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的逻辑与路径
2016-02-27刘魁贺祖斌
刘魁+贺祖斌
【摘 要】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本质上是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的路径创新。在明确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研究界定基础上,将理念、组织、机制和技术四种影响因素纳入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研究逻辑框架,可以实现“理念驱动—联盟管理—机制创新—服务协同”四大驱动路径的整体协同创新,从而演化成为一个基于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远程高等教育资源自主发展系统。
【关键词】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管理联盟;服务协同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2-0052-06
【收稿日期】2015-10-27
【基金项目】广西科研重点资助项目“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及其区域协同创新研究”,编号为ZD2014151;广西教育厅教改项目“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编号为2014JGB445;2015年度广西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开放研究课题“区域远程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协同创新研究”,编号为2015ZX08
【作者简介】刘魁(1984—),男,黑龙江大庆人,教育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远程高等教育;贺祖斌(1965—),男,广西灌阳人,教育学博士,玉林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远程高等教育。 在远程教育资源如火如荼的建设浪潮中,远程教育支持环境和技术层面不断进行着协同进化,资源呈现形式也在不断自主变化,由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再到微课、MOOCs,远程教育活动与其教育工具之间一直处于不断演化的动态关系中。远程教育资源呈现形式的变化必然伴随着创新方式的改革,尤其在当今教育信息化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开放、深度合作的协作模式,被认为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而远程高等教育作为远程教育体系中实现技术整合和资源共享最有效的载体,其资源建设的协同创新也必然会成为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将远程高等教育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去探讨其资源建设协同创新的逻辑框架和实现路径,从而希望借此进一步推进远程高等教育资源的创新发展。
一、文献梳理与研究界定
梳理相关文献,关于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协同创新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而且涉及文献都从非常模糊的视角来探讨资源建设合作中的问题,缺乏用系统管理方法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多学者对资源建设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作用机理与驱动因素方面。
一是在作用机理方面,不同学者对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表达。有学者认为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1]有学者提出协同创新是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2]还有学者认为协同创新的过程就是各主体之间知识共享、知识协同与知识创造,从而形成知识优势的过程;[3]更有学者认为协同创新是实现各创新力量之间知识互补、运作配合、目标趋同、收益共享。[4]
二是在驱动因素方面,因为研究主体不同,很多学者对不同主体间协同创新驱动因素进行了探索。有学者认为协同创新是由多个主体及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创新系统,其中战略、资源、组织是构成系统的必备要素;[5]有学者认为信息、团队、结构和 IT 是协同创新中的四个关键协同要素;[6]也有学者指出科技、市场、文化是协同创新的三种驱动力;[7]还有学者认为协同创新是知识协同过程,环境因素、协同意愿、合作模式、知识差异是协同创新知识协同过程的影响因素。[8]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对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表达不同,但“全面整合”和“整体协同”是学者强调的关键词,这说明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和作用过程都是同一的。对于驱动因素,在资源建设的动态环境中,影响企业、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有其代表性,并不能成为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保持有效性和持续性的重要条件,寻找远程教育主体资源建设行为一致的驱动力,正是本论文致力于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协同创新理论作为一个成熟理论使用,并把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当做一个整体研究。那么借鉴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将理念、组织、机制和技术四种因素纳入一个分析框架,探求四种驱动因素之间实现协同创新的耦合关系及内在机理,以期为远程教育主体在资源建设动态环境中增强持续力和有效性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本文提出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分析的逻辑框架:顶层设计—战略管理—制度保障—技术整合(图1)。笔者认为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过程的核心是在研究框架理论指导下,实现创新主体“理念驱动—联盟管理—机制创新—服务协同”四大驱动路径的整体协同。
1.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主要表现于各创新主体的理念协同与驱动,它在协同创新过程起到宏观调节和思想指导的作用,是顺利实现远程教育主体协同的前提。创新主体的协同理念是参与协同创新的动机和驱动因素,能体现出远程教育主体进行协同创新的主动性。在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中,参与主体的协同的意愿越高,越容易实现协同效应。
