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动力分析

2016-02-27王运显��

图书馆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动力图书馆

王运显��

[摘 要] 在移动信息环境下,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信息行为真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面对用户个性化、便捷化、碎片化和移动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应积极构建面向用户需求的移动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过程进行归纳和梳理,找出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动力因素,并就其动力问题提出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动力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5)04-0008-04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平板电脑、移动阅读器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也发展到了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移动信息社会。在移动信息社会,人们的信息行为真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个性化、便捷化、碎片化和移动化成为人们移动信息行为的重要特征。面对人们的移动信息服务需求,作为人类信息的存储和传播机构的图书馆,必须积极主动地采用移动信息技术、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模式,构建一个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才能抓住和引领用户的移动信息需求,并最终促进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1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过程分析

按照传播学理论,信息传播的核心要素为信源、信道、信宿,即信息传播过程为:信源→信道→信宿。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信息传播过程又发展为:信源→编码→信道→解码→信宿。1948年,美国传播学者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归结为“五W模式”,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储存和传播机构之一,图书馆学又与传播学具有天然的联系,故图书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过程与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图书馆的知识和信息传播过程可归结为:馆员→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关于图书馆移动信息传播的过程,程孝良等[1]在《手机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与媒介影响的探讨》中将手机图书馆的信息传播过程归纳为: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收者,传播内容表现为数字信息,而传播媒介则表现为手机和无线网络等;茆意宏[2]63—65在《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中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组成要素归结为图书馆及馆员、用户、信息资源、信息服务技术与系统、信息服务策略等,它的组成要素和服务过程并没有突破图书馆服务的框架和结构,只是其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综上所述,根据王宏鑫的信息基本循环图式[3],可以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过程归纳为(如图1):

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过程可以看出,图书馆的信息传播是一个循环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从馆员→移动信息资源→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移动终端→用户→反馈→馆员,代表着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知识和信息并未增加,它只是满足了用户的一般信息需求,而反馈环节只是对图书馆的服务进行评判或要求,以及馆员对用户反馈的响应;另一方面,从馆员→移动信息资源→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移动终端→用户→新的知识或信息→馆员,则代表着社会知识或信息的增加,是社会知识或信息的发展过程。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实践来看,两个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并不断推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2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动力分析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受到用户、馆员、技术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们相互作用并最终推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2.1 用户移动信息服务需求的驱动

随着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从“资源中心论”和“馆员中心论”发展到了“用户中心论”。用户是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的最主要的动力来源和归宿,而用户的移动信息需求和移动阅读行为则为其开展移动信息服务提供了首要和直接的依据。从图1可知,虽然用户是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的归宿和激发点,但是用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就说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用户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JP]

2.2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实践和科研的促动

国外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以美国、英国、芬兰、韩国、日本等国为主导[4]80。在实践方面,2001年,美国的波尔州立大学图书馆、芬兰的赫尔辛基技术大学图书馆、韩国的江西大学图书馆、日本的东京大学图书馆等就已开展了移动信息服务实践。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开通了国内首个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项目。之后,重庆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相继开通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项目。

在科研方面,自2000年以来,图书馆界逐渐意识到移动信息平台对拓展和创新图书馆服务的意义,并开展了移动信息服务的相关研究。2002年,施晓军的《论移动∕无线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5]和朱海峰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6]拉开了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的序幕。2004年,吴志攀的《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移动用户的图书馆”》[7]、胡振华等的《移动图书信息服务系统》[8]、黄群庆的《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9],将移动图书馆、移动阅读、移动信息服务的概念引入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的视域。高春玲主持的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移动阅读与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茆意宏主持的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移动环境下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服务研究”等,进一步带动了国内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研究和实践。

随着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必将进一步推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2.3 移动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激发

从图书馆发展的历程来看,图书馆形态和服务方式的每一次转变和提升,都离不开相关技术的创新和推动。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终端等技术和设备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图书馆也经历了从传统图书馆到电子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发展阶段。图书馆工作的技术含量相应逐步提升,其服务方式和用户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201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报告指出,“移动设备指数增长,新的应用将推动新的服务”是研究型图书馆的十大发展趋势之一[10]。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已经成为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图书馆来说,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构建移动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不但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层次,还可以引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并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2.4 移动信息服务公司的推动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开展,离不开移动信息服务公司的技术支持和广泛参与。2000年9月和2001年5月,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和东京大学图书馆,基于日本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的“i-mode”手机上网模式,开发出了基于“i-mode”的手机书目查询系统,构建了“i-mode”服务模式。2001年,芬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图书馆基于芬兰Portalify公司的LibletTM系统为用户提供短信服务,构建了SMS服务模式。在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国际会议上,如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和移动图书馆馆员联机会议,都有移动信息服务公司的支持和推动。尤其移动图书馆馆员联机会议,是由Alliance Library System公司、 LearningTime公司 和InfoQuest公司联合发起并赞助的,会议的参加者主要是信息技术公司、图书馆馆员、网络数据库供应商和网上学习社区等,会议主题主要是关于移动图书馆的构建和应用等[2]10—11。以EBSCO Mobile、World Cat Mobile和IEEE Xplore Mobile为代表的在线数据库供应商,以Google和Facebook为代表的网站等都积极地参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科研和实践。通过对国内图书馆的调研,它们主要依托超星移动图书馆、汇文掌上图书馆、书生移动图书馆和卓越联盟移动图书馆等一家或几家移动信息服务公司为用户提供移动信息服务。[JP]

