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支持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需求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2016-02-23赵晓蓓张芙萍
赵晓蓓 张芙萍
心理支持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需求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赵晓蓓1张芙萍2
目的研究心理支持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需求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心理状况和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根据心理状态情况行针对性心理支持干预,对照组30例行常规护理指导。观察两组护理前后患者心理需求状况和主观幸福感评分变化情况,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心理支持与患者主观幸福感及心理需求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心理需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主观幸福感总分为(60.71±7.8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75±6.02)分(P<0.05)。优化健康教育、社会家庭支持及人格塑造干预等心理支持项目与患者主观幸福感总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经一元直线线性回归分析,主观幸福感与患者心理需求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 0.9484,P<0.05)。结论优化健康教育、社会家庭支持及人格塑造干预等心理支持护理项目能显著提高患者心理需求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患者主观幸福感与心理需求呈正相关性,存在相互促进作用。
心理支持;肝癌介入治疗;心理需求;主观幸福感
肝癌介入治疗是一种非手术的区域局部化疗方法,已成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期中已取得显著疗效[1]。而患者心理状况与术中心理应激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全面掌握患者心理状态,满足患者心理诉求对保障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癌症患者主观幸福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为此,我院开展此次研究,旨在了解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基础上,分析针对性心理护理支持措施对提高患者心理需求和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纳入作者两家医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6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经病理活检确诊,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们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精神意识障碍及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观察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8~62岁,平均(49.3±8.5)岁;根据巴塞罗那分期标准[2]:B期15例,C期11例,D期4例;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9例,高中和大专12例,初中和中专7例,小学及以下2例。对照组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39~60岁,平均(48.8±9.0)岁;肿瘤分期:B期14例,C期13例,D期3例;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0例,高中和大专11例,初中和中专5例,小学及以下4例。两组的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1.问卷调查
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3]设计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需求调查表,内容包括温饱健康、人身安全、情感体验、审美创造、自我价值5个维度,满分100分。根据得分情况将心理需求分为:生理(得分<20分)、安全(20≤得分<40分)、社交(40≤得分<60)、尊重(60分≤得分<80分)及自我实现(得分≥80分)5个层次。根据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4]设计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主观幸福感调查表,内容包括自我乐观性30分、自主愉悦感30分、人际信任40分,3个维度,共50个条目,满分100分。问卷调查以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回收形式开展,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不能独立完成者由研究人员逐句解释,获得答案后完成问卷。
2.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包括进行入院介绍,向患者介绍治疗目的、过程及可能发生的不适反应,必要时进行安全陪护。
3.观察组
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分阶段、分层级,针对性进行心理支持干预。①优化健康教育,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对肝癌知识缺乏正确认识的患者,通过PPT、视频讲解肝癌基本知识及介入治疗过程和疗效,邀请已接受介入治疗患者分享治疗经验。②社会家庭支持,对于缺乏家庭关怀或性格内向者,积极与患者谈心,倾听患者心理诉求,不排斥、不歧视患者,满足患者恰当要求,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鼓励患者敞开心扉,与医护人员、亲人、朋友交流沟通,避免独居。定期组织主题活动,内容包括自我介绍、病情回顾、经验交流,娱乐放松、康复训练、出院计划等环节。对未参加或情绪异常患者及时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患者心理障碍,并进行心理疏导和个案追踪。③人格塑造干预,与患者进行单独面对面座谈,了解负性情绪,分析原因,纠正错误观念,通过未来构想、他人案例引导患者保持积极生活处事态度,帮助患者找寻存在感和自我价值。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等分别行χ2和t检验,等级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设立心理支持干预项目为自变量,患者主观幸福感总评分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多元回顾分析法分析心理支持与患者主观幸福感相关性,患者主观幸福感与心理需求状态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线性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两组护理后心理需求状态评分比较
观察组心理需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后心理需求比较[n(%)]
二、两组护理前后患者主观幸福感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乐观性、愉悦感、人际信任及主观幸福感总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心理支持项目与患者主观幸福感相关性分析
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健康教育、进行社会家庭支持及人格塑造干预等心理支持项目是提高患者主观幸福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3。
四、患者主观幸福感与心理需求状态相关性
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与患者心理需求评分呈正相关性(r=0.9484,P<0.05),见图1。
讨论
原发性肝癌隐匿性强,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因而介入治疗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肝癌确诊、介入治疗的创伤性刺激及各种不确定因素也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的心理困扰,成为患者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人文和临终关怀医学理念的推广,癌症患者心理需求和主观幸福感逐渐引起临床重视。
