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练笔于补充阅读妙
2016-02-28何国荣
何国荣
《我最好的老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作者本意是要赞扬他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却先写了这是个糊弄人、不近人情的老师,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先抑后扬。
师: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突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生:因为“先抑”,然后再“扬”,所以整个故事看起来一波三折,很精彩。
师:这就是它的作用。有的同学还没有感受到,或者说感受得还不够强烈。那么我就让大家再看一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写出来的文章——《苏七块》。
(出示《苏七块》中“抑”的部分)
师:看到这儿,你认为苏大夫是一个怎么样的大夫?
生:我认为苏七块是一个很冷酷无情的大夫。
生:是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人。
师:看到这儿,你觉得这个故事结束了吗?
生:没有结束。
师:这不病都治好了吗?怎么还没结束呢?
生:这篇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先抑”的部分基本上写完了,而“后扬”还剩一大段。
师:现在请大家动手写,仅一小段就好,看看谁能言简意赅地把这个结局续好。看看谁能接近甚至超过原著的结局!
(生写)
师:(10分钟后)我们先来看看几个同学的结尾。
(出示生练笔文段)
师:这里有没有“扬”?苏大夫至少不那么冷漠了,他将所得的钱捐给了穷小孩了。这也是“扬”的一种。
师:钱先收下了,然后又退还了。而且给出的理由即是否有诚意。这是很有个性的大夫。
师:三块是给华大夫作为好人的报酬。
师:听过这么多,你觉得哪个最理想?
(生答)
师:我们看一下原著的结尾是怎样的?
(出示原著结尾)
师:这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谁的结尾最接近原著?
生:最后一位同学。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先抑后扬。
师: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如果把一个故事,用先抑后扬的方法把它写精彩了,用一件事写明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会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中。
……
以上片断,执教老师适时地推荐写法相同的文章,敏锐地发现补充文本中蕴含的语用元素,精确地捕捉到“续写结尾”这个训练点,巧妙地将写作训练有机地融入补充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露头藏尾,感受抑扬妙趣。语文学习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先抑后扬”的写法后,教师自然补充阅读具有相同写法的《苏七块》。教师这样露头藏尾地出示补充阅读材料,加深学生阅读体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先抑后扬”的妙处。
2.品头论尾,品味练笔乐趣。在讲评环节,教师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学生将自己的结尾拿到投影仪前进行展示,没有苛求学生的文字多么优美,只在写法上进行评价。最后,出示原著结尾与学生练笔比较。异曲同工也好,接近原著也罢,都让学生在展示、评价、对比中品味到练笔的乐趣。
融练笔于补充阅读,真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