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节目课程化探索
——以脱口秀为例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脱口秀主持人

郭 好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电视节目课程化探索
——以脱口秀为例

郭 好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近几年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持续升温,素质教育不断发展,高校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要求。因此,各个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多的高校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多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是就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必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出相对的解决策略。由于当代的大学生教学培养方案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笔者试图探索出培养大学生艺术能力的实景性课堂,并以自身教学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将一种“脱口秀”电视节目的教学模式带入到实践课程之中,从而探索出一套全新的实践课程教育体系,以供各位学者参考指正。

关键词:主持人;电视节目课程化;脱口秀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国家教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构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的过程中,“表演课程”成了一块“香饽饽”,试图在主持人的培养上建立一种表演的抽象意识。而很多情况下,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所要开设的表演课程大多是拿来主义、因循守旧,对主持人专业学生起到的效果甚微。因此,这块“香饽饽”同时也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依笔者所见,只有建立起一套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量身定做的表演培养课程体系,才能将这种艺术表演的意识真正地扎根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思维中,从而为行业所用。而这种艺术表演意识的培养必须进行两种门类学科的融合交叉,探寻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电视节目课程化无疑是一个突破口,以一种最为人熟知,又最为生动活泼的形式将理论和实践融入专业课学习之中。笔者作为一位高校教师,面对授课的学生,遵循着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原则,开始了对电视节目课程化的探索。

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艺术表演能力培养难点的突破与新探

(一)改变培养理念

面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艺术表演能力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如果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艺术表演能力的培养按照对待专业表演能力的学生的专业性指标来严格要求,学生和老师都会感觉难以承受。一是由于表演专业的学生对表演艺术的感悟较早,这方面的能力也较高,播音与艺术专业的学生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和深度。表演训练需要敏捷的反应力和强大的适应能力,而这种强度的指标,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学生来说是不“合身”的。一是专业要求和就业能力的不合身;二是专业特征和专业培养素质的不“合身”。因此,改变固守的培养理念,则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首要任务。

正所谓“因材施教”,要想真正把艺术表演能力这一门课程教授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使他们感兴趣并能够学会、学好,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出一套“合身”的表演艺术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而这种课程的建立,势必要建立在降低深度和高度的基础之上。低强度、多宽度的训练能更好地引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打好表演艺术能力意识的第一步,使其学会主动接触和融入抽象表演艺术的课堂中。既不能让两个紧密相连的学科完全剥离,又必须使两个相关学科合理交叉,从而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结构与教学方式,秉承这样一种培养理念进行电视节目课程化的探索之路。

(二)改变培养方式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播音主持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思维的殿堂,而是更迫切地需要更多元的表演形式和出色的肢体语言。培养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的课程方案必须打破以往老旧生硬的课本形式,注入信息网络时代的新鲜血液,一场改革创新已势不可挡。当代潮流下的新新产物和系统化的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所接收的知识信息与社会需求相联动,达到契合。而“仿真模拟训练”的课堂形式是当代课程培养模式中最能带动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参与的培养方案。

所谓“仿真模拟训练”就是在课堂中营造一种置身其中的真实感,使学生融入其中“不能自拔”,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艺术表演训练当中,就像是一种体验,而非教学。而这种实战性质的课堂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高度配合。以教师为主导,构思一段戏剧化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实战性课堂当中进行艺术表演意识的训练。与其说这是一种创新的训练模式,不如说这是一种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表演,如何打好艺术表演意识培养的地基。仿真模拟训练能够通过场景、剧情的带入感和新奇性帮助同学找到表演艺术的大门。通过多次教学实验证明,这种训练模式非常奏效,很多同学通过仿真模拟训练都能迅速进入角色,并且敏捷地对其扮演的角色进行本能的演绎,迅速点燃内心的情绪并释放。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之所以学习表演,是为了今后在面对观众和嘉宾的时候找到更好、更松弛的状态;在话筒面前能够流畅地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情绪。简而言之,也就是一种本位表演的训练。在这些仿真模拟训练中,让学生去塑造人物,细腻流畅地表达此时、此地、此人的情绪和反应,这对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本位表演的训练是相当有利的。有一点必须要注意:教师在构架仿真模拟训练的戏剧情境时,一定要加强戏剧冲突和人物特征,否则学生在表演中很难演绎出个人特色,锻炼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电视节目课程化的探索——以脱口秀为例

“脱口秀”源自英文“talk show”,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一起,在谈话现场探讨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的谈话类节目,一般时长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因不易掌控谈话内容,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几乎不可能事先准备完整的谈话材料,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许多时候需要脱口而出,因而港台翻译家们把其译作“脱口秀”。“脱口秀”节目因其幽默风趣、机智随意、互动性强等特点倍受观众喜爱。①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下很多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语言交流模式、方式、时长等方面与“脱口秀”节目有许多类似之处。而这两者的相似性给笔者一个启示:为什么不采用“脱口秀”节目主持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

