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社会中阅读可信度与阅读诚信度的重要性

2016-02-27李晓源�オ�

图书馆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网络社会

李晓源�オ�

[摘 要] 在网络社会,诚信依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阅读可信度与阅读诚信度概念进行定义,对读者阅读可信度影响因素和信息源可信度的分析,以及国内外对其研究情况的评述,来阐述阅读可信度与诚信度对网络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阅读可信度;阅读诚信度;网络社会;阅读行为

[中图分类号]G2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5)04-0001-03

2015年第4期(No.4,2015)图书馆界(Libra

ry World)

李晓源:论网络社会中阅读可信度与阅读诚信度的重要性

1 网络社会的信任危机

诚信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核心体现,是每一个小家乃至社会这个大家团结稳定的根本所在,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鼓励和倡导的正确选择[1]。如今,网络信任不仅成为网络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同网络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密切相关。尽管在2014年,有54.5[WTB2]%[WTBZ]的网民表示对互联网信任,相比2007年的35.1[WTB2]%[WTBZ],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有较大幅度提高[2]。但是在转型期,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从“熟人社会”过渡到“生人社会”,传统社会的诚信基础受到了冲击,而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健全,人们的社会诚信度有所降低。建立网络空间的诚信机制,提升人们对于虚拟空间的可信度,确立网络社会核心价值观,拉动线下现实社会的文化建设,进而增强现实社会信任度。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广泛使用的传输信息渠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也面临着信息可信度受到质疑的问题。随着数字化文献的数量呈现指数增长,要获取可靠的优质信息资源就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这个问题在万维网的环境里变得日益严峻,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文献来源于自由传播,每一个人都有成为一个出版发行者的潜质[3]。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而与之对应的监管评价标准却未确立,使之游离于传统评审机制的监督和控制之外,在文献被上传到网络之前,没有人负责审查它们的内容,校对更无从谈起。由于相对缺乏传统媒介进行出版确认的专业审校制度,所以网上的信息通常达不到与传统出版业同等严格的审查要求。审阅流程的缺失导致用来确保网络信息准确性的社会控制力与专业控制力下降。最终,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对信息的可信度做出判断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2 定义与联系

阅读的可信度,是阅读者对于阅读内容以及信息载体可以信赖的程度。阅读的信任度是阅读者根据阅读经验对阅读内容和信息载体认可为真的相信程度。阅读的诚信度是阅读者与其阅读对象之间,在长期阅读经验中所构建的真诚度、互信度之总称。

一方面可以用阅读的诚信度作为主要依据来评判阅读对象真诚和守信用的程度,测评信息范围可以是某个信息平台,也可以是某个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它可以用阅读者在阅读行为中,对阅读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恒常性(而非随意的)阅读行为之多少,作为该阅读对象诚信度的指标。这里的阅读对象包含阅读内容与信息平台两方面内容。阅读的诚信度是一种行为选择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接受(决策和评估)过程。然而阅读的诚信度之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阅读内容的品质、作者的知名度,它还与信息介质的联想及其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阅读者本身的阅读经历密切相关。提高阅读的诚信度,对于把握信息载体的生存与发展趋势十分重要,对于优化社会信息结构极具意义。

从“可信”到“信任”,再到“诚信”,是社会心理契约不断深化,渐渐达成默契的过程,更是社会信息环境逐步净化,信息社会结构逐渐优化的过程,而阅读的可信度、信任度、诚信度,正是以阅读内容为基础,以阅读行为为对象,以信息平台为依据,在信息社会渐进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社会信息环境测评标准。它们是社会价值观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信息环境在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一组精细化的评价标准。

3 网络阅读可信度的基本内容

3.1 影响读者对于网络信息可信度认识的因素

通过对读者在网络信息中阅读行为特点的调查研究,发现影响读者对于网络信息可信度认识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主要包括信息内容、发布者的身份、信息版式和结构、信息发布机构以及第三方的评价。

(1)信息内容

首先信息内容要思路清晰,语法正确,没有错误的拼写。如果信息内容与读者的个人观点和知识一致,内容新颖,有创意,会进一步增强读者的认可程度。如在专业学术领域,信息内容应该写作规范,符合标准的学术水准,信息组织合理,没有明显偏激和错误的观点,并且引用了知名权威学者的观点,这些因素都对阅读可信度的认识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2)发布者的身份

包括信息的发布者是否为知名作者或者权威专家,是否在发布信息的主题涉及的领域有相应学术背景或已有作品发表,是否隶属权威的研究机构,这些都影响读者对所发布信息可信度的认可程度。

(3)信息版式和结构

信息版式设计清晰,布局合理,并提供包含作者详细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以及被其他文献所引用的情况等相关信息。但是如果信息的背景颜色繁杂,字体怪异,有许多无法显示的图片和无效链接,以及植入广告,都会影响读者对信息可信度的确认。

(4)信息发布机构

包括是否为权威官方的发布机构,是否有声誉良好的信息源所链接,是否在业内有良好的口碑,是否有声望高的组织提供资助。另外,缺乏网站创建者的具体信息(包括实体地址,电话,邮编,E-mail),不重要的域名,通过其他问题网站或商业网站链接而来,使作者或者发布的网站能够通过信息的传播获取商业利益,这些因素都会降低阅读的可信度。

