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实施精准扶贫的优劣势分析及对策
2016-02-27公衍勇秦杰
公衍勇 秦杰
(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贵州省实施精准扶贫的优劣势分析及对策
公衍勇 秦杰
(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中央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和新思路,能有效改变传统扶贫方式的不足,对于有效解决农民贫困问题能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尝试对贵州省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优劣势分析,在客观全面认清现实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完善各地精准扶贫政策提供有益借鉴,为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的扶贫篇章,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提供政策建议。
精准扶贫;扶贫开发;优势;劣势;贵州
近年来,贵州省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模式,实施精准扶贫等措施,扶贫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创造了许多“贵州经验”。2014年4月,汪洋副总理批示:“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注意把中央精神与贵州实际相结合,看得准、抓得实,有许多做法值得总结推广。请国家扶贫办高度关注,予以支持。”贵州扶贫开发改革在“全国树立了标杆”。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之年。“十二五”期间作为标杆的贵州在实施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为此,本文希望对新形势下贵州精准扶贫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进行综合分析,对精准扶贫模式未来发展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科学谋划好“十三五”规划的扶贫篇章,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一、贵州实施精准扶贫的优势分析
新一轮扶贫开发运动及贵州自身各方面的条件,使贵州精准扶贫具有优势也有一定的机遇。清楚自身优势,对于把握好当前发展机遇,坚定扶贫攻坚的信念,有效实施精准扶贫措施有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资源丰富,为精准扶贫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方向
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首先,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可供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等近600个品种,为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较好的资源;饲养的主要畜品种有30多种,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次,贵州药材资源极其丰富,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作为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全省有药用植物资源39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之说。截至目前,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58.84万亩,实现产值161.67亿元,带动农民338.3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1.23万人。中药材种植区农户仅中药材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4769元,增收1082元[1]。最后,贵州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强劲的支撑。贵州自然风光优美,被誉为迷人的“天然公园”,民族风情浓郁,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有效地带动了贵州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据统计,2015年,贵州省全年旅游总人数3.7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7.1%,实现旅游总收入3512.82亿元[2],其收入占该年地区生产总值的33.4%。旅游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不少当地贫困家庭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年间,贵州全省累计已有50多万人通过发展旅游业摆脱贫困或从中受益[1]。
(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精准扶贫后劲不断增强
贵州地理位置较好,地处长江、珠江流域上游,是西南出海的咽喉之处,毗邻广西和云南,靠近四川与重庆并且和湖南接壤,不论是西进、北上、出海都是必经之路。黔桂、贵昆、川黔、湘黔线在这里交汇,号称西南的“铁十字架”。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过去五年,贵州铁路里程达到303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01公里;公路里程达到1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28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航机场实现市州全覆盖[3]。2015年年底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成为西部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贵州地处咽喉,交通四通八达,利于产品的输入和引进,极大地提高了贵州经济的发展潜力,奠定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为加速贵州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三)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为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贵州依托自身资源,紧抓国发“2号文件”的良好机遇,借助后发赶超优势,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0502.56亿元,比“十二五”规划目标(8400亿元)超额完成2102.56亿元。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0年的1.13%提高到2015年的1.55%,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847元,全年财政总收入2294.25亿元[4]。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发展加快,政府财力大幅增长,可以拿出更多资金扶持和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为政府实施精准扶贫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精准扶贫增强了发展动力
减贫脱贫,关键要有产业,产业要发展,既要有比较优势,又要有规模效益。近年来,贵州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紧紧围绕着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三个“十大”工程,发展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目前贵州省每年安排70%以上扶贫资金,全力重点打造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十大扶贫产业”,2014年全省油茶产业项目覆盖贫困农户20716万户,扶持贫困人口数73305人,实现产值62907万元[5]。打造“十大扶贫攻坚示范县”,为全省“减贫摘帽”14县366个贫困乡镇发挥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十大扶贫产业园区”,实现贵州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将成为今后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为今后贵州深入推进产业化扶贫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为进一步精准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2015年,贵州围绕扶贫开发这一重要任务,探索实施以“农村危房改造”“教育培训”“扶贫生态移民”等为主的“六个到村到户”,围绕“扶谁的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五年来,贵州减贫656万人,平均每年减贫131.2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15.1%,平均每年下降3.66个百分点;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6]。