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曲县杨兴镇玉泉山白龙庙神庙及其剧场考论

2016-02-23牛白琳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乐亭碑记神像

□牛白琳

阳曲县杨兴镇玉泉山白龙庙神庙及其剧场考论

□牛白琳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摘要:探讨民间宗教信仰与习俗的特点,特别是民间的神灵观念,是了解民间“祀神以戏”,“有庙”必有“戏台”的基础。玉泉山白龙神的特点与习性,人性亲切而又令人敬畏,在享用着乡民奉献的礼仪与美味佳酿时,以歌舞戏曲助兴,接受乡民的报答,愉悦之余施惠于人间。在民间,礼乐传统用于祀神时,有了许多民间特有的色彩,也是士大夫们视为“俗”乐登台酌献的观念与习俗基础。

白龙庙;神庙;龙神;剧场

阳曲县位居太原市北。战国时为赵狼孟邑,汉置阳曲县。隋时以“文帝自以姓杨,恶‘阳曲’之号,故改名焉”*颜师古语,转引自《乾隆太原府志》卷四。见《太原府志集全》第64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为阳直。唐武德七年(624)复名阳曲,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徙并州治于县南之唐明镇,金、元、明、清皆倚郭属太原府,故号曰“首邑”。

玉泉山白龙庙位于县东部山区杨兴镇东南的山里,距杨兴镇约五公里。

一、庙貌及其沿革

白龙庙座北朝南,坐落在玉泉山上一个山凹里,北东西均有山梁,前望深沟巨壑及淡色远山,庙中有泉池,按传统风水之说,可谓宝地(图1、图2)。现存白龙庙规模不大,为单进院,由南而北,山门外15米为乐楼卷棚硬山顶三间,山门悬山顶三间,左右钟鼓楼为歇山顶,东配殿为五龙圣母殿悬山顶三间,西配殿地藏殿悬山顶三间,正北正殿悬山顶三间,西朵殿二层三间。院外东侧存碑亭,又往东建悬山顶三间,盖为僧舍与客房。笔者2010年2月21日考察时庙宇正经历新一轮修缮,刚刚完成全部建筑落架大修,基本保持了旧貌,但砖瓦石换成新式。考察时,尚未粉刷装饰及塑立神像。白龙庙存碑23通,其中金代1通,且有歌舞记述,还有明碑2通,可整理者7通,其余均已漫漶不清。一座深山民间小庙,由宋到今绵延不断,具有特殊研究价值。

白龙庙北宋时期即已存在。庙存金代碑记载:“昔白石老相传,至大宋宣和癸卯(五年,1123)有保义郎李公讳□,因监是寨□谒圣祠,复见壁画侵积,庙□□□□乡老曰:特舍俸财可修。绘素其像,檐楹栋宇莫不毕备”*金崇庆三年《玉泉山兴慈运化健福白龙山之记》碑,高162厘米,宽67厘米,厚21厘米,螭首龟趺,现存白龙庙碑亭。。考之明碑,保义郎李公名“在”。从碑文记述看,宋宣和间白龙庙已是旧庙,并有保义郎李在出资进行了修缮。

金代修缮情况不明,但“念则随车沛泽,歌之舞之莫不□礼。春祀夏祗求其有应,如响应声,如镜写面”*金崇庆三年《玉泉山兴慈运化健福白龙山之记》碑。等的记述,却反映了当时的祭祀活动。

