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视域下公众环境素质提升探析

2016-04-03彭迎春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保护环境公众素质

□彭迎春

美丽中国视域下公众环境素质提升探析

□彭迎春

(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摘要:环境素质是人们所具有的环境知识、价值理念和态度行为的整合系统,公众环境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实现。通过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环保公益活动等途径,提升公众环境素质,为构建“美丽中国”创造条件。

环境素质;公众;提升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的美好愿景。建设美丽中国, 是人民的愿望和期待,是党对人民的政治承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需要政府和公民个人的共同努力。公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体,公众的环境素质对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有着重大影响。正如意大利著名的人类学专家佩西说:“任何新的世界秩序不管好到怎样,其成败将取决于其中的人的素质。”[2]科学分析公众环境素质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全面探讨公众环境素质的基本内容,系统地研究公众环境素质的提升路径,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公众环境素质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

环境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指人们所具有的环境知识、价值理念和态度行为的整合系统,体现着一个人对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以及参与生态环境问题的主动性。[3]环境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的选择,公众环境素质的提高必将有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一)提高公众环境素质有助于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党和政府制定了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当前资源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总体无明显改善,土壤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当然资源环境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一朝一夕出现的,但是其根源是人类日复一日地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开发和利用,之所以存在这种掠夺式开发和利用,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阶段、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但其解决从根本上讲依赖于人类环境素质的提高。因为在资源环境与人的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任何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人身上。贯彻实施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基础是人类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认识程度以及人们的环境素质。公众环境素质始终是环境保护的基础与动力。当公众都具有了较高的环境素质,并自觉采取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则 “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必然在潺潺细水汇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

(二)提高公众环境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不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加大环境保护,其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科技进步,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绝不能忽视社会公众的作用。社会公众的认同、支持和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如《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缺乏环境意识,不了解环境知识的公民能积极、科学参与到可持续发展行动中。社会公众良好的环境素质其意义不仅在于,他们会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节水节电的绿色生活方式,还在于他们践行消费环境友好型产品,避免过度消费和消费型污染,从而以绿色消费引导生产方式的绿色革命。总之,提高公众环境素质,帮助公众树立起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掌握必备的环境知识及技能,实践与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三)提升公众环境素质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是我国在社会建设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要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关键在人。人民群众既是和谐社会的主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公众的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事实与经验都表明, 在一个大众素质不高甚至低下的国度中,是不可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因此,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全面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公众的环境素质,是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也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公众的环境素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升公众的环境素质,引导公众在与自然相处时秉承尊重自然的态度,“道德”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种种利益关系,遵循顺应自然的基本原则,自觉践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这必然直接促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一和谐社会基本目标的实现。此外,提升公众环境素质,也使个体在获得较高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品德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与和谐社会的主旨一脉相承。因此,公众环境素质的提升将有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公众环境素质的基本内容

公众的环境素质从结构上分析应该包括意识、知识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公众环境素质的提升,就是要引导公众树立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掌握保护环境的生态知识,并进而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态行为。

(一)树立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指个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特别是在对待自然上所秉持的态度、信念和价值取向。反映了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保护环境的认识、态度和情感。它来源于对现实生态危机的正视、反思以及对当前生态系统的再认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意识是公众环境素质的核心和灵魂,不仅直接影响公众生态知识的学习掌握和生态行为的实践养成,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环境政策和法规的实施成本。树立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首先要树立尊重自然意识。尊重自然要从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开始,人不是世界的中心,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没有人类,自然界照样存在,但是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存在,所以人要坚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生态价值观,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其次要让公众深刻了解当前人类正饱尝着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而造成的恶果,土地荒漠化、空气污染、物种灭绝、水污染、臭氧空洞、全球变暖,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与日俱增,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要向公众揭示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带给和可能带给我们的危害,敲响警钟,激发环境危机意识。正确的生态意识,还包括节约资源意识、环境公德意识。

(二)掌握保护环境的生态知识

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可以帮助人明辨是非,是人采取合理行动的前提和基础。素质在本质上是对某一社会规范的内化,它的前提是学习和掌握这一规范的基础性知识。生态知识是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力和辨识力,包括环境问题知识和环境保护知识。[4]但调查显示,我们很多人甚至大学生都缺乏基本的环保知识。在我们的身边,乱扔塑料包装袋、丢弃废旧电池、浪费水电,类似现象,也并不少见。许多时候,这并非个人品质问题,而是源于无知。对于一个不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知道个体在保护生态中的意义和作用,没有环保基本知识的人来说,积极而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是不可能的。掌握生态知识是达到良好环境行为的必备条件,是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门的钥匙。公众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生态知识才能有较高的环保素质,积极地保护生态。但这并不是说公众要掌握所有的现代生态知识,这是不可能达到的,当然也是不必要的。作为现代社会公民,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了解环保法律法规,树立环保法治观念;了解日常生活环境问题知识,掌握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基本环保实践技能,这是必要的。

