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为例

2016-02-22罗明东钱春富夏绍先蔡晓丽纪丹丹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怒江州教学点县域

罗明东,钱春富,夏绍先,蔡晓丽,吕 游,纪丹丹,何 元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为例

罗明东1,钱春富1,夏绍先1,蔡晓丽1,吕 游2,纪丹丹2,何 元3

课题组采用问卷、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展开全面调研,并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为例,深入剖析了该州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困境及主要制约因素。基于调研分析,结合该州“民族、山区、贫困、边境、边缘、直过、散居”等特点,从政策调适、布局调整、经费投入、制度创新、教育帮扶等五个层面,对加快该州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县域;民族地区;教育地理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困难是我国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实上的“短板”,由于“民族、山区、贫困、边缘”等特点普遍存在,民族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普遍滞后,已经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进度造成制约。云南作为西部边疆地区,又是多民族省份,民族地区县域所占比重较大,因而加快推进云南省民族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云南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地处边陲,具有高原地域性、经济欠发达和多民族、多元文化交叉融合等特点,“民族、山区、贫困、边境”等特征明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困难突出、步履缓慢且长期陷于低水平均衡发展境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其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所得到的结论就更具有典型意义,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政策调适以及出台针对性措施都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和意义。为深入采集研究信息,课题组两次前往怒江州泸水市、福贡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贡山县”)等县域,并实际深入到独龙江乡等最边陲区域调查走访,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开展问卷调查、正式与非正式访谈、田野调查以及实地观察等方法的交叉结合使用,系统深入地采集信息并结合怒江州“民族、山区、贫困、边境、边缘、散居、直过(直过民族)”等特点进行分析,同时与非民族地区县域、非直过民族县域、非边境民族县域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四方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针对性建议。

一、怒江州及其教育发展概况

怒江州因怒江贯穿全境而得名,全州92%的人口是少数民族,其中62%的人口为“直过民族”(指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即从“刀耕火种”一步跨入现代文明社会,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完成其他民族几千年走过的文明历程),怒江州的“直过民族”具有一个显著特点,由于临江而居,且山体高大陡峭,他们普遍散居于怒江两侧的高山和峡谷边,由于鲜有平地,较难形成大规模村落,因而他们的散居状态十分突出,几户、十几户人家的小规模村落较多,独户居住的情况也较多。怒江州的“直过民族”以傈僳族占绝对多数,此外是少部分怒江州特有的怒族和独龙族。除“直过民族”外,怒江州还分布着少量白族、纳西族、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但人口总量很少。怒江州辖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州政府驻泸水市六库镇(见图1)。

图1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理位置及县域分布图

怒江州现有全日制学校359所,在校学生8634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9711人,占学生总数的92.32%),其中小学校(点)250所,在校生4599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2885人),小学入学率99.49%;初中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在校生1983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342人),初中毛入学率98.17%;普通高中8所,在校生758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940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职业高中2所,在校生213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9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46.2%;幼儿园76所,在园儿童10678人(其中少数民族幼儿9533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77.6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36.28%;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11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11人),全州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72.7%,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教职工6887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5776人),其中专任教师6294人。

二、怒江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学生规模

截至2015年底,全州共办有各级各类学校359所,其中幼儿园76所(含民办幼儿园4所),小学250所(含教学点126个),初级中学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高、完中8所(含民办高中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2所,职业高中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86344人。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学前教育阶段共办有幼儿园76所,在园儿童10678人,学前一年入园率77.62%,学前三年入园率36.28%。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共办有小学校(点)250所,其中学校124所、教学点126个(教学点中一师一校22个),小学在校学生4599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49%,辍学率1.6%。初中教育共办有初级中学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中在校学生19836人。初中毛入学率98.17%,辍学率9.08%。特殊教育办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聋哑学生117人,残疾儿童入学率77.0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65.82%。