图1 白龙庙山门

元代庙宇的变迁情况不明,不过明嘉靖碑记,自宋代李在出资修庙后,“迨今我朝嘉会天下,几三百年来钟声香火世世相承”,说明元代庙宇及其中的祭祀活动一直没有中断。

图2 白龙庙平面示意图

明代又有了明确的修缮记载。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因“殿□像貌尚残缺而倾颓矣”,住持浩天然会仝杨兴平鄯都乡耆张天杰、殷子方等各出资财,对“殿宇已倾颓者而补修之,像貌已残缺者而妆塑之,碑其诸神像貌及正殿两廊五间禅室焕然一新”*明嘉靖二十九年《重重修玉泉山白龙庙记》碑,高162厘米,宽64.5厘米,厚22厘米,圭首方趺,现存白龙庙碑亭。。到天启三年(1623),杨兴村王云与诸纠首史进柱、薛光明、王光远、周济、王世、王玉、李殷焕、李□、王增,住持僧清向、募化僧惠光等会诸七十余人捐赀出工,“四维重修,百堵皆兴,焕然一新,犂然大备矣”*明天启三年《重修玉泉山白龙庙碑记》碑,高131厘米,宽52.6厘米,厚24厘米,圭首方趺,额题"碑记",现存白龙庙碑亭。。

入清以来,白龙庙进行了多次修缮和建设。因明末战乱,清初当地流寇横乱,清顺治初仍然是“土寇遍生,男妇不得安居,稼穑之傭工尽废,屡遭兵雹蝗蝻,水旱多灾,老者将□□□,壮者散□四方”的局面。但当地四村两山的人们,还是在新来的住持僧善诱的动员下,“诚感化众村,各出财物共成盛事。”于顺治六年(1649)“重修正殿三间,补葺东西两廊,至于西院正楼、南厦、乐亭岂可置外乎!”因这次修缮的情况是后人追述,其中提到的“乐亭”修葺有误,因为庙里另一通碑明确记载乐楼创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前面提到的碑还载:“延至康熙年间,有李贤住持将坏者整之、废者理之”后,又“故募化四村众善、南北两山贤人,量力施舍□捐资。将正殿圣母圣像、左右内外神灵遍体金妆,东西两廊一概补塑”*清康熙年间《重修玉泉山庙宇神像碑记》碑,高127厘米,宽57厘米,厚17.5厘米,笏首方趺,现存白龙庙碑亭。。康熙十九年前,“四村众善,两山贤人,将庙宇烨然重整,神像焕然金妆”*清康熙二十一年《玉泉山白龙庙创修乐亭碑记》碑,高93厘米,宽43.5厘米,厚17厘米,笏首方趺,现存白龙庙碑亭。,并于康熙十九年创建了乐亭。康熙五十五年,又由四村两山村民捐资“新建坎离三殿、震□□□廊,东西角门一概重振。”*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玉泉山白龙庙碑记》碑,高150厘米,宽58厘米,厚19.5厘米,额题"皇帝万岁",笏首方趺,现存白龙庙碑亭。对庙宇进行了扩建。乾隆五十五年(1790)继续对白龙庙进行维修和改建、新建,维修者有正殿,“覆以甍甓鳞鳞然,饰以丹堂烨烨然” ,又有禅房、龙池等,进行了加固;改建者“而楼□东西、南殿赤白漫漶,栋梁狭小,亦非所以壮观瞻也,于是移易其制,广大其规”;新建者“乃更创修钟鼓二楼、碑房二楹、石窑一座,以补前人之所有志而未逮者”*清乾隆五十六年《重修白龙庙碑记》碑,高176厘米,宽67.5厘米,厚19厘米,额题"碑记",笏首龟趺,现存白龙庙碑亭。。道光、光绪也进行过大规模修建,庙里留下了十几通记事和功德碑,但碑文均已漫漶不清,具体的情况不明。

