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识字适切学生
——从朱煜老师的识字教学片断说起
2016-02-28郝文越
郝文越
“科学识字”不是识字方法,也不是识字教学流派或体系,而是识字教学至高无上的境界或理想状态。科学识字在充分认识、把握和协调汉字规律、学生认知规律等的基础上,进行汉字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有效沟通。通俗地说,是在合乎教学普遍规律的前提下遵循识字教学特殊规律的识字教学。
一、字词教学要把握汉字规律
无论是汉字的造字规律还是演变规律,对我们字词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片断一
朱煜老师在教学《女娲补天》(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对“冶炼”的教学就很好地注意了这一点。
师:知道什么叫做冶炼吗?你来猜猜看。
生:冶炼就是把金属熔化,炼成钢铁。
师:首先就是要把金属给熔化,熔化了以后再按模具把它锻造成钢或者是铁。你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好。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生:没有了。
师:知道两点水的字有哪些吗?
生:“冰冻”的“冻”。
师:还有呢?你说——
生:“冰冻”的“冰”,“冷冻”的“冷”。
师:你说说看。
生:“着凉”的“凉”。
师:你说——
生:“干净”的“净”。
师:同学们,在刚才大家说的好多两点水的字当中,你们仔细听了以后会发现绝大多数两点水的字都有一个规律。
生:绝大多数两点水的字一般都是和冷有关的。
师:是啊,都和冷有关,可是这个“冶”字是用火在那里烧,应该会很热的,这是怎么个意思啊,怎么会这么奇怪呢?其实啊,老师告诉大家,“冶”这个字它最早的意思是冰融化的样子,冰慢慢地融化就叫做“冶”,它和冷有关,所以是两点水,只不过后来意思发生了变化,我们把金属像冰一样熔化这种状态这种样子也用这个“冶”来形容它。慢慢的,这个“冶”字和它本来的意思脱离了,倒是和它相反的意思相关了。“冶”不再和冷有关,而是和很热、很烫,几千度的高温,烧化矿石、烧化钢铁有关。
【赏析】
我们不能单纯识字,否则贻误书面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机。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工程。朱老师对“冶炼”的教学过程多有语文味!充分说明,抓住“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来教学,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才会得到逐步提升。朱老师先引导学生辨析字形、了解字义,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两点水的字,这样既帮助学生牢牢地记住了“冶”字是两点水,又归纳罗列了两点水的形似字,达到了迁移拓展的目的。最后还注意到了汉字字义的变化,使得识字教学的外延得以扩展。
片断二
朱煜老师在《全神贯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中对“雕”字的教学简单有效,令人难忘。
师:从作品的价值,从受人尊敬的程度,大家的反响,老百姓对这个雕塑的感受的角度,也可以看出罗丹的与众不同。所以我们强调罗丹是个“大雕塑家”。因为他对作品的态度也和别人不一样,所以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同学们看,“雕塑家”的“雕”是一个生字,左边一个——
生:周
师:右边知道吗?和住有什么区别?
生:多一横
师:雕的右边也是一个字,是隹字,隹的本意是短尾巴鸟。雕也是一种鸟。古人认为,短尾巴鸟叫做“隹”,长尾巴鸟叫做“鸟”。你去观察,与“隹”有关的就是一种短尾巴鸟,或者与短尾巴鸟有关系。把“雕”在生字表下面写一遍。
【赏析】
识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阅读和习作服务,直接目的是掌握其音、形、义,即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实现直接目的有多种手段和途径,运用字理是其中的一种,若运用适当,就会有效,高效。该片断中,朱老师给学生讲解“雕”的初义,以及隹字旁的由来,没有机械地数笔画、拆分偏旁,而是讲解字源娓娓道来,有助于深刻记忆,提高学生识字兴趣。
二、字词教学要把握儿童对汉字的认知规律
汉字产生数千年,几经演变,无论哪个汉字都有绵长而曲折的历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知识。因此每个汉字要教什么内容,应有清晰、确定的界限。但识字不是研究汉字,也不是学汉字学,而应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读写需要,对于要求学会的字,只要读准字音、再现字形、了解字义、能够运用即可。
片断三
在《女娲补天》“冶炼”的教学中,学生了解了“冶”的字形以及“冶炼”的意义后,朱老师还引导学生正确书写这个词语。
师:还有同学要给我们提醒吗?你来说——
生:“冶炼”的“炼”它的右边不是“东”,它的横折钩不是竖钩,不能写成竖钩了。
师:这个提醒很重要,还有吗?
生:“冶炼”的“炼”我总是容易写成“练习”的“练”。
师:现在你怎么把它记住呢?
生:因为“冶炼”的“炼”是用火烧的,所以是火字旁。
师:以后你还会写错吗?不会了。这位同学是从自己的角度给我们提个醒,分享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方法。
师:拿出笔,就在课题旁边把“冶炼”这个词语写两遍,我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赏析】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这是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的明确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朱老师让学生自主分析“炼”的字形特点,用“提示同学”的形式调动了学生分享的积极性,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识字,效果良好,并维护了学生对识写汉字的好奇心、求知欲。
片断四
在《全神贯注》揭示课题的教学中,朱煜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大家预习得很好,文章读得很通顺。你们看,把一个课题放在课文里,或者说把课文里的某一个词或者某一句话作为一个课题,这样做是有理由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想要告诉我们课文中最主要的就是一个词,叫做——
生:全神贯注。
师:全神贯注这个词,不难,但有一个地方容易写错,那就是“贯”,看好“贯”的笔顺(板书贯),先写竖折,再来横折,然后呢?
生:横?
生:竖?
师:(板书竖、横,贝)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就在课题旁边把这个“贯”写一遍,记住笔顺不要写错,先上后下。(生练写)
师:我们这个单元要学习“质疑”,其中有一种质疑的方法就是根据课题质疑。看着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是谁全神贯注?
师:还有呢?
生:他为什么全神贯注?
师:还有呢?
生:他全神贯注在做一件什么事?
【赏析】
“贯”作为本课的一个生字,又是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个生字,朱老师很耐心地指导、示范。学生通过聆听、观察、练习,形成正确认知。另外,“贯”的教学也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课题“全神贯注”的进一步学习相联系的。“全神贯注”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朱老师整节课围绕“全神贯注”引导学生学习质疑、解疑,行云流水,形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