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为例*
2016-02-23赵久华朱文娟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六安237000
赵久华,黄 梅,朱文娟(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六安237000)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为例*
赵久华,黄梅,朱文娟(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六安237000)
【提要】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包括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养老机构中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技能欠缺等问题。因此,加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加快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年人保健服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问题解决
进入21世纪以来,“银发浪潮”囊括全球,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因此,培养适应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已迫在眉睫。
*
1 专业开设背景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日益加速,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庭养老功能正逐渐弱化的今天,依靠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人才匮乏成为老龄产业加快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之一[2]。一方面,各级养老机构普遍缺乏专业人才队伍,所招收的养护人员在学历、技能及综合素质上较欠缺,其中农村务工人员占据较大比例,难以达到专业人才的服务水准;另一方面,一些养老机构中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技能欠缺,也是影响老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精技能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要,本院于2014年创办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在校生为45名,尚未有毕业生。
2 专业基本情况
2.1师资队伍根据学院定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引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思想活跃、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的专任教师。本专业目前共有专职教师1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9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5%;双师型教师1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0%;兼职教师7人,兼专职教师比例7∶15。
2.2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普遍采用校企合作,聘请养老服务行业和养老机构直接参加到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来,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的综合教学平台。本专业目前有2个共享校内实训室:老年护理技能实训室及老年康复护理实训室,校企合作共建老年生活模拟实训室正在筹建中。有7家校外实训基地:六安市老年公寓、霍山徽衡老年公寓、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苏州福星护理院等。
3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窘境
3.1招生难社会对养老服务职业岗位工作认知不足,导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多数人的意识中还是个“叫好不叫座”的专业。一方面,人们认识到社会的老龄化,需要大量的养老服务人员;另一方面,人们认为为老年人服务就是到养老院、老年公寓去“端屎倒尿”,服侍老年人,工作辛苦,心理上无法接受,导致学生不愿意选择这个专业。
3.2养老服务业的薪酬待遇低、职业归属感低近年来,我国的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立起来,但大多数养老机构都是刚刚起步,资金周转困难,部分养老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不强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薪酬较低,造成学生的职业发展渠道狭窄等。这些不利的就业环境是造成很多学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3缺乏高素质专业教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及以上专业中是没有专属的[3]。本学院从事养老服务的教师基本达到了硕士研究生学位,学历虽高,但专业素质有待加强。目前养老服务专业师资多为从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专业等其他学科转型而来。这种转型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而且困难的过程。同时,多数教师缺乏养老机构工作的实践经历,技能课程的教学存在纸上谈兵。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技能有待提高。
3.4学生学历提升存在障碍目前我国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高职教育,没有本科教育[3]。这给学生学历的提升产生了一定障碍。如果能够增加培养层次,如设立本科教育,不仅能丰富教育体系,还能够实现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的对接。
3.5缺乏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养老服务机构质量及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到养老机构中实习缺乏专业指导,学生难以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4 对策及建议
4.1进行社会宣传和价值的引导养老服务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纯粹的服侍老人,其不但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和细心。政府媒体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关注养老服务业,了解养老服务的职业特点、性质和价值,更正认识误区,转变职业偏见,提升养老服务业的认知度和佳誉度,消除公众对养老服务专业的偏见。
4.2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吸引生源当前,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一方面,应针对该专业“叫好不叫座”的现象[4],建议制定专门政策,例如,降分录取、学费减免、增加在校学生补贴津贴、奖学金优先评定、推荐担保就业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生源,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改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及各方面的待遇,使养老服务人员成为体面和受人尊敬的职业,增加其职业归属感。
4.3明确养老专业人才发展的思路我国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模及层次要基本满足我国“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基本养老模式[5],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养老服务行业服务与管理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6],身心健康,掌握养老服务行业服务与管理工作必备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熟练掌握养老服务行业服务与管理实际工作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具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懂养老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管理者。
4.4探索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和教材、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的建设,完善教学体系,强化高职教育面向行业企业的服务力度,促进老年服务与管理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4.5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内涵建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需要从师资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建设等方面实现专业提升。
4.5.1加强师资团队建设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教师到养老机构挂职锻炼、社会服务等方式加强其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行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7]。
4.5.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养老服务产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根据教育部对相关课程的要求,结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实际,确立“能力为本的模块式”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重视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4.5.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共建,主推实训基地建设[8]。建立一批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联合行业企业专家,结合学生实际,开发一套与养老行业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同步的实训指导丛书,规范实训教学,加强实习生实训考评。
4.6积极开设职业教育本科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发展,与老年相关的产业和行业逐渐暴露出专业人才缺乏的真实情况。我国自1999年以来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截至2015年,全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已达到60余所,主要为专科层次。从社会实际需要来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已经很难满足实际需要,迫切需要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9]。通过职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必将是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知识面宽,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或高级管理型人才[10]。
[1]洪韬.老龄化视角下我国养老社区建设的研究——基于对美国养老社区的借鉴[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4):26-31.
[2]韩振燕,施国庆,梁誉.江苏老龄产业发展需求与对策建议[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16-20.
[3]张岩松.论举办高职本科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必要性[J].辽宁高职学报,2012,14(4):13-14.
[4]李绚,王丽娟.机构养老为什么叫好不叫座?——基于安徽省某地级市的田野调查[J].中国民政,2014(5):29-30.
[5]韩延栋.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模式探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6]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29-36.
[7]杨蕾,段远源.清华大学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7-8.
[8]邱明.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究[J].科教文汇旬刊,2014(36):84-85.
[9]曲丽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职教本科的问题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5(12):50-52.
[10]孙颖心,张开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2):1576-1577.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1.066
C
1009-5519(2016)11-1759-03
(201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