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图书馆新型空间的变革和发展

2016-02-27赵志光��

图书馆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变革

赵志光��

[摘 要] 用户对图书馆空间需求的多样性和信息时代图书馆社会价值的不断提升,需要图书馆建设新型空间,以满足用户的空间利用需求。基于图书馆空间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空间设计理论和空间设计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论述新型图书馆空间的创建,为国内图书馆调整、改造现有空间功能,完善空间属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信息时代;图书馆空间;变革

[中图分类号]G25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5)04-0004-05

图书馆服务效果与空间建设密切相关,图书馆空间的关注度体现社会、用户和图书馆本身对于图书馆价值的重视。迈进新媒体时代后,图书馆空间的多元化拓展、服务平台的多种Web2.0工具嵌入,以及图书馆虚拟社区的不断完善,都将成为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数字化、网络化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服务模式、资源表现形式的背景下,人们逐渐反思实体空间在提升图书馆文化表现力、提高社会认同度方面的作用,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改善图书馆空间设计与布局。本文将基于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理论与趋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 图书馆空间

1.1 图书馆空间的构成

服务理念的转变是营造和完善图书馆空间的原动力。现代图书馆以“开放、平等、自由”的人本理念确立图书馆的服务基调,促使图书馆逐渐转变为集知识服务、休闲、学习共享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空间。现代图书馆空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用于开展传统图书馆服务的空间,如藏书空间、展示空间、技术设备空间、办公空间,这些实体空间是图书馆不断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固有部分;2)基于创新服务理念演化出的图书馆新空间,如学习空间、创意空间、休闲空间、体验空间[1],新空间包含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是对传统图书馆空间营造理念的一种积极延伸。

1.2 图书馆空间的属性

依据Edward W. S.的第三空间理论,图书馆除物理空间外,还包括其为提升服务效果所营造的精神空间,为扩展服务范围而提供的虚拟空间,图书馆空间具有“第三空间”的自由、宽松、便利的精神属性。卡尔施泰特从第一空间的精神视角出发,认为图书馆是“把客观精神传递给个人的场所”,而属于第三空间理论界定的图书馆服务空间,更加需要扩大这种作用。

2 图书馆空间设计原则

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是围绕着传统服务载体(如图书、期刊、报纸等)展开,藏、借、阅服务占用了大量的空间。迈入数字时代后,电子资源凭借其在利用方式上的便利性取代了原有书刊借阅服务的相当份额。随着移动服务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广义的图书馆空间扩展至整个校园。这些变化是新技术、新需求对传统图书馆空间设计理念的挑战。因此,新形势下图书馆的空间建设与整合亟待解决,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淡化藏借阅服务空间概念

淡化并不意味着忽视,淡化的主旨在于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整合原来图书馆的各种空间,实现多空间的交叠和综合利用,在强化主流服务空间的同时保证文献的保存与利用。如:由于用户对于纸本馆藏资源的利用逐渐减少,加上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在线电子资源,从而替代纸本资源,可将藏书区做适当的密集化、边缘化调整。

2.2 平衡传统服务与拓展服务

传统的藏书、借书、阅览服务是图书馆体现社会价值的主要方式,但由于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总量在逐渐下滑。部分学者指出,应当着重加强图书馆的数字服务能力,但这种加强不能建立在单纯削减传统服务空间的基础上,原因在于基于人文社科类图书和部分基础自然科学类图书,其纸本外借数量的下降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只能是适当平衡传统服务与拓展服务间的空间占用比例[2]。

2.3 合理调整“三分开”原则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空间“三分开”是指办公区和服务区分开、不同用户功能区分开、闹区和静区分开,这种设计方式曾有效抑制了图书馆办公流、物流、用户流的相互干扰。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和服务功能的延伸,“三分开”原则也应有适当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对“闹区和静区分开”原则的调整。对于不同的用户而言,“闹静分开”的原则并不通用,对于研究型图书馆,这一原则或许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对于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少儿图书馆,这一原则就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另外,对于不同用户功能区过细划分有可能降低用户的融入感。

