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播与当代都市文化
2016-02-28沈悦
沈 悦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电视传播与当代都市文化
沈 悦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摘 要:本文主要探究现代都市文化繁荣的背景下,视听传播中电视传播带来的审美体验;了解当下整体的都市文化现状;追溯视听传播艺术的发展历程;阐述电视传播的主要特点;分析审美体验,对当下电视传播和都市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都市文化。视听传播艺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电视传播高度普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审美体验。电视是构成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社会媒介文化发展的重要结果。随着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电视在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素养。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有益于城市受众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当代都市文化;视听传播艺术;电视传播;新媒体
物质水平提高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突出。政府也在不断地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尤其是一些大都市,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消费能力较高,已逐渐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都市文化。这不仅丰富了本市人民的生活,也在传播中以高度的审美影响着更多的人。都市文化的形成和繁荣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而电视传播已经成为文化传播中最常见的方式。本文围绕都市文化、电视传播等相关范畴进行阐述,得出只有具备更多的知识,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才能更好地体验文化艺术带来的审美享受。
从广义上来说,都市文化包括人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具体来说,都市文化是人类长期生活于城市中,在岁月流逝、社会变迁、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是大多数人认同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精神追求、审美风格等各方面的文化艺术的总和。都市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市文化与城市的经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互相支撑也互相促进。都市文化也是城市不断发展而形成的精神产品,它深深地影响和规范着人的内心追求和外在行为。电视是当代都市的主要传播载体之一,电影、电视形成了具有都市色彩的影视文化,这些文化几乎遍布都市的各个角落,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群每天都不可避免地在以电视为代表的视觉文化下行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电视产生的视听效果所影响。目前,对都市文化的研究,具体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构建甚少,关于电视对都市文化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更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理论铺垫。
电影和电视都是视听传播的载体。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更新完善了视听传播的表现形式。1927年,无声电影成功转变为有声电影。1928年,电视实验使用取得成功。电影的视觉与广播的听觉相结合,电影开始拥有声音,广播里开始出现画面。两者结合起来传播就成了视听传播艺术。这是视听传播的首次革命。从此,声音成为电影传播的一个新维度。之后,电影和电视先后出现了色彩,这是视听传播艺术的第二次革命。又一新维度的出现,使得视听传播艺术的呈现形态更加丰富。第二次革命没有第一次革命那样具有震撼力,但这次革命使得视听传播艺术趋于成熟。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电视、电脑、手机、摄像机等仪器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视听传播的载体在科技创新中不断往数字化、小型化、家庭化方向发展,视听传播艺术迎来了第三次革命。视听传播真正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享受视听传播艺术带来的精神盛宴再也不是难事。电视是视听传播的一个重要传播媒介。由于电视能够将图像、声音、颜色结合在一起,人们从电视上获得的信息,结合视觉与听觉给了人们非常真实的视觉体验。这种直观性在电视传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电视传播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成了当今社会普遍使用的传播媒介。这种传播媒介不需要受众具备很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他们能从图像、声音、颜色等表现形式上获得电视传播的信息,接受起来十分容易。电视是能进行动态演示的传播媒体,它使用忠实记录的方式再现信息,用声波和光波信号进行传播,这种真实的传播形态能够刺激大众的感官,引起大众心理上的共鸣。因此,在众多的传播媒介中,电视有自身的传播优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已经被广泛使用,收看电视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常见的行为。电视传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丰富多样,大众乐于接受这一传播媒介,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电视传播的方式和内容都是大众易于接受的,因此电视传播的收视率往往非常高。当前,电视传播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2013年也被定义为“大数据元年”。新媒体迅速发展并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之相关的电视的传播、形态、表现对象、电视批评、社会内涵及其内在电视艺术含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视逐渐转化为表现个性以及反映人们深层心理审美需要的媒介样式。随着数字媒介的日益普及,电视在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感性与理性之间不断变化,形成了现代电视媒体的特征与审美意蕴。
电视和文化传播的日益繁荣,给人们带来了更多艺术审美的机会,通过电视,文化的定义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人们对文化的定义渐渐拓展到了如何认识当代影视文化的领域。但是,有时人们受审美水平的局限,未能从各种美好事物和艺术品中获得深刻的感知和愉悦。因此,在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审美素养也需要不断提高。审美是长期积累、沉淀,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断成长、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感知能力。只有内在世界不断丰富才能更好地感知外在世界,从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都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以电视传播为主的各种视听传播艺术和审美体验,彼此之间联系密切,相辅相成。文化和传播途径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们应该正视这些成果,在享受精神盛宴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从外界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电视审美与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激发电视受众的审美愉悦,并构建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促进当代都市文化的和谐发展。
最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之后传播学派以阿多诺、马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媒介即意识形态的表述,而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也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电视与新媒体也不例外,新媒体作为一种独立媒介,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逐步成为表达不同个体思想的传播媒介,从而影响着都市电视传播文化的变迁。以新浪微博为例,网络视频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视频
总数的海量性以及受众范围的急剧扩展改变了原本电视媒体的传播生态。2014年马航MH17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坠毁的信息在网络上公布之后,其电视新闻报道的评论也随之被用户疯狂转载。电视在新媒体环境下所触发的即时性在新媒体类似于“催化剂”的作用下更加迅猛,视频数据转载量在数百万次以上。但随之而来的也有怀疑的声音,有媒体报道被用户转发的影像资料存在人为修改的痕迹。追求真实、客观的电视新闻报道在当代都市环境下却遭到了受众的质疑;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不但在电视产业发展形式和内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制播分离以及媒介集群化),而且电视传播渠道也发生了改变。作为“舆论领袖”的国家原本是传播重要电视影像的载体,而随着新媒体的日益成熟,许多原本处于接受者的受众也能利用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网络视听影像传播工具自由发布即时影像。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国家“把关人”的地位似乎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而有所削弱,受众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电视传播在如今大众传播的宏观背景下愈来愈倾向于传播灾难报道、奇观异象、现实社会环境等相关题材,从原本类似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教化与舆论传播转化为人性的回归和个性的解放。
笔者认为,全媒体传播语境下电视传播的自由和责任,是当今国际传播乃至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电视传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抉择和客观现实的问题。电视对于传播当今都市文化而言是沟通“舆论领袖”与大众的最佳整合途径,如何构建具有时效性、发散性、审美化、多元化的电视传播文化工程是当今业内媒体人应该反思以及深入探究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
[2]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D].四川大学,2004.
[3]焦雨虹.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D].复旦大学,2007.
[4]邱宝林.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D].上海大学,2012.
[5]张应华.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
[6]丁蕾.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D].南京艺术学院,2013.
[7]战迪.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电影研究[D].吉林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