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酸缓急理论初探

2016-02-22王健王振强申建国

新中医 2016年1期
关键词:酸味内经肝气

王健,王振强,申建国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河北 沧州 061001

甘酸缓急理论初探

王健,王振强,申建国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河北 沧州 061001

甘酸缓急;肝病;肝苦急;肝欲散

古今医案中,肝病致病甚广,而对其治法亦甚多。根据不同病证,有补肝、清肝、疏肝、平肝等,至于具体治则,则更多矣。《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后世医家据此总结出“甘缓,辛散,酸泻”治肝三法,治疗肝脏相关疾病。对于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亦多从肝论治,常以平肝潜阳之法。笔者于临床之中发现诸如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很多符合“肝急”病证,于是予以甘味之药缓之,总觉药力不足。细酌《内经》旨意,提出甘酸缓急理论,甘酸药物相配以缓肝急,每获显效。

1 肝脏生理病理特点

肝主疏泄,调节气的升降出入,使气机调畅。肝气疏泄正常,在脾胃则脾气自升,胃气自降,纳运自如;在心肾则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在气血津液,则运行正常。《素问》云“肝藏血”“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脏储存一定的血量,则脏腑组织才能得以充足的血液来濡养。肝应春季,通于春气,主生发之性。肝性刚,为将军之官,志怒而急;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体阴而用阳。由于肝之病理变化多端,其病常影响他脏,或犯上侮金,或横乘中土,或动肾化风,变动而难止,传变而无定数。故临床所见之病,肝病者可十居其六七,正如魏之秀在《续名医类案》中云“肝为万病之贼”。

2 《内经》治肝理论探讨

2.1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苦”之意于此当解为“以……为苦,以……为患”。“急”者“急躁”之意也。张景岳于《质疑录》中云“肝血不足,则为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症。”依景岳之说,“急”亦为“拘急”之意。“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此为肝急之脉,脉见弦劲苍急。因此肝苦急之意可理解为肝病急躁、拘急、急迫。究其症当见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肢体震颤,拘挛不用,脉弦急等。诸如此类之症,《内经》云以甘味之药缓之,如粳米、牛肉、大枣、葵等,所谓“以柔克刚”。

2.2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辛味散发,畅达肝气,合于肝性,助其生发之气,故为补;酸味收敛,逆于发散,故为泻。张元素在《医学起源》中提出“肝欲散者,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补以细辛之辛,泻以白芍药之酸”。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仲景言以酸补肝,似与《内经》之旨相悖矣?盖肝体阴而用阳,阴体藏血,故宜敛不宜散;用阳疏泄其性宜散不宜敛。仲景言以酸补肝者,乃肝脏本体亏虚,酸生肝,以酸味之药补肝之体。《内经》言酸泻肝,是为肝体不虚而肝用失疏,当以辛散而复肝之用为补,酸收而逆肝用之性为泻。仲景之说实为《内经》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3 甘酸缓急理论探讨

《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味之合五脏之气,以肝欲酸,酸味入肝,而养肝之气。“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是以酸味补肝之体,而使肝体柔,肝气刚。故肝苦急者,可予以酸味之药,柔肝体以缓肝之急。肝欲散,其性调达为顺,气郁不舒,肝失条达治以辛散、酸泻,辛味发散而使肝气条达,酸味养肝而使肝体柔和肝性刚;若于肝气升散太过之疾,以辛味之药散之则不适宜,当以酸收之,以酸补之。盖“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实从肝气郁滞而言,而于肝散过急之病,当以“逆其性者为补”。故笔者认为“以复肝之性者为补”来解释以上则更为妥当。因此,酸味之药合肝气,养肝体,复肝性,可缓肝急也。

综合以上,肝苦急正是由于其性太过刚烈,临床上表现为肝病急躁、拘急、急迫,故遵《内经》之旨,可予甘来缓之,甘草;又可以酸来柔之,白芍、木瓜、乌梅之类;甘酸相配柔肝缓急,甘酸亦能化阴而养肝体。然则肝急之因有肝气郁滞与肝气过散之分。对于肝气郁滞而致肝急者,当以甘酸缓之,以辛散之,以辛补之,在甘酸缓急基础上,适当增加辛散疏肝之药物,以畅达肝气;对于肝气过散而致肝急者,当以甘酸缓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在甘酸缓急基础上,加用少量辛散之品,以应肝气畅达之性。《伤寒杂病论》中小建中汤实开创了甘酸缓急理论之先河。“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当予以小建中汤。”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方中饴糖、炙甘草、大枣味甘,白芍味酸,桂枝、生姜味辛。酸甘相配,以缓肝急而止腹痛;辛甘相配,化阳温中以去中焦虚寒。

