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新闻杂志》及其报道特色呈现
2016-04-03陈庆文
□陈庆文,刘 曦
民国《新闻杂志》及其报道特色呈现
□陈庆文,刘 曦
( 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摘要:《新闻杂志》是一本民国时期创办的杂志,作为一份以政治新闻为主打的刊物,《新闻杂志》的报道内容完整而且全面,在报道特色上呈现出“篇幅长、详细具体”的特点。此外,《新闻杂志》是一本致力于内幕新闻的杂志,其中的报道,大多围绕热点的政治事件,以多篇幅的全方位分析来解析整个热点事件,其报道的取向随着战局的变化而发生轻微的改变,其报道面前期较为片面,后期有所扩大,由纯报道国民党一方转向双方均有所报道,而且加大了对共产党的报道。
民国期刊;全方位报道;政治热点;报道取向
新闻史研究的重要性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研究历史可以使我们对当代的新闻事业做出借鉴,可以成为一笔丰富的财富来保存,而民国时期的新闻史却是属于世界舆论潮流变迁轨迹的一部分。民国时期,我国近代出版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仅期刊30年间就有2万余种,图书 10 万余种、报纸1.3 万余种。[1]这些史料有的被保存完好,有的却残缺散落于各地,对于这些史料,我们应当从各个角度发掘问题从而提出问题,为当代的传媒界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纵观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多半是一些报刊或者报人的研究,对杂志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然而,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的杂志期刊却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这些方面我国的研究是一大空缺,对《新闻杂志》的研究更是难以找出一篇研究文章。本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闻杂志》的报道特色。首先,杂志的栏目会不断发生变化,然而,“封面特辑”、“新闻人物”和“地方通讯”是每一期杂志必不可少的栏目。其次,优秀的深度报道成为《新闻杂志》的特色之一,这给我们当今的媒介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媒体应当在深度报道上走得更远。此外,从宏观上看,《新闻杂志》的报道取向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无论是新闻编辑或是记者,面对新闻稿件,都应当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最大限度的逼近事实真相。本文将深入分析以上几个方面,力图呈现出一份较为完整的《新闻杂志》。
一、《新闻杂志》的内容
《新闻杂志》创刊于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一日,创刊地点在国民党统治区域的重庆,社长为林真,主编为朱迈之。该期刊创刊伊始便将自己定位于内幕新闻,在《新闻杂志》1947年新一期第六卷第十七页中提到:“新闻杂志,从政协时创于重庆,时已有四年,首先试着内幕新闻的报导,今日我们仍旧维持这传统”[2]。内幕新闻的报道不仅要求对新闻事实报道客观公正,更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入而彻底的解读,《新闻杂志》的报道面比较集中,大多致力于时事新闻的报道,因此不难看出其读者群集中于政府官员、知识分子、社会名流等。和普通的杂志期刊类似,《新闻杂志》分为多个不同的栏目,由于环境的改变,杂志的栏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变的是几个具有特色的栏目,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新闻杂志》的内容。
(一)注重封面特辑
首先要提到的是封面特辑。《新闻杂志》共三卷,即新一卷、新二卷和新三卷,每一期封面都配有插图,如第三期的“新政府展望特辑”,插图为副总统李宗仁夫妇,该封面意在告诉我们李宗仁当选为国民政府副总统,封面上的李宗仁妻子也将在选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竞选副总统的人选不仅有李宗仁还有孙科、程潛,程潛因为票数少和“君子协定”将票数赠予李宗仁,而孙科和李宗仁的竞选中,不仅仅“这种民主精神,确定了李氏获胜是绝对的”[3],而且,李宗仁的夫人在这场炙热的选举当中发挥了不少作用,“这位夫人确实帮了不少忙,他站在门口,与每个代表握手,一般人对李夫人比孙夫人有更好的印象,有人说‘有了一位好夫人,已成功了一半’。[3](新一第三期:6页)”每一期封面的内容不同,又如第五期当中的封面人物莱普曼,莱普曼来干什么?“操‘援华’生死子夺之权,来做实地观察。”[4](新一卷第五期:7)国民党此时正在求助美国的帮助,援华成为这一时期的热门事件。由此可见,封面特辑相当于《新闻杂志》先导,封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新闻人物
