术馆对青年艺术家以及青年艺术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作为青年艺术家的摇篮,使得大学美术馆较容易接近青年艺术家创作生态的天然优势。正是发挥这样一个教育优势与特色,大学美术馆逐渐成为一个独特的青年艺术家培养与发现平台,为业界挖掘与输送新兴艺术力量。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的“CAFAM未来展”,邀请国内外著名的艺术机构、策展人以及艺术家联合提名3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并为其举办展览、出版提名集。这样的项目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是为考察青年艺术家的生态以及青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鲜活与原生态的资料;二是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十分专业而广阔的舞台,身体力行地推动青年艺术的发展;三是具有“学理性”“未来性”的展览与教育活动能启发更大范围的青年艺术家,促进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同样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发起,现已覆盖全国九大美术院校的“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也是一个重要的青年学生推荐平台。该项目旨在了解青年学生创作动态和萌动的新思潮,加强学生与学院及美术馆的学术关联和纽带。

(三)大学美术馆与教育

美术博物馆系统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公共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美术馆,其教育职能则更多地受大学教学所影响。然而这种教育又与大学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不同,大学美术馆通过多维度的作品展示、工作坊等互动活动,打破书本与理论的界限,强调整个教育过程的实践性与思辨性。这种更为直观且更具想象力的方式,使得美术馆教育成为大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学美术馆的教育是和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成果最终将应用于教育活动。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大学与美术馆”项目为例,该项目首先是由其特色馆刊《大学与美术馆》延伸而来的。《大学与美术馆》“致力于促进国内同行对美术馆事业的研究兴趣和学术交流,促进相近学科对美术馆知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由这样一本集中美术馆知识系统研究的学术集刊生发出了“大学与美术馆论坛”与“大学与美术馆俱乐部”两个公共教育项目,这两个项目围绕大学与美术馆的主题开展了多个讲座以及论坛。“思想与未来——首届‘大学与美术馆’论坛”围绕“大学精神与未来”“美术馆与青年文化”“被动与主动:知识生产的有效性”三个议题展开讨论,论坛上专家讨论与观众互动间产生了很有价值的化学反应。“大学与美术馆”项目将关于美术馆未来发展和对当代艺术的思考等问题的学术研究、前沿思想付诸实践,并通过丰富的公共教育将之广泛传播,是大学美术馆将教育与研究职能相结合的典型成功案例。

此外,大学美术馆作为高校的教学辅助单位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师生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目的也更多地指向辅助教学与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因此,无论是策划的展览还是举办的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都较多地围绕专业学术性问题而展开,一般没有一定艺术专业基础的普通民众很难参与其中,对其的宣传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也是目前大学美术馆普遍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四、大学美术馆职能的局限与面临的问题

正如上文所述,大学美术馆在行政上隶属于美术院校或其他各类高校,处于学院附属地位,在知识生产、研究与教育等各个职能方面都以突出的学术性为特点,主要受众也以美术院校师生、艺术家以及画廊等专业艺术机构从业人员为主。相对于普通公共美术博物馆的通识教育,大学美术馆更多强调的是专业性与学术性,从而举办的展览以及公教活动也是针对主要受众群而开展的专业活动。

由于上述种种的角色与职能特点,目前我国的大学美术馆多为“关起门来”办展览,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使得各学院美术馆时常处于门庭冷清的窘境中。然而,大学美术馆是大学精神与博物馆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机构,虽然在行政上和大学有隶属关系,但作为一个美术馆的功能却不应该因此缺位。应该在强调专业性与学术性的同时不能局限于象牙塔中,逐步成为社区、城市、国家的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解决好专业与大众、学院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大学美术馆拓展职能、完善角色身份的关键。

五、结语

大学美术馆是依托大学而建的美术馆,包括大学与美术馆两层含义。大学美术馆以美术馆作为中心词,其职能与公共美术馆一样,即强调对公共社会负责,为普通公众服务,这是大学美术馆首先要遵从的原则。同时,大学美术馆又因其隶属关系而具有大学精神的属性。大学作为社会的高等教育机构,是知识与思想生产的主体,但生产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将知识与思想传播、教育、服务于社会和公众。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美术馆的职能是生产知识和思想并将之教育和服务于社会。而这种教育功能又不与大学教育完全相同,它更强调广泛的社会性、普遍性以及公共性。因此,大学美术馆应在大学的知识、思想高度以及与美术馆的公共服务普识教育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准确地定位其角色与职能。

[1]尹彤云.大学博物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中国博物馆,2004(4):3-7.

TU242.5

A

1674-8883(2016)16-0015-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A类项目课题“从经典艺术到大众文化的嬗变及规律研究”阶段成果,项目批准号:2011WTA14

猜你喜欢

美术馆职能博物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博物馆
职能与功能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露天博物馆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