4 甘酸缓急法临床应用

临床上以肝苦急为主要表现者,诸如高血压、脑卒中、帕金森等疾病表现为突发头痛、头晕、猝然昏仆、肢体活动不利、肢体震颤、脉弦急等症状者,均可应用甘酸缓急法进行治疗,并且尤为适合。诚如张锡纯所言: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高血压急性发作或脑卒中急性期其病机在于肝阳暴亢,临床上表现出一系列肝急之症,若过用重镇平肝之药物,反而加重病情,而以甘酸药物,养肝体,合肝性,缓肝急,以柔制刚也。

4.1 甘酸缓急法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高血压属中医学头痛、眩晕等范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其主要发病机制。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主要是由情志、饮食及劳欲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以肝阳上亢为主,久延伤阴,形成肝肾阴虚和血瘀。症见:头晕、头痛、心烦易怒、夜睡不宁、或头重肢麻、口苦口干、舌微红、苔薄白或稍黄、脉弦有力,符合肝病苦急之象;在病理生理方面,高血压早期以细小动脉的痉挛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细小动脉的粥样硬化,甚至狭窄,痉挛、硬化的血管亦符合“肝急”之象,故以甘酸缓急为法,辅以平肝潜阳,予以炙甘草、白芍、木瓜、柴胡、菊花、生龙骨、生牡蛎等。方中炙甘草味甘以缓肝急,又能益气补中,以防肝木乘脾土;白芍、木瓜味酸入肝,合肝气,养肝体,与炙甘草相伍,甘酸相配以缓肝急;柴胡味辛疏肝行气,菊花苦寒清肝泻火,平抑肝阳;生龙骨、生牡蛎重镇潜阳,镇静安神。诸药相配,甘酸缓急,柔肝潜阳。肝火旺者,加用夏枯草、黄芩、钩藤;肾阴亏虚明显者,加用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等;兼有痰湿者,加用半夏、陈皮、茯苓、泽泻。

4.2 甘酸缓急法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其基本病机在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肝阳暴亢是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患者肝肾亏虚,阴不制阳,或暴怒伤肝,肝阳暴亢,阳亢化风,挟痰浊、瘀血上扰脑窍。故治疗以甘酸缓急,平肝熄风为主,选用白芍、木瓜、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川芎、胆南星、天麻、地龙等。方中白芍、木瓜、炙甘草甘酸相配以缓肝急;龙骨、牡蛎重镇潜阳,镇静安神;川芎辛散以疏肝气;胆南星苦辛,清热化痰,熄风止痉;天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地龙咸寒,清热定惊通络。言语謇涩者,加用石菖蒲、郁金;肢体活动不利者,加用秦艽、络石藤;痰热壅盛者,加用竹茹、天竺黄、瓜蒌等;肝肾亏虚者,加用山茱萸、熟地黄;出血性脑卒中者,加用牛膝、代赭石。

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中从肝气、肝风、肝火、肝虚角度而提出治肝三十法,其法可谓尽善矣。然临床肝病病机证类繁杂,甘酸相配治疗肝急之病是为肝病临床治疗理论和方法的补充。对于临床中以“肝苦急”为主要的表现的疾病诸如高血压、脑梗死等均可采用甘酸缓急法进行治疗。

(责任编辑:骆欢欢)

R256.4

A

0256-7415(2016)01-0006-02

10.13457/j.cnki.jncm.2016.01.003

2015-06-10

沧州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131302198);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2014351)

王健(1985-),男,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猜你喜欢

酸味内经肝气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酸汤肥牛
“肝气郁结证”术语源流考❋
多吃酸味食物可缓解焦虑
防腐剂和酸味剂对发酵萝卜保藏作用的影响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