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视角推动伊犁州少数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2016-02-25侯桂芳中共察布查尔县委党校新疆伊犁835300
侯桂芳(中共察布查尔县委党校 新疆伊犁 835300)
用新视角推动伊犁州少数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侯桂芳(中共察布查尔县委党校 新疆伊犁 835300)
摘 要:新的时期文化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站在了全新的发展起点和高度,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思想,定位了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对伊犁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坚持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对于传承和提升区域特色文化,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推进伊犁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构建伊犁人民共有精神家园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新形势下推动伊犁州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伊犁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伊犁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对策三方面展开论述,为实现伊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理论思考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伊犁文化;精神家园;文化资源;挖掘传承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17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新境界。当前所提出的以“文化梦”为核心的“中国梦”不仅仅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个人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人们精神文化层面的极大丰富。伊犁州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传承并创新伊犁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筑伊犁州少数民族“文化梦”的重大意义
千百年来伊犁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和睦相处、休戚与共,用卓越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伊犁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要坚持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我们传承和提升区域特色文化,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推进伊犁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构建伊犁人民共有精神家园都有重要意义。
1.构筑伊犁州少数民族文化梦,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奋进、兴旺发达的根本要求。文化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伊犁河文化博大精深,是伊犁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文化宝藏,各民族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包容,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为伊犁各民族团结奋进、兴旺发达搭建了相互沟通的桥梁。传承和发展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加强各民族的互助团结,凝聚各民族的团结力和向心力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2.构筑伊犁州少数民族文化梦是提高伊犁文化竞争力,推动伊犁文化走向世界的动力源泉。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伊犁文化走向世界的潜力所在,也是魅力所在。实践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1]。伊犁文化实施“走出去”战略,伊犁少数民族文化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大有发展、大有可为,大有竞争力。
3.构筑伊犁州少数民族文化梦是抵御不良文化渗透的必然选择。伊犁处于祖国西北边陲,周边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交融,各种腐朽文化渗透蔓延,使得伊犁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任务艰巨。只有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有效抵御西方的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渗透,巩固和扩大伊犁现代文化阵地,维护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净化心灵、引领发展。
二、伊犁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伊犁州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与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并存,文化事业发展不足与人们需求潜力巨大并存,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全州人民共同精神家园的任务十分艰巨。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伊犁州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州直投资总额的比重尚不足1%。一个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投资拉动,文化产业同样如此。由于政府财政投入有限,文化设施根基薄弱,即使在发展较好的城区群艺馆、体育馆、博物馆、街道文化站、游乐园等公共文化设施无论是面积还是内部设施都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在广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就更显悬殊。我州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投资额不足,难以发挥投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势必会严重制约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基层文化设施建的多,用得少,真正发挥作用的少,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
