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课时自有之路

2016-02-28刘敏华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词串椋鸟读音

刘敏华

《灰椋鸟》(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近几年,我有幸做了几届小中高评委,曾两次听到《灰椋鸟》的第一课时的教学。闲暇翻看听课记录,发现同样是第一课时,大致有三种模式。

词串教学法

词串教学法基本流程:首先在检查自学效果的时候,引导学生组块学习,归纳文中几组词串。然后根据词串,把理解词语的意思、正音、朗读等放在词串中进行教学。再引导学生说出主要内容,并根据主要内容分段。

例如:

第一组:尖尖的灰灰的黑乎乎的

1.这组词都是描写什么?

2.给你的感觉怎样?

3.找出作者原来的看法。

第二组:翘首遥望互相应和扑棱棱

1.通过做动作理解“翘首遥望”的意思。

2.注意多音字。

3.读一读“互相应和”的话语。

4.出示长句子:“先回来的鸟儿……会合”,讲述长句中分号用法、朗读时的注意点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第三组: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浩浩荡荡

1.看图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好“排空而至”“浩浩荡荡”这些词语。

2.说说 ABAB、AABB 形式的词语。

3.出示长句子“没有几分钟……从我们头顶飞过。”引导学生体会鸟儿归林的壮观。

第四组: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

1.两位同学合作理解“呼朋引伴”的意思。

2.出示长句子“树林内外……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引导学生体会“热闹”。

【反思】

应该说,词串教学法优势还比较明显,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难读的长句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理清了文章脉络,但总觉得没能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感知是零碎的。老师引导太多,学生思考太少。上述的词串教学法还是运用得不错的。而有的老师在应用词串教学法时,只是在孤零零地理解词语,像“排空而至”这个词语,绕了很长时间,学生也难以理解。

第二课时代替第一课时

在没有任何电教手段的情况下,执教者难免会觉得第一课时比较枯燥。我在听课过程中,仍发现有第二课时代替第一课时的现象。

例如有位老师是这样上第一课时的:

一、齐读课题,贴上灰椋鸟的图片,看看灰椋鸟长什么样。

二、读读课文,在作者眼中,灰椋鸟长什么样?(板书:不好看)

三、读 2~5 自然段,假如你手中有摄像机,你想拍下哪个画面就拍哪个画面。

1.拍到了哪个画面?读读第5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取个名字。“扑棱棱”是拟声词;“棱”的读音。

2.第4自然段:指名读;取个好听的名字;“应和”的意思,并放在句中读一读。

四、讲解2~3自然段,读好有关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如何描述这片树林的?

1.读句子。

2.给你什么感觉?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3.图片展示。

4.配音读。

5.编成小诗读。

五、为什么不好看?讲述写作方法(先抑后扬)。

六、这是谁造就的?读第6自然段。

七、学习生字。

【反思】

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我不知道执教老师是如何定位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的。第2、3自然段的讲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出现在第一课时中,是否太早了?课后,我调研了一下,问了学生几个词语的意思,问问他们是否知道本课的主要内容,会不会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一脸窘迫,说不知道。由此,我认为,教者还是先要定好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这样才不会“越位”。

整体入手,句中理解词语

从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理清课文脉络,接着找出相关句子,理解有关词语。例如:

一、板书课题,重点指导“椋”的读音、写法;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二、自读课文,文中有没有你想知道的内容?

三、再读课文,到底介绍灰椋鸟什么?(归林)

四、把握主体,理清脉络

1.哪几个自然段写作者观赏归林的整个过程?

2.分段,想想理由。

五、读课文,找出描写鸟的句子,找出来后读读长句子,正音、理解词语。

描写“鸟”的语句:

1.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翘”的读音,“翘首遥望”的意思)

2.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理解“排空而至”“浩浩荡荡”)

3.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栖”“和”的读音,“栖”的写法)

4.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棱”的读音、写法,了解ABB形式)

5.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涧”的读音及意思)

描写“林”的语句:

1.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2.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六、学生交流相关句子,老师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反思】

听多了用“词串教学法”来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终于听到常规的第一课时的教法:它让学生与文本有了三次亲密接触,每次都有不同的训练要求,让学生积极思维,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所谓“词不离句”,在句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和词串教学相比,词语的理解不再显得孤零零的。所以说,第一课时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须寻觅,须遵循。

猜你喜欢

词串椋鸟读音
“那”与“哪”的读音
椋鸟的蚂蚁浴
字词篇
粉红椋鸟24小时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报纸新闻标题中的“热词群”和“热词串”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
灰椋鸟的团队意识
美语口语词串You Know What探析
我是小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