二、龙神信仰的民俗特征

玉泉山白龙庙的神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有过种种变化。金时“如是玉泉山,龙君所集之方,贤圣燕居之地。有池焉,有像焉。”*金崇庆三年《玉泉山兴慈运化健福白龙山之记》碑。“龙君”是彼时庙里供奉的唯一神灵,而且设有神像。从碑名看,此“龙君”为白龙神。到明嘉靖时却发生了变化,虽仍然保持着金时的传统,即“我稽大金先人之庙于南□之阳,显像于龙池之上,其神之名也白龙,其池之名也玉泉。”*明嘉靖二十九年《重重修玉泉山白龙庙记》碑。明确神是“白龙”神,但碑文又提到“其诸神像貌”,一个“诸”字,使我们知道这时已是众神之庙了,虽不明了具体的神系。当然,众神是要分等级的,有主神,有配享神。到明天启年间时,碑文明确提到庙“内塑圣母、五龙、闫君等像”*明天启三年《重修玉泉山白龙庙碑记》碑。,即庙内龙神由“白龙”变成了“五龙”,另外增加了“圣母”和“闫君”,但庙的名称仍是“白龙”庙,这从碑文题目为“重修玉泉山白龙庙碑记”可得到确证。一般而言,龙是管下雨服务农业生产的,圣母是用来求子的,阎王神则是管理地狱,用来警戒民众从善去恶的,可见这时白龙庙的功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清代康熙年间时,“盖闻玉泉山古庙曰白龙庙焉,有景神曰圣母神焉”,这里唯一提到的神灵“圣母”被称为“景神”,以“景”表达对圣母之敬仰。此时圣母进入正殿,且是被唯一提到即强调的神灵,可见已代替龙神成为了主神。不过现存庙宇中,圣母又被供奉在了东配殿,可能后来又发生过变化。

图3 原平普济桥石雕云龙

龙之崇拜,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龙的形象历有变化,白龙庙已有明确记载的宋金时期,龙与我们今天所见明代最终形成的龙形象仍有明显的不同,这可从晋祠圣母殿前檐柱上的盘龙,及原平县崞阳镇普济桥上的石刻云龙看出。(图3)看起来,彼时的龙要比后世凶猛许多,这表达着一种时代追求与想象。在农业时代,民间祈求于龙的,主要是能兴云致雨,这是保证农业收成的关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原邑太山寺谢雨并建乐台碑记》的作者考证向龙祈雨之渊源:

古者国有凶荒则索鬼神而祭之,《云汉》之诗所云靡神不举也。然《记》曰:雩宗以祭水旱,《传》以谓请于应上,《公》则明以膏泽之降固有神焉,以专司其任矣。西汉最为近古,而董江都所著祈雨法则,又以四时分配四方,各以其方之物色迎神,设位以祝之,而多取义于龙,后之仿而行者辙有效也。*清乾隆五十九年《原邑太山寺谢雨并建乐台碑记》碑,高148厘米,宽66厘米,侧宽16厘米,笏首方趺,现存太原市晋源区太山寺正殿前廊。

即,向龙祈雨源于董仲舒的设计,但实际上以龙致雨的观念久已有之,《周易》云:“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吕氏春秋》亦有“以龙致雨,以形逐影”的说法。因此,董仲舒的设计有其久远的传统和习俗基础*关于龙神雩祭习俗的起源及其流变,可参阅王志峰《临县碛口黑龙庙及其祭祀民俗考》一文,《中华戏曲》第二十八辑。。本文关注的是民间观念中的兴龙致雨。在民间,龙为人间施雨的方式,岚县白龙庙一通宋代碑有生动记述:

钲鼙告旋,群灵奏功,不数而速。雨师倡命,风伯趣行,阴雨族兴,阳光匿曜,归从万趾,濯乎□风。……既而雷鼓宣威,电曜发隐,风妖魅厉,駈砾四清,膏泽祥霖,翼日沾渥。*宋《大宋岚州大万山白龙祠敕赐灵渊侯庙碑》碑。高171厘米,宽71厘米,厚18.8厘米。现存岚县白龙庙。