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86.8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缩小了与全国的差距,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为后续的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是贵州水利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水利惠民最多的五年,已解决农村居民1299.8万人以及农村学校师生200.3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预定目标任务[7]。为贵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小康房建设方面,截止到2014年底,贵州省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27.87万户,有效地改善了农村贫困农户居住条件;对不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户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2012-2015年,共实施扶贫生态移民62万人,发挥了重要的住房保障和扶贫作用。在通讯和用电完善方面,2013-2015年期间,新建和改造农村电网线路1.5万公里、变电站168座;新增通宽带村8325个、通电话村5014个,邮政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在村寨建设方面,完成村寨‘三改三治'及庭院硬化工程145.7万户、垃圾收集处理项目910个、污水处理设施1.3万个[8]。“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六项行动计划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六)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为后续精准扶贫工作铺平了道路
贵州的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树立了标杆,扶贫体制改革上创造了很多贵州经验,得到汪洋副总理的肯定和支持。贵州精准扶贫实现了“四个率先”:一是率先完成扶贫攻坚政策体系。在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方面,率先制定了《贵州省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将50个重点县县委书记、县长和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作为考核对象,由过去考核GDP向考核扶贫成效转变。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方面,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2014年全面落实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制度,这种做法有效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性,防止扶贫资金的分散性。二是在全国率先完成建档立卡和驻村帮扶工作两项工作。瞄准贫困人口,分析其致贫原因,摸清其帮扶需求,以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持续性。三是率先建成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形成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互联互通的扶贫网络。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贵州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笃定。
二、贵州实施精准扶贫的劣势分析
(一)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连片区域多,精准扶贫难度大
按照国家现行扶贫标准,截至2015年底,贵州还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158万没有劳动能力的需要社会保障兜底,335万要在未来五年时间脱贫[9]。要实现2020年的全国同步小康社会的目标,每年至少要完成67万人的减贫任务,精准扶贫的压力较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虽然由2014年的3.38∶1缩小到现在的3.32∶1,但差距仍然较大,农村贫困程度依然较深。在2011年确立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涉及贵州的就有3个片区,贵州省95%左右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这3个片区内。这些地区都是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多发、社会建设滞后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偏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一般经济增长无法有效带动,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因此,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异常艰巨。
(二)生态环境脆弱,精准扶贫的部分项目受限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也成为其实施精准扶贫的一大“短板”。贵州高原山地居多,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10]。2015年贵州农业人口有2046.76万人,占总人口的近60%,呈现出典型的地少人多、土质差的状况。尤其是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且十分贫瘠,保水能力较差,决定了农作物只能广种薄收,种植成本较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由于山高坡陡,岩溶地貌较多,使得贵州的生态脆弱性和敏感性极高,这些地区植被覆盖率本身极低,植被一旦被破坏,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向石山荒漠演化。截至2011年底,全省石漠化面积 302.3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7.16%,占全国石漠化面积的25.2%;全省潜在石漠化面积325.56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8.48%[11]。可以说贵州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而目前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的区域,脱贫难度较大。贵州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使得贵州自然灾害频发,素有“无灾不成年”之说,而频发的自然灾害,又加剧了贵州的贫困程度、扩大了贫困的覆盖面。2015贵州全年受灾人口594.55万人,较近5年平均值减少992.43万人;农作物受灾22.10万公顷,绝收2.93万公顷;倒塌和严重损坏民房16377户43518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74.53亿元[12]。频发的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之,这样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得贵州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弱,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必须守好发展和生态“两个底线”
(三)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足,增加了精准扶贫的难度
贵州贫困农户大都地处偏远地区,交通和信息闭塞,长期受小农思想的影响,部分贫困户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过分依赖政府,对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不足。受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在精准扶贫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贫民的参与程度较低,致使设计的扶贫项目不符合扶贫对象需要,影响了扶贫的效果。此外,这些贫困户的人口素质较低。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贵州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9.37%,具有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的比例高达69.16%,贵州的文盲率8.74%,比全国的4.08%高4.66个百分点。较低的人口素质,一方面增加了精准识别的难度,面对扶贫的利益,大家不患寡而患不均,互不谦让,争相成为扶贫对象;另一方面也增加精准帮扶的难度,面对素质不一,经济基础不同的农民,帮扶的需求千差万别,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而且素质较低,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四)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制约精准扶贫实施
