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水电 服务山区百姓——邯郸市农村水电建设发展纪实
2016-02-23范晓秋
发展农村水电服务山区百姓
——邯郸市农村水电建设发展纪实
范晓秋
(邯郸市水电管理处,河北 邯郸 056005)
邯郸市地处河北省的最南端,漳河、滏阳河和河等主要河流穿市而过,孕育了燕赵大地的三千年文明,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建国60多年来,通过几代水电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邯郸市的水电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1建国前,光荣的历史
邯郸市的小水电发展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42年,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129师就在涉县漳河上修建了我党的第一座小型水电站——赤岸水电站,供师司令部照明和机要通讯用电。随后,1944年修建了涉县西达水力动力站,1945年修建了茅岭底水电站。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电站虽然容量不大,但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邯郸市的小水电发展写下了历史性的一笔。
如今,重新修建的赤岸水电站就坐落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旁,同时恢复修建的当年旧赤岸水电站发电厂房模型成为人们缅怀英烈的又一处红色风景。
2建国后,不懈的奋斗
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百废待兴,水电行业也是如此。邯郸市境内2.5万km2的流域面积,26.5 万kW的水能理论蕴藏量,超过10万kW的水能可开发量静静地躺在太行山间,等待着被开发、被利用。
邯郸市的水能资源大多集中在西部太行山区的涉县、磁县、武安市和峰峰矿区,这些地区在建国初期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复杂,大电网难以覆盖,百姓贫困的生活状况和落后的生产水平都因电力的制约而无法进一步改善。农村水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艰难创业,依靠水电人集体的智慧和超常的毅力,在漳滏沿岸修建了一座又一座水电站。
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在20 a的时间里,邯郸市从无到有,兴建了39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9 323 kW。这其中,虽然绝大多数为装机容量500 kW以下的微型水电站,年发电量也只有几百万kW·h,可正是这“点点星光”,有效地弥补了西部山区的用电“盲区”,使这里的百姓逐步摆脱了“点煤油灯,推碾子磨”的落后生活,点亮了人们生活的希望。
3改革开放,辉煌的成就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邯郸市的水电建设迎来了真正的春天。自1981年至2014年的34 a间,全市共新建和更新改造水电站项目58处,新增装机容量38 098 kW,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58.9%。据年报统计,1981年至2014年全市水电累计发电19.69 亿kW·h,直接经济收入6.4亿元。
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截至2014年末,全市共建成水电站67座,总装机容量达到64 681 kW,年设计发电量达到2.18 亿kW·h,占全市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的60%。
3.1电气化县建设推动水电发展更快、更强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水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小水电在解决边远地区的群众用电困难的同时,更要建设一批龙头水电站,带动水电经济全面发展。以此为契机,涉县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水电资源优势,建设实施了“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任务。
在2001年至2005年的5 a时间里,涉县共建成小会、康庄等10座水电站,新增总装机容量4 495 kW,完成建设投资2 217万元。“十五”期末,全县所辖17个乡镇、308个行政村全部通电,通电率100%,户通电率100%,同时农村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了30%。
3.2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改善生态功不可没
水力发电作为绿色清洁可再生的电力资源,在西部太行山区为“以电代柴”、“以电代燃料”工程提供了充足的电力支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山林免遭砍伐,焚烧柴草引起的大气污染也有明显的控制,农民不再盲目开垦荒山,减少了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2006年至2015年,涉县先后实施了赤岸和漳河2个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截至2015年9月,2个项目共新建和技改代燃料水电站14座,代燃料装机容量9 700 kW,年设计发电量达到1 092 万kW·h;新建和改造10 kV线路21.8 km,保证了项目区内13个行政村、7 763户农民的代燃料用电需求。
由于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实施,项目区内可保护退耕还林面积0.74万亩,保护森林植被和天然林面积3.7万亩,每年可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烟尘等有害气体约823 万kg/tce,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 429 t。空气质量得到改善,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对生态环境和水源涵养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同时,由于目前项目区内农村生活用电电价为0.52 元/kW·h,而小水电生态电价只有0.42 元/kW·h,充足、廉价的电力供应为周边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更加广泛的社会效益。
3.3增效扩容项目使老电站焕发新活力
经过60多年的建设,邯郸市的农村水电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与此同时,一些建成时间较早,运行时间较长的电站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设备老化、发电效率下降、安全隐患增多等问题也日渐突出,成为制约全市水电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水电增效扩容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2014年,东武仕水电站实施了以更新改造为主的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技术改造项目。经改造,电站的年平均发电量增加377万 kW·h,电量增幅达到37.5%,机组效率提高至86.8%和87.4%。同时,对老旧电气水机设备的更新改造,“少人值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也在提升管理水平和杜绝安全隐患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下阶段,全市计划在符合改造条件的老旧水电站中进一步开展增效扩容改造工程,通过对老刁沟、海乐山等水电站的技术更新改造,将大幅度提高发电效益和管理水平,使老旧水电站焕发新的活力。
4规划蓝图,美好的未来
建国60多年来,邯郸市的水电建设从零开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山区,农村水电建设以其规模小、周期短、见效快、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等特点,成为当地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手段。
展望未来,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新时期,水电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市超过4万kW的可开发水能资源为今后的农村水电规划描绘着秀美的蓝图。在不远的将来,通过代燃料和增效扩容等水电项目的不断深入实施,可引导农村水能资源更加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同时,以骨干水电站带动配套电网工程,发展农村水电自己的供电区,逐步形成“以水发电,以电兴工,带动旅游、生态等副业增值”的良性循环,为山区百姓创建“山更青,水更蓝,民更富”的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
责任编辑吴昊
作者简介:范晓秋(1974-),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村水电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