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016-02-27赵继伟

学习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理论

◆赵继伟 孟 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毛泽东民族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逻辑和内容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步形成于邓小平的民族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提出了丰富的民族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初步形成。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党中央的统一带领下,正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不断地奋进,这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关系,从各族劳动人民的关系这一视角体现出来。其精髓就在于团结友爱和互助合作,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因而要坚持“两个离不开”思想,即“少数民族和汉族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和不可或缺的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就是要在政治上保障民族平等,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带动各民族共同发展,逐渐缩小并消除各民族间实际差距与不平等。在当前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下,在民族发展问题上不仅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而且具有较强的长期性。这就需要尽可能地做到各民族的团结统一、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才能取长补短,推进民族地区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在注重社会物质财富创造的同时,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将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对于长期以来积累的实践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充分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民族工作实践的优秀理论成果,回答了我党应该如何带领各族人民开展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摒弃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任务的核心任务还停留在阶级斗争上的错误观点,完成了对具体实践中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拨乱反正,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

二、丰富充实于江泽民关于民族的重要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面临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面临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集思广益,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型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的重要思想,这些思修集中体现为“三个离不开”:一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离不开;二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也离不开;三是各少数民族之间享有平等的权利且相互离不开。这就是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深刻阐述和高度概括,而民族问题又是关乎发展的问题,“不仅包括了民族自身的发展,也包括了民族与民族、民族与阶级、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而这些都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源所在。这是第一次在阐述民族问题的内涵中,把发展引入进来,解放思想,提供新思路。为促进民族的发展,对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的认识要上升到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强调坚持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宗教问题处理不当或国外势力干涉内政,极有可能导致国家分裂、政权垮台、社会动荡、人民遭受深重苦难。所以要处理民族问题要贯彻好、实施好党的宗教政策。

江泽民关于民族的重要思想继承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精髓,深刻把握了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把发展引入民族工作中,丰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三、成熟完善于胡锦涛的民族发展观

21世纪后,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国内外形势出现新变化,民族工作出现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十二个方面概括了我党关于民族政策的理论。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只有将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唯一的道路,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注重彰显中国特色,才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关系变得更加团结平等、互助和谐。胡锦涛同志在分析如何促进民族发展时,主要是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这“两个共同”,就是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致富路、小康路,并始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并将科学发展观全面地贯彻落实,将各族人民的发展摆在首位,在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并为此而不懈努力。在一次讲话中胡锦涛又丰富了其内涵,“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共同团结奋斗是我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繁荣发展,我国民族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个不容置疑”即“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是不容削弱的。”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个基本经验、基本制度、政治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奋斗在政治制度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民族团结教育要把“四个认同”的内容充分融入进去,通过自觉认同来提高思想觉悟,自愿主动地为促进民族团结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五个维护”之间是彼此联系、彼此促进的,维护社会稳定,是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稳定则是发展的前提;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就是要保证法律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而不应该因为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无视法律、违法乱纪;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维护祖国统一,强调国家的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对分裂国家的行为要依法严惩;维护民族的团结是提高民族凝聚力,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胡锦涛民族发展观是对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民族工作经验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涵盖了当代中国民族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深刻总结了实践工作中的教训和不足,也积极借鉴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杰出成果。

四、深化发展于习近平关于民族的系列重要讲话

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新起点,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高度,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的重要讲话,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把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背景概括为“五个并存”,即“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速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国家持续加大了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但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仍然较为薄弱;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增多、交流频繁但民族纠纷仍然存在;严厉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取得成效但部分地区仍然出现分裂活动,扰乱社会治安。”充分认识五个并存的深刻内涵,也就掌握认清了民族工作的新常态。习近平在视察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状况时,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练为“守望相助”,并明确指出其具体涵义。“守,即守好祖国的大门,守好少数民族共同的精神园地;望,即站在高处远望,谋求发展不能局限于自然条件、地域的限制,要眼光长远,从全局出发;相助,即从思想到行动,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族人民要劲往一处使,共同奋斗。”这是边处理疆民族与国家、与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理论指导。在论述民族团结问题上,习近平提出了“五个认同”的思想,强调通过“五个认同”培养和树立人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发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的系列讲话涵盖了民族工作的各个重要方面,从纵向上把握了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从横向上把握了国内和国际的区别,认准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指导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理论
我们的民族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完美的特色党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