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网“少女毁容案”报道与评论的框架分析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肇事者少女消息

朱 俊 黄 豆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新华网“少女毁容案”报道与评论的框架分析

朱 俊 黄 豆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2012年2月24日,一篇关于合肥周姓少女毁容的帖子出现在合肥的一个论坛上,因内容涉及“官二代”“求爱不成遭毁容”等敏感词汇,并附有毁容前后照片对比的强烈刺激,迅速成为热门话题。本文选择新华网关于“少女毁容案”的消息报道与评论进行框架分析,并作出相关思考。

“少女毁容案”;新华网;框架分析

一、事件回顾

2012年2月24日,一篇关于合肥周姓毁容的帖子出现在合肥的一家论坛上,因内容涉及“官二代”“求爱不成遭毁容”这些敏感的词汇,并附有毁容前后照片对比的强烈刺激,很快在网络上疯传,成为热门话题。各种舆论风起云涌,网友开始人肉搜索,在事情尚未明朗之前,普遍表现出对事件的惊讶和对肇事者残忍行为的怒骂,网络一片哗然。当事件在网络上逐渐升温,传统媒体迅速跟进,包括安徽当地的《新安晚报》、新安网和新华网都及时报道了该事件。

近年来,网络经历了“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网络公共事件以后,网民对于这一通过网络进入人们视线的案件比以前要冷静一些,除了对受害者表示同情和对肇事者的愤怒以外,更多的是对事件来龙去脉的探知。由于纸质媒体消息发布的滞后性及有限性,网络舆论众说纷纭。权威网站及时发布的消息,无疑是网友释疑的先导。本文就以新华网的报道与评论为对象,对其进行框架分析。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框架理论是由戈夫曼在其著作《框架分析》中提出的,阐述了传媒如何建构社会现实,框架理论主要涉及从新闻生产、媒体呈现的内容和传播效果三个方面考察媒体框架的内涵和外延。[1]本文从媒体的内容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有学者从传播效果研究受众框架,认为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有重叠的部分,并提出了“个体影响”“经济后果”“权力压迫”和“冲突”等七个新闻框架,[2]这些框架的影子时常出现在不同的新闻媒体的内容呈现中。也有学者曾提出,“人情趣味”“冲突”“责任归因”“经济后果”框架,是当下新闻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媒体框架。本文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并结合此次事件的性质,确定用“责任归因”“冲突”“人情趣味”“后果”“原因分析”等五个框架来作分析,以确定最突出的框架。在这次事件中,责任归因框架,是指内容呈现主要强调事件的责任归咎于谁;冲突框架,是指内容呈现主要强调受害者与肇事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情趣味框架,是指内容呈现强调的是对受害者的同情怜悯和对肇事者的憎恨和谩骂;后果框架,则指的是内容呈现强调的是事件处理引起的社会效果,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原因分析框架是对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的方法是,分析对象是新华网网站查询到的有关“合肥少女周岩毁容”的新闻文本,共计61条,剔除内容重复的新闻以及因网页过期无法显示的新闻,最后共获得28条。在这28条新闻中,有22条消息报道,占总数的78%以上,有6篇是评论,约占总数的12%。

三、报道与评论的框架分析

由于评论和消息报道的体裁形式不同,作者主观态度显露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对评论与消息报道分别进行框架分类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评论分析

按时间的顺序,第一篇评论是《少女拒爱遭毁容,悲剧本不该发生》。[3]该评论明确态度表示要依法对此事进行严肃处理,并将眼光放到事件的背后,把矛头直指教育部门的无作为,同时对报道的“标签式”以及受众热衷于“标签式”进行抨击,不应以标签来掩盖问题的关键,而应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加以改善,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此篇评论主要是论述教育部门对青少年两性、情感处理方面的不足,责任在于肇事者,其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整个社会教育体制属于责任框架。

第二篇是《美少女拒接求爱被毁容,解读陶汝坤心理》。[4]这篇是少数以肇事者陶姓男子为主要解读对象的新闻评论之一。文章放下纷扰,平静深思,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此次事件,简要介绍了事件的经过,对陶姓男子的心理进行剖析,最后心理学家分析总结出陶汝坤之所以做出这样极端的行为,归结为青春期的冲动偏执和家庭原因。这篇评论主要是引用专业人士的话语来分析肇事者这种行为的原因,因此属于原因分析框架。

第三篇是《少女毁容案施暴者是问题家教的牺牲品》。[5]从题目就大致可以看出,问题家教该为此事负责。评论甚至愤怒地呐喊指出父母不正确的家教方式,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反而会害了他们,所以才导致这种悲剧的产生,此篇属于责任框架。

第四篇是《未成年暴力犯罪,谁之殇,谁之过?》。[6]客观冷静地分析了各方面的原因,包括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不正确的家教方式,学校没有很好地进行心理、两性关系处理方面的教育。由于网络的发达,网络上色情、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影响,一系列的原因种下邪恶的根,遇到事情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最终爆发燃烧,燃烧了两个人的青春。同时,评论提出要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预防机制,效仿香港的一些做法建立矫正学校,对于一些出现不好苗头但家庭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矫正,防止更大悲剧的产生。这篇评论有原因分析,但更多是追问谁该为这件事负责,因此属于责任框架。