第三,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共办有高、完中8所(其中民办2所),高中在校学生7582人。中等职业教育共办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职业高中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2173人(其中普通中专学生1299人、职业高中学生411人、成人中专学生168人、技工学校学生259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46.2%。办有教师进修学校2所。

2.教师队伍

全州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6887人,其中专任教师6294人。幼儿园教职工558人,其中专任教师460人;中小学教职工6051人,其中专任教师5605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175人,其中专任教师139人;职业中学教职工69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14人,其中专任教师13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20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

3.校舍建筑

全州小学校舍建筑面积452405.7平方米;普通中学校舍建筑面积419902.41平方米;幼儿园园舍建筑面积66408.59平方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4867平方米,职业中学校舍建筑面积13497平方米;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建筑面积4470平方米。全州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筑面积981550.7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总面积872308.11平方米,其中有B级危房21241平方米、C级危房182484平方米,D级危房已全部封存。

4.设施设备

全州小学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的有41所,音乐器材配备达标的有44所,美术器材配备达标的有44所,数学自然实验设备仪器配备达标的有47所,有教学用计算机1926台,图书821207册。全州普通中学体育场面积达标的有14所,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的有21所,音乐器材配备达标的有21所,美术器材配备达标的有20所,理科仪器达标的有25所,有教学用计算机2218台,图书730386册。全州中小学共有体育运动场面积292576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4144台,图书1551593册。

(二)主要做法与措施

目前,云南省已从政策及实践层面率先在怒江州实施了14年免费义务教育,怒江州为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关爱、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五大工程。第二,开展了全州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情况专项调研工作,为全面掌握全州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情况,进一步强化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促进全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与均衡发展,完成由州政协组织开展的全州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情况专项调研,并向州政协报送专题调研报告。第三,实行分类指导,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逐步破解择校难题;完成《怒江州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上报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第四,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科学安排中小学生作息时间的通知》精神,科学安排中小学生作息时间,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五,落实好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发放工作,春季发放66171套(其中小学46631套,初中19540套);秋季发放66116套(其中小学46017套,初中20009套)。第六,完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推进中小学校管理信息化,完成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系统中的毕业、升学、新生入学录入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基本实现了“一生一号”、“籍随人走”的学籍管理模式。第七,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调研和自查工作,完成2014年度妇女儿童教育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自查自评和教育数据的监测统计。第八,妥善安置边民回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第九,认真落实教育惠民政策,2015年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6080人全部享受免费教科书和免除学杂费;50952人享受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占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77.11%;义务教育阶段63000名学生因营养改善计划而受惠。

(三)主要困难及问题

尽管省、州为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特殊的经济、社会、地理、文化等因素,怒江州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特殊困难和亟待调整改进的地方。比如师资配置不均衡,部分教学点师资严重短缺;课程安排不尽合理,加上音、体、美教师严重缺乏,因此这几门课多数被其他课程抢占;在考核制度上,校长与教师同一标准考核,不利于调动管理积极性;学生家都比较远,绝大多数寄宿,没有生活老师,全部由班主任来管理,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师结构不合理,整体偏年轻化;家长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缺失;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意识及能力欠缺等等。归纳起来,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师资配置不均衡(政策有待调适),主要表现在师资配置数量不均衡(数量不足)、师资配置结构不均衡(结构失衡)、师资配置的质量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三个层面,其原因主要包括乡村教师流动流失严重、边境地区教师数量缺乏且队伍不稳、教师培训进修不足且针对性不够、教师适应性与适应能力不足、教师引进机制缺乏针对性以及教师招聘制度不合理等。

第二,教学条件不均衡(需重点专项增加投入),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不足(缺乏专业教师及专业设备维护人员,人机比不足等)、音、体、美教育条件不足(主要是缺乏专业教师)、后勤保障力量不足(缺少生活教师),这些条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较大,具备或拥有程度的不同拉大了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对均衡发展的影响明显。

