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史中汲取前行的动力

2016-02-28李海荣

学术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创造学习创新

李海荣



从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史中汲取前行的动力

李海荣

[摘要]中国共产党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创造辉煌的真正“秘密”是学习,学习与创新是闪亮的音符,谱写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可与苍穹比阔的华美乐章。文章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创造性学习、创新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并提出,在新形势下,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史,将会为党的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保持和发扬党的这一优良学习传统,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学习中不断开拓未来。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学习史;学习;创造;创新

“学习是前进的基础”,这是邓小平的至理名言。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勃勃生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永不停滞、永不懈怠的重要力量源泉,是成就党的伟业的重要保证。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可以汲取多种科学经验,其中,在学习中进步,在创新中前行,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和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创造性学习、创新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崛起这一中华民族百年目标积累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因此,回顾与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历史,理解学习与党和国家进步发展的辩证关系,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对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和压迫使中国逐步失去主体性和独立性,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和各国列强不断蚕食的对象,在神州大地最黑暗、人们对国家和民族丧失信心的时刻,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知识分子怀着满腔赤诚,百折不挠地寻求可以拯救中华的真理,探索国家和民族摆脱积贫积弱的出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使他们看到了国家和民族希望的曙光,同样属于落后、不发达国家的俄国在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反动的沙皇政府并努力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鼓舞了他们,并推动他们去学习和研究一种崭新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作为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正确的阐释。鸦片战争以来的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表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成功,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政党组织。在时代的呼唤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天起,它就自觉地把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中华复兴作为自己肩上的第一重任。在学习中成长,是早期共产党人的普遍心态。为了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党的一大专门提出了宣传学习的任务。随后,党在上海成立第一个秘密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阵地。毛泽东、李达等早期党的领导人十分重视加强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通过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等一批适合工人学习的新型学校,既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党员。正是早期领导人对党员素质的重视,才使得在国共合作的3年中党始终保持了独立的品格和地位,保证了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不畏国民党的恐怖屠杀,毅然决然担负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光荣使命。南昌起义失败以后,革命黯淡的前景笼罩在广大党员的心头。毛泽东拨开云雾,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及军阀割据的现实特点,摆脱了俄国革命经验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的理论同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应该往哪里去这一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和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加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成为全党的头等大事。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战略任务。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到七大,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全党展开了一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通过这次学习运动,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得以在全党确立。

在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深知战争结束后党的工作重心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而中国共产党缺乏管理城市、指导经济建设的经验,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请求苏联的社会主义援助,另一方面派了数以千计的人到苏联学习。这次对苏联的学习高潮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开启工业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当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陷入低谷的时候,也是全党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时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党学习的指导思想走了一些弯路,毛泽东思想上的“左”的失误被林彪、“四人帮”利用,他们通过文化思想上的打压,使得全党学习在很大意义上成为一种政治作秀。通过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整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号召全党重新学习,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使党内学习重新走上正轨。正是重新学习的勇气和改革开放的气魄,使得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的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国面临着艰难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了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江泽民等同志将学习置于极端重要的位置。他多次号召全党“学习、学习、再学习”,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围绕着实际问题开展理论创新,最终形成了“三个代表”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成果。进入21世纪,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一系列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学习和研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的指导思想。同时,深刻调整的国际环境和复杂的国内改革任务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党的十七大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目标,并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将其作为今后党迫切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学习风气愈发浓厚,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要“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要求全党重视学习宪法、学习党章、学习经典、学习党史国史、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学习已成为全党的共同追求。

中国共产党用28年的时间彻底拯救了自1840到1949年中华民族的百年沉沦,用6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为1949到2050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夯实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创造辉煌的真正“秘密”是学习,学习与创新是闪亮的音符,谱写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可与苍穹比阔的华美乐章。

二、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学习史,见证了党的一路奋斗和成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内涵,是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的宝贵经验,就是重视学习、重视学以致用,正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在每一次重大转折面前,党的事业总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90多年开展学习的历史,依据其不同时期的发展进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接触、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当西洋诸国驶入现代化的航道时,中国尚沉睡在封建社会的港湾,自鸦片战争西方用大炮轰开国门以后,中国处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如民国著名的外交家、历史学家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指出的:“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始终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现代化目标渐行渐远。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使中国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就此消沉,反而迫使他们进行更为深刻的探索与思考。1915年我党重要创始人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次年改为《新青年》)杂志,在中国发动了一场新文化运动,使得长期禁锢下的中国思想界如“久雍的水闸”,一旦开放,“喷沫鸣溅”,各种新思想、新学说汹涌而来,也正是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救国道路,开始在中国迅速传播。正当中国人民需要在各种“主义”“主张”“方案”中探寻解救民族危亡的出路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P1471)。这一“结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拉开了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序幕。