新闻人物一直是《新闻杂志》中报道的重点,也是不同时期的报纸杂志必不可少的栏目之一,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新闻人物,如《王云五搭不上》,又如《陈立夫在美国》等等,所有的人物动态构成了整篇杂志的一个“人物篇报道”。《新闻杂志》的人物特写篇数不固定,新一卷第七期中刊登了两篇人物报道,即《人物动态:陈立夫在美国》和《人物沧桑:康泽与共党斗争史》。新二卷第十期中却并没有人物特辑部分。最新一期的新三卷中,“新闻人物版块”刊登了四篇文章,即《张治中与黄少谷》、《中共幕后首脑刘少奇》、《银幕上的三毛》、《胡适“卒子过洋”》。新闻人物都或多或少为当时的历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关于“国大牡丹”[5](新一卷第三期第20页)的特写,作为一名年轻的女代表,《新闻杂志》通过对其神态、服饰、语言等的描述,被当时的代表们称为“国大牡丹”,成为了记者争相报道的对象。新闻人物自然是这个时期记者们追逐的重点。
(三)地方通讯
地方通讯是本杂志中的突出部分,篇数较多,新一卷中,就有超过7篇的地方通讯的报道,而在后期,国共两党交战愈演愈烈,读者对战局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新闻杂志》将报道的中心突出到战况报道之上,如新三卷第一期中,就有两篇地方通讯,华中通讯:《湘西叛变真相》和成都通讯:《川康两省“鸦片战争”》,地方通讯突出了对战局的报道,记者的深入调查采访使整篇的地方通讯真实而可靠。如:《开封失而复得目击记》,“是作者参与开封战役后的真实详细报道”,作者深处现场才能体会到“乌云四合、雷声隆隆的南阳战事”,[6](新一卷第六期:5-7)才能体会开封失而复得的心情。地方通讯多为通讯员、记者等从前线发来的通讯稿,稿件真实可靠,《新闻杂志》注重招募新闻通讯员和记者,保证新闻的质量。《新闻杂志》的地方通讯报道详细而具体,使其成为该杂志优秀的版面之一。
二、政治语境与杰出的《新闻杂志》报道
民国时期的新闻报刊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复杂的社会环境并没有使得这些优秀的新闻期刊被埋没,而是在特定的政治语境下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不同的报纸杂志创办宗旨有所不同,《新闻杂志》则致力于内幕新闻的报道。这些国统区的知识分子、政府高官等迫切想要了解政局动荡和战况,想要在一群杂志中脱颖而出,《新闻杂志》必须在报道上具备优势,其报道的深度与同时期《内幕新闻》杂志有所不同,从对比中我们能看出其以报道深度见长,此外,其全方位的报道也是其报道的一大特色,报道篇幅较长。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新闻报道,《新闻杂志》始终围绕的是该时期的政治热点事件,并且是做长篇的深度报道,偶尔会有非政治事件,例如关于全运会的报道等。而同时期的《新闻内幕》却并不相同,若我们翻开同样致力于内幕新闻的《新闻内幕》的目录时,我们会发现,《新闻内幕》的报道面与报道角度更加广泛,涉及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涉及的题材也更加多样化,例如《冯治安与陆素娟-这一段露水姻缘》、《郭沫若与他的太太》、《杜夫人哭闹总统府》、《走起路来都不得劲了-夏威的一辆破汽车》等等,《新闻杂志》的深度报道则主要围绕政治热点事件,长篇幅地做详细分析,两者报道的不同之处,将通过两个时间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
(一)深度剖析的内幕:《新闻内幕》与《新闻杂志》
《新闻杂志》无论从刊物内容上还是编辑方针上看,都是一份致力于新闻内幕的内幕新闻,而《新闻内幕》,同样是一份揭示内幕的新闻杂志,然而两本杂志报道的角度和深度却十分不同,我们以何思源出走内幕的两篇不同的报道为例。
关于何思源不再担任北平市长的新闻,不同的杂志报道的角度可能不同。“无官一身轻,何思源郑重否认将出任华北政委会副主席”,[7]《新闻内幕》的作者通过一篇《何思源蹓马路、逛市场》的报道,轻松诉说此事件的内幕。“时常溜溜马路,逛逛市场,看看电影,何先生当然十足领略到这‘无官一身轻’的滋味了。”[7]通过这一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何思源的现状,同时,关于何思源是否出任华北政委会副主席,杂志直接引用何本人的话“我还是看见报上的消息才知道的,恐怕不确”[7]来否认其出任一事。随后文章指出“何等对此似无浓厚兴趣,仅表示愿以在野立场,从侧面号召各界配合傅将军稳定华北大局”[7]。对其并未出任的原因未做更加详细的解析。
《大河北主义赶走了何思源》[8]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何思源未出任北平市长的原因。首先,何思源的离任和刘瑶章的就任是“大河北主义的又一发衍”,“大河北主义是河北人自抗战初期便喊出来的口号,完全清一色是河北人,慢慢乃形成一种派系的雏形。”[8]其次,“在北方人心目中,刘氏确也是一位干练的人才,他的优秀天才,足以担当重任,他的口才,更已骂走了多少贪官污吏,所以,这次,他出任北平市长,绝不是偶然”[8]。再者,“楚溪春刘瑶章的先后上台,正是中央向傅作义利用‘大河北主义’巩固他的地盘的进一步胜利。[8]”内幕分析详细而具体,和《新闻内幕》相比,虽少了其语言的轻松,却在事件的深度报道上详细而透彻。
(二)全方位的内幕报道:以币制改革中的十篇报道为例
