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台新闻报道中的“大与小”

2016-02-28苏雄锋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以小见大

苏雄锋

(闽南日报社,福建 漳州 363000)



对台新闻报道中的“大与小”

苏雄锋

(闽南日报社,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两岸题材历来是“大题材”,对媒体来说也是“富矿”,有广阔的挖掘和展开的空间。位于闽南的漳州是台胞重要的祖籍地、台湾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台商投资的密集区。近年来,作为漳州的主流媒体——《闽南日报》积极探索对台新闻传播新模式,着力“大中抓小”“以小见大”,开展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为积极促进两岸情感、加深交流合作作出贡献。

关键词:对台新闻;大中抓小;以小见大

一、“大中抓小”,从“心”再出发

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长期的军事对峙和政治分治使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不高,甚至形成“心墙”。今天,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如何促使两岸人民“心心相通”是对台宣传报道工作重大而长期的任务。笔者认为体察“台湾心”怀有“两岸情”就是重视台湾民众的独特心态和情感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处于对台前沿的媒体对台舆论宣传的原则和重要途径。

在对台宣传工作中,我们认为利用“大中抓小”的方式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凸显或延伸放大,通过讲好“小”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会有获得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良好传播效果。例如,2014年5月23日,一辆搭载有台胞的厦门旅游客车行经西港线华安沙坑口路段时掉入九龙江北溪,造成人员伤亡。该起交通事故因涉及24名台胞的生命安危而牵动两岸民众的心,题材敏感,也富有挑战性,如何发挥本地主流媒体的优势做好做足,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最终我们摈弃了“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套用模式,当天,笔者所在报纸只在头版右上角刊发了一则400字的动态短消息。尽力避免描述灾难细节,而把更大的篇幅放在挽救台胞生命的接力过程中,着力挖掘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把现实的苦难升华为精神上的力量,刊发了《75岁老船工救起3人》这篇感人至深的专题通讯。这篇报道现场感强,以小见大,简洁精练,突出75岁老船工阮永进第一时间冒雨勇救3人的感人事迹,反映了当地村民争分夺秒地展开生命大营救无私的精神,谱写了跨海真情大爱。报道经过作者、编辑、各级部门层层把关和核实,如实还原现场,刊发后,及时纠正网络媒体和社会传言的错误说法,正确引导了舆论,赢得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也温暖和感动了台湾同胞。

无独有偶,2015年10月24日,本报头版刊登的《“谷文昌闻声救苦,让人民有梦想!”台胞沈怀一创作歌曲深情颂谷公》一文也是同样的表达手法。一名来自台湾的同胞为其写歌并颂扬确实是很少的现象。不但让人们看到了一位与谷文昌不曾相识却对高度敬仰谷文昌先生的台湾音乐人,还通过侧面诠释了“只要为民做好事,两岸人民都敬仰”的朴素心理。

总而言之,对于对台新闻传播而言,信息融合需要在互动中扩大双方的共享意义空间。增强大陆舆论对台传播的渗透力,关键在把握住受众接接受信息的方式。为此,对台新闻报道在完成信息传递的同时应该放大人性和文化的元素,抓住“表达方式”“文化仪式”等关键因素。

二、“以小见大”,传递“正能量”

“以小见大”是我们在对台新闻报道中需要加强运用的技巧之一。“以小见大”,取材于小,着眼于大,取材的视角要独特而细腻,选取的报道角度要质朴而平和,这样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一)以小见大,聚焦“小人物”

我们所指的“小人物”,是指平凡的普通大众,但是他们所牵涉的事情或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也反映了“小人物”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巨大的社会能量。近年来,我们推出《台湾“小农女”乐在长泰“种大田”》《做出“真台味”——台北夫妇卖早餐“爆红”》《台湾65岁学霸爷爷来闽南师大读博士》等一系列文章,聚焦的都是台湾基层的普通民众:农民、小商贩、老台胞,皆为“芸芸众生”的一员,他们的生活平凡,事迹也平凡,却在漳州这片土地上演绎着自己的精彩故事。“90后”的台湾“小农女”,来自台中市的江梅滋,自愿放弃繁华都市中安逸的生活,只身来到长泰山重村,扛起锄头“种大田”。江梅滋说:“农场里的阿姨叔叔们教会了我很多种田的方法。”她带给他们的则是种田的新理念——生态农业建设。文章写道:“早上起来下田干活儿,晚上坐在池塘边,泡一壶莲花茶细细品尝,临睡前甚至还可以用富含胶原蛋白的莲花花瓣做个面膜……江梅滋现在特别享受在长泰乡间的惬意生活。”寥寥数语,台胞在大陆的美好生活可见一斑。报道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二)以小见大,瞄准“小事迹”

人们常说新闻是“事”学,新闻因“事实”而彰显生命力。“显要”正是新闻的“基因”之一。但我们在两岸报道中展现的这些小人物,其“事迹”并不突出,往往是真实的酸甜苦辣的社会生活的片断,如2016年1月报道的《台胞返居家乡自费办“春晚”》,讲的是台胞游岳勋筹备“春晚”忙活的一天:上午要挨家敲门找人,叫齐人一块去彩排,再准备服装,又到县里购买道具,中午赶到村民家中开会。“一场小晚会,牵动百人心”虽然这些事不起眼,确是一个台胞在漳州生活的常态。这种事实素材新闻价值不显要,缺乏冲击力,缺乏“卖点”,但因其更真实、更带“泥土味”而打动受众。

(三)以小见大,畅通“小诉求”

在对台报道中,应更加关注普通台胞的简单诉求,这些诉求并非豪言壮语,而是实实在在的对“柴米油盐”的期盼,这样显得更真实,也离台胞同胞的心更近。台胞渴望叶落归根,我们推出《轻点鼠标台胞在漳州找到根》。“没想到找了十几年都没找到,这鼠标一点就找到了”,原台湾嘉义县梅山乡乡长、现任梅山乡农会总干事长庄黄世裕高兴地说。台胞盼望两岸交流起来更加方便,我们推出了《让漳台更近一点》《225名台胞从金门直航漳州》等系列报道,呼吁相关部门加快完善相关设施,方便台湾同胞来大陆。

参考文献:

[1] 黄裕峯,晋雯.从语言、媒体的关键词探析两岸关系[J].东南传播,2015(01):20-23.

[2] 李德霞.新形势下的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J].台湾研究,2011(02):10-15.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209-01

猜你喜欢

以小见大
一部“以小见大”的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力作
“以小见大”的小学品德教学探索
作文36计之“以小见大”
浅析《园冶》中以小见大的造园手法与园林意境
如何使作文深刻
往事并不如烟
赤峰山金红岭有色矿业宣传思想工作“以小见大”浅析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如何恰当合理地以技巧升华情感
论中国尚简的文化艺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