2.自觉地将马克思、列宁理论与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相结合,创立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为一种外来的、崭新的思想学说,马克思主义顺应了贫穷落后且受列强压迫的中国迫切需要革新道路的要求,但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成长,就需要其实现中国化,也就是要将其视为科学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并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先进分子深谙此道理,但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往往不如主观意志所想,如果不能正确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即使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也是枉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每次曲折和错误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于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要不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具体实际,是否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问题。而恰恰在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上党内曾产生过严重分歧与原则斗争。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在领导武装斗争的过程中,左倾教条主义者不顾中国革命和斗争的客观形势和自身特点,盲目照搬俄国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使我党和我军惨遭巨大损失。正是认识到了中国革命道路不同于俄国革命,毛泽东才坚持独立自主的探索,最终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3.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教训,坚持理论创新,形成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避免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号召全党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的“第二次结合”,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可以说,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29年,党在自觉探索“第二次结合”的正确道路上,尽量避免对中国建设实际片面的、虚假的认识和判断。然而,“中国实际”是异常复杂的,而任何探索都难以避免出现错误、经历挫折,有时即使是主观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实践所探索的道路却有可能陷入歧途。纵观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30年,我党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挫折。我国从一个不能生产一辆自行车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工业部门齐全的初步工业化国家,但是我们也经历了人民公社、“大跃进”运动以及“文革”十年动乱。改革开放初期,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我们解决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困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同时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我们党顺应时代的要求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学习史的三个阶段是一脉相承的。第一阶段的学习,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国家前途命运的一次历史性选择;第二阶段的学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具体化、民族化,中国发生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性转变;第三阶段的学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使中国从依靠计划经济体制到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成现代化目标的伟大转变。

三、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史为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提供了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和成长史就是不断开展学习的历史,从革命中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从战争中领悟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从建设中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改革中不断提出深化改革的目标,这种学习与创新精神是我党与生俱来的一大特点。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学习党的学习历史,对于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建设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将为党继往开来、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所鉴益。

1.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学习史,对于全党加深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全党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正是不断的学习与创新使得中国共产党一步一步发展壮大,也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渐行渐近。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初期党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在革命斗争中的学习使党摆脱了左倾教条主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也正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学习中党最终为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唯有对党的学习史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方能深刻认识到党的学习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地依靠学习与创新不断开拓新的未来。

2.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学习史,是继承和发扬我党光荣学习传统,进一步推动全党学习与创新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学习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地探索强国富民道路的艰难历程,形成了一整套学习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在理论范式上,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关于什么是学习(“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为什么学习(克服本领恐慌、面对新的挑战)、学习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怎样学习(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论”体系。在实践范式上,将中央到地方、领导到干部群众组织成中国特有的比较高效成熟的学习机构。这种学习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极为独特的中国式学习传统和创新文化,对于深化全党学习与创新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

3.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学习史,是弘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进一步完善全党学习的必然选择。自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天起,它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其不断改进自身的学习,从而适应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学习史表明,如何学习和创新,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摆脱左倾、右倾、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始终是一项艰难的课题。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求我们根据新的实践发展和创新理论,也要求我们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时刻变化中的实践。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学习史,既让我们看到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创造的辉煌成就,也让我们看到错误的理论指导下我们经历的曲折;既让我们懂得根据具体实践主动创新理论的正能量,也让我们懂得不能顺应时代要求创新理论的负能量。因此,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学习史,既是弘扬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必然选择,也是改善全党学习水平的必然选择。

四、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学习传统,在新的学习中开拓未来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既是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也是一部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前进的历史。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前行,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法宝,也是优良的传统,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学习传统,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中以新的学习开拓党的事业的光辉未来。

1.保持浓厚的学习风气。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掀起过多次全党性学习的高潮,如延安整风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学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本领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等。党的十八大以后,又兴起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等重要思想的学习。中央政治局原则上坚持每个月集中学习一次的传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高度重视学习,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发挥着全党学习的带头示范和引领导向作用;各种学习室、读书活动、论坛、讲坛、远程网络学院、手机微博微信等成为全党学习的创新性平台。浓厚的学习氛围,延续并升华了党的优良学习传统。

2.坚持学习内容与时俱进。学习内容是由每个历史时期的任务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党的指导思想是贯穿于党的事业始终的核心学习内容。从中国共产党诞生那天开始,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和改革,全党都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列主义、学习马列主义,以马列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马列主义成为全党的“看家本领”。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并非教条式的坚持,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处理实践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并从实践经验中总结、提升、吸收新的理论成果,从全球视野吸取各种文明成果,使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活、更加有生命力和说服力。这样,全党学习的内容也因此而丰富多彩和富有时代气息。坚持学习内容的与时俱进,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学习内容的与时俱进,为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持续前进提供了重要保证。

3.坚持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学习制度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优势和历久不衰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坚持以制度规范学习,以制度保证党员干部的学习,在长期的实践中,学习制度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适应形势和自身发展要求的制度化体系,例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员干部在职学习培训制度,每月(周)学习例会制度,干部理论学习述学、评学、考学制度等等。

4.不断加强学风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学风问题,把学风建设问题看作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开始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曾经强调,马克思、列宁理论在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和建设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要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否则只能得到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主要领导,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良好学风,坚持以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以致思,以丰富知识、把握规律为目标,致力于锤炼理性思维、科学方法;学以致用,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学以致强,以能力为根本,致力于提升素质,增强学习、工作、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戴庆瑄]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3XDJ006)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6)04- 0014 -05

[作者简介]李海荣,广西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广西南宁530022

猜你喜欢

创造学习创新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