2.4 按最优服务效果分配空间

图书馆的建筑空间体量庞大,服务距离、阅览效果、活动空间布局等诸多因素在设计中都要加以考虑。如在密集藏书空间的分配上,多由底层和低层的采光、通风相对较差的区域来承担,而阅览区域则普遍设计在采光、通风好,且便于用户活动和到达的区域;其他诸如讨论区、考研区则划分在相对干扰较小的区域,即按照“最优服务效果”原则进行分配。图书馆空间设计不但要遵循传统的空间分配原则,也需要将新的服务理念、新的服务元素进行融合,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达到最优服务效果。

2.5 模块式设计原则

模块式设计是指在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拟定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保留转换为其他空间的可能性。比如各空间使用平面布局为主,可以进行相互调整、转换,区域大小可调节,既满足了图书馆当前的空间需求,也为将来的空间调整提供可能。

2.6 特殊性原则

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所接待的主流用户是不同的。具体设计中需要考虑年龄分区、低楼层、同类相近等多种特殊性原则。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其用户主要是在校用户和少量的社会用户,其空间设计主要以服务成人为主,但为了满足残障用户的需求也有部分高校馆设计了残障通道与残障、视障阅览室。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其用户类型众多,老年读者、青少年读者是图书馆用户的主流群体,所以在空间设计上要考虑老年人和少儿的身体特点及其阅读习惯、兴趣、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图书馆空间,同时也需要为残障人士提供阅览空间。

3 图书馆空间设计理论

科技发展、用户需求的变化带动了图书馆空间格局设计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功能多元化。以数字馆藏为主要增长点的馆藏变化导致了纸本馆藏因利用率降低而呈现密集存放趋势,进而促进了图书馆空间的多元化利用。2)学习共享中心多功能化。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已由单一的藏借阅空间发展为集用户教育、科研辅助、资源推送、学习空间多种功能的学习共享中心。3)休闲中心扩大化。图书馆将成为满足用户学习、阅读、讨论、休闲娱乐的第三空间,用户可以享受在图书馆的时光。如何整合这些功能,并将其在图书馆空间中有效地体现出来,是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多元化空间设计理论满足以上需求,具体如下。

3.1 基于服务层级的设计理论

Kent F.指出,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仍是当前实体图书馆的主要社会价值,他归纳了图书馆能激发用户兴趣的四个属性,提出图书馆空间属性层级理论,具体描述为:1)访问性和联动性,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可访问空间,成为用户学习、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场所[3];2)功能性及可塑性,满足用户的多元空间需求,保持空间的可转换性;3)社交性,利于空间扩展,实现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4)舒适性及品牌形象,形成舒适、轻松的空间氛围,在用户心中拥有实际地位。空间层级设计理论迎合了用户对于图书馆空间的功能性需求,在功能分区、文化展示、提升满意度方面都有良好的适应性。

3.2 基于开放服务的设计理论

平等、自然、发展是开放服务设计理论的核心思想:1)平等利用,针对全民设计。特别是在美国这样的多种族融合的国家中,平等服务的思想对于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尤为重要。另外,美国图书馆根据残障人士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并落实到指导特殊人群空间的具体设计,即注重小众群体对于图书馆空间的特殊需求。2)和谐自然,低碳环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Parkway中心图书馆顶部设计了近5000平方英尺的植物培植区。另外对于自然元素的利用方面,提倡环保理念则表现在注重利用自然光、太阳能、风能、水能[4]。3)关注社会发展,营造可变空间。基于用户学习方式、认知结果的转变,图书馆应当构建适合用户学习发展、方便馆员提供服务的一体化空间。开放服务设计理论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理论符合了当前社会对于公益机构的普遍认知和价值判断,并适宜于提升馆藏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可用于图书馆大环境的整体设计。

3.3 基于空间体验的设计理论

该理念是基于Schmitt B. H.的用户体验理论提出的,包含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认知体验、行为体验和关联体验5个维度[5],前3层体验注重的是人的直接接触所带来的直接体验,行为体验则是指由用户体验所产生的在用户的生活、学习上的转变与触动,关联体验则是指通过体验使用户在文化感触的基础上,与服务提供方形成密切的关系。5个维度的体验值依次递增。

