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建构课程中成长
——我和“12岁以前的语文”
2016-02-28孙双金特级教师
孙双金(特级教师)
自从2009年我在《人民教育》上发表《13岁以前的语文》(后改为“12岁以前的语文”),至今已走过7个年头。7年来,“12岁以前的语文”走过了诞生期、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历程。今天,提笔撰写这篇文章,内心感慨良多:一个教学主张的提出到成熟,经历了多少艰辛,多少历练。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广大同仁的专业成长带去些许帮助。
一、忧思: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直以来,对于语文教学,国人颇多微词。上世纪70年代末,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10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到了20世纪末期,《北京文学》又刊发了王丽、邹静之、薛毅三人的文章,掀起了全国对语文教学的大讨论。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我的内心也充满忧思和焦虑:语文教学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教材出了问题吗?我们的教学内容值得孩子学习吗?白话文选文的比重合理吗?我们的选文是否符合经典的要求?文质兼美到达了吗?我们今天分析串读的教学方法对吗?语文能力是听老师讲出来的吗?学语文是靠分析吗?汉语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呢?中国几千年母语教学的经验有哪些?在今天全面向西方看齐的背景下,母语学习是否更应向传统看齐,从几千年汉语教学的得失中寻找自己母语习得的规律……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句诗真实地表达了我的内心世界。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
二、探寻:众里寻他千百度
批评某一学科很容易,但重建一门学科就难了,它需要学科的系统素养,需要学科的历史观照,需要提出学科新的框架,需要更大的智慧,需要顶住世俗非议的巨大勇气。
为了重建学科体系,我默默地走进了学科深处,历史深处,去触摸语文深处的真谛。
我首先向历史探索,向传统学习。从孔子开始的二千五百年的教育历史,为我们积淀了丰富的母语教育的经验:
母语重诵读积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聚少成塔。强调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积累;“熟读唐诗三百,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强调积累。“旧书不厌百回读,读深思子自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丰富而深厚的积累,才可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母语重涵泳感悟。在我国母语教学传统经验这个宝库里,提倡“涵泳”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教学方式。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涵泳”一词,在左思《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的应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则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他在批评读书“贪多务广”者时又指出“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更是把这一传统教学经验解释得十分透彻,他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见曾国藩《谕纪泽》)他把读书时的反复诵读、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也就是要想达到“涵泳”的程度,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我还向名家探寻,向先人学习。王丽主编的《名家谈语文学习》一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此书收录了当时健在的各行各业的名师大家谈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这些研究领域不同的作者都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中国语文教育的特色。对于研究母语教育的教师来说,这些个案经验弥足珍贵。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的《语文第一课》、建筑家陈从周先生在《读书的回忆》、建筑家张良皋先生《语文教学琐议》等文章,对于语文教学的一些观点、看法都带给我不少的启发,引导我进行深刻地思考。
三、重构: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充分地研究传统,研究前人,研究当代语文教育现状基础上,我又站在宏观教育史的视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做了辩证的反思,对个体学习语言的规律做深入研析,吸纳当代名师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慎重地提出了重构“12岁以前语文”教学体系的大胆设想。
我的初步设想是:“12岁以前语文”教学由三大支柱构成: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大支柱是国学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首先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其次在于“蒙心养正圣功也”,再次,读国学经典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二大支柱是诗歌经典(我把诗歌作为韵文单独列出)。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就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歌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可见一斑。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约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为主,大约80首左右。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文、普希金等名家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左右。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大支柱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因此儿童文学是小学文学教育重要的基石。小学阶段儿童文学的内容安排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阅读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
框架重构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变蓝图为现实,编写现实的“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
为了编好这套教材,我邀请了国家督学、著名学者成尚荣先生,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袁浩先生,儿童文学作家祁智先生,国学专家戴传江教授,唐诗研究专家党银平教授,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谈凤霞教授为教材编写组的指导专家,发动全体语文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我担任主编,统筹全书,特级教师唐文国、朱萍、骨干教师吴静、朱志林、安颖莹、何义田、杨赟为副主编,各人承担某一主题编写。经过一整年的精心编写,首套冠名《情智语文校本教材》低、中、高3本正式和师生见面了。
为了撰写文章和编写教材,我和我的老师们参阅了多少书籍,拜访了多少名家,召开了多少次研讨会……我深深地感到,编写“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的过程,是我语文教育思想凤凰涅槃的过程,是我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升华的过程,更是我校语文团队集体研讨,共同成长的过程。
如果说我们的教材是“千呼万唤始出来”,那是因为我们做了太多的准备,太多的酝酿,太多的积累啊!