龙神组织指挥雨师、风伯、雷公、电母等神灵分工协作。当然,是应人间请求而行,地方官“公悯雨诚至彻,盖而前将事之名,盛服临阅,肥牲旨酒,旅肴庶羞,□陈祝币咸在。”礼仪、酒肉、祝币供神享用,还要虔诚提出请求:“公袍笏植庭,为民请命,登降有数,酌拜唯恭,盛礼精诚,潜通默格:岳神赑屃,玉虬蜿蟺,□精凑从,来享奠献。”然后天人感应,实现目的。许多龙王庙的壁画留下了龙神行雨的想象场面。盂县诸龙庙诸龙殿清代壁画,(图4)龙王出行有着隆重的仪仗,率诸神风雷电雨共作。雷神沉醉于敲击串为一圈的连鼓,红发红眉,戴将梁饰为云纹的冠,颈间裹巾,赤臂穿类似裲裆的衣,又系高腰裙,饰臂钏,相貌似猴。旁边还有女神电母,以体现雷电之阴阳观念。敲连鼓的雷神形象敦煌壁画就有,日本的神庙殿脊上也有类似的装饰,并有文政年间(1818年为文政元年)的雷神图案*这方面情况及这幅图片均由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提供。。(图5)按民间的想象,雷声的形成是鼓钹等乐器的合奏,雨水是由宝瓶宝罐倾倒。

图5 日本文政年间雷神图

画面充满了狂欢的气氛,儿童戏耍宝瓶喷水,奏乐器诸神沉醉其中,甚至有看热闹的家眷。实际上就是人间社火赛会的再现。神是那么人情有趣,可畏而又可亲。原平石鼓祠正殿壁画里的龙则被以缰绳牵拉,被强迫施雨,沦落为家畜一般的动物,这是民间的又一种想象。(图6)

至于龙的习性,太原县清末举人刘大鹏在其《晋祠志》

里说:“龙为鳞虫之长,龙耳亏聪,故谓之龙。”又说“盖谓泉源之境,龙多居之,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刘大鹏《晋祠志》卷第四《山水》,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6页。许多山中的泉潭被视作龙的居所,且这种认知很早。宋代时,岚州大万山的泉池就被看作龙的宅所,“白龙池者,在大万山之山阴。月魄轮精,坤膏发润,涵虚澄湛,渊若无底,旱熯不加,少霖□多,真神龙之所宅也”*宋《大宋岚州大万山白龙祠敕赐灵渊侯庙碑》碑。。明正德十年(1515),岚县知县秦钺为县城龙宫寺撰写《重修龙宫寺记》碑文中,想象龙的特性:

龙之为物也,聚散无常,隐显莫测,物之最神者也。然必潜身于地势重阴之下,养神于渊昧不测之所,而后能鼓元气而雷域中,腾百川而雨天下,以泽万物。*清雍正《重修岚县志》卷之十四《艺文》。

龙可聚可散,可隐可显,可入地下养神,可上天兴雷作雨。玉泉山白龙庙金代碑文赞颂龙神的话语中,透露出的观念与前述类似:龙“时飞则飞,时潜则潜”,“是以云行两施,风微露赡,无不普润”。明嘉靖二十九年碑也描述龙神“无在而无乎不在,无有而无乎不有”,且“福善祸恶盖无虚日”*明嘉靖二十九年《重重修玉泉山白龙庙记》碑。。其理解与前代如出一辙,可见对龙神的想象与理解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人们对自己想象出的神灵既崇敬又畏惧。清顺治六年,玉泉山一带,在“土寇遍生,男妇不得安居,稼穑之傭工尽废,屡遭兵雹蝗蝻,水旱多灾,老者将□□□,壮者散□四方”*清康熙年间《重修玉泉山庙宇神像碑记》碑。的背景下群起而修庙宇,更以一种极端环境考验了乡民信仰与习俗的坚韧。就一般而言的神灵观念,他们认为“夫慈悲众生惟神是赖,神□□而可□殿宇以安妥,容像以昭垂哉。故大而京藩□郡,小而乡井闾里,求营者创建,几倾者缵修,殿峙而像塑于其间,无非妥神灵崇功德也哉。”*明天启三年《重修玉泉山白龙庙碑记》碑。对神依赖的程度是“惟”,“妥神灵”必然要为其建殿宇塑影像,对神的功德要予以报答。这些对神、包括龙神的认识,是我们今日体会斯时民间宗教观念与信仰习俗的重要资料。