表2 两组主观幸福感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主观幸福感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与观察组护理后比较,P<0.05。
组别n乐观性自主愉悦感人际信任总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3 0 7 . 3 6 ± 2 . 2 0 1 6 . 1 8 ± 5 . 3 3 * 9 . 8 4 ± 3 . 2 7 1 8 . 7 2 ± 6 . 0 2 * 1 2 . 2 9 ± 4 . 4 5 2 0 . 6 8 ± 6 . 6 7 * 2 9 . 4 3 ± 5 . 5 8 6 0 . 7 1 ± 7 . 8 4 *对照组3 0 7 . 8 1 ± 2 . 0 4 1 0 . 2 3 ± 2 . 7 9 *#1 0 . 0 1 ± 3 . 5 5 1 2 . 2 6 ± 4 . 2 1 *#1 2 . 4 3 ± 4 . 6 0 1 4 . 8 2 ± 5 . 1 3 *#3 0 . 1 2 ± 5 . 9 1 3 8 . 7 5 ± 6 . 0 2 *#t值-0 . 8 2 2 5 . 4 1 7 0 . 1 9 3 4 . 8 1 7 0 . 1 2 0 3 . 8 1 4 0 . 4 6 5 1 2 . 1 6 8 P值-0 . 4 1 5 0 . 0 0 0 0 . 8 4 8 0 . 0 0 0 0 . 9 0 5 0 . 0 0 0 0 . 6 4 4 0 . 0 0 0 0
本研究根据肝癌患者心理需求和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结果,从疾病基础知识和社会家庭关怀不同层次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建立良好的支持性家庭社会关系,降低抑郁、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人格塑造干预引导患者找寻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获得尊重和自我满足。王敏丽等[5]认为社会心理支持能有效缓解自我感受负担,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周健慈[6]则明确指出心理支持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幸福感。本研究也显示,通过心理支持干预,患者心理需求层次和主观幸福感显著提高,与上述观点一致。
表3 心理支持与患者主观幸福感相关性分析
图1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需求相关性分析
心理需求是因个体所处不同外在环境和心理状态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和性质的心理诉求。而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内定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出的整体性评价,主要包括认知和情感体验,因而心理需求层次和满足情况是患者内定标准的主要依据。禹玉兰等[7]指出幸福感与心理需求存在共同的发展趋势,推测心理需求与主观幸福感均为一个从生理安全需求等低层次到自我实现、社会价值等高层次的自我满足过程。本研究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也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心理需求具有正相关性,提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需求层次存在相互促进关系,主观幸福感的满足推动心理需求层次的提升,而心理需求的提高有助于自我幸福感的实现。
本研究中,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对不同层次心理需求患者展开针对性心理支持,获得满意效果,说明针对性心理支持有助于提高患者心理需求层次和主观幸福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PPT和视频讲座可让患者获得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感性认识,同时让既往接受介入治疗患者分享治疗经验,能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克服心理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孙薇薇等[8]也认为持续性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生存欲望,坚持治疗,掌握和执行健康行为规划。另外,本研究注重社会家庭支持,让患者感受家庭和社会关爱,参与社会集体活动,保持愉悦心情,增加治疗信心。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和心理品质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相关性[9],卢桂华等[10]认为社会心理支持有助于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获得社交和尊重满足,提高自我幸福感。郭利洁等[11]研究发现社会家庭支持是影响癌症患者延迟就医的独立因素,主张将社会家庭支持作为心理支持的重点。自我价值实现是心理需求的较高层次,本研究通过纠正错误、分析启发、引导激励的方法消除癌症患者得过且过的错误思想,帮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重新塑造人格和价值观,让患者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实施针对性心里支持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心理需求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1]孙应绮,王悍.肝癌介入治疗及综合影像学对肝癌疗效评估的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6,22(6):1110-1113.
[2]周杰,杨冬阳.多中心研究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和肝癌患者肝移植生存受益评价预测模式[J].循证医学,2012,12(2):89-91,95.
[3]Liao MN,Chen SC,Lin YC,et al.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meet the supportive care needs of Taiwanese women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for newly diagnosed breast cancer:A non-ra ndomised quasi-experimental study[J].Int J Nurs Stud,2014,51(3): 390-399.
[4]张建人,黄懿.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629-631.
[5]王敏丽,毛美君.心理支持护理对癌症化疗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5):790-793.
[6]周健慈.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5,17(5):765-767.
[7]禹玉兰,谭健烽,曾伟楠,等.幸福感溯源及与生命质量的关系[J].医学与哲学,2015,36(5):44-46.
[8]孙微微,王梅.持续性健康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2):137-138.
[9]王红爱,曹枫林,李洁,等.肺癌患者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17):23-25.
[10]卢桂华,肖瑜,杜驰,等.社会心理支持护理对改善癌症化疗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效果研究[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5,28(4):209-213.
[11]郭利洁,焦雪静,郑楠,等.癌症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5,30(3):104-107.
2016-02-29)
(本文编辑:顾红祥)
10.3969/j.issn.1672-2159.2016.06.016
1 117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外科;2 716000陕西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
张芙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0661-F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