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团场职工扶贫开发典型经验与启示
——基于典型团场的调研
2016-02-27罗德世
罗德世
(第十师北屯市党委党校,新疆 北屯 836000)
兵团团场职工扶贫开发典型经验与启示
——基于典型团场的调研
罗德世
(第十师北屯市党委党校,新疆 北屯 836000)
扶贫开发既关系到兵团“两个率先和两个力争”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维稳戍边历史使命的履行。文章在对第四师、第五师和第七师扶贫开发工作调研的基础上,对兵团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各团场扶贫开发的典型经验,据此提出了兵团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团场;扶贫开发;经验;启示
一、引言
贫困问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从全面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即“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特困人群倾斜,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对兵团而言,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休戚相关,是兵团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兵团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戍边使命的履行[1]。“十二五”期间,通过兵团各级的不懈努力,兵团贫困人口和贫困团场大幅减少,9.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6个贫困团场实现摘帽,是兵团历史上脱贫人数最多的5年,是提高贫困标准后脱贫攻坚力度最大的5年。同时兵团党委出台了《兵团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办法>》,“四位一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援疆扶贫)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其中,兵团引导援疆资金投入扶贫开发22.29亿元,开发扶贫项目197个,惠及60个团场,形成了兵、师、团和贫困户四级扶贫帮困工作体系,出现了一批典型示范代表①兵团“十二五扶贫开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N].兵团日报,2016.03.25.。但目前新疆兵团还有30个贫困团场未摘帽、8.11万贫困人口未脱贫[2],主要分布在南疆和边境师团。《兵团党委兵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补齐扶贫开发短板,到2018年率先在西北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稳定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团场全部摘帽。这样看来,兵团“十三五”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很重,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十三五”脱贫任务,难度更大,是各级党委工作的中心之一。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为此,兵团党委在六届十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提出,通过产业发展脱贫3.61万人、异地搬迁脱贫0.3万人、生态补偿脱贫0.4万人、教育脱贫1.3万人、社保兜底2.5万人。产业发展脱贫成为兵团脱贫工作的主要途径。笔者在2014年10月深入第七师、第五师、第四师对扶贫开发成绩显著的团场进行了调研,并对兵团新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分析。
二、兵团扶贫开发典型团场做法与成效
(一)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
“十二五”末,第七师130团有贫困户117户,贫困人口283人。围绕发展都市型农业,加快实施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创新工程,重点扶持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传统养殖向工厂化养殖转变、从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从个体投入到合作化养殖转变、从自产自销到订单化养殖转变,促进了养殖业转型发展,通过产业转型发展实现脱贫致富。例如,130团组建的天羽家禽养殖合作社与正大集团合作,规划建设了30万羽家禽养殖基地,其中有25名职工参与鸡场养殖,对职工增收脱贫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130团第一农业作业点,是由六个连队整合组建,拥有耕地面积5.4万亩,居住人口876人。作业点所在原16连有承包职工48人,种植耕地11242亩,每人定额45亩地,人均种植250亩,实现了规模种植和全程机械化作业。在作业区农业技术依托社会化服务,投资建设了农机服务站、节水灌溉服务站、农资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站,实现了全团连队整合和功能转换,加快了农业向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公司化运作迈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同时,带动贫困职工转变生产方式和实现脱贫增收。
(二)把政策项目扶持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
第五师84团,2014年有贫困户69户,贫困人口196人。其中,84团三连耕地面积为2.9万亩,人口40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24%。目前连队87%的人口搬迁到团部楼房居住。连队以支部班子牵头组建了农工专业养殖合作社,合作社负责统一的圈舍设计和建设、统一养殖园区管理、统一防疫检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产品销售。合作社盈余留够公共积累,按股分红。社员按照合作社的章程,成本分账核算,自负盈亏。84团三连育肥牛羊养殖基地,依托2013年“兴边富民”项目(国家项目资金500万元,自筹资金150万元)建设而成。同时,84团三连怪石峪牛羊养殖项目,借助兵团贴息贷款200万元,建设了标准化暖棚50栋,现存栏总数为15316头只;该项目总共20户职工贷款,带动11户职工加入项目,预计户年均增收目标12万元左右,改变了过去分散养殖,职工自己找市场的现状,降低了职工的风险,帮助贫困职工脱贫致富。
第五师87团,2014年有贫困户79户216人。87团畜牧养殖基地,总面积规划为一万余亩,养殖区每个占地面积2040亩,隔离区两个,占地面积60亩、饲料基地8000余亩,总投资1亿元。该工程共分三期完成,2015年竣工,工程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牛羊圈舍50栋,总成本1.017亿元,收入预计1.236亿元,纯收入预计2190万元,职工户均预计收入12万元。其中,87团二连的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以连队党支部牵头承建的合作社,该社对原连队居住区实施功能转型发展改建,现已经有98名职工入社,饲草料地共6565亩。87团汇合养殖基地位于二连和七连之间,养殖区占地面积2040亩,该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团场扶贫开发、职工增收、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促进劳动力转移等。
(三)着力扶持创业主体
“十二五”末,第四师73团有贫困户78户,贫困人口143人。73团筹措扶贫资金172万元,其中兵团扶贫资金100万元,团场干部担保贷款扶持资金72万元,为43户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户每户投资4万元入股金腾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合法股东,合作社年分红不低于16%。
73团大力实施“创业就业、精准扶贫”民生工程,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采取“就业扶贫”,确保有业就、收入稳。成立农工合作社实施入社分红,创新低保户增收新途径。如:金琪珊有机葡萄产业园区总共有499座现代规模化设施特色种植农业基地,实行“五化”(科学化支撑,标准化栽培,工厂化管理,公司化运作、基地化培训)、“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三不放过”(不按技术规程不放过、不达标不放过、不按程序管理不放过)的管理模式。园区通过聘请中国农科院葡萄专家现场讲解葡萄管理技术和不定期召开设施种植观摩现场会、安装视频监控实行信息化管理等措施,使得其品牌的有机葡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园区大棚露地面积4000亩,全部采用有机和立体种植,提供就业岗位800个。通过“五化”管理模式和“基地+公司+农户”的营销模式,金琪珊葡萄实现了团场增效、职工增收、贫困职工脱贫的目标。2013年,73团实现人均纯收入32443元、户均纯收入89396元。