图6 原平石鼓祠壁画

前述玉泉山白龙庙神系及主神的变化,以及碑文中透露出的宗教观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庙宇的主人。白龙庙一直是一个乡村庙宇,虽政府小官员也偶尔支持过,宋代时保义郎李在俸财维修,绘素其像。按宋代“保义郎”是低级武官,“因监是寨”说明李在是驻扎在当地监理治安的小头目。但白龙庙的基本支持力量,庙的主人始终是临近的乡民,如金碑附有“守庙人李用男丑现右丑”。明代嘉靖年间由住持僧“于是会仝杨兴白□平鄯都乡耆张天杰、殷子方等各出资财,命工于农隙之日”。*明嘉靖二十九年《重重修玉泉山白龙庙记》碑。对殿宇、神像进行补修。明天启三年的修缮也是“杨兴村王公讳云□目击之而不忍坐视。因于天启三年作□□,首读诸纠首史进柱、薛光明、王光远、周济、王世、王玉、李殷焕、李□、王增,住持僧清向、募化僧惠光会诸七十余人竭力捐赀,子来赴工,人皆响应”*明天启三年《重修玉泉山白龙庙碑记》碑。。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时,由“薛君存恭愿作总领,暨长兴寺诚僧道满日夜忧思,仝诣具茶会集四村纠首,南北两□□□屯叩化,人民施水各发善念,量力捐赀”*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玉泉山白龙庙碑记》碑。。明确提到庙宇的主办者是“四村”和“两山”。玉泉山白龙庙始终保持比较纯粹的民间地位,乡民始终是庙宇的主人,决定了神庙性质特别是功能变化的方向,始终要满足基层乡民的信仰与习俗要求及其变迁,对神灵的理解与解释也保留了浓郁的民间色彩。

三、剧场变迁及演剧活动

探讨民间的这些信仰与习俗,也才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民间“祀神以戏”的观念基础,使“有庙”必有“戏台”成为可理解的逻辑。神要“燕居”,“燕”者,息也;又,“燕”通“宴”,《诗·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要享受口福安居之乐。“殿峙而像塑于其间,无非妥神灵崇功德也哉。”*明天启三年《重修玉泉山白龙庙碑记》碑。神要有舒适的殿宇办公和居住。神要通过神像有具体形象的外在体现;神要保佑大家丰收、生子;神又是无处不在,无幽不察,“福善祸恶盖无虚日”的监督者。前述龙神的特点与习性,人性亲切而又令人敬畏,在享用着乡民奉献的美味佳酿与礼仪时,以歌舞戏曲助助兴,接受乡民的报答,愉悦之余施惠于人间。在民间,礼乐传统用于祀神时,有了许多民间特有的色彩,也是士大夫们视为“俗”乐登台酌献的观念与习俗基础。