四、初试: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材编好,随即进入初试阶段。
我们在每个年级选择了2至3位有激情,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教师组成改革团队。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月一次团队研讨,每学期一次集中展示。实验班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他们重组教材。有的按主题重组,有的按写作特色重组,有的按文体重组。他们压缩统编教材教学时间,改革课堂教学模块,分成课前个人研究、课中师生导学、课后独自展学三大模块,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他们分国学、诗歌、儿童文学三大专题开展研讨。国学课总结出大量诵读,不求甚解,达到滚瓜烂熟的经验。诗歌课总结出初解诗意,吟诵感悟,琅琅上口的教学策略;儿童文学课总结了师生共同,亲子共同,大量阅读,集体分享的教学智慧。
……
一年、两年,三年下来,渐渐地,大家发现各年级实验班的学生的诗文积累、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均走在普通班前列。
事实胜于雄辩。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事实面前,开始抱有怀疑、等待和观望的老师坐不住,一个个纷纷提出加入实验团队。
这里的校园静悄悄,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场静悄悄的课程改革大幕彻底拉开了!
五、推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012年,我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全国校长培训班,向大家介绍了我校“12岁以前的语文”的改革做法,引起大家关注,并成立了全国性的联盟,教育科学出版社也正式出版经修订过的“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1~6册。
2012年5月,在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举行了全国首届“12岁以前的语文”论坛,并举行新书出版首发仪式。各路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地联盟校的教师500多人济济一堂。
2013年4月,我们又在河南洛阳实验小学举行了第二届全国“12岁以前的语文”论坛。
2015年5月,第三届论坛在我校如期举行,本期论坛形成了如下成果:
(一)形成一个新理念:“12岁以前的语文”
“12岁以前的语文”在最大限度上给予学生“学”的无限张力。古今中外、宇宙万象、唐诗宋词、名家名篇,无所不有,这里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字世界;“12岁以前的语文”也在最大限度上给予教师“教”的无限张力,无需循规蹈矩,不必按部就班,一切以生为本,在儿童语言的最近发展区里播种再播种,积累再积累,习得再习得。
(二)构建一种新体系:多向融合的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主张,我们集研究共同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借五年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编出以国学经典、古典诗词、儿童文学为三大基石的“12岁以前的语文”补充教材,建构出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12岁以前的语文”补充教材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多向融合的课程内容新体系。通过内容重组、结构重建、线索重排、体例重构,使课程内容既彰显鲜明儿童立场,又重续传统经典文脉,在儿童与经典之间寻找一种丰富的平衡、无痕的交融、相互的照亮。
(三)探索一种新范式:“五点合一”与“六位一体”
1.教学策略上,彰显“五点合一”的新线索。
(1)起点高一点。正视并尊重当下儿童语文学习的真实起点,了解学生的学情,不炒夹生饭,不做无用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具有应有的挑战性。
(2)容量大一点。遵循儿童学习心理特点,适度加快课堂教学节奏,让我们的课堂学习更加饱满。
(3)结构整一点。避免繁琐的咀嚼式教学方式,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板块化。
(4)视野宽一点。不局限于目前的教材,也不局限于校本教材,让我们的课堂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5)积累厚一点。抓住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黄金期,给予儿童珍贵的、经典的、种子的积淀,让我们的课堂学习更为丰厚。
“五点合一”,让儿童在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更立体的学习时空中,获得言语、思维乃至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学习方式上,探索“六位一体”的新思路。
(1)大量阅读。通过“不求甚解的国学诵读”,“广泛积累的诗词背诵”,“图文交融的绘本阅读”,“剧本表演式的儿童小说阅读”,“仿创式的现代诗歌阅读”,“多种媒体互动式的阅读”等各种方式,极大地丰富、扩大儿童的阅读量。
(2)前置研读。通过家长学校、班级网络平台等方式,提供前置研读单、阅读链接,阅读规划与指导,展示阵地等,引领儿童进行语文课堂学习的前置研读,进行阅读思考与质疑,让儿童自己学会学自己的语文。
(3)深度批注。主张儿童泛读与精读相结合,通过在精读过程中的“批注式”的阅读,指导儿童突破文本关键词、制作阅读地图、绘制人物图谱等,让儿童的阅读向纵深前进。
(4)主题学习。倡导教师根据儿童语文学习需要,师生共同规划各种语文学习主题:儿童幻想小说的阅读、绘本读写实践、儿童诗仿创、儿童论语课堂、走近某某作家等,让儿童的语文学习更富有情趣与魅力。
(5)多元对话。避免单向的、线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组织师生的、生生的、组内、组际间的多边、多元对话,让儿童的语文学习更加平等、自由、愉快。
(6)感悟积累。引导儿童自己学会学自己的语文,在各种语文实践中感悟、积累,在体验中运用、提升,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儿童真正成为会学语文的主人。
“六位一体”的语文学习新思路,与“五点合一”的新线索共同建立了一整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12岁以前的语文”影响力越来越大。全国申请加入联盟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全国有几十万学生正在享用这套教材带来的语文新理念、新素养、新成果。
六、深化: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2年12月,“12岁以前的语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2015年11月,《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语文实践探索》项目入选江苏省教育厅精选的40个前瞻性项目,此项目是“12岁以前的语文”的深化和发展,我们将在国学、诗歌、儿童文学三大支柱的基础上,发展为古代经典、现代美文、儿童文学、运用和表现四大板块。
在建构我们自己的课程中,我和我的团队均得到凤凰涅槃般的成长。我获首批正高级教师职称,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我的团队有3人获特级教师称号,20多人获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称号,他们讲课的足迹也遍布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