《新闻杂志》的内幕报道较为突出,报道的篇幅较长,论述较为彻底。一方面为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提供必要的讯息;另一方面,政府官员将根据民众的反应做出相应政策的更改,并且成为“思想统治”的最佳武器,这些内幕报道全面透彻,最明显的是币制改革前前后后,分析的十分透彻,作为一本内参并不为过。我们可以从币制改革前因后果分析出来新闻杂志的这一作用。针对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新政府负责人想通过币制改革来解决社会上的矛盾,《新闻杂志》币值改革特辑,“共十篇,其中关于报道改革详细经过者有三篇,重心各不相同”,“这三篇稿子,均系京沪报纸在京探访记者中的能者大作,其中有外界所无法知道的曲折情节”。[9]通过长篇幅的报导来详细说明币制改革的经过,在新一卷八九合刊中十篇报道组成了“币制改革特辑”。
1.币制改革具体方案内幕
财政经济改革方案,有损豪门,一些革命性措施被删除。关于如何“国人在外国资产”“检查并封存仓库”所有货物,非经济允许不得提取买卖“差别兑换率”即以金银外汇兑换新币者[10],规定一个限额,超过限额,不能兑换,必须封存于国家银行,在银行中有存款者,在一定数字以下,可以提取,超过此数,拆成金元记存入银行,不得动用,这是机密性的文件,新闻杂志报道的内幕是一般的新闻性杂志所没有的内幕,对上可以作为政府人员的参考,对下可以作为知识分子分析当局的途径。
有些建议过于激烈,于是进行了修改,删除了一些过激的建议,如冻结国人在外资产,改为登记国人在外资产,新闻杂志在此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关于这一点,冻结硬性的、现行的办法可以逃避,不登记或者转移,多少资产可以提,然而巨额资产如何管理呢,直到后来也难以规定,这样,在国外的资产愈大愈占便利,至于差别兑换率,完全删除,拥有金条千条的巨富,和手持三块袁大头的平民,在银行中以同样地位去兑现,毫无差别。如照原来的办法,千条金条中,除一部分可以兑现外,极大部分要封存入银行[10]。
2.币制改革遭阻挠
币制改革并没有按照原定计划和时间进行,而是被推迟了,那么,到底币制改革为什么会受到阻挠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莫干山会议的意外阻挠”[11],使币制改革推迟了二十天。王世杰认为:“币制改革虽然必须实行,但在准备手续方面,尚未完成,在他个人看来,应该多加考虑。[11]”一方面,国际上美国的援华计划并未落实,并未得到美国确定的答复,援华金额到底什么时候下来还是个未知数;另一个方面,中国是国际货币基金会组织股东之一,进行这种大的币制改革应该告知国际组织,并且有权利向该组织请求借款三亿到六亿美元,获得批准后,立刻就可由世界银行得到这项借款。再者,王世杰认为,部分美国援华资金已经动用,“利用美援物资出售所得之款,以加强经济改革之基础,更应该与有关人员磋商”[11]。(《莫干山会议经过》第八、九期合刊,第3-4页)其次,国内现状较为悲观,法币贬值,物价膨胀,加之大战后经济较为萧条,币制改革难以实行。最后,币制改革受到了一些豪门的反对,宋子文、陈果夫等人坚决反对币制改革,作者认为,他们反对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过于追求自身利益而将国家的生死看的很淡。[12](《豪门与改革币制》第八、九期合刊,第4页)虽然币制改革受到阻挠,但在国家利益面前,人人都有责任,在一切条件成熟时,蒋总统毅然推行了币制改革。[9]
《新闻杂志》的深度报道以报道深度和力度见长,报道的篇数较长,对于热点事件的解析较为全面,无论从其报道的深度还是广度上看都是一份较为杰出的杂志,这对当下的报纸杂志的深度报道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革命语境下的《新闻杂志》报道取向
报刊、杂志的报道面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其报道的内容至关重要,一方面读者将通过杂志等的报道来了解战争的状况等;另一方面,其报道可以起到引导读者的作用,而随着战争的发展,《新闻杂志》的报道取向发生了轻微的转变。民国后期,战争问题一直是所有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战况如何发展,政府如何应对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报纸杂志所争相报道的问题。《新闻杂志》在革命的语境之下报道取向慢慢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前期,于国统区创办的《新闻杂志》,立场坚定,代表国民党当局的意志,通过对战况的报道,来建构国民党的舆论,后期,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该杂志加大了对共产党军队、治理等方面的报道,报道取向发生了转变。
(一)“革命舆论”的建构:对中共臆断下的排斥
和《观察》所不同的是自始至终《新闻杂志》都坚持着国民党当局的立场,在战况内幕报道当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报纸、杂志具有舆论建构的重要作用,《新闻杂志》在报道的语言组织和内容上都有为国军造势的作用,从对相关的文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杂志》前期战争深度报道片面狭隘,立场鲜明(对中共臆断下的排斥),这种对中共臆断下的排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中共与国民党交战中,关于战争的报道与分析,将共产党放在对立面,使用一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另一方面,在《新闻杂志》的报道中,其立场鲜明,报道国民党统治下的方方面面,而看不到共产党的治理,报道面过于狭隘。