2.战略组织。战略组织属于主体层面管理协同的范畴,其目的在于结成战略联盟进行联合管理与开发而又各自保持独立的运作形式,是实现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的关键。联盟管理有利于引导参与主体以更积极、更开放的心态参与资源建设,并系统管理各主体资源建设的行为,从而增强各主体相互开放和资源共享的意愿与主动性。联盟管理协同的程度越高,越容易实现战略管理协同。
3.制度保障。制度保障主要支持方式是机制创新。掌握着先进硬件或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主体联盟,会通过法定影响力对整体协同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做出调控。机制创新就是各主体资源建设行为以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在操作层面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政策、制度,从系统内外形成资源共享驱动机制,促使各类优质资源有效流动与技术集成共享,致力于使各主体在整体上从一种各自为主的无序状态走向协同相互的有序状态。
4.技术整合。协同创新的技术整合不再只是单纯的技术融合,对于开放大学及其他远程教育机构来说,还应包括服务协同的范畴。协同创新驱动力对于组织动员主体协同和集成利用各种资源是个基本能力,技术整合使系统内不同的创新主体对技术要素进行融和创新,服务协同在于使系统始终处于开放状态。做好技术创新和服务协同工作,并使之常态化,可以促进远程教育主体资源协同创新实现最佳状态。
二、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的现实困境 要想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真正实现协同创新,就要正视资源建设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当前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理念不一、组织松散、技术分化、平台各异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远程教育资源实现协同创新的进程。
(一)理念障碍:主体资源建设理念缺乏相容性
由于远程高等教育机构资源建设各自定位不同,其资源建设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再加上远程教育主体之间资源建设故步自封、协同意识不强、局部政策不一和短期利益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形成资源建设重复和区域协同结构难以构建的局面。也正是由于这种隶属利己的定位和故步自封的观念导致区域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理念缺乏相容性。英国著名学者Davies曾提出经典的 “负协同”理论,即若区域政府之间行政、制度上的障碍导致协议的缺乏,将会产生所谓的“负协同效应”(系统要素之间呈现1+1<2的消极关系)。[9]相应地,不同资源建设主体理念的不相容性也将极大地限制其协同创新的发展,各主体基于自身发展考虑而采取的单方面的自主创新,看似是个体积极的行为,但对于远程高等教育发展来讲,却是一种片面的和缺乏效率的发展。
当前,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正面临这样的状况,究其产生这样理念障碍的原因,我们发现很多远程高等教育机构被狭隘的品牌观念、本位主义思想以及落后的运营服务理念所束缚。一是狭隘的品牌观念表现在各个远程高等教育主体各自为政,独立意识和品牌意识大于协同合作的意愿,为了建成隶属利己的“品牌”体系而一味追求“大而全”的资源建设模式,缺乏对整个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二是狭隘的本位主义思想表现在区域内各远程教育机构在建设各自资源时均“自说自话”,边界清晰、壁垒森严、缺乏沟通协调,区域内缺少一个统一的领导架构来定位各城市的发展方向。[10]三是落后的运营服务理念表现在区域远程高等教育的管理服务与标准化服务上。由于同一区域缺乏统一的资源统筹管理机构,导致各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互动受限和整个区域资源建设在宏观管理上的薄弱无力,造成了各远程教育系统内和主体间很难达成协作与协调。
(二)管理障碍: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缺乏宏观系统管理
远程高等教育机构内部在资源建设层面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各机构间资源管理杂乱无序已经成为其典型特征。正是由于各主体间缺乏统一的管理政策、职责以及平台,才对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管理上的障碍。
1.主体层面缺乏统一管理。一是宏观资源建设缺少教育主管部门或协作联盟组织的统一布置和规划,教育资源建设主要靠远程高等教育自身实力分散建设,各创新主体间缺乏协调、合作与交流,致使整体资源布局不合理或者重复建设,尽管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共享学习资源,但这种只是处在较低水平的资源共享状态,阻碍了教育资源大范围的共享与交流。二是远程高等教育机构相对独立以及独立进行资源建设的超然状态,造成的教育资源的建设混乱、资源分散以及平台各异,各创新主体间的竞争意识大于交流与合作,阻碍技术整合和合作创新,整体上影响了区域协同创新进程。
2.技术层面缺乏统一管理。远程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全面共享和交流的障碍在管理层面表现为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与分类缺乏统一标准。一是由于资源建设的种类繁多,各远程教育机构各自为政进行开发资源,从自身的认识角度和技术水平出发对资源进行建设、分类、定义,必然造成教育资源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宏观层面的管理混乱和资源建设重复。二是已有的资源建设技术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由于资源平台系统间技术标准不统一,资源建设标准的不明确,使得所建的资源杂乱无序、不规范,降低了教育资源的流动性和共享性。因此,有必要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上来制定我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从而规范资源建设,实现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和交流。[11]
(三)机制障碍:各远程教育主体资源建设独立分散