(三)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态行为

生态行为是指人具有了生态意识和知识之后所采取的参与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行动,它是环境素质的外显层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树立生态意识,掌握生态知识,其最终目的是规范公众的行动,使其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态行为。公众环境素质的高低最终也体现在公众的环保行为和习惯上,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是拥有正确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的必然表现,但公众环境行为的养成,不是个体被动的自然学习过程的必然结果,参与环保行动既是环境素质的体现又是提高环境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公众参与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在具体的环保实践活动中,个人将学习到的环境知识纳入经验中,进而影响环境意识和价值观,提高环境素质。比如节能环保,不仅仅是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公众知晓节能环保的理念,普及节省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粮食、少用一次性制品、回收废弃物等基本的节能环保知识,还要为公众提供具体的节能环保行为范式和实践机会。即通过组织公众参与各种“节能珍惜自然”“减排爱护环境”的活动,在“随手关灯”、“长期不用关闭电脑和插排”、“控制空调温度”“不用一次性筷子”“不买贺卡”等一系列节能公益活动中深化对节能环保的认识,提高践行能力。

三、“美丽中国”愿景中公众环境素质的提升路径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5]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必须把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转化为全民自觉参与的群众性实践。因而,提升公众环境素质,是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切实加强学校环境教育

教育是提高人的素养的根本途径。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为改善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对年轻一代和成人进行环境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正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体,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和塑造公民良好环境素质最重要、最可靠阵地。有效实施学校环境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地输出受过环境教育的新一代社会公民,培养环境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提高后,再通过他们对家长以及社会大众进行环境教育的“反哺”。必须将环境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一以贯之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并不断拓展环境教育的方法途径。学校环境教育既要开设独立的系列环境教育课程,也要将环境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相关课程中,还要有计划地培养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校环境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从书本、课堂教学中获得环境保护知识;又要积极开发大自然、大社会中的环境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总之,借助学校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使年轻一代都具有良好的环境素质,则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必将迎来光明的前景。

(二)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社会环境是影响公众环境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公众环境素质,应努力营造“全民生态”的氛围。社会公众生态观的形成离不开生态宣传教育工作。学校是对青年人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最佳阵地,但对成人来讲,社会大课堂是其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对青少年环境素质的养成也有显著成效。党和政府要通过各种方针、政策推动各级各类组织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团体参与生态文明宣传。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宣传画、海报等大众化形式,广泛宣传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广泛宣传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大力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危害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的成功实践。特别是要善于借助新媒体,在这个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交融共生的全媒体时代,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最主要、最重要的沟通交流阵地和获得信息的渠道,生态文明宣传要充分利用网络,借助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技术宣传报道生态文明及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正确引导公众,引领社会风尚。

(三)大力开展环保公益活动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过程及其结果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实践是人的环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提高公众的环境素质不能局限于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有“要环保”的意愿,但很多人并没有做出相应的环保举动,知之而不行之广泛存在。人们在环境保护上知行不一甚至知行脱节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宣传教育与实践脱节是一个重要方面。保护环境,并不是口号,它需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的认真践行。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既为公众参与环保提供渠道和途径,也是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公民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自发性和主动性。环保公益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很多,例如以环保为主题办展览、开座谈,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摄影、征文比赛,利用“特殊时日”如地球日、环境日、气象日、植树节,开展“绿色出行”“熄灯一小时”“植树造林”“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置放”等各种主题活动。总之,提高公众的环境素质,就要创造条件,引导公众从实际生活中去改善,去实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四)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成文的规矩,是最有刚性的约束,提高公众环境素质,培养公众环保行为,不能缺少法律的规范和指引。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举报。这表明保护环境不仅是公民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也是公民的法律责任和义务。道德与法律的一致要求,会极大促进公众生态责任感的强化。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首先是把生态责任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为一切组织和个人提供明确的生态行为模式,指引公众通过环保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并在法律制度的强制约束下,使公众按照法律提供的模式行动,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环境素质的公民。其次,完善环境执法监管机制和生态责任追究惩戒机制。长期以来,在环境执法领域存在着环境违法成本低甚至无成本的现象,公众不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规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性规定,鲜有承担法律责任和不利负担的,这是导致人们普遍有环境违法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健全生态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行力度,使违反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和个人都受到应有的制裁和惩戒,既让社会公众在每一次环境执法活动中反思和感悟个体的生态责任,又通过环境法律强制执行使环境法律获得人们的内心认同,进而自觉遵守。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9.

[2]佩西.人类的素质[M].薛荣久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

[3][4]王耀先,李炜,杨明明等. 建立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环境素质[J].环境保护,2011(6) :53-5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robe into the Improvement for Public Environment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autiful China

Peng Yingchun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Hefei, Anhui, 230601)

Environmental quality is the integration system of people'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value idea and attitude behavior, and the public environment qual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beautiful China". By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widely carrying out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e can improve the public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public; improving path

2015—11—01

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实践教学案例建设项目《爱我教室 拒绝涂鸦 绿色环保 我的责任》(20122013SZK JSGC2-3)研究成果

彭迎春(1974—),女,安徽桐城人,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G711

A

1008—8350(2016)01—0095—04

猜你喜欢

保护环境公众素质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素质是一场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