前期《新闻杂志》的报道中,时常出现一些过激的形容词,“共军猖狂”、“机变狡诈”,此外,在描述共军战术时,表达的常常是激愤之情,“进城以后街巷的混战,烧杀,飞机不断狂炸,扫射,军民不分,善恶莫辨,叫声、哭声,哀嚎,呻吟,飞机声,炮声,烟火弥漫,血肉腐臭,刀光血影”[13](新一卷第6期:7)等,将这一切归结于共军残酷的作战上。
国统区创办的杂志期刊,对国民党的统治如在经济方面出现的困顿问题,政治代表的产生等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报道。不难看出,《新闻杂志》代表的是国民党当局的意志,政治上分析国民党的统治所带来的问题,由此而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报道,均是与国民党息息相关。然而同时期,共产党致力于全国人民的解放所做的不懈斗争,并且与国民党进行的无数次的抗战,我们很难在《新闻杂志》上看到类似的报道,没有一篇新闻的报道是全面的从多个新闻当事人角度出发的,在分析战局时可能顺带向读者“揣测”共军所使用的战术等等,臆断的向读者“展示”共产党的实力。在分析徐州会战战役时,作者董微指出,“我们由此可以推出陈毅亦绝不肯以全力来硬拼,一定是引徐州的主力外出,再乘虚而入”[14](新一卷第5期:17)。
(二)政治语境变迁中的报道取向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一步发展,国民党当局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共产党带领的解放军势如破竹,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新闻杂志》的报道面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关于共产党方面的报道出现并且增多(前期的报道对象和角度皆是国军一方,如下文章:《徐州会战的泡影》1948年【新1第5期,16页】、《开封失而复得目击记》1948年【新1第6期,5-7页】、《阎锡山请救兵》1948年【新1期第6卷,8页】、《解剖黄泛区、兖州、太原、襄樊、东北之战》1948年【新1第7期,9页】、《康泽与共党斗争史》1948年【新1第7期,11页】、《我从开封逃出来》1948年【新1第7期,16-18页】、《祝绍周铩羽南归》1948年【新1第7卷,19页】;后期的《新闻杂志》的报道不再局限于国民党当局,有诸多文章深入国民党内部,这些新闻较为客观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方针(如:《中共如何处理金元券》1949年【新2第8期,1-2页】、《中共治下的北平印象记》1949年【新2第8期,3页】、《解放区怎样改革币制》1949年【新2第10期,11,8页】),并出现了一些人物的特写(如:《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1949年【新3第1期,8页】)等。战局的变化随即也带来了新闻报道角度的转变。
《新闻杂志》的立场始终如一,无论是前期只是报道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时事战事,还是后期报道面的扩大,逐渐颂扬中国共产党,如客观报导解放区的治理情况,但其代表的立场仍然未作改变。然而,作为一份新闻期刊,其立场应当客观与公正,在客观的方针指导下的新闻报道才能更加客观与全面。纵观《新闻杂志》的所有卷目,对两大党的报道均过于片面,对国民党的报道处处可见溢美之词,这也注定了在琳琅满目的新闻期刊的环境之下,《新闻杂志》难以生存,总共才存活了三卷而已。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其报道的特色——长篇幅多角度的报道又使读者看到一个片面当中而详细的新闻资讯的分析。
四、结语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从民国大大小小的报刊期刊中可以探寻到纵观学者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既涉及众多名人的思想研究,同时,也会涉及国民党对报业的统治,从整个宏观的层面来挖掘当时背景之下对报业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微观的层面,如对某类期刊杂志,报纸的内容报道、风格定位、报人等的研究,无论何种研究方向,均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对《新闻杂志》的研究主要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即从《新闻杂志》本身报道的内容的分析来总结其与别的期刊的不同之处,即新闻报道的特色所在。
