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言游戏思维

2016-02-28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天鹅自然段文本

韩 轶

人们用语言表达和表现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语言符号进行“游戏性”安排的过程,这需要一种语言游戏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言游戏思维,一方面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对语言的本质产生更加清晰的感觉和感知,从而更加喜欢语言,并产生参与和创造语言游戏的冲动,形成一定的语言思维,最终达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下面以苏教版《天鹅的故事》为例,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理解思想与模型——渗透观念与表达之间的游戏思维

我们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一种思想,这种思想首先存在于作者的思维之中。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往往与我们解读出来的“思想”并不一样,所以经常有作家在听了以他的文本作为教学材料的阅读课后发出感慨:“我写的时候并不是这样想的啊?”思想解读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读者对于表达思想的语言材料和材料组合模型感知不同,这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与“表达”之间的游戏感。

比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因为课文的作者不在我们课堂,我们猜猜,作者想表达什么呢?”“猜”也是一种游戏。

于是,“猜测”开始了:

有的说:“课文是想表达鸟类也能团结一致,共度难关。”

有的说:“我想,应该是为了表达动物其实也有灵性的吧?”

有的说:“应该是为了表达我们人类需要尊重动物的思想吧?”

还有的说:“作者对斯杰潘老人的故事记忆很深刻,也许他是想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探究,其实很多并不引人注意的事物里却藏着故事。”

……

我把他们的观点简明扼要地写在黑板上,继续启发:“大家的观点也许都符合作者的本意,那我们再来研究研究,你认为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让我们理解他的思想的呢?”

学生迅速细读文本以验证“作者”(其实是孩子自己的)的思想,他们很快就有所发现。

关于第一个观点,学生说:“作者先写斯杰潘老人看到天鹅们那样的勇敢和团结,最后老人感叹道:‘多可爱的鸟儿啊!’他从此再也不打猎了。斯杰潘老人一定在想,鸟类为了生存,比我们人类还要勇敢和团结,我能这样伤害它们吗?”这不就是“互文”的语言游戏吗?

第二个观点,学生这样说:“课文看起来是由我和斯杰潘老人的对话构成的,其实他重点想讲的是天鹅们居然知道可以用身体把冰破开,而且它们好像还能互相‘对话’,斯杰潘老人正是被这样的灵性打动了。这种用对话引出重点故事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已经感觉到“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语言游戏。

第三个观点,学生们这样解释“尊重”:“作者先表达自己的疑问,然后斯杰潘老人讲得很动情、很细致,我们好像能够听到他的声音似的;老人最后说话的语气十分‘深情’,十分感染人。让我们觉得斯杰潘老人十分尊重天鹅。我想这主要是故事看起来是作者讲的,其实是作者让老人自己讲故事的缘故。”这不就是叙事人称选择的语言游戏吗?

再比如第四个观点,学生这样说:“这篇课文主要是由一把猎枪引起的。故事的开头提到猎枪,结尾也提到了猎枪。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不起眼的事物里却会藏着一个故事。”这不就是叙事中安排线索的语言游戏吗?

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语言游戏,学生深入文本,就自己理解的思想观点发现“语言模型”,这对学生塑造自己的“语言模型”也是有好处的。

二、沟通语言与情境——渗透表达与表现之间的游戏思维

文本中的语言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静态表达,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这种表达,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将文本的语言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情境的设置。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与情境的关系,实际就是在语言表达和语言表现之间架起桥梁。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深刻体验语言的游戏思维。

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我这样帮助学生创设语言表现的情境,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并自由选择朗读的方式:1.想象你就是斯杰潘,你正在讲故事给作者听,请你选择一个最能表达斯杰潘老人情感的段落,邀请你的一个朋友做你的倾听者;2.请你组织一个小组,将斯杰潘老人的故事通过合作的方式讲出来;3.讨论:如果要配音乐,你觉得哪个或者哪些段落可以配乐,配什么情绪的音乐?在大脑中想象音乐,并试着读一读。

经过认真准备,学生自主选择了表现形式,他们真正展示了语言表现的风采。比如,有个小组选择朗读课文的第5~7自然段。他们这样安排:第5自然段由一个女生读;第6自然段从“这时”到“水面在慢慢扩大”由男女生分别齐读;从“有几只天鹅”到“那样欢快”,换成两位男女生分别读;从“湖面上”到“加油”,由整个小组一起表达。第7自然段则在稍微停顿之后,还是由那个女生读,只是最后的“克噜——克哩——克哩”仍然由大家齐读,但读得那样轻快。他们用个体和群体的声音交错表现语言的方法,震撼了全班同学。

关于音乐的选择,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讨论,比如,他们认为最后一个自然段应该是一种很轻盈的乐调,这样能够体现斯杰潘老人的思索;第6自然段则要配上热烈紧张的音乐,这样体现了天鹅们的精诚团结。最后,老师选择了自己预设中的与学生建议差不多的音乐进行播放,邀请他们现场表演朗读,他们朗读果然十分入情入境。

这种自由的选择,就是一种语言表现的游戏,这样的游戏一方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懂得文本的语言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表现的;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白语言最终需要发挥的是其运用、沟通和表现的功能,一举两得。

三、体悟句子与“语辞”——渗透语言选择与组合的游戏思维

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其间,词语、修辞(笔者简称为“语辞”)的选择与组合对意思的表达起到直接的作用。而这种选择与组合其实也是一种语言游戏思维。理解文本既需要整体性思维,也需要对于单独句子“语辞”的选择与组合进行把玩,这更加能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教学《天鹅的故事》,我最后问:本课哪些句子令你十分感动?请把它们画出来,并就其中一两个句子思考思考。

针对下面的句子:

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学生说:“‘老’天鹅已经很老,但它却如此奋不顾身,令我感动;‘腾空而起’说明老天鹅速度很快,更说明老天鹅不怕牺牲。这个词也令我感动。”

接着有学生补充:“天鹅的身体本来是柔软的,但这个时候却变成了石头,让我们感受到老天鹅的坚强和勇敢;胸脯和翅膀其实是天鹅身上最重要的部位,但此时为了大家,已经完全不顾了。这实在令人感动。”

笔者提问:“假如换作一只年轻天鹅行不行?”

学生说:“不行,‘老天鹅’更让人感动。”

笔者追问:“如果把‘像石头似的’去掉行不行?”

学生自然说不行。

笔者又问:“那你觉得还有更好的比喻吗?”

有的学生进行了尝试,但没有成功。

笔者让学生讨论如下句子:

“犹如千钧之力直接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够形象。最后笔者告诉他们:“这其实并没有答案,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词语或者修辞方法的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语言的运用其实就是词语和修辞的选择的过程。”学生点点头,我想他们应该会明白。

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完全可以被看作一种游戏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如上游戏思维,可以让文本的语言使用变得不再神秘,不再苦涩,相反,他们一定会获得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和运用的秘妙,并进而培养自己高品质语言游戏的思维,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天鹅自然段文本
一张图看天鹅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热跑”天鹅
天鹅之死
美丽的秋天
天鹅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画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