玉泉山白龙庙金代就有了明确的歌舞祀神的记载,即“歌之舞之莫不□礼,春祀夏祗求其有应,如响应声,如镜写面。”这对了解太原府一代的歌舞戏剧情况是一条弥足珍贵的史料。笔者考证过金代太原府一代的歌舞戏曲活动,如盂县藏山寺刊立于金大定十二年(1172)的《神泉里藏山神庙碑记》,描述了当时的祭赛盛况时写道:“笙镛杂沓,旌旗闪烁,徜徉百舞”。载于高汝行《太原县志》的大定十六年(1176)《平晋县北郭九龙庙碑》碑文则提到:“岁时香火祈求,箫鼓酌献,罔不克诚凿也。”宁武县定河村金泰和八年(1208)《汾川昌宁公家庙记》碑记载,“于是以每岁仲夏竭诚修祀,具牢醴牲饩奠于堂上,作乐舞戏妓拜于堂下。是日阖邦远近,往观者如市,大为聚乐,以极岁中一方之游观也。”元好问则写到一位活跃在太原地区的歌伎梁梅*相关考述详见拙作《宋金时期并州地区戏剧及舞台考略》,载于《沧桑》2011年第4期。。玉泉山白龙庙金代碑有关记述的特殊意义在于,在如此偏僻的山区民间小庙里,已经有了歌舞祀神活动,可见当时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不过金代时白龙庙的歌舞是在什么样的场所进行,是否有正式的舞台,却缺乏可资考证的资料。

白龙庙可确切考知的建乐楼时间是在清康熙十九年,现录碑文如下:

盖世非神圣之默持,则民无所依;神非乐亭之昭垂,则对越无地。有神像不可乏庙宇,崇祀典不得略乐亭也。我玉泉山神景之地也,仰观南北而山名物秀,府察东西而地灵人和。有古庙曰白龙庙,但岁久年远,规模非复旧制;风雨倾圮,坛壝岂若先朝!四村众善,两山贤人,将庙宇烨然重整,神像焕然金妆。各村纠首叹曰:庙宇告成矣,神像补塑矣,五月二十七日圣母圣诞作戏,奉神卒无无居止之地,其何以妥悦神灵乎!于康熙十九年各出赀财,命匠起工。下修石台五尺,上盖卷棚三楹。将见巍巍壮观,一世嚇嚇,保障千秋,岂浅鲜哉!崇祀典傧爼豆,故无失所之叹;作戏文报功德,皆有对越之观。神依人而血食,人依神而奉祀矣。此虽人心之肫恳,实神灵之应感不爽者也。四方来观者皆曰:此方之人诚善士也,流芳百代,永保万年。刻铭于碑以志不朽。

康熙十九年忻定五谷寸草不生,大遭饥荒。父子不相顾,兄弟妻子离散,小民趂食河南,不知几万几千人矣,每斗米价四钱。

碑刊立于康熙二十一年,碑文由“史家庄生员史浚撰,生员史继鱼书”,二人生平均不可考,县志也未见收录,盖终身无功名者。这样的身份,使我们格外关注碑文中的戏曲观念。作者认为“神非乐亭之昭垂,则对越无地。有神像不可乏庙宇,崇祀典不得略乐亭也。”其中“对越”即答谢颂扬,《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将建乐亭的重要性强调到这样的程度,并认为民间以戏祀神是在“崇祀典”,其具体的功能则是“作戏文报功德”。另外碑文还透露出其它一些重要信息:一是白龙庙演戏的时间是五月二十七,戏主要是献给圣母而非龙神或阎君,说明碑刻时期圣母的地位;二是从碑文语气看,“五月二十七日圣母圣诞作戏”已成惯例,即乐亭创建之前早已有了演剧活动。此前的戏在什么场所演出?最大的可能是临时搭台;三是新建的乐亭台基高五尺,乐亭为三开间的卷棚顶建筑;四是碑文最后提到康熙十九年阳曲县北之忻州、定襄县一带大旱,许多人过滹沱河以南来“趂食”,但在这样紧迫的情况下竟然盖了乐亭这样的娱乐设施。或许人们由临近地区大旱,而当地却避过劫难的现象中,更相信当地神灵的护佑作用,故更加剧了人们祀神的热情。这也为我们理解神庙中创建戏台的动力提供了更有意义的资料。

白龙庙现存乐亭布局于山门外15米处。(图7、图8)