让用户在更大范围内感受到文化体验的乐趣,最终目的是建立服务提供方与用户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1)便捷、舒适、灵活的空间。图书馆要具备激起阅读兴趣,激发灵感,开阔视野并激励用户向上的作用。这符合体验理论关于体验是诱发出来的论断。标志明确、布局简约、视感灵动是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特别是基于用户当前需求洋的多样性而衍生的灵活布局,是这一理念的关键。2)多彩、蕴含现代科技元素的内饰。丰富的色彩搭配能够极大地提升图书馆的吸引力,同时形成视觉感官上的图书馆空间延伸,达到提升空间体验的效果。3)互动、共享、人性化的学习空间。书架将大量地退回到密集书库,留下更多的空间供用户使用家具、电子设备,完成学习、研究和小组讨论。用户共同学习、协作研究需求的加大促使图书馆将更多的空间提供给用户进行小范围利用,从提升用户特有的空间学习体验的角度,树立图书馆在用户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品牌形象和地位。

用户层级体验理论更注重于对用户本身感知的激发和调动,强调提升用户的存在感与被融入感,结合新颖的设计元素,提升图书馆的被感知形象,适合于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布局与调整。

3.4 基于艺术审美的设计理论

图书馆形象一直是文化中心、知识传承者等一系列表示知识积累作用的代名词,其文化地位备受推崇。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的这种文化地位正在被逐渐取代,但建筑方式与材料技术的发展为彰显图书馆的文化形象提供了可能,也为使图书馆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的文化场所提供了机遇,基于艺术审美的设计理念则由此而来。该理论表述为以下几个要点:1)肃穆与诗化的结合。肃穆的建筑外形可以端正用户入馆态度,但可能会让用户有压抑感,必须辅以内部的诗化装饰设计,在肃穆的环境中点缀闲适与宁静,同时为用户带来良好的视觉感。2)自然与人工的融合。与自然融合度越高的图书馆越能提升用户对于图书馆的艺术感知,图书馆不仅是用户的知识园地,还应该是用户的艺术园地。3)室内设计、装饰多样化。在整体的外观设计和空间区分设计之外,多样、自由、艺术化并带有自由性的图书馆室内设计,能为用户营造更多的自主空间,提升用户存在感。4)人性化、居家式的家具设计,图书馆作为用户的精神文化寄托并不完全遵循肃穆庄严的设计理念,应当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空间,使其感受到居家式的自然感和轻松感,烘托自由、闲适的气氛。5)满足多层次的空间呈现需求。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公共图书馆而言,图书馆应当考虑不同类型用户的实际身体、心理、学历属性,提供适合不同类型用户的多层次空间布局。

3.5 基于过程的设计理论

基于过程的设计理论强调图书馆空间设计是在图书馆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对馆内空间的整合与再思考,目的在于提升图书馆空间的表现力,完善空间功能。主要表现为如下要点:1)用户参与前期设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应当综合馆员、教师、学生等多种用户意见。2)建设期提升科技含量。图书馆空间功能的不断增加和改变,带动的是图书馆空间不断交叠和复杂化,所以需要采用智能、科学的手段来对空间和建筑物本身进行有效管理,相关系统主要有通信自动化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自然资源利用系统等。3)后期着重提升文化表现力,打造闲适服务空间。提升文化表现力并非是守旧与复古,而是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元素的融合。在图书馆家具的设计上,要体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有条件的图书馆甚至可以提供家具供用户自主组织,体现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想。

4 图书馆空间设计趋势

现代图书馆作为高校、地方的文化传承中心和标志性学术建筑,其设计已经逐渐脱离了传统图书馆建筑肃穆、沉稳的基调,一些活泼、个性的设计理念使用户得到了较好的空间体验而渐渐被认可。

4.1 体现生态友好

当前图书馆空间设计的趋势之一即打造自然与社会融合的生态友好空间。即利用图书馆现有条件,合理布局,实现图书馆与地区周边环境的共生与协调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城市与乡镇图书馆很多建设在原生态土地上,可通过玻璃幕墙、透窗等设计让用户更直接地感知自然,更容易感知周边生态和社区环境。国内部分图书馆也采用倚山傍湖的设计,凸显人、建筑、自然的相互融合和生态友好。