而用“脱口秀”节目的方式来开展一门课堂教学,无疑是仿真模拟训练课堂的最高境界,其实战性和带动性都是最强的。同时,当一门实践课程以一种电视节目的形式来呈现,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就是一种锱铢必较的“细节式”教学。所谓“细节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去捕捉同学表演的瞬间细节,进行放大,全面细微地分析其表演状态,使之意识到自己表演状态的细节方面是否存在错漏。作为一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上课大部分时间都在镜头前,镜头感的把握是其表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在镜头前的自信与表现力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这种“细节式”教学中,每一位同学的细节和特点都会被进一步放大,从而使老师能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板,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适合自身特色的一套艺术表演能力培养方案。而电视节目课程化,则是像电视直播一样来进行“教学制作”,无NG、无排演,整个教学课堂一气呵成,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最真实的课堂效果。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推敲打磨,而正是这种真实有瑕疵的全方位教学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顶峰。

那么,究竟该如何为大学生安排一套系统的教学呢?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方案:

教学方案具体安排:(以脱口秀为例)

第一阶段:学生自选题目进行每日戏剧演讲与朗诵。

对于艺术表演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工作就是做好“声台行表”中的“声”的训练。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且就读专业为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整个电视节目课程化实施的第一阶段,可以安排学生先根据自己的能力及擅长的领域自选话题进行课前演讲。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照顾到了学生能力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更让不同水平的同学都敢于站在台前展示自己。

整个课程的初期安排需要教师主导,教师可在课前先进行一段“脱口秀”表演,将同学准备的话题串成一条节目链进行承上启下,使整个氛围轻松愉悦。

本阶段用时大约8周。

第二阶段:构架戏剧冲突主题范围,为学生限定戏剧角色,进行每日仿真演练。

在完成了一个轮次以“脱口秀”电视栏目形式开展的每日朗诵演讲之后,学生都积累并总结了经验教训,也对“声”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第二阶段要加大难度,即“台、形”的训练。老师要结合这两个目标和模块内容,选定最有代表性的四五个主题,让学生从中选取一个进行第二轮戏剧演练活动。和第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无疑增加了难度,更具挑战性。学生可以在组内进行合作,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力求最完美地展现自己,完成仿真模拟的戏剧演练。而这一阶段的目标,无疑是对学生个人台风及形象的塑造。

本阶段用时大约8周。

第三阶段:让学生利用热点时事新闻进行剧本创作,并进行角色塑造。

顺利完成了前两个轮次的训练之后,学生对进行这一实践性课程更加充满自信和期待。接下来就应当进行“表”的训练。“表”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创作。学生可以选择最前沿的热点新闻,或最为关注的各类话题作为剧本创作的原素材,并从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课下搜集相关资料,独立完成原创剧本,并自行分配角色进行排演。整个过程中,教师只适当地提供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能够自己去揣摩并准确地表达人物特征以及内心活动。

最后进行戏剧表演大奖赛,邀请专业表演老师作为评委,为选手做出客观评价并打分,邀请学校领导进行活动验收。

本阶段从海选到决赛用时大约2周,决赛验收大约需要四个课时。

三、结语

电视节目课程化的探索,不仅仅是教师要做好带头作用,更需要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方案。由于具体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还在探索当中,对教师的要求就更为重要。只有教师运用平等民主的教学思维来进行教学活动,才能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课程学习。学生在这种电视节目化的课程中才会达到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迸发与碰撞。最后,切勿因循守旧,照搬书本进行“说书式”教学。

电视节目课程化式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像开展一档电视节目一样去组织课堂,开展自己的教学计划,学生是这档节目的成员之一,要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这样的课堂呈现形式就是一档电视节目的呈现形式。电视节目课程化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能力培养。教育体制改革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下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允许多元思维并存,鼓励和张扬个性,宽容并理解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和越轨,变“一言”为“多言”,培养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教材、敢为人先的勇气。综上,既是笔者致力于改变的课程教学,亦是电视节目课程化探索呈现的最终理想的教学模式。电视课程化探索之路已迫在眉睫,望有关学者能给予关注和指正!

注释:①《脱口秀》概念引用解释。

参考文献:

[1]郭旭明.“脱口秀”主持人教学模式在《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8):86-87.

[2]贾际.中国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成功的要素[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3).

[3]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美),“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M].新华出版社,2006:13-22.

[4]黄瑛曾.主持语言技巧与实践[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45.

[5]陈虹.节目主持人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8-56.

[6]井维娜.电视节目策划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技向导,2011(3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243-02

作者简介:郭好(1982—),重庆人,就职于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脱口秀主持人
主持人语
小小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新闻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分析
碎嘴电视“脱口秀”
普京年度“脱口秀”:4小时答80问,鸡汤和段子混搭
浅析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功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