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尚书孔传》助词类型及语法功能研究

2016-02-27郭爱涛

学术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助词宾语短语

郭爱涛

《尚书孔传》助词类型及语法功能研究

郭爱涛

《尚书孔传》是《尚书》的注疏语料,其出现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发展时期。文章通过计量的方法,考察《尚书孔传》所有助词的类型、用法及其语法功能,并进行详尽的描写、比较与分析,客观、全面地反映文中助词的实际概况,以期有助于揭示汉语助词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尚书孔传》;助词;类型;语法功能

一、引 论

在古代汉语中,助词是依附于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一类虚词。关于“助词”,学术界关于其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还存在争议,意见并不一致。杨伯峻、何乐士在《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指出,“助词是对词、短语或句子起各种标志作用的词类。”同时,其又指出“助词的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常用于句首,词的首尾或短语之中”。并把助词分为“语助词”“重言助词”“结构助词”“语缀助词”等四类[1](P470)。在此,我们依据杨伯峻、何乐士两位学者对助词的界定以及分类,立足于助词的意义和功能,穷尽性地统计并逐一描写、分析《尚书孔传》(下文简称《孔传》)中出现的助词[2],以期有助于揭示汉语助词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二、《孔传》助词的类型与用法

(一)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指能使句法结构中的词序发生变化或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一类助词。杨伯峻、何乐士指出,这类助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有两种情况,一是位于修饰语与被修饰的名词之间,组成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二是把动词形容词(或其短语)、句子变成名词性短语,改变原结构的性质[1](P483)。在《孔传》中,结构助词凡4个。

1.之作结构助词,凡1030例。

第一,“之”用于句中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名词性偏正短语,可译为“的”,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凡900例。

一是“之”在句中表领属关系。凡294例,诸如:

(1)九州之川已涤除泉源无壅塞矣。(《禹贡》孔传)

(2)汝惟当敬明汝五教,用奉顺于先王之道。(《君牙》孔传)

二是“之”在句中表修饰或限制关系。凡519例,诸如:

(1)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尧典》孔传)

(2)然其所推之贤,不许其让,敕使往宅百揆。(《舜典》孔传)

三是“之”在句中表方位或时间。凡87例,诸如:

(1)方百里之间,广二寻、深二仞曰浍。(《益稷》孔传)

(2)禹夹行此山之右,而入河逆上。(《禹贡》孔传)

第二,“之”用于谓语和补语之间,表补充关系。凡10例,诸如:

(1)暗错天象,言昏乱之甚。(《胤征》孔传)

(2)不能堪忍,虐之甚。(《汤诰》孔传)

第三,“之”在句中标志宾语前置,构成“宾+ 之+动”格式,表词序的变化。凡4例。

(1)言王当其德之用,求天长命以历年。(《召诰》孔传)

(2)惟乐之从,言荒淫。(《无逸》孔传)

第四,“之”用于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构成“主+之+谓”格式,标志取消其句子的独立性。凡113例。

一是“主+之+谓”格式在句中作宾语,凡57例,诸如:

(1)困穷谓天民之无告者。(《大禹谟》孔传)

(2)天视听人君之行,用民为聪明。(《皋陶谟》孔传)

二是“主+之+谓”格式在句中作主语,凡16例,诸如:

(1)禾稿曰緫,人之供饲国马。(《禹贡》孔传)

(2)侯伯之赐无常,以功大小为度。(《文侯之命》孔传)

三是“主+之+谓”格式在句中独立成句,凡40例,诸如:

(1)牛马之伤,汝则有残人畜之常刑。(《费誓》孔传)

(2)日月之行,冬夏各有常度。(《洪范》孔传)

第五,“之”用于句中主语和“介+宾”词组(状语)之间,构成“名+之+介+宾语”格式,表突出状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凡3例。

(1)天之於人,无有亲疏,惟有德者则辅佑之。(《蔡仲之命》孔传)

(2)民之於上,无有常主,惟爱己者则归之。(《蔡仲之命》孔传)