2.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一是研究宣传开发的广度、深度、精细度不够。缺乏在全疆、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人物、文化实体、文化团队。文化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尚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二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历史传承人缺乏保护力度。流传久远的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比如锡伯族戏曲艺术汉都春面临即将消失的危险,汉都春艺人大都年岁较高,汉都春艺术正在严重流失。技艺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流失;世代相传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口口相传的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或已失去等等,与疆内外其他地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存在差距,因此研究、总结和提升伊犁文化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3.品牌意识不强
我们提到苏绣就能想到苏州,提到丝绸就能想到杭州,提到紫砂壶就能想到宜兴,这就是品牌的效益,品牌一方面能够提升产品价值另一方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当前伊犁州以文化作为内涵的品牌还很少,只是集中在手工业、旅游业方面,其他文化资源还未开发出来品牌形象没有树立,许多文化资源的开发紧紧是冰山一角,亟待开发。
4.永葆“塞外江南”文化品牌美誉的任务十分艰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伊犁文化的“金字招牌”,当前伊犁州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伊犁河谷生态环境开始出现较严重的恶化趋势,素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河谷湿地,由于人为无节制地大面积围垦,其大量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来上百万亩的天然苇湖、沼泽地逐渐缩减,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破坏使得伊犁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摇摇欲坠,亟待拯救和保护。
5.当前形式下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的任务繁重。各族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认同存在分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严峻,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任务艰巨。文化认同是做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基础。
三、伊犁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对策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五位一体”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是发展文化事业的资源宝库,是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精神家园的有效形式,更是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族人民的生动教材。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伊犁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伊犁各族人民走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努力把伊犁建设成为“两个可持续”示范区,建设天山北坡西部中心城市,打造向西开放桥头堡的目标最为为伊犁各族人民的精神动力,不断用现代文化为引领提升伊犁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团结统一的意识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深刻调整,伊犁州也同样呈现出社会文化多元、社会意识多样、利益格局多层的复杂局面。巩固和发展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形成统一的意志,凝聚团结奋斗力量,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
2.在保护传承上下功夫,构建伊犁文化资源宝库
(1)更新形式迎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本土的兴旺发展。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在本土应朝着具有时代特征,以新形式来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大型民族歌舞剧《伊犁河》与大型原生态组歌舞《走出兴安岭的锡伯人》就以全新的形式诠释和传承了伊犁本土文化,赢得文化传播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因此更新形式就可能拥有更多的欣赏群体和更广泛的听众基础,重新焕发出光彩与活力。
(2)尊重人才迎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本土的新的春天。一是,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有整体规划,做的规划要听取当地群众和文化艺人的意见,要召开听证会和专家论证会做的规划切实可行,有可操作性和长远眼光。二是,要重视民族文化进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我们的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比如,可以考虑使伊犁州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进入中小学教材,使得孩子们了解伊犁各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就树立起珍惜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2],如:让舞蹈进课堂、传统技艺进教材。三是,制定规划,系统地培训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扩大专业人才队伍。要为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经费,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和民间艺术给予照顾,给民间艺人定发生活补助,解决生活困难,激发积极性,传承新人,从而避免“人亡歌灭”。三是,培训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扩大专业人才队伍。要为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草根艺人、民间艺人提供必要的经费,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和民间艺术给予照顾。
(3)树立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理念迎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本土的源远流长。一是要营造理想的生态环境,调整“阴阳平衡”[3]。在文化传媒、文化教育、文化创作等方面的人为调控,在传统文化传媒方面,电视编辑在节目的选题、制作上不能仅以物质利益为唯一导向,应有高度的文化生态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利益双丰收,如巴州尉犁县的罗布人村寨喀纳斯图瓦人村寨都在原生态文化保护方面给了我们启示,当我们步入这些原生态村寨一股神秘感让人就有一探究竟的冲动,人们即可以全身心体验其中的文化内涵享受别样的文化大餐,实现现代开发与传统保护的有机统一。二是培养全民的生态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观。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是以“人”为中心来实现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观念,从未成年孩子抓起树立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从小培养爱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其上升为道德的约束和品德的规范,形成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3.在狠抓特色上下功夫,打造别具一格的伊犁文化特色。
