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2016-02-27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当前我国经济在体制改革的推行下正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也逐步加快,对各大金融机构现有的生存模式带来强烈冲击。本文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入手,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探讨中国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路线。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自1978年以来,中国在对经济市场的不断探索中逐渐意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被提出,到21世纪初,我国已逐步完成了企业债、商业票据、金融债和货币市场等的利率市场化,提出贷存利率市场化的设想。2005年1月31日,央行发布中国利率市场化报告标志着利率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始。总的来说,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内,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的利率管理压力不断减弱,基本完成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目标;另一方面是我国建立了中长期基本利率体制和短期基本利率,例如国债收益率和SHIBOR。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利率作为核心资金价格,对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由于利率管制的存在,政府或央行人为地确定管制价格,对利率的调节作用和资金资源的配置效率产生限制,无法灵活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情况,从而使资金的供求出现失衡,利率对市场的调整滞后,损害经济的持续增长。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放开了利率管制,对资源配置的合理规划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时,也要拥有充足的资金防止不利情况的发生。总而言之,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间的主要竞争方式为价格竞争,最重要的竞争力就是对资金价格和资金分配的管理和控制。
2.形成规范的市场行为。利率市场化会打破金融体系的管制与垄断。在过去,我国利率一直实行严格的管理体制。但是伴随着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大战,促使金融机构必须改变传统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目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下,由于贷款规模的控制,许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民间资金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利率市场化会促使金融机构创新,产生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直接融资成本,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促使更多企业通过发债、登陆资本市场等方式获得发展资金。
3.适应国际化的竞争需要。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如火如荼。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放开经济发展管制。随着世界贸易体系的不断深化完善,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将涌入国内,必然会给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因此,为了尽快实现国内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在未来的市场博弈中处于不败之地,更应该实施利率市场化,以迎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二)消极影响。
1.商业银行面临转型的危机。通过对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分析,可以看出众多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利差缩小。利率市场化将加大银行的竞争压力,将导致市场份额的重新分割。由于存款是商业银行办理贷款的资金来源,一旦利率放宽,商业银行为了盈利可能会恶意占取市场份额,这样就会影响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从而出现无法预测的风险。银行间为了赢得资源而不断竞争,融资资金占比就会随之提高。一旦商业银行接受了这些融资资金,就会开展高利润的项目,这样金融体系风险也会增加;一旦商业银行不能接受这些资金,就会面临倒闭的困境,也会不同程度上影响金融市场。以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的十五年内商业银行的倒闭情况为例,可以明显看出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深,银行倒闭的数量急剧上涨。
2.实际利率升高,引发通货膨胀。几乎所有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都出现了利率上升、利差缩小的现象。利率升高之后,国际热钱出于套利的目的会大量流入本国,国内的货币量出现一定程度的扩张。此外,利差缩小后商业银行出于增加本行利息收入的原因会有放宽本行贷款额度的冲动,由此一来国内的信用总量激升。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导致利率市场化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挤。在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还有经济金融都发达的美国通通都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产生了泡沬经济。从相关系数看,通货膨胀率与利率之间存在极高的相关性。
3.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和监管难度加大。金融利率监管漏洞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现有的利率监管法律体系问题主要源于金融机构市场准入违规操作和业务经营法律保障不完全。而西方利率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对于市场准入和业务运营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款,明确好监管范围。第二,目前我国对于利率市场的监管过于单一化,片面性较强,因此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开放较晚,因此一开始需要政府力量参与修正,但时间长了造成市场对行政手段的过于依赖,导致我国利率风险监管体系跟不上世界先进国家。
三、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一)发展中间业务,促进业务转型。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愈加增长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滋生出庞大的贷款市场,由此导致传统的金融业务以存贷款为核心,机构模式相对单一。目前四大行净利息收入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存贷利差将不断缩小,必然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各大金融机构必须加大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切实改变传统的盈利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降低利差缩小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大多数金融产品着力于存款领域,缺少技术含量,在功能性、收益性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相似,因此可将发展点着力于信用担保、投资咨询等高收益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力求在政策允许和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利用金融机构的渠道优势,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最终做到降低利率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形成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并行的局面,改变收入单一的现状。
(二)重塑经营渠道: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多样性的金融投资渠道,以互联网为依托,使用户的操作更为方便快捷,节约客户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设计各种应用软件,采取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经营模式,打造出有特色的商务平台。这不仅方便客户的操作,也能够压缩金融机构自身的人力、物力、成本,最为重要的是为客户提供便利后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客户黏性。长久以来,各大金融机构多以“大客户”为中心,却忽视了众多闲散客户的力量。“余额宝”主打的理念就是低本金、高收益,通过对闲散客户的汇聚形成了与大客户相匹敌的力量。因此除了挖掘老客户的价值外,还要重视吸纳新客户,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
(三)加快完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里程碑,但这并不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全部。金融机构对自身运营模式和资产机构的改革远不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此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对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步,完善法律规章。由原来的事中事后的被动管理逐步转变为根据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涌现的相关问题以及可预见的漏洞,通过主动立法来规范市场行为,降低风险,加强内部审核力度,建立更完善的风控体系。第二步,对金融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可以通过明确“一行三会”的职责来增强监管的效率,避免因权责不清而带来监管的空白或交叉监管,从而削弱了对市场监管的力度。中国在未来将迎来更为自由和开放的市场,政府的内外部控制与监管也要与时俱进。
(执笔:蒋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