实现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就要实现远程高等教育系统内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的互联网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普遍存在纵向网络系统比较强和横向互联互通存在局部信息孤岛等问题,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主体资源建设独立分散且缺乏合作机制。从资源建设机制看,远程高等教育资源有效共享机制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区域内远程教育主体虽然已经基本具备实现资源共享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条件,但仍然缺乏宏观层面的管理机制以及资源建设标准等软条件的支持。二是各远程教育主体资源建设多为各自为政、相互封闭式的建设方式,而在此基础上各远程教育机构基本已经建立适合本单位的资源建设路径,但缺乏开放性和互联性,宏观层面缺乏的资源共享模式和共享平台。三是远程课程资源库也都是各校自行搭建,被动地等待外部使用者的访问、浏览以及下载,碍于专业、网络技术水平和使用对象的限制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12]四是目前各高校在建设网络教育资源时从工具、平台到内容,都遵循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彼此之间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13]以上问题都需要依赖符合全面整合和整体协同的共享合作机制加以解决。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机制和技术服务平台,使其能够实现对全区域远程课程资源宏观控制,同时也避免了课程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四)技术障碍:各远程教育主体技术资源分化
实现资源共享的手段包括管理技术和技术服务。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具有不可否认的高技术特征,正如我们给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界定一样,技术资源同样决定着远程教育建设资源建设的不同状态。尤其区域内各主体在制定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技术目标和技术方案时,会以适切性为他们的首要选择,但受到远程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双重影响总会导致各主体间技术资源分化。
1.影响主体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按照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远程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目标是趋于管理平台集中化和技术服务统一化的。而远程学习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趋势必然朝向资源集中化、平台简单化和技术标准化发展。但在远程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早期,各参与建设的主体都不同程度地建设了技术分化、资源独立、功能各异的服务平台,使资源服务在类型、数量、能力、使用方式等方面受到限制,导致资源建设主体之间和资源平台之间缺乏信息交换、技术共享的渠道和技术供应,影响了资源利用率和协作创新能力的发挥。
2.影响远程教育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和系统的互操作性”对区域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有决定性意义。但是,由于区域远程高等教育发展内在需求和远程教育机构建立开放性、特色化和社会化资源的需要,每个参与建设资源的主体都会依据自身发展条件整合不同技术类型和标准。虽然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标准,远程教育资源在一定区域内实现较低水平的共享,但在课程知识和教学管理层面上,远程教育资源仍难以进行有效的共享和交流。正是这种不同的技术类型、标准以及独立意识造成了区域合作主体间的技术融合障碍。
三、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 基于以上认知,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归根结底应体现为建设理念相容、资源统筹管理、资源有效共享以及技术服务协同的统一。但是,协同创新参与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也有自己原有的组织管理模式,自参与到协同创新的网络组织构建过程中后,它们要经历从冲突到合作的基本过程。[14]因此,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强调在共同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理念、管理、机制、技术等因素从冲突到合作,协作到协调,再到全面协同而形成的整体路径创新(见图2)。
(一)理念驱动:在主体层面形成统一的协同创新战略目标
将协同创新理念作为整个远程高等教育发展中心思想,可以有效指导资源建设活动,对资源建设方向进行重新梳理与规划,营造协同环境与氛围,从而形成多元主体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共同作用不断进行资源建设理念协同,最终以此驱动其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政府引导与政策驱动。政府作为推动远程高等教育系统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要为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提供相关政策的配套和支持,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驱动影响其发展方向,引导创新主体形成统一协同创新战略目标,并担任其引导层面的管理职责和维持其运行秩序。具体来讲,政府要根据创新主体的需求聚合对区域远程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路径、资源共享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协同创新的目标和相关的激励政策以及约束措施,协调好各主体和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创新主体提供协同配合的创新环境,通过政策驱动和制度设计构建有效的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系统。
2.主体认知与观念驱动。创新主体对协同创新理念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至关重要。要实现协同创新,创新主体就应在认知和观念层面达成共识。第一,要树立协同合作和主动创新的观念。参与协同合作的主体要认识到一致战略目标指导的重要性,合作内容和方式要依据整体协同的目标而进行拓展。这意味着创新主体应主动以实现协同创新为目标,把远程优质资源的整合当做是协同创新的应然路径,把教育资源共享当做是优质资源互补,从而实现整合社会资源服务创新。第二,创新主体要依据协同创新政策措施进行远程教育机构的内部改革,建立与资源建设协同创新相匹配的政策措施,为远程教育协同创新扫清认知障碍。
(二)战略管理:在管理层面建立区域远程高等教育资源管理联盟
远程高等教育资源的协同创新是地方政府、区域高校以及远程教育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实现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必然需要在松散的资源建设主体之间形成协同网络和构建组织结构,这种组织机构我们暂且称之为区域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管理联盟。建立区域联盟既是区域远程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也是远程教育机构联合行动的系统协作模式。这种管理联盟的建立不是简单的一种资源整合或者“散源集合”,而是同一或相邻的区域中不同机构之间的联合管理创新。
