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课本习题证法的讨论、拓展与应用
2016-05-03安徽省六安皋城中学
☉安徽省六安皋城中学 陈 炎
一道课本习题证法的讨论、拓展与应用
☉安徽省六安皋城中学陈炎
一、问题提出
如图1,已知反比例函数y1=在第一象限的图像,过y2上的任意一点A,作x轴的平行线交y1于B,交y轴于C,过点A作x轴的垂线交y1于D,交x轴于E,连接BD、CE,则=_________.
图1
此题是沪科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1章《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复习题.题目是反比例函数综合题,主要考查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反比例函数的系数k的几何意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题目难度适中,解决方法不唯一,能很好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讨论
笔者查阅了不少资料,发现基本上千篇一律都是采取如解法1的方法:通过引入参数,建立横、纵坐标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三角形相似来解决.
解法1:参数法.
设A点的横坐标为a,把x=a代入y2=,得y2=,则点A的坐标为.因为AC⊥y轴,AE⊥x轴,所以C点的坐标为,B点的纵坐标为,E点的坐标为(a, 0),D点的横坐标为a.
因为B点、D点在y1=上,所以当y=时,x=;当x=a,y=.所以B点的坐标为,D点的坐标为).所以AB=a-,AC=a,AD=,AE=
当然,本题通过利用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来解,也很方便.
解法2:利用“k”的几何意义.
过B点作BF⊥x轴,垂足为F,过D点作DG⊥y轴,垂足为G,BF与DG相交于H.则S四边形OCBF=S四边形OGDE,所以OF· CO=DE·OE,所以BC·(AD+DE)=DE·(AB+BC),即BC· AD+BC·DE=DE·AB+DE·BC,得到BC·AD=DE·AB,所以.又因为∠BAD=∠CAD,所以△BAD∽△CAE.所以
但是,学生尚未接触到相似的知识(相似形知识在第22章),如何解?就学生的现状来说,需回避相似,因而有下面的解法.
解法3:勾股定理法.
在解法1(*)以下的解题过程中,可以这样处理.
在Rt△ABD中,BD2=AB2+AD2=
在Rt△ACE中,CE2=AC2+AE2=a2+
三、解后反思
通过以上解法1和2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本题的解法很好地体现了从“数”和“形”两个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反比例函数和初中阶段的其他函数问题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处理函数问题的重要方法.数学教师不可回避要讲解题目,题目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怎么想起来这样做,今天这样做的,下次遇到此类问题是否还能想起来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这道题老师怎么讲,学生先讲还是老师启发式先铺垫……诸如此类问题,应是广大一线教师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解这道习题时,笔者颇感利用相似的知识在处理本题时的巧妙性和简洁性.笔者查阅了不少“课本解题手册”,几乎都是用相似法(解法1、2的后半部分)解决的.但是按照课本的章节设置,第22章是相似形,学生尚未学习到,所以笔者在讲解、分析这道题时,总感觉不畅快.一方面,不用相似法,似乎这道题的“生命价值”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笔者妄揣,教材的编写专家是否想借助本题,发挥“承上启下”的功能,即对下章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另一方面,笔者大胆建议,此题是否可以放到教材第22章的习题中去,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反比例函数与相似的“强强组合”.敬请教材专家和同行不吝批评指正.
四、拓展研究
解决本题以后,笔者进一步研究发现:双曲线与矩形“缠缠绵绵”,有不少“背后的故事”,需要深度挖掘.
图2
拓展5:S△OBD=S△OBE.
五、应用
例1(2015年徐州))如图3,在矩形OABC中,OA=3,OC=5,分别以OA、OC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D是边C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C、B重合),反比例函数y=(k>0)的图像经过点D且与边BA交于点E,连接DE.
图3
(1)略.
(2)连接CA,DE与CA是否平行?请说明理由.
例2(2015年甘南州)如图4,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O与坐标原点重合,A、C分别在坐标轴上,点B的坐标为(4,2),直线y=-x+3交AB、BC于点M、 N,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经过点M、N.
图4
(1)略.
(2)若点P在x轴上,且△OPM的面积与四边形BMON的面积相等,求点P的坐标.
例3(2012年成都)如图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AB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与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且k>0)在第一象限的图像交于点E、F.过点E作EM⊥y轴于M,过点F作FN⊥x轴于N,直线EM与FN交于点C.若(m为大于l的常数),记△CEF的面积为S1,△OEF的面积为S2,则=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图5
六、思考
教材是教学的原本,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一问题数学界已经提出很多年了.综观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愈发觉得试题的素材来源于课本倾向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从题海中上岸,回归课本、重视课本,创造性地使用课本,真正落实减负增效.教师在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教学之余,如果能多从书本后的习题入手,把看似平常的问题,拔高、延伸、拓展,“深挖洞,广积粮”,那么看似“平静”的教材必然可以“灵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