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之再思考
2016-02-28张倩
张 倩
(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消费文化之再思考
张 倩
(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直以来,关于消费文化有几个难以厘清的问题,本文经过探讨后认为:消费文化不等同于消费主义文化,后者是把消费文化极端化的情况,也是鲍德里亚以及其他批判学者提醒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东西;消费文化也不等同于文化消费,前者的“消费”是作为形容词,是对文化类型的限定,而后者的“消费”是动词,是相对于物质消费而言的一种满足心灵和感官享受的活动和过程。
消费文化;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文化;文化消费
消费文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生产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类型。它首先表现在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8小时工作制上,民众的休闲时间增多,休闲志趣逐渐分化,从而带动了服饰、生活用品等物质消费文化的发展。音乐、文学等精神消费文化和旅游等生态消费文化的发展和发达,是人们有关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
关于“消费文化”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立场。第一,是持批判与怀疑态度的法兰克福学派,他们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市场运行法则中,在大工业化的生产过程中,文化只不过是市场上的消费品而已,因此作为一种商品,它是资本主义赚取利润的工具,它以虚假解放的特性和反民主的本质误导消费者使其沉湎于‘单面性’的麻木的感官享受之中,以达到巩固现存统治制度的目的。”第二,是持协调与使用态度的文化研究学派,他们指出:“消费实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市场之手在运作大众文化,进而操纵大众文化的消费行为并攫取巨额利润;另一方面,大众在消费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大众有其独立性和选择性。”第三,即从消费文化的主导者及受众的角度转向了文化本身,鲍德里亚等更倾向于认为当代媒介是“将一种新型文化植入日常生活的中心”。
“消费文化”并非是鲍德里亚提出的,但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概念的提出,却使消费文化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与立场有了重大转变。消费文化的研究对象从受众角度讲,可以是大众文化;从媒介角度讲,可以是媒介文化;从内容及表现形式来讲,可以是通俗文化或是视觉文化等。关键在于消费文化突出了商品世界的结构化原则与符号化建构。
围绕消费文化,有几个问题是绕不开却也的确值得深思的,以下我们就来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文化”有区别吗
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性的并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内在本质”。承袭文化的定义,消费文化是社会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而消费主义则是西方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欲享受的消费思潮,关键在于,持有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将消费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由此可见,消费主义根本就是背离文化和反文化的,是与消费文化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
从字面意义上来分析,我们也可看出二者的不同。但凡是某种文化,其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如“中华文化”“网络文化”“青年亚文化”等,都包含了这种文化统摄下人们方方面面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如果什么东西上升到“主义”,则免不了严肃性和教条性的理论和主张,如果将某种“文化”主义化,也就磨灭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丰富性,而突出了排他性和一致性。
二、“消费文化”中的“消费”是形容词还是动词
小时候,我们在学习语文语法时就有学过:谓语动词后面跟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形容词后面接它要修饰的名词。因此,当“消费”做动词时,“文化”应是被消费的对象,这时,这一动宾关系的无限含义主要体现在“文化”上,我们可以消费物质文化,消费精神文化,消费生态文化,或是消费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文化取其最广义的概念,也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消费”则主要表现为消费活动及其过程,结果是满足我们的某种感官享受。
而当“消费”做形容词时,“文化”应是被“消费”所限定的某一类范畴,这时这一偏正结构的落脚点主要在“消费”上,意为“关于消费的文化”。不同于上个结构的是,我们要说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这是因为“消费”是限定“文化”的,而“物质”“精神”“生态”又是限定“消费”的,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层层缩小的。在这里,“文化”则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的统称。
由此,对照我们之前关于消费文化的定义可以得出,我们所研究的“消 费文化”中的“消费”是形容词,而“消费文化”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
三、“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的关系如何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曾说过:“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的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从这个意义上看,消费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当代社会空气一般的存在,人们已经将消费视作一种理所当然的生命活动,并不自觉地跟随着商品运作的规律而改变自身行为。
文化消费其实是等同于精神消费,而相对于物质消费而言的,虽然当代社会中的物质消费更多地被赋予了一种文化涵义,但相对于纯粹的精神消费的那种重视感官和心灵的体验和享受程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文化消费更多地表现为对人的精神的熏陶和浸染,它使消费者突破视野的局限,使其拓展想象的空间、胸怀的广度和思想的边界。
[1] 让·鲍德里亚(法).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149.
[2] 蒋原伦.媒介文化十二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6-97.
[3] 胡敏中.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8-91.
G124
A
1674-8883(2016)24-0096-01
张倩,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