1.制定协同政策和营造协同环境。协同创新是适应外界环境的需求使然,管理联盟职能之一在于使区域管理创新要求要与远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各主体资源建设特点相契合,从而引导外部需求和内生动力之间实现平衡,不断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协同氛围。远程高等教育管理联盟是宏观层面的区域和运行机制在于通过制定某一规则在组织内部对区域高校进行政策、规定以及机制上的协调,使区域远程教育机构在资源建设层面都得以质量和数量上的提升。但是,教育行政部门和管理联盟之间、管理联盟和区域远程教育机构之间建立的不是直接的上下级行政关系,而是由密切的协作关系演化成为全面协同的关系。
2.重构组织边界与重新价值定位。区域联盟是作为管理组织而存在的,而将区域管理联盟建设成为一个管理型组织,新组织任务的认定和划分定然会造成其他远程教育机构边界的改变。从此种意义上讲,区域管理联盟是由统一执行一种规则的多个远程教育机构边界构成的一个区域社会层面的自组织管理系统。自组织管理系统的内在动力源泉即是资源竞争和协同合作。在资源竞争方面,管理联盟职能在于各主体间进行持续合理的资源竞争;在协同合作方面,管理联盟职能在于引导各远程教育机构之间形成协调共生、联合共进的协同意识,这为管理型系统自组织演化提供了协同创新的意识形态和推进条件,也推动了管理型系统有序化进程。正是因为这样的规则,协同创新的意识形态和应然需求赋予了远程教育资源新的价值定位,远程高等教育新型管理联盟应运而生,区域内教育机构、高校、远程教育机构和用户等创新主体组织起来形成了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管理型组织。
3.规范和统一资源建设标准。对任何区域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而言,建立统一的资源标准与规范都是非常重要和基础性的工作。但是,当前无论从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MOOCs、微课等资源建设层面分析,还是技术支持和资源平台建设层面,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都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标准。建立区域联盟的职能之一也在于统一制定并“使用标准化的方式配合其他方式来保障网上学习资源的共享和系统互操作。”[15]从资源本源的意义上讲,资源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都是为了优质资源交换和共享的需要,只有实现资源的标准化建设,才能从内容及组织上保障资源的建设质量和使用广度。因此,制定和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远程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有序化的信息组织是推动课程资源的协同创新的关键。标准化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兼容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规范化可以增强资源的可重用性,统一化可以有效加快信息的流通。
(三)机制创新:在操作层面实现一定规则内的资源共享新机制
资源资源共享有效性离不开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更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协同创新发展管理机制。远程高等教育机制创新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机制的支持,使资源共享理念根植于远程教育机构发展观念中,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联动,使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互动互促的新常态。
1.组织调控机制。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是高校协同创新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只有在组织的调控参与下才能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远程高等教育资源要实现最优配置,就需要整合包括政府、高校、管理组织和远程教育机构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组建管理联盟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整合各创新主体的力量使远程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呈现一定的秩序与规则,从而使各创新主体间的互动行为发生在一定的规则框架之内。因此,实现远程高等教育资源有效共享,应以管理联盟为宏观指导,鼓励并规范区域内部高校与各种远程教育机构的合作,以同一学科领域或同一区域为背景,集合各方力量共同完成以协同创新为目的的远程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
2.政策激励机制。创新主体间合作程度决定远程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资源共享是实现远程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应然途径,而共享水平则直接决定着参与主体协同创新能否获得成功。政策和制度对资源共享水平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政策激励机制要充分鼓励不同主体间进行资源有效共建共享,建立多元主体的合作激励机制。政策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政策设计:一是消除管理制度障碍,实现现实政策的协调一致;二是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信息资源与技术资源共享并实现跨主体间的一致性;三是激励政策工具多元,从联盟管理制度上、甚至法律层面强化跨协同创新的外部推动力。
3.整体联动机制。在大数据环境下,协同创新不再是小范围内的个体信息活动,创新主体间存在着广泛的资源关联,单个组织的内部的协同创新活动可能会引发其他组织的整体联动。[16]“零建散用”已经是不符合远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优质资源整体联动才能真正有效的共建共享。因此,在推进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参与主体需要提供自己最具竞争力的信息资源与技术资源在整个远程高等教育系统内流动,各个成员以资源联动的方式取长补短,加强资源建设主体之间的学习与互动能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刺激各主体间的不断创新和协同,从而实现最好的共享整体效果。
(四)服务协同:在技术层面建设资源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在当前“服务主导逻辑”盛行、用户体验需求不断增长、软件向服务转变的大背景下,划时代的“云计算”技术初露端倪并带来了全新的资源使用与服务创新模式,催生了新的协同服务形态。[17]基于“服务主导逻辑”和协同创新目标要求,远程教育领域要实现服务协同理念和 “云”技术的有效整合,则需建立一个可突破机构归属和地域限制,具有真正实用价值的区域级远程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统一化技术服务,即意味着各主体在功能与技术上实现服务协同与集成化。