2.所作结构助词,凡385例。

第一,“所”出现于句中动词或动词词组前面,构成“所+动”结构,具有名词性功能,表与行为动作相关联的人、事、物、处所等,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等。可根据上下文义灵活译出。凡336例。

一是“所+动”在句中作主语,凡43例,诸如:

(1)凡所言皆不易之事。(《盘庚中》孔传)

(2)所举能修其官,惟亦汝之功能。(《周官》孔传)

二是“所+动”在句中作宾语,凡147例,诸如:

上总言羲和敬顺昊天,此分别仲叔,各有所掌。(《尧典》孔传)

三是“所+动”在句中作谓语,凡93例,诸如:

(1)目所亲见,法之又明。(《大诰》孔传)

(2)箕星好风,毕星好雨,亦民所好。(《洪范》孔传)

四是“所+动”在句中作定语,凡53例,诸如:

所谓芬芳非黍稷之气,乃明德之馨。(《君陈》孔传)

第二,“所”字在句中构成“所+介+动”结构,组成名词性短语,表与动词相关的原因、处所、手段或方法等。凡37例。

一是“所+由+动”在句中表动作行为经由的处所。仅有1例。

众殷,本其所由来。(《召诰》孔传)

二是“所+以+动”在句中表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凡16例,诸如:

更述文王所以王也。(《文侯之命》孔传)

三是“所+以+动”在句中表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凭借、方法或手段,凡20例,诸如:

不迎击之,如此则所以役我西土之义。(《牧誓》孔传)

第三,“所”在句中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关系,可译为“被”。凡12例,诸如:

言汝既不欲徙,又为他人所误。(《盘庚中》孔传)

3.者作结构助词,凡204例。

第一,“者”用于句中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短语;作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等成分;可译为“……的(人、事、物)”。凡154例。

一是“者”字结构作主语,凡37例,诸如:

(1)言善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有政令。(《君陈》孔传)

(2)列者伯仲叔季,顺少长也。(《吕刑》孔传)

二是“者”字结构作宾语,凡100例,诸如:

(1)虽或行刑,以杀止杀,终无犯者。(《大禹谟》孔传)

(2)无以得刑杀人,而有妄刑杀非辜者。(《康诰》孔传)

三是“者”字结构作谓语,凡7例,诸如:

(1)四方诸侯来朝者,舜宾迎之,皆有美德,无凶人。《舜典》孔传)

(2)视小人不孝者,其父母躬勤艰难,而子乃不知其劳。(《无逸》孔传)

四是“者”字结构作定语,凡10例,诸如:

(1)胤国所为舞者之衣,皆中法。(《顾命》孔传)

(2)丹朱为王者后,故称宾。(《益稷》孔传)

第二,“者”用于句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短语。作宾语或主语;可译为“……的(人、事、物)”。凡28例,诸如:

(1)所纳精者少,粗者多。(《禹贡》孔传)

(2)高者十年,下者三年,言逸乐之损寿。(《无逸》孔传)

第三,“者”用于句中数词后面,构成“数+者”名词性短语。多用来指人、事或物;作主语或宾语;凡20例,诸如:

(1)三者有失,皆不奉我命。(《甘誓》孔传)

(2)言卑于公,尊于卿,特置此三者。(《周官》孔传)

第四,“者”用于时间词后面,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时间。凡2例。

(1)古者天子录功臣配食于庙。(《盘庚上》孔传)

(2)古者褒德赏功,必于祭日,示不专也。(《洛诰》孔传)

4.是作结构助词,凡4例。表词序的变化,标志宾语前置。诸如:

不加私昵,惟能是官。(《说命中》孔传)

(二)语助词

语助词是指在句中强调某种语气或助成一个音节的一类助词。杨伯峻、何乐士指出,“语助词不位于句末,大多位于句首,有时位于句中;位于句首时,是句子发出的第一个信息,往往赋予句子某种语气或含有少许意义;它不具有标记语音停顿的功能,而且大多出现在韵文中”[1](P471)。在《孔传》中,语助词凡3个。

1.惟作语助词,凡20例。一般位于句首,引出话题或时间,有提示或标志下文开端的作用。诸如:

惟桀之所谓恭人众士,大不能明安享于民。(《多方》孔传)

2.其作语助词,凡2例。一般用于句中某些修饰语和谓语中心词之间,表加强语气作用。诸如:

已乎!他人未其有若汝封之心。(《康诰》孔传)

3.夫作语助词,仅有1例。一般位于句首,有提挈作用,表评论或说明的开端。

夫典、谟,圣帝所以立治之本,皆师法古道以成不易之则。(《皋陶谟》孔传)

(三)语缀助词

语缀助词是指在句中附着于某个词,并作为那个词附加成分的一类助词。杨伯峻、何乐士指出,“语缀助词一般不改变词的缘由词性和意义,而是对这种意义期强化作用或某种标志作用。缀于词前者,叫前缀助词;缀于词中者,叫中缀助词;缀于词后者,叫后缀助词”[1](P493)。在《孔传》中,语缀助词凡6个。

1.有作语缀助词,凡24例。

第一,“有”用于句中普通名词前面,凡4例,诸如:

安于有众,戒无戏怠,勉立大教。(《盘庚下》孔传)

第二,“有”用于句中表朝代、人名的专有名词前面,凡20例,诸如:

言天寿有平至之君,故安治有殷。(《君奭》孔传)

2.第作语缀助词,凡18例。用于句中基数词前面,表序数,可译为“第”。诸如:

州第九,赋正与九相当。(《禹贡》孔传)

3.然作语缀助词,凡10例。

第一,“然”用于句中动词、形容词后面,多数作状语,表事物或动作行为的状态,可译为“……的样子”义。凡7例。诸如:

吹笙击锺,鸟兽化德,相率而舞,跄跄然。(《益稷》孔传)

第二,“然”在句中,与“若”、“如”组成惯用结构,作谓语,可译为“像……似的”义。凡3例。诸如:

考正制度礼法于四岳之下,如虞帝巡守然。(《周官》孔传)

4.之作语缀助词,用于句中形容词、动词后面,作后缀助词。一般不改变该词原有的词性和作用,起强化、补充或凑足音节作用。凡8例。诸如:

不用老成人之言,是侮老之。(《盘庚上》孔传)

5.所作语缀助词。《古书虚词通解》:“《助字辨略》:‘所,语助,不为义’。”[3](P694)《词诠》:“所,语尾,与‘许’同。”[4](P298)仅有1例。

以安治有殷,故殷礼能升配天,享国久长,多历年所。(《君奭》孔传)

6.焉作语缀助词,仅有1例。用于句中形容词后面,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

虽无他伎艺,其心休休焉乐善,其如是,则能有所容。(《秦誓》孔传)

三、《孔传》助词词频统计及其分析

在《孔传》中,助词出现的频次较为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孔传》助词的内部个体与类别之间的频率呈现明显不同

1.在《孔传》结构助词中,“之”、“所”、“者”、“是”4个结构助词,凡1623例,占《孔传》全部助词数量的95%。从这一类结构助词内部出现的频率看,“之”占63.5%;“所”占23.7%;“者”占12.5%;“是”占0.2%;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结构助词“之”,其次是“所”。从《孔传》助词使用总频率看,“之”占60.3%;“所”占22.5%;“者”占11.9%;“是”占0.2%;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之”,其次是“所”。

2.在《孔传》语助词中,有“惟”“其”“夫”3个,凡23例,占《孔传》全部助词数量的1.3%。从这一类结构助词内部出现的频率看,“惟”占 86.9%;“其”占8.6%;“夫”占4.3%;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惟”。从《孔传》助词使用总频率看,“惟”占1.1%;“其”占0.1%;“夫”占0.05%;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惟”。

3.在《孔传》语缀助词中,有“有”“第”“然”“之”“所”“焉”6个,凡62例;占《孔传》全部助词数量的3.6%。从这一类结构助词内部出现的频率看,“有”占38.7%;“第”占29%;“然”占16.1%;“之”占12.9%;“所”占1.6%;“焉”占1.6%;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有”,其次是“第”。从《孔传》助词使用总频率看,“有”占1.4%;“第”占1%;“然”占0.5%;“之”占0.4%;“所”占0.05%;“焉”占0.05%;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有”。