贵州省“十二五”扶贫规划实施以来,农村交通、文化教育、饮水安全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欠账较多。一是到目前为止,全省还有建制村还没有通油路,而且还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完成。原本在2012年要实现的全省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2014年才实现,整整推迟了2年,目标宏伟,但任务艰巨。二是农村部分地方仍然存在饮水不安全,贵州省水利厅厅长黄家培表示,目前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还比较突出,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9.95%,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用水量仅为272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1%,498万农村人口尚存饮水困难[13]。此外,已经完成的一些通信、教育、卫生设施等建设的质量也不高,公共服务的缓慢发展,城乡区域的较大差距,对精准扶贫的“瓶颈”制约比较严重。
(五)农村“空壳化”严重,导致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梗阻
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薄弱,农村青壮年大都纷纷外出打工。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底,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外就业818.53万人,同比增长4.83%,其中跨省外出务工598.84万人,同比增长2.84%[14],外出人口约占农村人口的38.8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并呈现增长的势头。目前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并非农村真正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而是农村劳动力的精华部分,农村剩余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外出打工、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农村日益空心化已成为中国转型时期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农村的空心化和农村精英的流失对精准扶贫的实施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某些扶贫项目的开展。扶贫项目的实施对象为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而目前农村剩余的人口大都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劳动能力不足,靠这部分人在农村学习新技术、推广家畜养殖、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实施产业扶贫,难度实在太大。另一方面,农村的空心化也让贫困户的识别和监督机制难以实施。部分贫困农户因长期在外打工,无法获知充分信息,无法参与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必须经过的申请、评议与监督程序,导致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来识别贫困农户的方法流于形式,也为扶贫资源分配不公被农村精英所截获埋下了伏笔。因此,农村精英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造成的农村“空壳”使精准扶贫开发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六)基层扶贫工作队伍力量薄弱,远不能适应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
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精准到户,精准识别时需要收集的信息多、广、细,精准帮扶的措施小而分散,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而目前基层扶贫机构,无论是从人员配备、机构设置,还是从办公设施、经费支持上都不能满足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首先,县扶贫办工作人员不稳定。很多县扶贫部门机构弱化、人员不够且能力不足,很难满足扶贫工作的需要。比如赫章县扶贫办只有8个编制(其中领导职数4人)、关岭自治县扶贫办目前被纳入县农业局。除了人员不足之外,现有的扶贫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精,办公经费不足,很多部门只有一辆公务用车,远不能满足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其次,乡镇扶贫工作站属于事业编,难免影响扶贫工作的开展。乡镇是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主战场,而目前乡镇一级的扶贫队伍最小、力量最弱。如赫章县全县乡镇扶贫工作站目前在编人员只有14人(含工勤人员4人)、关岭自治县乡(镇、办)级扶贫队伍没有正式的人员编制、黎平各乡镇扶贫工作站核定事业编制1名,设股级领导职数1名。最后,村干部对扶贫工作不重视。精准扶贫,村干部是关键。然而目前,这些兼职扶贫的村干部,做了专职扶贫干部的工作,却领取了低于比外出打工所得的报酬。很多村干部认为开展扶贫工作出力不讨好。选派的驻村扶贫干部,真正懂农业科技、经济管理的偏少,具有其他专业特长的也不多,而且基本上每年一换,致使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贵州省实施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发展民族山地旅游,守住生态底线
贵州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石山区或石漠化严重的区域,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可以采取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移民后在这些区域退耕还林,发展山地旅游。贵州高原山地居多,岩溶地貌发育典型,有“漂流之省”“千洞之省”“山的王国”之称,是开展漂流、探洞、登山、攀岩等户外运动的理想之地;此外,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是避暑的天堂和居住的理想之地。贵州独特的地质形态、宜人的气候环境,是开展山地户外运动理想场所。同时贵州具有古朴悠远的人文资源和风俗各异的民族风情,可以将户外运动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人文资源相结合,形成探险、考察、户外拓展等与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旅游形式。通过发展民族山地旅游,既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实施扶贫生态移民,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对于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化地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的居民,由于扶贫成本较高且扶贫效果不明显,可以实行扶贫生态移民。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不仅有利于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也有利于生态修复,保住青山绿水。扶贫生态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明确的顶层设计,完善的配套措施,确保移民能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首先,在安置政策制定上,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安置策略。其次,加强配套措施的完善,确保移民能搬得出。不断加大生态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移民安置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移民群众水、电、交通、通讯等方面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逐步提升安置区的现代化水平。再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确保移民留得住。积极培育种植大户、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公司+贫困户+基地+市场”等产业化扶贫经营模式,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贵州的“十大扶贫产业”。最后,加强对移民的教育技能培训,提高移民致富的本领。积极组织移民通过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生产技术培训等增强其就业能力,通过与用工单位衔接,开展定向定岗培训等,实现移民的充分就业。