伊犁少数民族文化的民俗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非常突出,只有找准特色、彰显特色、发展特色,才能形成优势、扩大影响。加强伊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有计划地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一是,打造独具特色的陈式建筑。做好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村寨保护工作[4]。二是,弘扬风格独特的歌舞文化和体育竞技,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鼓励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发展,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促进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如: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维吾尔族的达瓦孜等,以及赛马活动,如察布查尔县的文艺小分队,以走家串户的形势将文化作品送到群众家中。三是,发展花样繁多的餐饮文化。做好传统美食的包装打造工作,从策划、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打造一批专、优、特的餐饮集团。如开发锡伯餐饮连锁店。
4.在深入挖掘上下功夫,共享伊犁文化博大精深
(1)大力挖掘伊犁河文化以创新的思维推动伊犁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伊犁发展的物质之源
伊犁河是伊犁的标志和象征,它造就了伊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奇异绝美的自然景观,赋予了伊犁“塞外江南”的美誉[5]。伊犁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素有瓜果之乡、苹果之乡薰衣草之乡,天马之乡的美誉。伊犁河谷孕育了多个民族,伊犁河水养育了伊犁儿女,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民族繁衍生息相互包容融合缔造了团结稳定开发包容的伊犁,将伊犁马产业与天马文化结合起来,将伊犁的蜂产业与草原文化结合起来,将酒产业与伊犁的酒文化结合起来,将伊犁的薰衣草产业与山花文化结合起来。伊犁将把这丰富的文化宝藏挖掘提炼和整合,就会实现灿烂悠久的文化经久不衰,意味久远。
(2)大力挖掘草原游牧文化使之成为推动伊犁安定团结的精神力量
草原游牧文化是世代生息在伊犁草原的不同族群的人们在草原游牧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文化,始终蕴涵着勤劳、互助、团结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草原游牧民族相互联系、相互了解、相互依存,逐步发展成以地缘关系结合的生活共同体,创造出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这些文化形态都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主,历史十分漫长,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岩画、草原石人、土墩墓就是伊犁草原上的三大文物奇观,这为我们了解伊犁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活的化石。
(3)大力挖掘伊犁开放文化使之成为推动伊犁对外开放的经验借鉴
伊犁自古以来就是欧亚大陆大通道中的重要门户,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枢纽。正是由于伊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条件,使得伊犁文化兼容并蓄,一度成为引领新疆时尚的开放前沿。伊犁各民族开放包容、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的特质,造就了伊犁辉煌灿烂的开放文化。其中三条古道、三座古城和三条对外通道就是伊犁开放文化最为集中的体现,彰显了伊犁开放文化独特的吸引力、影响力。在不同历史时期,伊犁都是开放文化的汇聚之地,成为我国自古以来对外沟通的桥梁纽带,对推动伊犁经济快速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也应当借助历史文化印记给我们的启发,充分发挥援疆优势让伊犁走出去,让先进的人才、技术和理念走进来,使人才援疆、经济援疆、逐渐向产业援疆、项目援疆、理念援疆深刻转变。
(4)大力挖掘伊犁屯垦戍边文化使之成为凝聚伊犁各族百姓的力量之源
伊犁的屯垦戍边文化体现了爱国、奉献、勤劳、向上的精神,也体现了团结、融合的精神。从汉朝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伊犁到享誉世界的锡伯族西迁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内地青年支援边疆建设,这些历史的足迹中蕴含了诸多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多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态有待我们去挖掘,如伊犁的汉家公主纪念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的西迁史诗和箭乡文化、霍城的惠远古城等等都有很多能够激励人、鼓舞人、塑造人的精神力量蕴含在文化中,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作、歌舞表演、体育竞技、体验旅游、快板小品等方式达到教育人民凝聚力量的作用。
(5)大力挖掘伊犁民族民俗文化使之成为转变伊犁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有效载体
大力发展伊犁的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民俗风情旅游,延伸旅游产业链带动物流、餐饮、宾馆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研发体现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锡伯族的刺绣、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使其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发展创意旅游建设创意产业园,将旅游与创意产业结合起来,不仅让游客享受伊犁薰衣草的美、草原的辽阔、山花的浪漫也能购买到这些经济作物的深加工产品,达到观光旅游与休闲购物完美统一,真正实现将伊犁民族民俗文化转变为伊犁经济发展优势的目标。
新形势下推动伊犁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和提升,做大做强以伊犁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文化产业任重道远,前景十分良好,这一机遇期需要我们分秒必争,适时把握。
参考文献:
[1]李晋有.少数民族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民族,2003(11)
[2]刘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1,(5):28.
[3]甘枝茂,王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3)
[4]马炜.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02(1)
[5]王克之.塞外新天府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2010(8)
作者简介:
侯桂芳,中共新疆自治区察布查尔县委党校讲师,2004年西北政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毕业,2010年自治区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文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