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节目主持人道德责任的缺失及应对

2016-02-28袁雪渊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缺失应对

袁雪渊

(新疆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论电视节目主持人道德责任的缺失及应对

袁雪渊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摘 要:随着网络及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公众人物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社会公众人物,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个人自我膨胀、主体角色错位、监督管理乏力、道德教育缺位是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道德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本文从自律和他律两个层面为应对主持人道德责任缺失提供合理路径选择,对促进主持人队伍健康发展、媒体公信力回归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道德责任;缺失;应对

“责任所包含的道德强制力和道德理性,是所有道德规范中最多的,也是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人的道德信念结合得最紧密的。”[1]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责任处于最高层次。在转型期的当今社会,当人们为最美人物点赞、向感动人物致敬的同时,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却自我迷失、道德责任缺失,甚至出现信仰危机,引起了公众的议论和审视。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时指出,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作为新闻工作者和媒介传播重要一环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以个体形象出现,代表着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副语言来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2]在自媒体发展迅猛、媒介化社会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屏幕内外的言行举止、道德操守总会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2015年4月,毕福剑不雅视频风波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短短几天,相关议题的新浪微博点击量达十几万条,“不差钱、差德”、“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公众人物要懂得自律”等批评和评论满屏皆是。除此之外,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私自走穴、打人、婚外情、虚假广告代言、与高管贪污腐败案件有关接受司法部门审查等因其个人言行失范、失德、失责的负面报道不时见诸媒体,在广大公众中产生了恶劣影响,对人们的道德信仰、价值取向造成破坏,给社会风气、思想观念造成错误引导,其有违公序良俗、挑战主流价值观的言行更让人们对媒体公信力产生怀疑。如果我们漠视主持人失言、失德、失范行为的存在并弱化处理,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公众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等名人失德行为的习惯和默认,必然会引起集体的无意识和整个社会的价值混乱,甚至造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丢失。因此,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警惕此类现象的发生。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道德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道德责任作为伦理学的重要范畴,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造成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道德责任缺失的因素也并不是单一、孤立的,因此厘清造成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应为”而“不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为应对主持人道德责任缺失提供合理的路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我膨胀、道德意识淡漠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媒体的“名片”,因其掌握的媒介资源经常与受众见面,通过节目这个中介逐渐在受众中产生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受众也因对节目主持人好奇、喜欢、羡慕投以关注,赋予主持人一层明星的光环。主持人一边享受着粉丝的崇拜,一边在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中陶醉,鲜花和掌声让一些主持人得意忘形、信口开河,逐渐迷失了自我;光环和名利让一些主持人自我膨胀、不可一世,逐渐丧失了职业操守。究其原因,是主持人道德意识淡漠、缺乏自律。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它凝神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3]而道德正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等来约束和调解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规范的,主持人一旦放弃信念的坚守和伦理的担当,必然会在“利”、“欲”诱惑的漩涡中迷失方向,失言、失德、失范行为的发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环境影响、主体角色错位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是党和政府的耳目,是人民的喉舌,集社会角色和媒介角色于一身的定位在学界早有定论。但是随着电视节目主持人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升,受众对主持人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在受众眼里,主持人是明星、偶像,因此往往套用评价演艺明星的标准评价主持人。在广告商那里,主持人的名人效应成为其牟利的有效筹码,部分主持人也在偏离主业的走穴中乐此不疲。此外,媒体对主持人的过度炒作和缺乏理性的报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外部环境对主持人的认知偏差也影响着部分主持人对自己媒介角色和社会角色认知的错位,逃避其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挑战道德底线,“台上一面,台下一面”、“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两面人”的行为举止只会遭到公众的诟病和唾弃。此外,由我国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新闻媒体的喉舌性质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是不会改变的,主持人必须明确自己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应坚守的道德责任,懂规矩、守纪律,把主持“缩小”,把人“放大”。同时,随着网络及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公众人物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主持人的私德表现也会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

(三)权责失衡、监督管理乏力

新闻媒体被视为一种公共事业,赋予了主持人尤其是知名主持人一定的权利,这种权利的赋予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和个性魅力是有利的。但是这种权利也是一把双刃剑,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追求权力与承担责任的选择中心理失衡,自我评价过高、自恋自负心理膨胀,漠视自己作为整个媒介有机系统一部分的角色定位,缺位、越位、失语、乱语现象频发。这些现象源于整个社会对主持人的监督管理乏力,虽然出台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等相关行业公约规章,其中《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第十五条就明确指出,主持人要自觉维护“广播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自己的公众形象,“自觉约束日常行为,自尊自爱,洁身自好”。这些准则、公约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政治性,但规定多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行之有效的执行机制跟进缓慢,对主持人职业行为的实际指导和约束作用不大,失责惩罚的低成本化只能让现有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四)急功近利、道德教育缺位

在以“收视率”为风向标、追逐经济利益、迷信炒作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急功近利的不仅是主持人,也包括某些媒体和培育准主持人的高校。首先,在自媒体异军突起的当下,传统媒体生存压力巨大,收视率成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头上的紧箍咒,高收视率意味着高回报、高知名度,主持人费尽心思想实现名利双收。而媒体也想方设法地包装主持人,不惜重金血本造势,盲目过度包装无形中造成了主持人心境浮躁、轻视才德精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媒体对主持人的道德教育基本缺位,2013年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媒体及从业人员新闻道德状况调研”课题组做的一项调查显示,[4]68%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开展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大多受访者对新闻道德教育与培训的现状评价不高,16.8%的受访者表示“进行过一般培训,新闻道德方面只是培训的一小部分”。可见,各新闻媒体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工作力度不大。其次,目前国内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过多、过热,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教学方式多借鉴和沿用中国传媒大学理论讲授与播音主持技巧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技巧训练是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特殊性使然,本无可厚非,但也有业内人士质疑,“真的是用专业的训练阉割了一个人广泛的爱好,形式的训练影响了一个人对内涵的追求”。[5]但个人修养的提升、道德素养的提高、责任意识的增强本就是内涵追求的应有之意。

