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集团为核心构建我国创新生态系统——基于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
2016-02-25雷德雨
雷德雨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经济管理教研部,贵州 贵阳550028)
以企业集团为核心构建我国创新生态系统
——基于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
雷德雨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经济管理教研部,贵州 贵阳550028)
[摘要]企业集团是我国的主导企业组织形式,是我国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力量。本文采取追溯式方法,筛选出19家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克服了企业集团分析数据缺乏的问题,提炼出独立公司加入企业集团后绩效改善的原因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分析结论的政策含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企业集团;创新生态系统;绩效;竞争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面临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三方面的挑战。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越来越依赖其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从系统的角度看,企业不再是单个产业的成员,而是横跨多个产业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通过合作与竞争实现创新和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是培育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并由此衍生出大中小企业各居其位、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我国的主导企业组织形式,企业集团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动力亟待转换。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后发国工业化理论和企业集团资源观对企业集团和公司绩效的理论解释,这一阶段企业集团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国外发展经验说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企业集团的竞争优势应逐渐由技术能力决定,并正确发挥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独立企业加入企业集团后绩效变化的原因和具体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把握企业集团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以体制机制改革促动力转换,引导企业集团的绩效源泉向技术创新转变,发挥新常态下企业集团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驱动新突破、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引领作用。
二、分析步骤及说明
我国的企业集团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很多上市公司上市前就已经是企业集团,其上市前的数据无法得到,因而缺乏完整的独立企业加入企业集团前后的数据。为克服我国企业集团的数据限制,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直接对组建或加入企业集团后绩效有明显提高的上市公司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提炼出绩效提高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首先,对截至2013年12月31日加入企业集团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进行追溯式分析。独立上市公司加入企业集团的时间判断依据为:追溯上市公司本身、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其中之一加入企业集团的时间,以较早的时间作为该上市公司加入企业集团的时间。其次,以加入年为分界点,分别计算独立上市公司加入企业集团前后三年的平均绩效差异(总资产净利率ROA),选出平均绩效增长率大于5%的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经过以上两个步骤,共筛选出19家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为总体描述这19家上市公司组建或加入企业集团前后三年的变化,主要采取以下指标来说明:流动比率衡量变现能力;总资产周转率衡量资产管理水平;资产负债率反映资本结构;总资产净利率衡量盈利能力;总资产衡量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衡量公司持股的集中程度;预收账款减去预付账款的余值表明公司在销售和采购环节是否处于相对强势的市场地位;应付账款减去应收账款的余值反映公司产品是否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
三、案例分析结论
表1显示了各项指标的均值变化。平均而言,19家加入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大幅上升,规模明显扩大;平均股权集中度上升;资产负债率下降,表明上市公司长期偿债能力增强;平均总资产周转率上升,表明上市公司整体资产管理水平加强;流动比例上升,表明上市公司流动性及短期偿债能力有很大改善;加入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预收账款减去预付账款的均值和应收账款减去应付账款的均值均为正,说明上市公司在采购和销售环节处于相对强势的市场地位。上述分析说明,企业集团绩效提高的决定因素表现在公司盈利水平、运营效率、流动性、偿债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地位等各方面。
表1 上市公司加入企业集团前后指标变化汇总
数据来源:根据上市公司各年年报数据整理 (说明:*国有控股是针对上市公司组建或加入的企业集团控股类型,“是”表示该企业集团第一大股东或其实际控制人属国有控股)
如表2所示,我国企业集团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决定因素是多重的。有10家公司绩效提高的原因是主营业务的彻底变更。除大有能源和时代出版两家公司外,其余8家上市公司都是由于连续亏损、资不抵债而通过协议转让、无偿划转或非公开发行的方式使得控股股东变更为企业集团,随之主营业务彻底变更。变更后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煤炭、有色金属、房地产等行业。相比上述公司原从事的纺织业、化纤业及造纸业等行业,变更后的主营行业具有盈利性较强、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等优势,迅速提高了公司绩效。
表2 企业集团绩效的决定因素
数据来源:根据上市公司各年年报数据整理(说明:表示属于该公司绩效的决定因素)