与《新闻内幕》做比较我们会发现同样是致力于内幕新闻,两者的报道角度和深度分别不同,《新闻杂志》更倾向于报道与政治有关的事件,报道更加具有深度,由于读者均属于上层知识分子、高官等,为了迎合读者,在诸多内幕新闻杂志中,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自身的特色。而《新闻杂志》的内幕新闻的报道篇幅长,解释的更加全面而透彻,使之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优秀内幕新闻杂志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当今的一些期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加强报道的深度与力度,是做到深度报道的前提。而深度报道需要优秀的记者深入调查,深入分析,从而使报道全面准确。
《新闻杂志》从整个宏观层面来看其报道面比较片面,在当今新闻报道当中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部分,新闻的报道应当客观而公正,“融入主观不是颠覆客观报道观念”,[15]并且不应避重就轻或者过多吹捧放大某一个方面,应当把握报道的平衡性。这些都是当今媒体所要借鉴、吸取的地方。
[1]孙予青.民国期刊的“形形色色”[J] .唯实,2013(6):85-87.
[2]编者按.我们学‘中国新闻’吗?[J] .新闻杂志(新一卷),1947(6):71.
[3]李宗仁怎样当选副总统[J] .新闻杂志(新一卷),1947(3):6.
[4]莱普曼来干什么[J] .新闻杂志(新一卷),1947(5):7.
[5]国大牡丹[J] .新闻杂志(新一卷),1947(3):20.
[6]开封失而复得目击记[J] .新闻杂志(新一卷),1947(6):5-7.
[7]何思源蹓马路、逛市场[J] .新闻内幕,1948(8).
[8]大河北主义赶走了何思源[J] .新闻杂志(新一卷),1947(6):18.
[9]新币制的前前后后[J] .新闻杂志(新一卷),1947(第八、九期合刊):3-4.
[10]豪门削弱新币制[J] .新闻杂志(新一卷),1947(第八、九期合刊):2.
[11]莫干山会议经过[J] .新闻杂志(新一卷),1947(第八、九期合刊):3-4.
[12]豪门与改革币制[J] .新闻杂志(新一卷),1947(第八、九期合刊):4.
[13]开封失而复得目击记[J] .新闻杂志(新一卷),1947(6):7.
[14]徐州会战的泡影[J] .新闻杂志(新一卷),1947(5):17.
[15]刘国铮.论深度报道——一种新闻报道理念的定位及其宏观性与指导性[J] .理论观察,2005(4):135-136
"The News Magazine" and Its Coverag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en Qingwen, Liu Xi
(School of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The News Magazine" is a magazine found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 main journal based on political news, the report content of "the News Magazine" is 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and the reporting features show a long, detailed and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In addition, "The News magazine" is a magazine dedicated to the inside scoop. In the reporting, most of them surround the hotspot of political events, and use more articles to analyze the hot issues comprehensively. The reported orientation changes slightly along with the war situation, and its reporting is more one-sided in earlier stage, and more multifarious in later stage, which changes from the previous pure report of the Kuomintang party to the one of two sides, and to increase the repor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journa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mprehensive report; the hotspot of political events; reported orientation
2015—11—10
陈庆文(1991—),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硕士。 刘 曦(1993—),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硕士。
G640
B
1008—8350(2016)01—00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