第三,管理制度不均衡(制度需要创新及调整),主要反映在考核评价体系上,表现为学生升学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合理两个层面,比如“小升初”考试评价导致一些课程形同虚设,“唯教学成绩一刀切”的教师考核导致学校管理者工作积极性下降等。管理制度上的不合理考核,导致素质教育从整体上名存实亡,带来许多均衡发展方面的问题。

第四,教学点分布不均衡(学校布局需进一步调整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点数量不充分、教学点分布不科学两个层面,由于教学点分布与布局上的不足与缺陷,带来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上的困难、安全风险增加以及学校管理上的挑战。

第五,教育基础不均衡(需强化教育帮扶并提高针对性),主要表现在“直过民族”传统观念深固、法律知识贫乏、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式单一以及家庭教养过于粗放等层面,加之家校之间的联结困难而单一,从而造成严重的家庭教育缺失,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阻力。

三、以怒江州贡山县为例的剖析

(一)贡山县教育的基本情况

贡山县位于怒江州的最北端,国土面积的70%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55.6%属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县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也是云南省涉边、涉藏县和国家级贫困县。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与内地相比,发展十分滞后,全县人口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一个典型的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宗教”五位一体的国家扶持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全县共有15所学校,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乡镇中心完小3所,校点学校7个,幼儿园1所。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共有4998人,其中幼儿园435人,小学2724人,初中1515人,高中324人。全县共有教职员工633人,其中高中教师46人,初中教师155人,小学教师257人,幼儿园教师35人,事业工人12人,临聘教师19人,后勤工作人员109人,全县教师平均年龄32.4岁。

近几年来为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贡山县实施过拆点并校、集中办学、发展寄宿制学校、城乡标准化学校建设等措施,在推进贡山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使得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分布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见图2)。

此外,从整个贡山县的情况来看,优质教育资源极为稀缺,整个贡山县只有2名特级教师和8名研究生学历教师。尽管这两组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优质教育资源在贡山县的缺乏情况仍然是十分突出的。

图2 贡山县(左)、 独龙江乡(右)义务教育学校及教学点分布图

(二)制约贡山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们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观察及“参与式”田野调查等途径,对贡山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对贡山一中、民族完小、丙中洛中学、独龙江九年一贯制学校及部分教学点的深入调研和了解,对调研中发现的非均衡现象及其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该县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尚存在如下一些实际困难、差距与不适应:

1.师资配置数量不均衡(数量不足)

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公办教师严重不足,部分偏远教学点更加短缺,完全靠从其他学校抽调教师支教的方式完成教学,这也给其他学校的教学造成了压力。独龙江九年一贯制学校最为显著,教师主要靠支教、特岗、实习、志愿者等支撑,目前学校已经将原来的小班额合并成大班额教学,教师课时30―40节/每周,压力大,师资队伍年轻化且极其不稳定。

2.师资配置结构不均衡(结构失衡)

教师的结构则主要从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有些教学点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师均是当地老教师,外来教师较少。但像独龙江这样的学校,教师又太过于年轻化,有经验的老教师较少。在年龄结构上,教师队伍分配不合理。在学科结构上,教师也分配不合理,地理、化学、体育、美术、音乐教师整体不足,有些是由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代课。

3.师资配置的质量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从职称和学历来看,特级教师及高级教师较少,研究生学历教师稀缺,本科学历不足,多数老师是专科毕业。一些教师的最高学历属于第二学历,第一学历普遍较低。第二学历往往不是通过全日制教育取得的,而是工作以后通过在职进修获得的。在职学习不能保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这就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4.课程考核标准及教师评价体系不合理(素质教育名存实亡)

在此次调研中发现,有部分学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校只开设了语文、数学、科学、思想品德四门课程。音、体、美和计算机课程没有设置,原因并不是没有音、体、美及计算机教师,而是在“小升初”课程考核上只考察这四门课程,因此在对教师评奖评优及评职称上就看这四门课的成绩,致使音、体、美及计算机课程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该科目教师为了职称晋级均转而教语文、数学等科目,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规定,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归结缘由就是课程考核不合理,教师评价方式不规范。另外,在教师考核上,校长、副校长同教师同等考核,没有其他优势,“一刀切”。校长的管理任务本身就重,再加上课时压力。在绩效评价上和教师等同,虽然校长都有奉献精神,但难免影响积极性,阻碍学校整体质量的提升。