(5)第三方的评价

这主要是指信息是否经过相关权威机构的评估或者专业领域内的专家推荐。此外,一方面读者在可信度判断的不同领域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具有不同教育与文化背景的读者也会倾向于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些在构建网络信息阅读可信度评价标准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

3.2 信息源的可信度

通过将网络与电视、广播、杂志和报纸等多种信息渠道所发布信息的可信度之间的比较,建立网络阅读可信度评价的标准。深入分析信息来源可信度的种类,包括预设可信度评价、声誉可信度评价、特征可信度评价和关联可信度评价等四大方面的标准。

(1)“预设可信度评价” 是指信息发布机构的可信度评价。比如由权威机构的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

(2)“声誉可信度评价”是指作者本人的可信度评价。包括作者本人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学术成果以及隶属的官方机构。

(3)“特征可信度评价”是指发布信息的外部特征。包括文献的大小、版式、色彩、图表、参考文献。另外,如果文献中有错别字和无效链接也会影响到信息源可信度的评价。

(4) “关联可信度评价”是指已经在其他的传媒渠道发布过相同的信息。比如,同一个文献发表在印刷期刊上或者在某次重要会议上演讲过,被其他声誉好的信息源所引用,文献显示访问数量(计数器)高,以及留言板中其他读者的评语都影响着可信度的评价。

3.3 网络信息的安全存储

在网上一个链接的平均生命周期大约45天,难以预料这个链接下周甚至明天还在不在那里[3]15。这从一个侧面呈现了网络信息的不稳定性,并且也对其长期保存的安全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但是网络信息本身的特点,如海量性、指数增长性、短暂性、动态变化性、类型复杂性、版权所有者众多性等,为网络信息长期保存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和法律问题;且保存成本巨大,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 保存的经济问题和责任主体也是制约网络信息长期保存的决定性问题[4]。而读者是无法接受自己阅读的网络信息转瞬即逝,如此脆弱的数字信息只会增加读者的不信任感。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存储作为决定信息可信度一个重要的保障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4 国内外研究情况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网络阅读,并且出现与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图书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趋势。随着数字媒体的出现和数字文献数量的不断激增,对阅读行为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基于屏幕的阅读行为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特征,包括浏览与扫读、关键词定位、一次性阅读、非线性阅读。印刷环境所沿袭的预期与数字信息新的现实之间正在发生冲突,一些人对数字化的文献缺乏信心与信任,而另一些人却对网络信息抱有盲目乐观的态度。

以往国内外的阅读可信度的研究多集中于关于网上学术信息可信度的研究。例如,2003年加利福尼亚圣何塞州立大学通过问卷调查,对教师和研究生“基于自己以研究为目的的网络信息选择经验”进行的调研。2004年中山大学对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关于“数字媒体对阅读行为的影响”进行的调研。但是非专业用户群体所作的可信度评价却十分欠缺。另外只有很少量的研究对可信度的衡量方法进行了专门的调查。随着非专业用户在生活和工作中对来自网络的信息使用不断增多,了解基于阅读可信度的评价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也越来越需要参与到阅读诚信度的评价之中。

5 网络社会中阅读可信度与诚信度的现实意义

在利益、经济目的的盲目驱使下,各种非正式甚至异端的组织发展迅速。网络黑社会、网络水军组织、网络推手团队、网络策划机构、网络删帖公司、网络打手群体、网络快闪族、网络反叛力量等层出不穷[2],且这些组织能够快速利用网络日益规模化、纵深化、体系化的特点,介入经济活动,甚至政治活动中,其越来越深的影响,破坏了网络空间中文化生态结构,并影响到现实社会基本秩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随着网络功能的拓展,网络对现实中社会人群的身心和精神等各方面的影响也在凸显。从长远看,网络所衍生的新话语、新行为,在逐步改变人的思维过程、行为方式,这些显性或隐性的社会影响在不自觉中呈现,且全面覆盖广大社会群体。因此,如何避免网络带来的异端发展,如何引导读者的阅读可信度,建立完善的网络诚信度的测评监控机制,既是信息时代网络社会治理的主动需要,也是抑制网络异端组织的要求,更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择之路,这对于把握信息社会的发展规律,调控社会信息的文化结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杜 勇,赵诗月.社会诚信的意义与塑造.光明日报[N],2013-12-3(7).

[2] 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1月)[EB/OL].[2015-02-03].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3] 刘子明.从纸张到数字——信息时代的文献.大象出版社[M],2013(9):2.

[4] 刘 兰.网络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问题与挑战.图书馆杂志[J],2009(3):12.

猜你喜欢

网络社会
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网络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个人对知识深度的自我评价程度与个人网络社会价值认同的关系研究
论网络社会舆论场的属性与特征
网络社会“组织化”与政治参与
近年来中国公共精神的研究谱系与前瞻导向
网络负面道德环境及对危机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