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案

2016-02-28□邹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大屏幕漓江

□邹 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美、热爱美、表达美、描写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美

(大屏幕出示一张面值20元人民币背面的风景图案)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师:这正是桂林山水,它能出现在人民币上,可见是多么有特色!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桂林山水》,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领略它的美丽与神奇。(板书:桂林山水)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生活中,是那么可亲可近,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文字中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遇到难读的地方,向同桌请教,并多读几遍。(生读)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来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默读课文,弄清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

【设计意图:学生边读边感知课文,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在自学中初步感知美。】

三、再读课文,寻找美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总起的部分?

(生读第1自然段)

师:老师有个疑问:什么是“甲天下”呀?你知道吗?

生:“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

师:原来桂林山水天下第一,怪不得把它印在了人民币上。看,这就是桂林山水。谁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大屏幕,让他带领我们共同品味“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首尾呼应的特点,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由此产生兴趣,丰富情感体验,为深入地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四、读写结合,品味美

师:好一个“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的山山水水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到文中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请看第2自然段,快来找一找,看看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边读边画出有关词语,做简单批注,汇报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师:谁能把这三个字连起来说一句话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奠定情感基调,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组织表达情感的语言过程中探究到文本之美。】

(生联词成句。如在说话时出现“啊”的读音不正确的问题,师略作交代:“啊”字的变音以舒服为主,并随机指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作者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叹,所以他挥毫笔墨,写下这样的美文。

(师范读)

师:你们也试着读一读吧!

(生练读第2自然段,师相机指导。)

预设1:围绕漓江的“静”谈感受,指导读出漓江的“静”。

预设2:围绕漓江的“清”谈感受,指导读出漓江的“清”。

预设3:围绕漓江的“绿”谈感受,指导读出漓江的“绿”。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你读得真美啊,读出了漓江的静,读出了漓江的清,可是,还不够绿。(大屏幕出示翡翠的图片)看,这就是无瑕的翡翠,多美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生:(齐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你们通过读让听众感受到了漓江的绿,这就是朗读的力量。谁知道,漓江的水为什么是绿的呢?

生:漓江两岸山连山,水倒映山,山上都是绿树,所以桂林的水自然就是绿的了。

师:说到这我忽然想起语文七色光中的一副对联:桂林无杂木——

生:(齐)山水有清音。

师:桂林无杂木,桂林桂林,桂树成林。传说月亮之上有一位美女神仙,她叫嫦娥,嫦娥曾经到过这里,那时这里荒草丛生,无水无山。她便从月宫中取来桂花树种,种下漫山遍野的桂树。这桂树的香气吸引了从此经过的观世音菩萨。嫦娥接过菩萨手中的净瓶,将净瓶之水缓缓注入河道,刹那间,这里变成了山水甲天下的宝地。当嫦娥要回广寒宫的时候,百姓们都哭着来送她。为了纪念这次离别,就把这条江取名为“漓江”。

师:看来,漓江不但美,还带着神秘色彩呢!所以当作者荡舟在漓江上,看到漓江的水是那么静,不禁赞叹道——

生:(齐)漓江的水真静啊!

师:当作者在木船上,连水底小小的沙粒都能看到时,不禁再次赞叹道——

生:(齐)漓江的水真清啊!

师:当作者放眼望去,看到漓江的水那么绿,不禁又一次赞叹道——

生:(齐)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漓江的水啊,不但静,而且清,还特别绿,在别处可从未看过。难怪作者连声赞叹——

生:(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利用大屏幕渐次隐匿语句的方法引导复原朗读,生不借助提示文字独立背诵。)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_________;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_________;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_________。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_______;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________。

漓江的水_________,静得_______;漓江的水_________,清得_________;漓江的水______,绿得________。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不仅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到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在读中探究和品味文字之美。】

师:接下来咱们也试着仿写一下这样的段落。老师给你几个小提示。大屏幕出示:

树上的苹果真____啊,_____得__________;

树上的苹果真____啊,_____得__________;

树上的苹果真____啊,_____得__________。

家乡的树真____啊,_____得__________;

家乡的树真____啊,_____得__________;

家乡的树真____啊,_____得__________。

我的妈妈真_________啊,_______________;

我的妈妈真_________啊,_______________;

我的妈妈真_________啊,_______________。

(生思考、动笔,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生汇报)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探究得以扩展,美的感受得以迁移和延伸。】

师:你们真是一个个妙笔生花的小作家呀,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倾听!让我们再回到桂林山水,随着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我们就可以观赏到很多桂林的山了。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呢?浏览课文,找到重点字词。

(生浏览课文,圈画。)

师:文中有哪些四字词语体现出它的奇、秀、险了呢?

(奇: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秀: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生如有不懂的词语,师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原来我们通过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很容易理解陌生的词语。你们真棒!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奇秀险?

(生读)

【设计意图: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师:这静、清、绿,这奇、秀、险,让我们再次感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生:(齐)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课文学完了,按照我们以往的惯例,谁愿意到讲台上来和老师共同完成这一课的板书?

(两位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板书,分享板书设计和对课文的感悟。)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拓展延伸。通过板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过程,推动课堂中由“教”而转向“学”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大屏幕漓江
桂林山水桂林人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大屏幕技术在电视演播室的应用研究
漓江情画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日本公布新年号:令和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月下漓江
漓江夕色
竹筏上的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