样本公司中,有5家上市公司加入企业集团后没有变更主营业务,也未实施多元化经营,而是在原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引进技术,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依靠自主创新增强了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华意压缩、广州浪奇和银鸽投资在加入企业集团前曾出现巨额亏损,加入企业集团后资产运营能力有明显改善,主营业务毛利率大幅提高。新和成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这符合我国私人控股类型企业集团数量快速增长的趋势,说明我国独立企业加入企业集团逐渐表现出自发选择的特征。有6家公司加入企业集团后取得了控股股东直接的资金支持,包括授信、提供资金拆解及周转等。新和成、西藏旅游及正和股份3家公司获得了控股股东间接的资金支持,包括各种借款担保、财产抵押和保证担保等。控股股东的资金支持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平庄能源在获得控股股东特别是实际控制人国电集团资金支持后,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流动性迅速增强;从事房地产业的苏宁环球的控股股东苏宁集团仅统借统还一项就为苏宁环球提供约23亿元。
企业集团内部市场是公司绩效提高的重要原因,如海马汽车集团各子公司相互提供不同的服务,把销售及物流服务都内化到集团内部,是高度一体化的较为综合的内部产品市场。相比海马汽车,平庄能源的集团内部市场主要涉及控股股东及最终控制人之间的服务往来。平庄能源为控股股东平煤集团提供煤炭代销服务并收取相关费用,同时向最终控制人国电集团下属电厂销售煤炭。在国内能源市场相对过剩、所处区域煤炭供给量增加双重冲击的不利环境下,平庄能源得以实现产量扩大和煤炭产销基本平衡。此外,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也值得关注,如海马汽车设立财务公司,为集团成员提供金融服务。海马汽车年报称“海马财务的成立,加强了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提高了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将成为公司未来业务增长点之一。”潍柴重机的内部资本市场是与公司控股股东共同组建的,实现了在更大的集团范围内集中财务资源、融通资金。
样本公司中,有5家上市公司加入企业集团后成立了研究所、研究院或研发公司来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为集团提供了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平台。企业集团为研发机构投入了较多的研究费用(其中华意压缩和海马汽车历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当年各自主营业务收入的最高比例分别为2.24%和3.76%,研发费用分别为1.2亿元和2.3亿元)。潍柴重机引进德国公司的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专有技术,加以自主创新,实现了新产品量产,满足了市场对相关产品的需求;新和成的历年研究开发费用最高为1.45亿元/年,占当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3.82%,在主导产品维生素类原药方面取得多项专利。6家上市公司受到不同程度的政策扶持,对其绩效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如银鸽投资和广晟有色主要受益于地方政府扶持。广晟有色是广东省稀土资源的唯一合法采矿者,广东省国资委批准其控股股东建立有色金属产品储备是对上市公司的资源支持。此外,广晟有色、时代出版、平庄能源、大有能源和潍柴重机均有国家战略层面的产业政策支持,相关行业规划都提到了要形成、支持和引导提高产业集中度,扶持大企业集团等相关鼓励政策。
四、政策意义
加入企业集团后,独立企业绩效改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深化主营业务、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获得竞争力的提高,也有多元化特别是房地产多元化带来的短期绩效提高等。在此过程中,各种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产业政策支持以及集团内部市场和大股东资金支持等内外部支持因素促进了集团成员企业绩效的提高。此外,主营业务的彻底改变,即上市公司获得企业集团的资产置换,即“买壳”行为也是绩效提高的因素之一。加入企业集团后绩效提高原因的分化反映了当前我国企业集团盈利源泉的分化,科技创新尚未成为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支撑力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大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需建立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明确责、权、利的前提下,要加强产学研三方合作”。充分发挥大型创新企业的骨干带头作用,关键是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通过竞争形成一批创新型行业的龙头大企业和大量创新型的中小企业。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工业化早期企业集团弥补市场不完善和制度缺失的功能会逐渐让位于技术创新能力,如华意压缩获得了母公司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及销售等方面的促进,实现了生产经营的良性发展。独立企业加入企业集团的动机也会随之变化,这与企业集团资源观的结论相符。企业集团的优势在于其对于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作用,这就要求通过要素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及财政税收等政策的共同作用,提高企业集团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集团内涵式增长,减少企业集团纯规模的扩张行为,把企业集团成员绩效提高的原因引导到技术驱动的方向上来,实现集团母子公司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交易成本,实现大中小企业各居其位、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创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4(12):1771-1780.
[2]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19.
[3]Tarun Khanna, and Yishay Yafeh. Business Groups In Emerging Markets: Paragons Or Parasite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7,45(2):331-372.
[4]赵亚静,王艳舫.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及政策体系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90.
[作者简介]雷德雨(1978- ),女,副教授,博士,从事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基金课题“‘十三五’时期企业集团推动创新驱动新突破的路径和机制研究”(15HZKT070)。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1-0068-04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