基于“云服务”开发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运用致力于将各创新主体联通起来,“云服务”本质就是创新环境的一种元素,它代表着先进的管理与服务理念。“云”研究的目的即是解决技术服务的滞后问题,从而实现远程教育环境下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的最优化。因此,基于“云服务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不仅涵盖技术协同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支持服务创新。
1.技术协同与标准技术服务。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在于它支持技术协同创新。远程教育资源协同创新与新技术是同步发展的,当前以“云服务”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技术服务取向与价值。在平台基础上,创设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服务,将分散的建设需求、技术资源以及服务能力重新整合,并协助各主体参与技术协同与创新设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协同与价值共创。但从研究文献看,将视角移至技术创新服务的协作层面的研究还很少,还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2.云平台建设与网络云服务。建立区域网络云平台,不仅是体现技术创新优势,更是发挥一种资源管理中心的作用。此平台将立足于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与教育云环境的结合,将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定位于远程教育资源与云技术的整合上,通过教育网络云平台技术资源的整合实现构建一个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创新环境。云平台的优势在于在云环境中软件资源以及硬件资源以共享的方式分布于整个环境当中,这些资源可以按照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动态的扩充和配置,最终通过平台云环境按照应用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各创新主体和终端学习用户。[18]
【参考文献】
[1][7]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技术经济,2012,(8):6—11.
[2]胡侠,王玉龙.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各类继续教育间的相互融通与衔接:基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7—99.
[3][8]吴悦,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7—23.
[4]蒋开球.综合改革:高校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4,(4):72—75.
[5]汪秀婷,程斌武.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的耦合机理[J].科研管理,2014,(4):44—50.
[6]谢卫红,王田绘,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5):1—5.
[9][10]余昆.苏南区域协同创新研究[D].南昌:江南大学,2014:28.
[11]王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2012,(10):33—35.
[12]丁志卿,吴彦艳.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对策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10,(2):90—92.
[13]全利平,蒋晓阳.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15—19.
[14]王钰洁.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1:24.
[15]郑建明,万里鹏.中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构想[J].情报科学,2003,(1):1—4.
[16]黄南霞.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协同创新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7.
[17]张亚明,刘海鸥.协同创新驱动下的云计算行业服务框架:以设计服务云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63—68.
[18]吴骅.云计算环境下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2.
Logic and Path on the Synergistic Resources Innovation in Distance Higher Education
LIU Kui1, HE Zu-bin2
(1.Guangxi Open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3; 2.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China)
【Abstract】The synergistic resources innovation in distance higher education is essentially the innovation of path in distance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After defining the researching boundary of distance higher educational resourc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oncept, organization, mechanism and technology were brought into researching logic diagram of the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distance higher education, the overall synergistic innovation could be realized based on the four paths below: “concept driven—management coalition—mechanism innovation—cooperative service”, thus evolved into a self-developing innovation system of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multi-agent.
【Key words】distance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synergistic innovation; management coalition; cooperative service
(编辑/徐 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