三、应对电视节目主持人道德责任缺失的路径选择

电视节目主持人因其特殊身份和影响力,理应树立高尚的道德追求,在其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选择,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考量。但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作为公众人物和新闻工作者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该如何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在道德建设中我们又要选择怎样的路径来应对部分主持人日益严峻的失德失范行为呢?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道德自律

德国哲学家康德第一次明确提出“自律”的概念,他从理性主义出发,构建了自己的道德学说,认为真正的道德在于自律,“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即“人为自己立法”。[6]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指出:“道德责任以自觉自愿地承担为最高境界。”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和《中庸》也同样强调“自明”和“慎独”,推崇克己内省、自我反思。可见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立足个人道德认识、道德修养的提高,内外兼修、以德律己、以德治业才能实现对自身行为的调控。

首先,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增强道德情感培育。道德情感对道德责任的实现具有催化、激发作用,是道德责任实现的心理驱动力之一。培育主持人的道德情感,在于唤起主持人内心深处的道德需要,在体验和满足这种需要的过程中感悟社会主流价值,并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责任要求内化为主持人的主动追求和自觉担当。这样,主持人才能正心正行,给受众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其次,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具备自省意识。电视节目主持人因其职业特点,会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耀眼华美的声光电舞台只是主持人工作的场地,手中的话筒意味着责任,掌声和鲜花是受众对主持人职业的更高期待,身处浮躁的媒体之中的主持人必须牢记职责、坚守信念,时常扪心自问、自省是否有失言、失德、失范之处。同时,主持人还要自觉坚持慎独。慎独是儒家提出的道德要求和道德修养方法,最早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7]可见,主持人要善于独处、乐于隐处、慎于微处,通过自我省察,及时发现、纠正、克服自己的私欲邪念,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

再次,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有职业良心。良心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道德自律,职业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能促使主持人在其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中,自觉按照其所应承担的责任去履行义务,珍惜屏幕形象、珍惜公众口碑。职业良心所具有的评价功能也会促使主持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总结、反思,拒绝做出可耻、毁誉和有损职业精神的事情。

此外,电视节目主持人还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利益观、荣誉观和公众人物观念,不利用个人知名度和影响力谋求一己私利,要管好自己的朋友圈、生活圈,台上台下一个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道德责任和道德实践的统一。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道德他律

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作为道德规范的两个方面,他律性总是与自律性紧密相连的。在对电视节目主持人提出自律性要求的同时,加强主持人的道德他律,也是应对当前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道德失范问题的另一个路径选择。

首先,要加强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监督。电视节目主持人掌握着媒介社会的话语资源,这种话语资源的占有,也就意味着主持人和受众之间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相互让渡的契约关系,主持人理应接受相应的监督和道德约束。这就要充分发挥公众、社会、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激浊扬清,通过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合力,使主持人的公众形象置于公众舆论的视野内,“荣誉和舆论谴责——名誉的正反面——便通过给予行为者以巨大的快乐和痛苦,而极有成效地推动他遵守道德、阻止他违背道德”。[8]

其次,要加强电视节目主持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主持人珍惜公众信任,在践行道德实践中丰满自己的人格,防止主持人角色错位后的畸形发展、昙花一现。方明、雅坤等我国老一辈著名播音艺术家之所以拥有常青的艺术生命,除了他们炉火纯青的播音造诣,还在于他们自觉把艺术追求和道德追求融为一体,在其职业生涯中,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滋养艺术生命,用独特的主持风格和人格魅力吸引受众,自觉肩负起了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风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前辈人格力量的示范教育作用感召、指引着活跃在各大媒体的年轻主持人,既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用道德的力量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又要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追求艺术精益求精之路上,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最后,完善行业规章制度,加强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行业他律。上文笔者已提出因行业规章制度的抽象性而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规章制度的指导性和约束力不强。要加强主持人的道德他律,就需要尽快完善这些行业公约,提高可操作性。针对主持人新闻实践的具体情境提供可行的行为参照坐标,缩小“禁止做什么”与“避免做什么”之间的距离,让主持人可以有章可循,按章操作,杜绝主持人对这些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仅停留在文本上。同时,要加大失范惩罚力度,让主持人对自己的失范行为负责并付出代价,面对高成本的处罚心生敬畏,不敢、不能、不愿触犯红线,也能警示教育其他在岗主持人引以为鉴。此外,笔者认为还应充分发挥全国及各省区市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协会内部设立道德委员会,加强对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监督,将那些道德滑坡、底线失守、价值错乱的播音员主持人,及时清理出主持人队伍。道德委员会的建立对重塑主持人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媒体公信力的回归都有积极意义。

他律是一种外在异己的力量,主持人在其

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只有真正认识、反思并认同这些他律性的道德规范,自觉服从他律性的约束,才能在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中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责任意识,将“你应该”的被动服从内化升华为“我需要”的意志品格,实现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的统一,做到权责明确、知行统一、德行一致。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87.

[2]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M].江苏: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5.

[3]康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86.

[4]上海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道德认知与实践——2013年上海新闻道德状况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14(3):9-12.

[5]吴郁,李金荣,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45.

[6]康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张少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7.

[7]朱熹(宋).四书章句集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8:26.

[8]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74.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091-02

作者简介:袁雪渊(1982—),男,新疆昌吉人,新疆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理论与应用。

猜你喜欢

缺失应对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