(四)着力培育新型产业和提高职工技能
“十二五”末,62团有贫困户195户,贫困人口284人。62团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入驻企业带动团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并为223名贫困职工提供了就业岗位;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技能培训、行业扶贫、结对扶贫、项目扶贫使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了“团场主导、群众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联动工作格局;2009年以来,团场累计筹措资金2340万元,扶持460户少数民族家庭户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十二五”期间,62团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贫困户由2010年的840户2600人减少到目前的195户284人,5年累计脱贫645户2316人。
62团利用金边现代畜牧养殖基地拆迁补偿金、贴息贷款、兴边富民等项目资金统一发展养殖业。2013年,养殖场内已新建各类棚圈22栋,养殖面积18000平方米,2014年底存栏牛羊能繁母畜7023头,实现安置劳动力就业46人。
二、示范团场的典型经验
(一)结合自身实际实施扶贫开发见成效
调研的各个团场从领导干部到工作人员,都树立了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坚持把团场职工的脱贫致富作为“首要民生工程”来抓,向重点连队重点贫困人群发起脱贫致富“攻坚战”,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职工创收和脱贫致富上,积极探索出一条扶贫开发的新道路、新方法。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扶持、能人牵头、职工参与”的脱贫致富新思路,真正做到以产业扶贫开发惠及百姓,使得贫困职工能够真正达到减贫脱困。例如,87团与原居住区功能转型相结合,发展畜牧养殖,依托连队合作社,吸纳职工加入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连队贫困职工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职工发展畜牧业,在实现连队功能的有效转型的同时使贫困职工摘掉贫困帽子。
(二)顶层设计思路清晰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
团场的扶贫开发与产业项目发展相结合。如73团始终把产业项目发展作为扶贫开发的引擎,千方百计抓产业,按照“创建一个园区,搞活一方经济,转移一批富余劳动力”的思路,坚持“无中生有、借船下海”的理念和“我用即我有”的资源观,没有资源巧借资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构建“六大园区”,即矿产牧业区、金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有机设施林果区、文化商务区、高效农业区、生态养殖区,形成了科学、持续的产业体系和就业基础。六大园区的建设,真正使劳动就业实现了“园区化、集中化、规模化、便捷化、选择化”。截至2013年底,六大园区提供固定就业岗位3989个。初步实现职工就业“时间上无盲点,空间上相补充,产业间相融合”,实现“一人多业、一家多业、多业兴家”“人人有业就、户户有产业,个个有保障、收入快提高”的格局。形成了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发展,拉动第三产业,使团场城镇人口集聚增长,带动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物流、娱乐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支撑团场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了就业。
(三)扶贫政策是保障
资金跟着项目走,充分利用好扶贫政策,依托项目促产业,产业扶贫,围绕项目扶贫,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依托国家和兵团扶持开发政策,使扶贫开发工作得到顺利进行。例如,87团仙汇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充分利用国家的“兴边富民”等项目资金;84团怪石峪牛羊养殖项目依托了“兵团工会十件实事项目”的贴息贷款200万元。
(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关键
为改变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的状况,积极探索“以点带面、连片开发、全面推进、整体脱贫”的路子,达到“建一片、脱贫一片”的目标,变“撒”为“捆”,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子,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安排、各司其职等方式,将政府和民间资本进行整合、捆绑使用,将财力、物力、人力和项目相整合,充分发挥资金的聚合作用,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的。例如130团围绕都市型农业发展思路,努力从传统养殖向工厂化养殖转变、从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从个人投入向合作化养殖转变、从自产自销向订单化养殖转变,带动了200名贫困职工参与生产,整合了多方的资源,集中资金推进了合作社的发展。
三、对兵团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扶贫工作的新变化
受自然灾害、市场下行、因经营不善、因病、因住房等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了新的贫困现象或返贫现象。同时,兵团党委在2014年制定了新的脱贫标准,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4163元(相当于2010年3500元的不变价)就视为贫困,在此基础上各师市团场在此标准的基础上都有所上调。按照中央和兵团党委的精神要求,扶贫帮困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解决温饱的层面上,要由温饱型逐渐向小康型转变,成为更高级脱贫;针对贫困人员绝大多数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差和经营能力弱,师团两级应本着标本兼治、输血和造血并用的原则,将改革以来分散的农工按照政策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打组合拳以解决他们的扶贫,变短期输血为长期造血。
(二)以科学治贫观指导扶贫工作
如何统筹农牧团场扶贫开发工作,事关兵团各师团同步、率先进入全面小康。要按照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提出的,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认真落实,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方案。开发既要解决好贫困农牧工生产生活中现实紧迫的问题,又不能盲目开发,要做到可持续的扶贫开发,同时要做到开发一个成功一个,成功一个巩固一个的工作理念。
(三)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巩固小康成果,提高贫困农牧工收入水平,既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结合兵团实际着力抓好产业发展,加强难点团场和困难群体的扶贫工作,集中财力物力,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收入。
[1]王晓娟.兵团精准扶贫的若干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16,(1):5-8.
[2]马钧禹.兵团党委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N].兵团日报,2016-2-23.
(责任编辑:车碧云)
罗德世(1961-),男,四川射洪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团场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