图7 白龙庙戏台

山门外建乐亭是太原府一带清时期的流行方式。乐亭因近期落架大修,砖瓦石均换为新式,但木构仍保持了原样。卷棚硬山顶三间,灰脊灰瓦。前檐通置大额,上置斗栱十一欑,柱头、转角外,明间平身科五欑,两次间各一欑,均斗口跳,刻雕花翼栱。转角柱础上鼓劲下伏盆组合,平柱础为上下瓜棱状组合。其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对后双步梁,上以童柱承四架梁,再上以双脊瓜柱承双脊桁。前后台槅断设于后金桁下。其结构的特点是,除罗锅椽外,前坡两椽,后坡却是三椽,不相对称,后坡比前坡加一椽的目的是扩大后台空间。其具体数据,台基现存高0.76米;通面阔10米,其中明间6米,两次间各2米;通进深9.45米,其中后台3.1米。从剧场功能角度讲,后台空间充分,足够演员作演出准备及作戏房;前台明间的空间也足单独满足表演需要;两次间面阔很小,从前檐柱间以幕布遮挡后,正好用来安置乐队而不浪费。足见,乐亭是成熟的。

图8 白龙庙戏台平面示意图

【附碑】

1.玉泉山兴慈运化健福白龙山之记

河东北路太原府阳曲县太平乡杨兴镇玉泉山记

盖闻神□化也,天地不能穷,阴阳不能测,惟变所适,惟道所载。□石于恍惚之间,显象于杳冥之外,荡荡无由,明明不昧,岂不为至圣者哉。如是玉泉山,龙君所集之方,贤圣燕居之地。有池焉,有像焉。有池焉,其水通灵;有像焉,其神至圣。水□圣□,不以满而流,不以停而腐,或出或处或去或来,虽之旱涝,无有增减。神之圣也,而昭四方远□诸类,能知周乎万物而足润,能范围天地之化纯曲成百物,产自群根,无一方而可执,无一所而可碍。时飞则飞,时潜则潜,既飞且潜,民安其食。是以云行两施,风微露赡,无不普润。昔白石老相传至大宋宣和癸卯有保义郎李公讳□,因监是寨□谒圣祠,复见壁画侵积,庙□□□□乡老曰:特舍俸财可修,绘素其像,檐楹栋宇莫不毕备。明年甲辰又□□□公付任,联辔至此,仰之叹曰:此□高名之作也,非徒辈之所为已。后代代香火不绝。君过赐勤其礼,念则随车沛泽,歌之舞之莫不□礼。春祀夏祗求其有应,如响应声,如镜写面。兴云掣电,利益生民。草木山□无不霑润,可谓品物流形文明终始,咸斯胜利尝垂雨泽之恩,感化无疆庶补沛濡之润。钦惟龙御德□矣,天若叶公之稽古监葛□之右文。虽宇宙之兴慈重加普护有穹窿而有德应合耳,霖事□前言仰于天德终而御善,儻垂衡石之观,以文化成而重后人之读,专命良工为记,俾□云耳。

时大金崇庆元年岁次壬申丁未月丙子朔丁亥日

本院僧云惠宝

当里阮遂撰

守庙人李用男丑现右丑 鄯都石匠刘政男刘沂弟刘成刘固

注:碑高162厘米,宽67厘米,厚21厘米,螭首龟趺,现存白龙庙碑亭。

2.玉泉山白龙庙创修乐亭碑记

史家庄生员史浚撰 生员史继鱼书盖世非神圣之默持,则民无所依;神非乐亭之昭垂,则对越无地。有神像不可乏庙宇,崇祀典不得略乐亭也。我玉泉山神景之地也,仰观南北而山名物秀,府察东西而地灵人和。有古庙曰白龙庙,但岁久年远,规模非复旧制;风雨倾圮,坛壝岂若先朝!四村众善,两山贤人,将庙宇烨然重整,神像焕然金妆。各村纠首叹曰:庙宇告成矣,神像补塑矣,五月二十七日圣母圣诞作戏,奉神卒无无居止之地,其何以妥悦神灵乎!于康熙十九年各出赀财,命匠起工。下修石台五尺,上盖卷棚三楹。将见巍巍壮观,一世嚇嚇,保障千秋,岂浅鲜哉!崇祀典傧爼豆,故无失所之叹;作戏文报功德,皆有对越之观。神依人而血食,人依神而奉祀矣。此虽人心之 恳,实神灵之应感不爽者也。四方来观者皆曰:此方之人诚善士也,流芳百代,永保万年。刻铭于碑以志不朽。