4.2 个性化定制空间

图书馆空间不仅要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和功能需求,也可根据不同用户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美国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的YOUmedia就是图书馆个性化定制空间的典型代表,该空间由两个主体内容构成:一是针对青少年学习需求的物理空间;二是针对青少年学习社会知识、融入社会交流圈的“青少年数字社交网络”虚拟空间,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玩乐区”、“试验区”和“合作玩乐区”,并利用不同的家具、隔断来区分不同空间,提供相应的会议设备供青少年使用。

4.3 文化休闲中心

当前,图书馆文化传递功能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介、社会媒介的主动推送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吸引用户主动来图书馆利用相关资源来实现。部分图书馆为了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努力将自身转变为社区文化休闲中心。这种功能改造主要表现为:1)开辟社区文化展示区域,定期举办文化作品展示,使图书馆的资源更丰富、更“接地气”;2)利用历史遗物、特殊装饰装点图书馆空间;3)体现休闲特性,在图书馆空间中大量使用家庭家具和家庭常见饰物能使用户在图书馆中感到如家般舒适。

4.4 提升空间包容性

当前绝大多数图书馆都是采用“统一柱面、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三统一原则进行空间结构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图书馆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但在用户需求越来越复杂的现状下,单一的空间设计模式将大大制约图书馆的空间服务效果。有学者认为,图书馆不妨纳入“第三空间”所包含的一些商业和艺术、生活元素,如水吧、便利店、画廊、传统装饰设计等来增加图书馆空间的可塑性与表现力。增加商业元素能够有效调动图书馆的气氛,增加图书馆的内涵和可用性;也能充分激发用户的利用兴趣。

4.5 广泛运用新技术

一方面,大量新技术的运用(诸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的合理利用,能源循环利用、自然水冷系统、智能化楼宇管理系统)要求图书馆在设计时预留空间;另一方面,需要考虑新技术对于图书馆馆藏资源是否存在负面影响。近年来,为了提升图书馆空间的利用率与科技含量,部分图书馆大量拓展了虚拟空间,如采用扩展虚拟服务社区的方式来为用户提供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双重利用渠道,相应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中预留扩展虚拟服务空间所需的物理空间与通信设备通道。

4.6 完善标志系统

完善的标志系统不仅能实现定位、指示、文化展示三种功能,还能成为面向读者的名片。现代图书馆由于物理空间大,内部结构愈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标志系统不完善将会直接降低图书馆的服务效果。标志系统需要统一规划,综合功能和美观两方面因素,既要合理安排存放空间,保证位置的直观性,使用户感到方便,又要提升整体的视觉体验和服务能力。此外,借助RFID技术和二维码等进行资源查询、定位也是对图书馆标志系统的拓展和空间功能的延伸。

4.7 环保材料运用

图书馆空间的建筑、装饰、家具材料也有愈加环保的趋势。减少非环保材料的运用已然成为图书馆的一种“潮流”。材料的选择要实用、美观、耐用,同时兼顾安全性与易维护的特点,寻求色彩搭配、视觉效果、综合养护等多方面需求的契合。

5 结 论

馆藏资源形式的变化促进了图[JP2]书馆服务空间发生变革,在保证纸本资源藏借阅服务空间的基础上,图书馆应当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与社会的发展来审视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融入创意空间、休闲空间、交流空间、体验空间等多种空间功能,实现图书馆空间结构的多元化;在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空间需求的同时,着力构建图书馆空间的精神属性与文化属性,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用户的精神家园和社会的文化传承地。

[参考文献]

[1] 肖 珑.后数图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其布局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0):5—10.

[2] 李玉斌.迪肯大学图书馆空间价值评估研究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4(11):93—96.

[3] Deverman R. Perspective: On Solid Ground: Preserving the Quality of Place[J].Environmental Practice,2007,9(1):3—5.

[4] Edwards B.W. Sustainability as a driving force in contemporary library design[J]. Library Trends,2011,60(1):190—214.

[5] Schmitt B.H..体验营销——如何增强公司及品牌的亲和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变革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卷首语
信息时代初中全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德育中的变与不变
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阅读别丢掉“笨办法”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未来是一个概念时代
忘记你
经理人变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