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分析相亲节目热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婚恋观卫视

安 东

(黄淮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分析相亲节目热

安 东

(黄淮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继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电视节目掀起的第一波“相亲热”之后,时隔十余年,电视红娘——电视相亲节目再次席卷荧屏,且大多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效果。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着眼相亲节目的走红,以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探讨其背后的推动机制,在讨论节目的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同类节目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电视相亲节目;“使用与满足”;娱乐化;对策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当下的电视相亲节目,“火爆”则当之无愧。作为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相亲节目如雨后春笋,在各大卫视竞相亮相,其播出堪称火爆,一周有十几档节目供观众选择,与此相应,火爆必然因其具有市场需求,所以,相亲节目的收视和反响也同样火爆。相亲节目近几年火热开播,充斥在电视荧屏上,吸引了众多眼球,让现代年轻人不禁以为它是新生的电视节目。但查阅资料便会发现,早在1998年1月24日上海东方电视台新娱乐频道就已经播出此类节目了——《相约星期六》,而1991年由北京电视台打造的《今晚我们相识》是中国最早的电视相亲节目之一,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随着《今晚我们相识》的热播,90年代末掀起了国内第一波“相亲”热。在20世纪末,全国有30多档相亲节目。后来因为观众需求的改变及同类节目的激烈竞争,该类节目相继停播。而作为内地当时最为成功的相亲节目,《玫瑰之约》于2005年停播,标志着20世纪90年代延续到21世纪初的相亲节目热潮彻底消退。在上一轮相亲节目热潮消退后的第五年,2010年1月由江苏卫视打造的《非诚勿扰》再次使相亲节目回到大众视线,紧随其后,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等纷纷开办,相亲节目一发不可收拾,从周一到周日,每周十几档相亲节目看得观众眼花缭乱。相较于十几年前的第一波电视相亲热潮,如今的媒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电视节目日益丰富多彩,从节目策划、舞台设计、主持人选择、嘉宾的选择途径和方式、节目制作等都有很大的改进,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盛宴。

一、电视相亲节目走红的原因

电视相亲节目自开播以来,迅速成为话题的制造者,收视率也居高不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传媒界和广播电视学界引发的研究讨论。本文着重运用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探讨电视相亲节目走红的原因。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介绍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研究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是麦奎尔等人于1969年开始的对电视节目的调查。这一研究揭示了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1]这一理论,即是把电视节目视作一个“自助餐厅”,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偏好进行充分的自由选择。

(二)受众角度——相亲节目对受众需求的“满足”

1.心绪转换(diversion)需求。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放松感。提供娱乐是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除去一些明确定位为娱乐节目的电视节目外,其他一般的电视节目都具有娱乐的元素。受众普遍从电视相亲类节目中也可以获得类似收看娱乐节目的心绪转换体验,在闲暇的时段消遣放松、娱乐身心,以求从繁忙的社会工作、生活重压中暂时得以解脱和舒缓,卸下包袱,释放情绪。相亲节目一般分为女选男模式,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或男选女的版本,如东方卫视的《谁能百里挑一》,大方秀气的公主不再是自持的遴选者,将首度成为约会舞台上的“展示者”和“被遴选者”,接受100位只身男士的挑选。如此无论是何种版本,求爱者要想吸引心仪对象的注意力,必然会尽力展示自己,而一些节目本身也会设置才艺展示的环节,既然是才艺展示,则不免带有某些表演性质。而在收看节目时,这种表演(非专业的)更容易给观众带来愉悦感。不仅如此,当主持人或特邀嘉宾对参加节目的男女嘉宾进行评论时,会涉及着装、发型、谈吐等,当然很多时候这种评论带有开玩笑的性质,现场气氛活跃了,观众被逗乐了,如此节目的娱乐性便很好地传递给了观众。观众在收看相亲节目时转换了心绪,放松了心情,便想要再次收看。

虽然目前国内“剩男”“剩女”现象普遍,江苏卫视的相关负责人谈及《非诚勿扰》推出的原因时,也坦言是为“剩斗士”们排忧解难来了。但是观众都清楚地知道真正能通过电视相亲节目解决个人问题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据一位曾参加过《非诚勿扰》的女嘉宾透露,牵手成功其实只是表面现象,经常是台上速配成功,台下却要走了另一位女嘉宾的电话号码。而一个“场下互动”的典型例子,就是女嘉宾孙雅莉“悔婚”事件,当初在台上和孙雅莉牵手的并不是后来的悔婚对象。而今天电视相亲节目的受众已不再关注节目的实用性、服务性及相亲成功率,收看这些节目的也不仅仅是单身的青年男女,很多有恋人甚至有家庭的观众也看得乐此不疲,原因即在于观众更多是从娱乐节目的角度来获得满足感,从而进入一个拟态的环境,以收视时的轻松心态来抵消来自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

2.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需求。这里的人际关系包括两种:一种是“拟态”人际关系,即观众对节目出场人物、主持人等所产生的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另一种是现实人际关系,即通过谈论节目内容,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建立社交圈子等。[2]

