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传播看我国科技节目的发展
2016-02-28党媛媛
党媛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
从科技传播看我国科技节目的发展
党媛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
电视作为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是公众获取科学信息、了解科学知识以及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其中科技类的电视节目是目前科学普及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前人关于科技传播学的研究,以科技传播的视角来分析我国科技类节目的优势与不足,给我国科技节目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科技传播;科技节目;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
一、科技传播的概念
1985年,翟杰全在《科学传播学浅谈》中首次提到“科学传播学”的概念。他随后在《论科技传播》这篇文章中将“科技传播”定义为“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1]另一位学者吴国盛在《科学走向传播》中指出,“传播”首先代表的是一种新的观念,“科学传播”就是把传播的理念引入对科学的理解之中,用传播的态度对待科学。[2]
二、科技传播的发展历程
翟杰全认为,科技传播研究的“普及范式”是在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3]
(一)传统科学普及
对于“科学传播”,公众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科普”,也就是科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到19世纪末期,公众接触到越来越多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时期科学知识在横向与纵向上都得到了延伸,而公众对于这些新的科技知识却不甚了解。因此,从这一时期开始,科学普及的重要性渐渐显露出来。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早期大部分地区迷信风气盛行,人们不相信科学,漠视科学技术。国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组织科技工作者编写知识手册,通过向大众发放科学手册的方式来普及科学。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工业的发展,大众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认识了外面的世界,了解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个时期的科学普及还是由政府或者科学组织向大众单向地传播科学技术知识。
(二)公众理解科学
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出版了鲍默爵士的《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报告,学界认为,这标志着“公众理解科学”这一术语正式进入了科技传播的研究领域。所谓“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就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科学技术知识,更要主动反馈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看法及意见。
在我国,公众理解科学虽然与传统的科普相比,多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方面的传播,但形式上依旧是科学组织或政府向大众的单向传播。然而从内容上来看,传播的依然是科学技术好的一面,却很少谈论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可以看到,自二战以来,化工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许多科技快速发展,这也的确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发展也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产生了生态危机等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科学传播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物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才开始质疑基因技术。公众对于科学的信任开始动摇,人们不再像最初那样盲目认为科学就是好的。这一阶段的科学普及开始向关注公众的科学辨别力方向发展,公众能够参与到科技发展中,给科技应用提出自己的意见。科学传播就是将传统科普“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过程”变成了政府组织、科学共同体、媒体与公众之间的多向互动的交流过程。[4]
以前强调科学家作为主角给公众灌输科学理念,帮助其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但现在强调科学家与公众是处于平等地位,双方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交流互动。2014年广东省茂名市拟建PX(芳烃)项目,当地部分市民对此表示担忧,担心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当年4月1日,茂名市政府就发布了《告全体市民书》,告诉市民目前这个项目还处于科普阶段,在启动之前一定会倾听市民的声音,如实反映给相关的专家,并表示市政府绝对不会违背民意进行决策。而这正是科学传播的一个实例体现。
三、浅析我国科技节目
(一)传统科技节目
2001年7月9日,央视科教频道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电视科技节目向专业化迈进。从发展初期至今,知识性是我国的科技节目所必备的,但却往往只是采用不同的形式将知识灌输给受众,很少接收受众的反馈,这种单向的传播模式自然是有缺陷的。翟杰全认为,科普除了帮助公众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也要注重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使其自身能够有科学判断力以及与科学家交流对话的知识储备。[5]
