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纷呈迷人眼,思想才能现本质
——再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2016-02-27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吴晓英
☉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吴晓英
方法纷呈迷人眼,思想才能现本质
——再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吴晓英
从认知层面看,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分类中,属于学生最高需求层次的掌握策略与方法的策略性知识.因此,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历来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于此公式的推导教学的探讨也一直没有停息.最近笔者观摩了一堂关于“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课,这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用到了多种推导方法,并且这些方法并不是无序的堆积与罗列,而是按照一定的思维主线串联起来.下面笔者就以这堂课为载体,谈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过程简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设计:(还款游戏)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一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一下,帮穷人出个主意.
意图: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出对数列S30=1+2+22+…+229求和的思考.为后续一般的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做好思维上的铺垫.
2.归纳推理,探究规律
由于学生对于这类数列求和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启发学生,能不能利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利用归纳推理,猜想出求和公式的结构.
方法一:(特殊法)
(1)Sn=1+2+22+…+2n-1.S1=1=2-1,S2=1+2=3=22-1,S3= 1+2+22=7=23-1,…,Sn=2n-1.
这种方法还可以继续推广到其他等比数列求和.
因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an}的求和,Sn=a1+a2+…1).当q=1时,Sn=na1.
意图:公式推导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结果,为了达到自然生成的预期,教师尽可能从特殊情况入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潜在的规律.因为有了特殊情形的提示,一般情形下利用错位相减较易得到.
方法二:(逆推法)由Sn=1+2+22+…+2n-1=2n-1,发现{Sn+1}是等比数列.也就是说,在原有数列求和的基础加“1”,就可以转化为等比数列.因此
同理,Sn=1+3+32+…+3n-1⇔2Sn=2+2×3+2×32+…+2×
意图:从推导的结论入手,执果索因,从而可以得到启发: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两边同时乘以公比q,然后与原来的求和公式作差就可以推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方法三:(错位相减)Sn=a1+a2+…+an=a1+a1q+…+a1qn-1,则qSn=a1q+a1q2+…+a1qn.
3.方法鉴赏,拓展思维
方法四:(利用合并定理)注意到等比数列每一项都不等于零,由等比数列定义,得,则
方法五:(利用配凑法)Sn=a1+a2+…+an=a1+a1q+…+,整理得(1-q)Sn=
方法六:(整体代换法)Sn=a1+a2+…+an=a1+q(a1+a2+(q≠1).
点评:本课的最大亮点就是公式推导的方法“多而全”,凡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方法都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些证明方法也不是无序的罗列,而是通过两个阶段系统的给出.在第一个阶段中利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通过猜想、分析、类比,从而引出公式证明的重要思想方法——“错位相减法”;第二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证明方法的鉴赏,通过鉴赏不同角度的推导与证明,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方法纷呈迷人眼
本课的证明方法虽多,但细细品味还是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这些方法是否有必要在一堂课中都得以呈现.方法总有主次重要之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是“错位相减法”.有些方法虽然在等比数列前n项公式的推导中表现出了快捷直观的特点,但不见得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而错位相减法不仅能够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而且对类似“等差乘等比”的数列也能适用.所以,本节课的重心应放在错位相减法的发现与运用上.
其次,这么多的方法其内部究竟有什么联系.看似方法很多,实际上大同小异.掌握了其中一种方法的推导思想,其余的方法学生自然可以想到.不仅如此,这些方法教师讲了学生都能够掌握吗?或者说,这些方法有哪些是学生能够自然想到的?如果学生无法自然想到,那么教师的讲解其实就异化成“灌输”,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坚决不提倡的.
最后,把技巧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视对求和本质的揭示.一般地,要求和通过相加(手段)实现,但要求和,不仅仅只有通过相加才能实现(辩证思维),求和就是想方设法求出和的结果.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求和就是对和式进行化简,也就是求和的本质是化简.学生若不了解求和的本质,那么了解再多的方法又有何意义.
三、思想才能现本质
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该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首先明确求和的本质,然后以数学思想为引领,让学生自然发现求和的方向与方法.
1.回顾复习,寻找灵感
先回顾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明确数列求和的目的就是化简,也就是说把多余的项消去,只保留少数几项.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写出求和公式Sn=a1+a2+…+an.
第二步,仅凭一个式子很难实现“消项”,一般情况需要在原理的基础上再构造一个,形成类似方程组的形
第三步,现在问题就转化为解方程组.一般解方程组往往通过上下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实现消元.那么对于上述两个方程,直接作差显然不行,因为所有的项都消掉了.直接作和也不行,因为一项也没消掉.到底采取怎样的消项策略,取决于数列本身的形式.根据等差数列的对称性,所以想到采用“倒序相加”的策略.
2.灵活运用,感悟思想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错位相减法的认同感,体会此方法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进一步利用错位相减法求“等差×等比”型数列的前n项和.
问题:求数列an=n2n的前n项的和Sn=2+2·22+3·23+…+n2n①.
这个数列的通项是由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相乘构成的,因此考虑问题的时候应该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整体上看,这个数列求和与等比数列求和非常接近,但显然不能直接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因为每一项前面的系数不一样.如果能够把求和公式化成类似于Sn=A·2+A·22+A·23+…+A2n的结构就可以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了.那如何把系数化成相同呢?因为每一项的系数成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后一项和前一项的差都是同一个常数公差.但每一项的次数是不一样的,因此前后两项无法直接相减,若要相减,次数必须一样.
经过以上分析,基本上已经确定了解题的基本框架,就是把各项系数化成一致,转化为等比数列进行求和.而要实现系数一致,首先必须实现次数一致.因此,不妨把第一项乘以公比2,那它就和第二项的次数一样,就可以和第二项作差,同理,第二项乘以公比2就可以和第三项作差了,依次类推,这就相当于在原来的数列求和式子的两端同乘一个公比2,即2Sn=22+2·23+3·24+…+ n2n+1②.接下去把①、②两式子作差,因为只有次数相同才能作差,所以必须要错开,即作差后原来的求和式子就转化为与等比数列求和有关的问题了,即-Sn=,接下去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错位相减法的数学思想:错位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相减,而相减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求和.
综上所述,数学推导证明的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乎“自然”,在乎融会贯通.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