电视相亲节目一般都有固定的主持人,特邀点评嘉宾也相对固定,这样观众对他们便有一种“熟人”的感觉,同时固定的节目规则、人物出场顺序也会加强这种熟悉感。特邀嘉宾和主持人在台上说笑,则营造了一种老朋友之间聊天打趣的轻松氛围,当他们共同给台上男女嘉宾支招,如何“俘获”芳心时,便又有点像扮演了荧幕下男女交往中双方的智囊团的角色,给节目增添了温情,更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不同于“拟态”的人际关系,相亲节目也可以满足人们的现实人际关系需要。男女嘉宾在“相亲”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婚恋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碰撞,当一些话题出现,或是不同观点的唇枪舌战,观众也会就此话题与家人或朋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交流观点、拉近关系。相较于十几年前的那波相亲热潮,如今的相亲节目借助媒介融合的东风,更是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电视媒体、纸媒、网媒联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或是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媒介的传播,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关于相亲节目信息的覆盖率。当某一信息全天候、滚动式地在你周围出现时,你要么成为主动关注信息的人,加入传播者的阵营,要么被动地接受,为了不至于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大多数人便会有意或无意地关注与相亲节目有关的信息,加入讨论者的行列。如果受众在一段时间内不会产生审美疲劳,那么相亲节目便会较好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相亲节目提供讨论话题,现实中的家人、朋友、同事就此话题聊天,无论是产生共鸣还是彼此意见不一,他们都很好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如此,有交流才会满足人们的现实人际关系的需要,尤其是在当下年轻人和父辈的婚恋观、生活理念有较大分歧的情况下,这种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讨论可以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相亲节目本身的影响力便会扩大。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不仅能转化心绪、放松心情,和家人一起观看、讨论节目也能融洽家庭关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相亲节目和观众能够形成良性互动,这就是相亲节目有市场的原因之一。[3]

3.自我确认(personal identity)需求。电视节目中的人物、事件、状况、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等,可以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这种比较,观众能够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中有这么一组“择偶错位”调查数据。超过70%的女性认为,男性应有房才能结婚,但只有48.2%的男性认为自己需要有房才能结婚;59.9%的男性和62.4%的女性认为,女性最佳的结婚年龄在25~27岁,但约三成男性希望找20~24岁的女性;24%的女性认为自己黄金的结婚年龄是28~30岁,但只有7.2%的男性认同这一观点。“择偶错位”已成为单身男女婚恋择偶中的主要障碍。“择偶错位”表现为“期望错位”,即单身男女在择偶过程中表现出期望目标与实际现状有差值。

如今的相亲节目,多故意颠覆男权,即让男性站到了展示和被选择的位置上,女性掌握了选择的主动权,陈述自己选择的理由。女性握有主动权后,会颠覆过去观众对女性的印象,如宁静、柔美、宽容、内敛等这些女性气质。[4]而这种模式与现实中的婚恋模式有很大不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的专家表示,相亲节目正是因为存在这种背离,而引起了人们观看的兴趣。相亲节目反映当下青年男女的婚恋观,很多处于高度工作压力下的白领不敢轻易恋爱与结婚,物质衡量远远胜过精神衡量,尽管他们内心深处也渴望校园里的纯爱恋情。观众在观看场上心理分析师、主持人及嘉宾的观点碰撞时,会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确认,电视相亲节目通过时下年轻人大胆的言辞、个性的观点,真实反映了他们对于婚恋问题的态度,以及面对婆媳关系、生育子女、房子车子、金钱与情感等问题时的处理方法。这些内容不仅具有时新性,而且信息量大,与受众的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能够引起受众对种种社会现象的观照,进而反观自己的生活。

4.环境监测(surveillance)需求。这一效用是人们观看新闻节目的主要动机,对于相亲节目,则是通过节目了解时下人们的婚恋交友观。电视节目提供“相遇”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男性和女性的择偶标准,既包括自然因素的表达,也有参与其中的社会属性。“异性”和“同性”之间展开了一场以“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为主要内容的人性价值取向的博弈,[5]通过个体现实追求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抉择,展现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观。

婚姻涉及一系列现实问题,如收入、住房、养老及双方对未来生活的具体规划等。目前相亲节目上的男女一般都有较好的个人条件,他们对另一半的要求除了物质方面,也会兼顾精神层面。而电视相亲节目就是一个展示平台,男女嘉宾的语言交流、观点碰撞都折射出当下年轻人对于婚姻及一些现实问题的看法,体现了不同时代下婚恋观的变迁。曾有一位相亲节目制作人说:“有的男嘉宾我们认为各方面条件都挺不错的,但是最终却没有牵手成功,这就体现了他们与我们这一代人不同的观念。”[6]

二、电视相亲节目热产生的影响

电视相亲节目热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对其自然不能一棍子打死,对于受众的需求满足可视作节目的积极影响,但是其也有许多为专家、学者、受众等诟病的地方。现对节目的一些消极影响作如下论述:

(一)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及确定的关键时期,而时下的相亲节目名义上为“爱”,但真情难寻。随着相亲节目的走红,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相亲节目也成了拜金、炫富的舞台,一些嘉宾频爆出位言论,如“你的胸毛好性感”,“姑娘们,你们嫁人、嫁老公,没有5克拉以上的钻戒不要嫁”。虽然言论一出反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但根据传播学中的“休眠”效果理论,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相亲节目的批判态度会被遗忘,而其批判的内容会因为传播的广泛性和重复性而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一些有悖于社会公众价值观底线的观点轮番轰炸下,不免会造成青少年价值观混乱,其中尤其要警惕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危害。对于青少年来说,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勇于创造的思想和作风,对个人健康成长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都是十分有利的。然而,在这些收视率极高的相亲节目中,及时享乐的思想言论随处可见,如很多女嘉宾声称喜欢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甚至不惜成为“月光族”。这些享乐主义的思想影响了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

(二)助澜了全民娱乐

如今,电视相亲节目超越了“相亲”的界限,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进入了一个探讨“当代年轻人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价值观”的新境界。在节目形式上,其中不乏表演性内容,如专门的才艺展示环节,或是VCR中展现的男女嘉宾为心仪对象精心策划一场浪漫感人的表白等。但这种为了博人眼球、追求高收视率的行为,也产生了一些极不好的负面影响,只是为了满足受众的窥私欲和猎奇心理。“《今晚我们相识》是一档完全服务性质的节目,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找寻另一半,因此我们在各个方式的处理上都是以此为第一前提”。与此不同,当下的相亲节目“不追求结果,过程才重要”,如《非诚勿扰》则是从一开始就宣称“只创造邂逅,不包办爱情”。相亲节目无论是“男选女”还是“女选男”的模式,都是在一问一答中步步逼近相亲人的隐私,与选秀的才艺展示性相比,相亲行为是真正具有较高私密性的男女双方个人交往行为。而电视相亲节目将这一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原原本本地展示在受众面前,观众在观看节目嘉宾相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三)挑战了正统婚恋观

相较于封建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自由恋爱兴起的时代,自由择偶权被大大释放,而在当下中国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婚恋观千姿百态。中国正统的婚恋观认为婚姻是“发乎情,成于礼”的,其中《诗经》的卫风《氓》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体现了男子的主动追求,有几分自由恋爱的迹象,后来诗中有叙述女子责怪男子迟迟无佳音,男子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如此很好地体现了“礼”的重要性。而相亲节目上一些嘉宾的麻辣言语既不符合社会公共价值规范,又让人看不到真情所在,如一个女嘉宾拒绝个子太高的男嘉宾,理由竟是“我怕接吻够不到”。也许是一句拒绝的玩笑话,言者无心,但听者有意,此类思想若经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话,对于“有情有礼”的正统婚恋观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

(四)加剧了节目间的恶性竞争

“模仿”之风盛行,制约电视良性发展。一档电视节目火爆后,各电视台竞相“模仿”已成为我国电视节目的一大趋势,这种“模仿”会带来节目版权纠纷,也为电视相亲节目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江苏卫视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与湖南卫视的相亲节目《我们来约会吧》引发版权纠纷。纵观全国,岂止这两家卫视雷同,各卫视的相亲节目皆为“克隆”。如今各卫视相亲节目形式基本相同,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缘来是你》、东方卫视《百里挑一》,都是以戏剧化的冲突来加快节目的节奏,形式略有改变,但换汤不换药,全国如此繁杂又如此相似的电视相亲节目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制约了电视节目的创新,制约了电视节目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一类节目的成功,必然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可否认,电视相亲节目的热播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必须正视其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及个人造成的消极影响。相亲节目不能一味地追求收视率,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而降低节目的质量。媒体应坚守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弘扬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这理应成为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同时,要规范电视相亲节目,需要国家管理、媒体自律和媒介监督、个人自觉抵制低俗之风等共同作用,为其健康发展作出努力。

注释:①该理论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卡尔·霍夫兰提出,该理论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1] 刘倩,刘宗元.从“使用与满足”分析相亲节目走红原因[J].今传媒(广播影视评论),2012(7):87-89.

[2] 候立,解炜.电视相亲节目娱乐化解析[J].新西部(传媒与艺术),2013(14):97.

[3] 李大伟.电视相亲节目女性元素解析——以《非诚勿扰》节目为例[J].今传媒(广播影视评论),2013(8):87-88.

[4] 朱永杰,符建湘.“邂逅”平台下相亲节目的人性价值取向博弈——电视相亲节目的运作解析[J].今传媒(媒介批评),2013(5):48-50.

[5] 王亚鹏.海龟男在电视相亲节目中的形象分析——以《非诚勿扰》为例[J].今传媒(广播影视评论),2013(7):83-84.

[6] 赵庆芳.李昱祺.相亲节目从众行为分析[J].湖南农机,2012,39(5):174-175.

G206

A

1674-8883(2016)22-0062-03

安东(1987—),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使用与满足婚恋观卫视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对新乡市大学生的调查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
家庭关系网络对青年婚恋观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省级卫视跨年晚会新常态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