(三)加强精神扶贫,提高农民素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改变贫困地区生存环境的同时,应该注重改变他们的心理环境,实现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目前贵州应该在做好农村贫困学生教育救助机制的同时,开展好教育技能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一方面要加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强贫困地区学校发展规划,实现中小学布局合理,确保学生就近入学;落实好现有贫困生助学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力度,减少因学致贫返贫的现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更多贫困家庭实现“职校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另一方面,开展广泛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推进农村贫困妇女“雨露计划·三女”培育行动,提高贫困妇女的就业能力,实现就近就业;实施“雨露计划·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通过与职业学校、中专技校等合作,扶持和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特色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依托科技、农业、扶贫等部门,组织技术专家深入村组院落授课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技能培训,使每一贫困户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术。通过上述教育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能力素质,促进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精神面貌。
(四)强化经济后发赶超优势,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扶贫开发的的物质基础。当前,贵州应抓住国发“2号文件”、新一轮扶贫开发等为贵州提供的历史机遇,发挥贵州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不断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贫困地区要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旱涝保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确保村村通油路,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问题;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力度,着力解决农村电力配送不正常、饮水不健康、居住环境较差的问题,让广大贫困农村充分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五)推进产业扶贫,吸引民工回巢,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产业扶贫是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举措。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使得贵州在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前,一方面应该引导农民土地流转,集合产业项目,形成品牌效应。政府应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通过宣传、讲解、对比、算账等形式,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转让、互换、转包、租赁等形式,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村土地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等有序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同时,继续因地制宜地推进核桃、茶叶、油茶、烤烟、蔬菜、生态畜牧业、脱毒马铃薯、乡村旅游等十大特色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有影响力的地区产业特色品牌。改变以往农民分散、粗放经营模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等,鼓励企业、经营大户吸纳扶贫对象就业,推广“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确保每个扶贫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格局。从而实现吸引民工回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六)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
鉴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需要通过选拔、培训一支稳定高效精干的基层扶贫队伍,要切实加强县、乡、村三级扶贫队伍的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精准扶贫的需要。建立县级专门的扶贫机构,设立专职扶贫人员,增加扶贫办公经费的投入,解决扶贫队伍不稳的问题;乡镇扶贫工作人员逐步纳入公务员编制,并安排正式的人员编制,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抓好乡村两级班子建设,通过选派第一书记、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干部到农村挂职,优化村级扶贫队伍结构。与此同时,健全扶贫考核机制。贫困地区党政领班班子的考核重心放在扶贫开发和减贫增收方面,对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的要予以提拔重用,对工作成效不明显的要启动问责机制,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精准扶贫要求。
[1]陈甚男.这一年,贵州扶贫很“给力”[N].西部开发报,2015-1-23(C4).
[2]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2015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贵州日报,2016-03-23(04).
[3]孙志刚.政府工作报告[N].贵州日报,2016-02-05 (01).
[4]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2015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贵州日报,2016-03-23(04).
[5]文叶.盘点2014十大扶贫产业成绩喜人[N].西部开发报,2015-1-23(C7).
[6]西部开发报编辑部.点亮与全国同步小康的希望之光[N].西部开发报,2016-1-27(A1).
[7]杨良强,等.助力脱贫主战场引来万水润千山[N].贵州日报,2016-01-22(10).
[8]2015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及下步工作打算[EB/OL].http://qxn.qagri.gov.cn/Html/2016_03_07/ 2_52727_2016_03_07_134635.html,2016-03-07.
[9]陈芳.贵州副省长详解如何确保493万贫困人口脱贫[EB/OL].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a/20160112/ 47043807_0.shtml,2016-01-12.
[10]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D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www.gov.cn/test/2012-04/09/content_2109062.htm,2012-04-09.
[11]省林业厅.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公报[EB/OL].http:// www.gzforestry.gov.cn/html/2012-06/57173.htm,2013-04-07.
[12]向淳.去年贵州省594万多人遭受自然灾害总体灾情较常年偏低[N].贵州商报,2016-01-7(A4).
[13]李平.贵州解决1300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N].毕节日报,2016-02-14(01).
[14]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贵州省大力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取得良好成效[EB/OL].http://www.gzgov.gov. cn/bmdt/713111.shtml,2014-09-01.
(责任编辑:管仲)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JC630037),贵州省教育厅高校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4QN001)。
公衍勇(1981-),男,山东临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救助与反贫困;秦杰(1985-),女,河北衡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