第五篇评论是《少女毁容案敲响道德教育警钟》。[7]其指出陶姓男子做出此行为是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从而折射出基本的道德教育的缺失,属于责任框架。

从上面的分析得出,新华网关于这次事件的评论有两个框架类型,其中4篇属于责任框架,1篇属于原因分析框架。

(二)消息报道分析

由于新华网关于“少女毁容案”的消息报道数量较多,共有22篇消息报道,同样按照评论分析的归类方法,有4篇属于冲突框架,就当事人的关系问题以及赔偿费用等方面存在争议;有6篇属于人情趣味框架,对受害人的处境和状态表示怜悯和同情,肇事者事后的过分处理引起对人们的憎恨;其他的消息报道表现的框架与上面列出的类型没有契合到可以归类的程度,但基本上有着同样的特点。本文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消息《不该发生的惨案——合肥少女拒爱遭毁容案调查》[8]进行详细分析。

在台湾著名学者臧国仁的框架理论的研究中,他认为进行新闻议题建构主要有三层结构,即“高层框架”“中层框架”“底层框架”,三层结构互相影响和交织,形成了媒体主导意见态度和报道的基本态势。[9]高层结构,是指对涉及事件的定性和媒体在内容呈现中所营造的报道氛围和气候。从消息报道《不该发生的惨案——合肥少女拒爱遭毁容案调查》的题目可以看出是新闻调查,说明本文会客观公正地呈现出事实的真相,就消息报道的具体内容来看,其没有对事件发表直接的看法,基本上属于就事论事。中层结构是指事件报道的话语框架。话语框架通常由消息来源、事件结果、预测和先前片段等要素构成。从这篇消息报道的结构来看,消息来自周姓男子、肇事者父亲和公安机关三方,但是周姓男子一方的内容占很大的篇幅,有其母亲、阿姨的叙述和直接引语,还有记者的现场观察报道。底层结构,是指表现框架所运用的语言符号手段和策略。该消息报道几乎采用了直接叙事呈现事实的方式,采用的语言简单通俗,使用较少的修饰词,直接引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样可以使得呈现的内容相对客观公正。涉及法律等专业方面的知识让位于权威人士,增加了报道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客观性。

四、总结和思考

纵观新华网“少女毁容案”评论发现,责任框架占有很大的比例,更多地从责任的角度做深度的思考;原因与后果框架各有1篇,其中和责任框架有重叠的部分,可贵的是众多媒体有客观、平静、深刻的剖析,给人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另外,消息报道分析方面,客观地对事件进行叙述,多采用直接引语,少表明自己的态度,问题定性一般引用专业人士的叙述。消息多来自受害者一方,有关肇事者的内容着墨太少,文章的基调是较短的纯报道性消息,透露出人文关怀。

媒体应该坚持理性的报道。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几乎都依赖于媒体,所以权威媒体一定要负起责任,坚持理性、客观的报道,给受众一个更接近真相的拟态环境,并且引导受众对事件进行理性的思考。另外,报道除了传达消息以外,新闻媒体报道可以多一些评论,多一些思考的空间,使评论的框架类型更加多样化,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使整个事件更加透彻。

[1] 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J].国际新闻界,2007(04):19-23.

[2] 孙海峰,高奕奕.对“李刚门”事件新浪微博报道与评论的框架分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20-26.

[3] 少女拒爱遭毁容,悲剧不该发生[DB/OL] . http://news.xinh uanet.com/2012-02/27/c_111573188.htm,2012-02-27.

[4] 美少女拒接求爱被毁容,解读陶汝坤心理[DB/OL] .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2-02/27/c_122758633.htm,2012-02-27.

[5] 少女毁容案施暴者是问题家教的牺牲品[DB/OL] .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2/27/c_122757729.htm,2012-02-27.

[6]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花之殇,谁之过?[DB/OL] . http://news. xinhuanet.com/local/2012-02/29/c_111584213.htm,2012-02-27.

[7] 少女毁容案敲响道德教育的警钟[DB/OL] . http://news. xinhuanet.com/2012-02/27/c_122757428.htm,2012-02-27.

[8] 不该发生的惨案——合肥少女拒爱遭毁容案调查[DB/OL] .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2/28/c_111581379. htm,2012-02-28.

[9] 杨瑞丽,宋燕.关于“校园暴力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以《南方周末》为例[J].新闻世界,2011(04):136-138.

G212

A

1674-8883(2016)22-0032-02

本论文为江西科技学院2014江西科技学院德育专项项目“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XJDY1404)、江西科技学院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行动的边界:微社区社会参与与民粹主义规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DY15ZD0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行动的边界:微社区社会参与与民粹主义规避研究”(项目编号:XW15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朱俊(1985—),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黄豆(1995—),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肇事者少女消息
谁是肇事者
一击即中
一张图看5G消息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当这届90后老了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
肇事者
澳男子穿内裤抓肇事者获赞
请“肇事者”解围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