2.5 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领导的意识和决策因素,是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实践来说,它虽然是一个隐性的影响因素,但却深刻地制约着其他动力因素的促进效果。因此,图书馆应适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国内外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开展情况和社会效果,积极地向其传递移动信息服务的理念和构想,并通过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体验,引起领导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项目的重视和支持,进而解决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3 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的动力问题

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实践来看,虽然形势很好,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移动信息需求,但也暴露出了动力不足的问题。

3.1 移动信息资源趋同化,用户需求动力不足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有效保障。在移动信息社会,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便捷化的移动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面对的迫切问题。正是基于用户的移动信息需求,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创建或购买了移动信息服务资源或移动信息服务系统。但是,从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实践来看,大部分是直接购买的超星移动图书馆、汇文掌上图书馆、书生移动图书馆和卓越联盟移动图书馆等一家或几家移动信息服务公司的资源,自建的特色移动信息资源较少,这就造成了移动信息资源的趋同化,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动力不足。

3.2 馆员技术水平较低,积极主动性不够

从图书馆的历史进程来看,为用户提供移动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在移动信息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但是移动信息服务毕竟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和理论,而且其本身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对馆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从图书馆来看,虽然馆员的信息素质、信息能力和技术水平等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仍面临很大的技术压力。由于移动信息服务理论的困扰和技术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馆员的积极主动性。

3.3 移动信息服务的内容和层次较低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从概念的提出到实践的开展,才走过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国内外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还处在探索阶段,而其服务内容也较多地集中在传统服务的数字化、移动化方面。通过调查分析,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信息通报,主要包括图书馆新闻、开闭馆时间、新书通报、图书到期提醒等;二是业务查询,主要包括书目检索、数据库资源检索、读者账户管理等;三是阅览服务,主要包括电子阅读器外借、手机电子书、手机全文阅读等;四是个性化订制服务,主要是移动参考咨询、学科化服务、我的图书馆等。由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内容和层次较低,未能满足用户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用户的需求[4]82。[JP]

3.4 宣传不够,应用培训缺失

目前,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一方面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移动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抓住了图书馆的发展规律,明确了在移动信息社会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建设方向。但是,由于图书馆在人力资源、专业水平、技术能力和移动信息资源等移动信息服务保障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以及用户移动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图书馆及其馆员移动信息服务的信心不足,不敢积极主动地宣传和提供应用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开展和创新。

3.5 科研实践较少,积极性不高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开展,离不开移动信息服务理论的探索和指导。但是,从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科研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人员较少,主要集中在图书馆领域,尤其是高校图书馆领域;二是科研项目较少,虽然项目从校级、厅级、省级、部级和国家社科基金都有涉及,但总体数量较少;三是科研层次较低,主要涉及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理论、模式、内容以及国内外的对比分析等;四是自发的个体研究多,科研团体较少,没有形成科研合力;五是科研积极性不高,以个人兴趣为主导;六是科研成果应用较少,未形成科研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此外,馆员及业界的研究滞后性,也是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实践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JP]

4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策略

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过程和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要使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保持充足的动力,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

4.1 加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制度建设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的前提,它从宏观层面提供制度保障。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将传统图书馆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和移动信息服务进行整合,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整体化管理,彻底打破图书馆服务的部门、方法和技术障碍。二是加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管理主要包括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购买选择、运行维护和更新升级等。运营管理主要包括移动信息服务的用户需求研究与管理、馆员服务能力建设、服务推广管理、评价管理等。

4.2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强用户研究

用户需求是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的依据和归宿。只有加强用户研究,满足用户的移动信息需求,才能为图书馆提供强大的需求动力。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用户研究主要包括:一是对用户的移动信息行为进行研究;二是对移动信息需求进行研究;三是加强应用培训研究,实现馆员服务能力与用户需求能力的良性发展,增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HTK]4.3 加强与移动信息服务供应商的交流合作,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移动信息服务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而移动信息服务供应商正是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成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加强它们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在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同时,实现互利双赢的效果:一是增加了图书馆移动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二是提升了馆员移动信息服务的技术水平;三是图书馆与供应商相互交换用户移动信息需求的研究成果,促进移动信息服务内容、方式和技术等的提升和发展。

4.4 加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

科研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移动信息服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第一,通过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理论的研究,唤醒用户的移动信息需求,增强馆员的移动服务意识,构筑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环境;第二,通过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实践的研究,对服务的内容、方法、技术和策略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推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实践的创新;第三,通过成立科研团队,以科研成果和实践效果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程孝良,李 勇,钟刚毅,等.手机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与媒介影响的探讨[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9(8):34—37.

[2] 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3] 王宏鑫.图书馆学及其对象的层次结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5):1—7.

[4] 魏群义,侯桂楠,霍 然.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2(1).

[5] 施晓军.论移动∕无线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4):12—13.

[6] 朱海峰.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14—15.

[7] 吴志攀.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移动用户的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2—13.

[8] [JP2]胡振华,蔡 新.移动图书信息服务系统[J].现代图书情报[JP]技术,2004(4):18—20.

[9] 黄群庆.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4(5):48—49.

[10] 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 2010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猜你喜欢

动力图书馆
图书馆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动力船
去图书馆
动力的源泉
最佳动力奖 名爵MG3SW
把美好的想像转化为动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