康熙十九年忻定五谷寸草不生,大遭饥荒。父子不相顾,兄弟妻子离散,小民趂食河南,不知几万几千人矣,每斗米价四钱。

时大清国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六日

守庙人李耀鳞

忻州石匠秦闰声

注:碑高93厘米,宽43.5厘米,厚17厘米,笏首方趺,现存白龙庙碑亭。

3.重修玉泉山庙宇神像碑记

盖闻玉泉山古庙曰白龙庙焉,有景神曰圣母神焉。其初开创者不知起于何代,□□重修者不知经于几朝。递衍至今,年深日远,刻石虽多,卒无振□□□□重孙世也。□□明朝崇祯十七年,流寇横乱,天下大失,改年号永昌元年,上帝弗顺,东兵大破,改年号顺治元年。自六年土寇遍生,男妇不得安居,稼穑之傭工尽废,屡遭兵雹蝗蝻,水旱多灾,老者将□□□,壮者散□四方。庙宇倾颓,神像雕零。斯时也,北惟救死而□不瞻,奚敢□善念□无。有善诱□禅□到此,触目儆心,徘徊顾虑,善念萌于方□,诚感化众村,各出财物共成盛事。重修正殿三间,补葺东西两廊,至于西院正楼、南厦、乐亭岂可置外乎?延至康熙年间,有李贤住持将坏者整之、废者理之,然特定其规模,犹□至于修美所而叹曰:庙宇告成矣,神像岂遂恝然乎?故募化四村众善、南北两山贤人,量力施舍□捐资。将正殿圣母圣像左右内外神灵遍体金妆,东西两廊一概补塑。始念起于刘,终完□于李。庙宇□然一整,神像灿然□□。一者前人之功德不至废坠;二则一方之黎庶赖以庇□。至于四方来观者,皆曰:此遭次颠沛之时,犹有善士斯人也。在今者继过先朝之志事;在后者效法今人之所为。流芳百代、永保万年。兹刻石铭于碑,以志不朽云。

王世□施□□□□□

纠首

杨兴□□□□□(以下漫漶不清)

大清康熙□□□年□月□□日立

注:碑高127厘米,宽57厘米,厚17.5厘米,笏首方趺,现存白龙庙碑亭。

Research on the Hieron in Bailong Temple of Yuquan Mountain of Yangxing Town of Yangqu County and Its Theater

Niu Bailin

(Shanxi TV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27)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especially folk concept of the gods, is to understand folk "worshipping to play". "Temple" must have "stage". The characteristic and habits of Bailong temple in Yuquan mountain is human kind and awesome,. When enjoying the villagers dedicated etiquette and delicious wine, the gods accept the reward of the villagers and oblige the world by using the song and dance drama to add to the fun. In the folk, when the traditional ritual is used for worshipping, with many unique folk colors, it becomes the basis of idea and custom that the scholar officials are regarded as "vulgar" at music stage.

Bailong temple; hieron; dragon; theater

2015—11—20

牛白琳(1966—),男,山西岚县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文学博士,教授。

K878.6

A

1008—8350(2016)01—0080—07

猜你喜欢

乐亭碑记神像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印度失窃神像在美国现身
有趣的乐亭话
李真 为神像赋新韵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乐亭大鼓生存现状及其发展方向预测
乐亭大鼓让校园盛开德育之花
灵石县马和村晋祠庙及其乐亭考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