5.教师培训进修不足(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乏)

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不足,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得不到职后的质量提升。在调研中,发现教师的进修交流机会不足,每次名额有限,有些培训也都敷衍了事,走过场。目前,很多中小学教室都安置了多媒体,但多数教师更多地还是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一方面是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教师根本不会使用或者说不能熟练操作。在计算机方面,学生的基础较差,有些学习了2年还只停留在打字阶段,这不得不令人思考。

6.后勤保障力量严重不足(缺少生活教师)

目前,一些学校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有些学校的计算机比较紧缺,上江中学计算机课的人机比达到3∶1,数量不足。另外,出现故障的计算机得不到及时修理,还有教学设备老化,更新换代慢的问题存在。学校缺少后勤生活老师,学生离家较远且在山上,所以都是住宿,低年级的孩子自理能力较差,还不能完全独立生活。目前,老师、班主任等担当了生活老师的角色,陪着学生吃,陪着学生住,帮孩子洗衣服等,这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老师的工作、生活压力大,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

7.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在调研中,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得知,假期教师从不留作业给学生,因为回到家里学生大多都不会做作业。学生处于贪玩的年纪,家里没有人监督学习,多数农村家长也不能辅导学生的学习,很多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意识淡薄,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这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家住得比较分散,有些就住在大山上,不通车,学生回一次家要5个小时左右;有些即使通车了,但路途较远,车费贵,家庭负担重。因此,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住校。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加快怒江州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从对怒江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众多,但是只要找到相应的策略和对策,排除教育障碍,政府及社会给予支持,就能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甚至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民素质教育乃至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一)调适政策,均衡配置师资

1.制定实施定向培养、定向招聘、校县联合培养等配套政策补充师资

将义务教育师资的管理权限收回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聘任,统一配置,淡化校籍管理,强化县域管理;建议人事部门按辖区内义务教育学生总数核定教师编制,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配置。另外,加强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制度,提升教师远程培训质量,建构和完善县、乡、校三级培训网络。

2.适当降低民族地区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比例和频次,尤其是边境边缘地区

制定实施“梯度式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具体是制定教师在县域内定期、按比例轮岗的制度,可将县域内邻近地区的城乡学校划分为若干片区,分片实施全员轮岗;对不是县域内邻近地区,采取部分校长和教师按比例轮岗交流制度;对于边境民族区域,列为县域义务教育边缘区域,大幅度降低交流轮岗的范围、频次、比例等。

3.制定实施优先帮扶政策、吸引性政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

创新对口帮扶制度,采取“兼并式、辐射式、合作式、联体式、联合式”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加大示范学校、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帮扶力度,实行师资配备、督导评估、学校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政府部门应配套考核激励制度,适度奖励工作在边远山区的教师,给予他们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福利,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定期派人到校进行人文关怀,及时了解他们目前的困难,给予最大限度的帮扶。

此外,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政策,因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在校园建设、教育设施、生活设施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校操场和体育设施建设空缺,政府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统一让办学条件标准化,在教师配置上要革新教师流动机制,在城乡、校际间的师资队伍上要相对均衡,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做好不同地区在岗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学习工作并为其提供条件。加大关注乡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教师的住房、交通、收入等问题,完善他们的福利制度,维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流动换岗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教师实现以优带优、互相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学质量。

(二)制度创新与调整

1.调整区域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和标准

在此次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即只开设语文、数学、科学、思想品德四门课程。原因并不是没有音、体、美及信息技术教师可用,而是在“小升初”考核时只考察这四门课程,因此在教师的考核评价、评奖评优以及职称晋升等问题上就看这四门课的成绩,致使音、体、美及信息技术等课程形同虚设,而这些科目的教师为了职称晋级及个人发展等普遍转向教语文、数学等科目。这种现象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归结缘由,主要在于教师评价及课程考核的制度与体系不尽合理、操作不够规范。