《科技之光》算是我国较早的一个大型科普电视栏目,现在已经成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科普品牌栏目。栏目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科技之光》不论从定位还是内容上来看,都只是站在一个专业化角度,给观众讲授科学知识。
纵观另外一档关注率也很高的栏目《走近科学》,这两年节目的选题涉及医学、航空、农业、环境等许多方面,但是回顾前些年,那些有关外星飞行器、山村奇事、古墓之谜、喀纳斯湖水怪等的选题,在节目开始能够吸引观众眼球,但最后给出的解释都略显牵强,因此受到观众的质疑。诚然,这样的选题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再加上节目的剪辑、解说“故弄玄虚”,其配乐也十分空灵神秘,让人代入感很强。有网友评论说:不能解释的现象,《走近科学》创造条件也要解。虽然网友的评论可能不太准确,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正是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的一个体现,公众不再坚持“唯科学论”,开始对自己获取的科学知识进行辨别。这给我国科技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节目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简单地进行科普。
(二)科技真人秀节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全民娱乐时代,科技真人秀节目便应运而生了。2013年央视推出了《是真的吗》,它将新闻调查与综艺娱乐、脱口秀元素相结合,通过现场实验的形式,进行专业验证,用相对幽默的语言,讲述与生活科学相关的事件。
这档栏目是由光线传媒打造的,虽然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真人秀,但作为主持人之一的黄西,具有理工科的背景,又是有名的脱口秀明星,他的主持方式使得原本严肃的科学话题更加轻松诙谐,这种风格很受观众的欢迎。每期节目都有一个“真假实验室”环节,通过现场实验来验证网络流言的真实性,观众在现场能够直观地看到整个实验过程,最后的实验结论就更加具有说服力。当然,节目为了更加贴近受众,在话题的选取方面,主要是选择跟民生息息相关的,比如怎样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做冰淇淋、冻饺子可不可以用冷水煮、能否用薄荷叶自制空气清新剂等等。
作为一档科学实验类的互动求证栏目,《是真的吗》除了本身的趣味性,更多的是帮助观众认清谣言,起到了一个传播正确科学知识的作用。在“真假实验室”这个环节,观众除了可以看到整个实验过程,还可以亲身体验。例如,最近有一期关于能否借助核桃做风车,现场观众也拿着核桃,跟着主持人一起做实验,感受整个实验过程。这种操作方式对破除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是很有帮助的。与此同时,许多省级卫视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的节目,如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观众可以在节目中了解到生活中的伪科学,学习到很多生活小窍门。
(三)科技节目的不足
就传统的科技节目而言,其形式及内容略显死板枯燥,难以提起观众对节目的兴趣。
时下科技真人秀节目虽然火热,但其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以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为例,节目中很多选手本身是有过人本领的,他们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也曾获得过相关的大奖。但是在选手介绍中,栏目组不会提到这些事实,这就给了观众一种错觉。观众最初在看节目时可能会为这些其貌不扬的选手感到惊叹,但随着节目的播出,参赛者的背景逐渐被挖掘出来,观众就会觉得节目刻意的成分太多,真人秀真成了一场秀。
四、我国科技节目今后的发展方向
首先,从受众层面来说,科技节目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所能接受的科学技术知识的范围,根据节目本身的受众定位来选取节目内容。例如,专门针对儿童的科技类节目,就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不要选择艰涩的科学知识。另外,节目可以利用官方微博等互动平台与受众进行交流,让受众真正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接受节目所传播的知识。
其次,节目本身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让科学通俗化。例如,可以将脱口秀或者真人秀的节目形式与科技相结合,但不可过度娱乐化而忽视了科学本身应有的严肃性。
最后,在节目制作人员的安排上,应该尽量选择科学素养较高的新闻工作者,可以适当安排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员,这样节目本身的科学性才能得到较高的保障。
[1] 翟杰全.论科技传播[N].光明日报,1998-09-04(5).
[2] 吴国盛.科学走向传播[J].科学中国人,2004(1):10-11.
[3] 翟杰全,张丛丛.科技传播研究:“普及范式”和“创新范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1):9-11.
[4] 尹兆鹏.科学传播理论的概念辨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6):69-72.
[5] 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2-18.
[6] 麻晓蓉.从公众理解科学看媒体科技传播的社会责任[J].科技传播,2009(1):7-8.
[7] 刘兵,侯强.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5):80-84.
[8] 陈龙,栾永玉.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如何拓展科技传播[J].科技传播,2010(04):114-116.
[9] 刘忠波.科技传播与科技类电视节目[J].声屏世界,2008(04):26-27.
[10] 田小庆,王伯鲁.科技传播障碍及其对策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54-58.
[11] 陈喜乐.科技传播的研究状况及其模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58-65.
[12] 凌小萍,谢慎兰.科技传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8(01):85-88.
G222.3
A
1674-8883(2016)24-0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