(二)《孔传》助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有着明显差异

根据杨伯峻、何乐士两位先生对古汉语助词语法功能的分类[1](P470),以及李爱红对助词语法功能的分类[5](P128),我们将《孔传》助词分为以下三类:

1.结构助词。一是标志体词性偏正结构语法关系的结构助词,有“之”,凡900例;二是标志主谓结构不独立成句的结构助词,有“之”,凡113例;三是标志句法结构内部词序变化的结构助词,有“之”“是”2个,凡8例;四是标志述补结构关系的结构助词,有“之”,凡10例;五是标志句法结构性质改变的结构助词,有“所”“者”2个,凡589例。

2.语助词。在《孔传》中,共出现3个语助词,分别是:“惟”有20例;“其”有2例;“夫”有1例。

3.语缀助词。在《孔传》中,共出现6个语缀助词,分别是:“有”有24例;“第”有18例;“然”有10例;“之”有8例;“所”有1例;“焉”有1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传》中的助词从数量、类别上比整个古代汉语助词体系的助词要少的多。例如杨伯峻、何乐士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列出79个助词,可归为四类[1](P509)。而且,在《孔传》中的绝大数助词已经在上古汉语中出现过。例如王启俊指出,《国语》中有“之”“所”“者”“有”“然”“是”“其”“夫”“焉”“如”“乎”“也”等12个助词[6](P60)。

但是,《孔传》中,“第”这个助词,何乐士先生指出,“第”表示序数的用法,大约自汉代以后形成。例如: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伯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史记·陈丞相世家》)[7](P86)又如:光武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生于济阳宫后殿第二内中。(《论衡·吉验》)[8](P42)我们在考察、统计《毛传》,全文并没有使用“第”,而在《郑笺》中只有1例,如“人之尊卑有十等,仆第九,台第十。”

同时,在《孔传》中,“之”和“是”标志词序变化,共有8例。杨伯峻、何乐士认为:“结构助词中使动宾词序发生变化的助词虽然使用的时间比较长,也是逐渐减少的趋势,而组成名词短语的结构助词和语缀助词却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它们中间固然也有淘汰,但仍有同类的其他助词在活动。如在《左传》《国语》中,‘宾+是+动’有97例,‘宾+之+动’有225例。战国中期以后,‘宾+是+动’这种格式大减,‘宾+之+动’这种格式占了优势。”[1](P809)殷国光认为,“‘宾+是+动’在先秦时期已近消亡,汉代以后就很少使用”[9]。我们考察《毛传》中的“‘宾+ 是+动”,只有1例;而在《郑笺》中,“宾+是+动”只有1例。周生亚在《<搜神记>语言研究》中指出,“宾+之+动”有4例,“宾+是+动”是0例[10](P352)。《孔传》中的词序变化规律也是符合上述观点的,即“宾+之+动”这种格式仍然在使用,而“宾+是+动”格式逐渐减少。

关于《孔传》中标志句法结构性质改变的结构助词“者”“所”,凡589例,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占《孔传》中全部助、词数量的34.5%。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语助词和语缀助词会被淘汰,或者被新产生的词所替代,例如“夫”“惟”“其”“然”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1]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2]孔颖达.尚书正义(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解惠全,崔永琳,郑天一.古书虚词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杨树达.词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李爱红.《盐铁论》虚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王启俊.《国语》虚词研究[D].安徽大学,2007.

[7]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8]吴庆峰.《论衡》虚词通释[M].济南:齐鲁书社,2011.

[9]殷国光.先秦汉语带语法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初探[J].语言研究,1985,(2).

[10]周生亚.《搜神记》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索原]

郭爱涛,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广西南宁530004

H13

A

1004-4434(2016)07-0158-04

2013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尚书孔传》虚词研究”(13BYY007)

猜你喜欢

助词宾语短语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日语中的“强调”表达研究——以助词为中心
宾语从句及练习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