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花香
——《我和祖父的园子》磨课手记

2016-02-28吴培静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园子萧红教研组

吴培静

喜欢满山遍野开放的蒲公英,纤纤的,弱弱的,却努力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美丽!

这学期接到磨课任务后,我和教研组立即开始选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吧!”之所以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我拥有的那本《呼兰河传》,因为对文章作者的敬佩。

备战第一步:制定磨课计划。“善始者,事半成”。磨课计划决定着课例研究的方向、重点及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巧妙地借景抒情,且多处运用“反复”等手法,都值得好好品味。贯彻课标理念不就是课例研究的主要目标吗?由此教研组研究确定“通过课例研究,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领悟并运用文本特有的表达方法进而学习表达”为主要研究目标;将“教师如何引领学生体悟文本的语言特色,设计恰当的语言训练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研究问题之一。

备战第二步:备课。我开始在网上兜兜转转,希望能从名师案例中寻找灵感。谁知N多的名师都上过这一课,看得我眼花缭乱。那么,我应该如何做呢?

一、第一次备课:一气呵成,相当得意

接下来,我开始对文章进行自我解读,第一份教案一气呵成,备了整整十张纸,感觉相当得意。设计中我紧扣“园子”展开教学,把学生带进萧红童年时的生活环境。

一入园子,观园中之景:提出“默读课文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园子?”这一板块,先直接学习园子描写部分,感受园子的五彩缤纷、丰富多彩、鸟语花香、生机勃勃。所有的昆虫、农作物都是自由生长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作者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一连用了多个“……愿意……就……,想……就……”等句式,语言清新、欢快,充满童趣,透过语言文字,学生很容易与作者的自由的心灵产生共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感悟作者内心深处那份自由和快乐,感悟了“境由心生”的语言特点。

二入园子,品园中之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读懂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一天的劳动场景,与祖父之间发生的几件愉快、有趣的事情(祖父干农活,自己瞎闹;闹够了,又去玩;玩腻了,又跟祖父闹),通过这些特写的镜头,感悟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的。

正因为作者的心灵流淌着自由的气息,所以她的眼中和笔下的园中一切景物都是自由快活的,作者写昆虫、农作物的自由,其实就是在抒发自己的童年生活自由的情怀。让学生了解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入园子,悟园中之情:提出“萧红为什么能随心所欲地胡闹,而且越闹越凶,越闹越厉害呢?”激发学生思考,没有一个宽容、慈祥、疼爱她的祖父,就根本不会有萧红自由、快乐的童年。

通过试教,教研组一致认为内容分析的痕迹太重,不适合学情。

二、第二次设计:以简驭繁,学生为主

我开始认真反思:之前对文章的解读是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虽然读得深,设计得丰厚,却不适合教学。后来,教研组群策群力,出谋划策,我们重新定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简单教语文,老师学生都快乐。简单就是环节要简化,问题要精要。一篇文章只要设计一个,最多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或一条主线,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探究、品味、表达……

第二次试教:在教学课文第13自然段时,一开始,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出表示自由的词语:“愿意”和“就”,感受整齐句式中的自由,并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加深体会。遗憾的是,学生的兴趣和朗读都停留在外冷内热的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学得有趣,同时又能掌握语言的特色?于是,师生进行了一次情趣盎然的互动朗读,即教师在朗读中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添加,这一细节激活了学生内心的自由,学生先是一愣,继而恍然大悟、心领神会,最后在朗朗笑声中读得快乐而随性,意犹未尽。对比两种处理方式,前者呈现的是一种理性分析,肢解的语言文字失去了情感和温度,学生怎能读出其中的韵味?后者呈现的是一种感性的领悟,既学习了语言,又收获了乐趣。

三、第三次设计:修改完善,锦上添花

我着力于以下几个环节:

1.课始,我带领学生交流导学卡,对学生预习做到心里有数。接着引导学生回忆文中作者和祖父一起发生的趣事,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又渗透了“有详有略”这种写作方法。

2.在三件趣事中,学生处处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而在教学时如果处处抓,那就等于处处都没抓,因此我紧扣三件事中的三个词语“瞎闹、乱勾、乱闹”,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让其入情入境地读书,体会这不仅是一份快乐,更是一份自由。

3.在学生默读、圈画、感悟的基础上,我多方位、多视角地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使其探究作者童年快乐背后的原因。祖父的“笑”是文中十分动人的一抹亮色,此处的拓展想象不仅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更能激发学生对祖父“爱”的理解。

4.“反复”是本文典型独到的写作手法。在变换方式的朗读中,一步步引领学生体会语言的特色,并进行反复句式的写话训练,最后点出“借景抒情”。这样把学生的关注点落在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上,思维聚焦在文本隐含的教学价值上,学生课堂所得会更加丰厚。

5.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背诵和抄写一些经典的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萧红语言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特色。

对萧红的认识止步于一篇课文未免太可惜。结合文后附有的“作家卡片”,我用简洁的语言,透过微视频将情感引向高潮。而以《呼兰河传》收尾,这不是结束,却是一个开始,它能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真正得益于课外。

猜你喜欢

园子萧红教研组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我和祖母的园子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园子匠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