政府部门要及时发现在考核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在成绩考核上,不能只考察“小升初”的几门课程,素质教育要提倡全面发展,制定合理的关于音、体、美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音、体、美等教师也应评定职称。另外,对于校长、副校长,政府应单独考虑校长的职业特殊性,除了对其教学成绩的评价,同时在职称晋级时也应把他们的教育管理能力考虑在内,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

2.改革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招聘制度,确保“招得进,留得住”

灵活编制管理办法,对地域广、生源分散、校点多的农村地区,实行动态的编制管理;设立滚动周转编制,解决校际之间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发挥职称评聘的调剂作用。对于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骨干教师,可适当放宽职称评定的条件,吸引其向一般学校或农村学校流动。此外,应放宽特岗教师的招考标准,减少不必要的限制。教师招聘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上到乡村教学。

3.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供针对性培训

制定教师培养培训规划,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完善以全员培训、专题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培训体系,加大教师专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以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这两类优秀专业人才为基础,以各级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为主体,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和布局都比较合理的名师队伍。制定严格的培训后考核机制,使培训达到应有的效果。

此外,调研中发现怒江州的部分地区由于教育考核机制存在问题,造成学校部分课程设置空缺(音、体、美课程缺失),这些地区采用只有“小升初”参加考试的科目的任课教师才有参评资格,这样的评价考核机制使得音、体、美教师失去参评考核资格,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转学科教学,他们所教专业不是对口专业,造成教学质量问题,同时不利于学校课程开设,更重要的是对国家所实施的全面素质教育这一项方针政策带来阻碍,更加不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优化改革现有的考核机制,建立新的考核标准,“小升初”考试科目与其他不参考科目使用同等参评体系;建立校长考核体系,校长对于学校的管理和学校建设至关重要,校长与教师一样的考核机制会打击校长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一种不公平。因此,完善校长、教师的教育考核体系和标准对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十分重要。

(三)针对性增加专项教育投入

1.增加信息技术教育条件投入,配足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实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贡山县义务教育的根本困境在于当前政府承担了与其财政能力并不相称的责任,从而导致了对农村以及弱校的义务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因此,加大财政对农村、弱校义务教育的投入,明确县(市)政府义务教育投入比例,是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和校际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在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均衡的同时,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应该设立专项的教育经费,投入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上。

优化教师配给制度,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配给和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合理优化教师结构,在信息技术设施配备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对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确保管好、用好信息化教学设施。超前培训教师和管理人员,避免由于管理水平跟不上,应用水平低下而造成的投资浪费。信息化教学以及校园网能否较好地发挥作用,取决于学校或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的认识程度和应用能力。在人和设备之间,人是主导者,设备对人起促进作用,否则人驾驭不了机器设备,那么设备就是一种累赘或负担,势必会造成教育投资的浪费。

2.增加音、体、美教学条件投入,配足音、体、美专业教师

根据实际调研发现,在农村学校几乎没有音、体、美课程,一方面学校缺少音、体、美教师,另一方面由于当地的教育考核制度使音、体、美教师转向其他学科。这造成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竟然没有上过音、体、美课,这样完全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因此,必须要增加音、体、美教学条件投入:首先,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重视监督音、体、美课程在农村学校的开设;其次,加大音、体、美教师在贫困偏远地区学校的配给,增加他们的工资待遇,稳定音、体、美教师队伍。

3.增加后勤保障投入,配足生活服务教师

由于地域环境限制,贡山县大部分学生都是寄宿在学校,这样政府、学校应加大寄宿学生的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寄宿环境、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为寄宿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和安全保障。学校应承担起寄宿生的教育与管理责任,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寄宿生缺乏家庭教育,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场所,理应承担起教育责任,弥补寄宿生家庭教育的不足,确保其享受公平教育,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目前,贡山县小学、初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寄宿生,因此在这些学校建立专门与寄宿生家长联系的机构,还需要安排专门的生活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对寄宿生实行全天候管理,定期与学生家长通话,加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

在怒江地区,由于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造成大部分山里的孩子从上学开始就要住校,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在生活上完全自理和独立,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应加大经费和人力投入的力度,在有需求的学校给予配置生活老师,保障学生生活,同时为班主任解压。生活教师能给学生在生活上提供更专业的生活教育和关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科学调整教学点分布

在调研中我们深刻地感到,对于农村教学点的拆留,不仅在顶层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在基层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参差不齐,看法各异:有的支持拆点,有的反对拆点;有的后悔拆点,有的后悔没有拆点,简直是不胜枚举。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得出过于简单的结论为时尚早。教学点是一个既十分复杂又关系重大的问题,教学点虽小,但关系着就近入学、义务教育质量、民族团结、乡村稳定、边境安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对诸如怒江州这类民族地区县域内的所有教学点进行彻查,深入论证每一个教学点的价值,从而对每一个教学点的拆、留、扩做出科学决策。

(五)强化教育帮扶并提高针对性

1.加强教育宣传,加大教育普法,帮助找回缺失的家庭教育

义务教育是政府、社会、家庭、学校为全体国民提供的基本的也是强迫性的教育,实质上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对适龄儿童进行的合格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的,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遍及城乡,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阶层,为全体国民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接受义务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提供保障,由于地域和民族限制,应加大义务教育普及的宣传力度,应该多与“直过民族”家长沟通交流,向他们传输教育的重要性。

2.提高教育扶贫的针对性,强化家、校联结,帮助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由于地域、民族、经济等多方面原因、造成该地区学生缺少来自家庭的教育,部分家长对于学生接受教育是不支持的,对教育重要性的意识缺乏,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原因,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几乎为零,家庭教养方式的单一或贫乏造成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等;更由于该地区农村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对子女教育的影响也较为突出。因此,应强化家、校联结并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学校及时向家长传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家长交流教育学生的方法,与学生家长及时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教会其如何教育、培养子女并与他们沟通。可以通过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家师社交软件群”等途径,建立“学校·教师·家长”的立体化、常态化信息交流机制;另外,辅之以多种亲子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加强学生与父母间的互动,填补寄宿学生缺失的来自父母的关爱。

(责任编辑 朱和双)

(1.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3.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

On Solutions to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Counties of Nujiang Lisu National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 - A Case Study of Gongshan Dulong and Nu Nationalities Autonomous County

LUO Mingdong, QIAN Chunfu, XIA Shaoxian, CAI Xiaoli, LV You, JI Dandan & HE Yuan

(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 650500,YunnanProvince;Yunnan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s,Kunming, 650223,YunnanProvince)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file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methods were adopted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balanced educ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counties of Nujiang Lisu Autonomous County, Yunnan Province. In the study, Gongshan Dulong and Nu Nationalities Autonomous County was singled out as a sample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problems, difficulties and the major restraint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area mentioned above. Based on the study and analysis an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group,” “mountainous region,” “poverty,” “frontier area,” “marginality,” “non-stopping” and “sparse habitation,” the present paper suggests solutions to problems fac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counties of Nujiang Prefecture from five aspects: policy adaptation, deployment and adjustment, financial investment, system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aid.

balanced educ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county; region inhabited by minority ethnic groups; educational geography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5XMZ085;2015年度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云南民族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项目编号:SYSX201516。

2016 - 11 - 25

罗明东(1962―),男,教育学博士,楚雄师范学院校长、二级教授,云南省首批“云岭学者”,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地理与区域教育。钱春富(1973―),男,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地理、高等教育管理。

G639.21

A

1671 - 7406(2016)12 - 0013 - 09

猜你喜欢

怒江州教学点县域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反思与展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染病防控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
怒江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怒江州畜牧业跨越式发展现状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