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2016-02-21高原景尤兵刘声平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18期
关键词:舌体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高原,景尤兵,刘声平

(六盘水市钟山区水矿总医院康复科,贵州553000)

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高原,景尤兵,刘声平

(六盘水市钟山区水矿总医院康复科,贵州553000)

目的探讨吞咽肌功能人工训练、低频电刺激及针灸刺激的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对该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43例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联合康复训练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疗效进行总结。比较联合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4周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变化。结果经过联合康复训练4周,43例患者平均吞咽功能评分由训练前的(2.91±0.98)分增至(3.32±0.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肌功能人工训练、低频电刺激及针灸刺激的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卒中/并发症;吞咽障碍;电刺激疗法;针灸疗法;康复训练

吞咽障碍是指不能够将食物由口腔送入胃内,多由下颌、双唇、舌、软腭、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占据脑卒中并发症的45%左右,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饮食恢复及构音、发声[1]。本研究总结分析43例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在康复训练工作中采用吞咽肌功能人工训练、低频电刺激及针灸刺激的联合康复训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本科接受康复训练、资料完整的43例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2]。43例患者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44~78岁,平均(61±4.28)岁;脑卒中发病距离开始康复训练时间间隔为0.5~2.0个月,平均(0.8±0.5)个月;合并高血压29例,合并房颤9例,合并2型糖尿病11例,合并脑血管畸形9例。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1.2.1.1吞咽肌功能训练训练前需做好口腔卫生,清洁口腔。对患者行语言、眼神鼓励,树立其战胜吞咽困难的信心。(1)舌体运动:主动运动,患者舌体伸出,向上、下、左、右方向运动;被动运动,护士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向各方向牵拉。方位标准分别为上牙龈、下牙龈及双侧内颊黏膜。(2)唇功能运动:依次进行闭唇、圆唇、鼓腮吹气训练,恢复唇肌动力平衡。(3)闭锁声门练习:根据患者身体实际情况采取双手压在桌子或软面墙壁体位。首先,捏鼻吹气,控制气流的方向及强度,感受软腭及腭咽闭合。松开鼻腔后深吸气,闭气、收腹、发声。初为单字音或辅音(b、p、f等),好转后转为音节、词组、短句训练。反复鼓励大声发音,树立信心。达到闭合声带、防止误咽的疗效;(4)声门上吞咽训练:康复早期时嘱患者充分吸气、憋气,进行咽下运动,随后呼气、咳嗽[3]。用棉签、压舌板刺激面颊、舌体,嘱患者吸吮放入口腔内的代吮物(棉棒、小胶辊等),训练吸吮力量。后期进行少量流质摄食训练,指导患者空咽、侧咽动作并交替进行。训练每次20 min,每天3次,30 d为1个疗程。

1.2.1.2吞咽肌低频电刺激治疗采用美国Vitalstim 5900低频电刺激治疗仪。电极刺激选用双通道的双相脉冲波(波宽700 ms、频率80 Hz、波幅0~25 mA)。电极粘贴前先用清洁巾清洁甲状会厌部皮肤,去除皮肤表面污垢。皮肤表面干燥后30 s进行电极粘贴。通道1的电极水平置于双侧甲状舌骨上方,通道2的电极置于双侧甲状软骨切迹处。开通电源后分别刺激舌骨上下肌群,根据患者的感觉以0.5 mA调节不同的频率,直至患者自觉适宜。每次30 min,5次/周,连续4周。

1.2.1.3针灸治疗以中国传统针灸进行穴位刺激。取穴:内关(双侧)、水沟、三阴交(患侧)、极泉(患侧)、委中(患侧)、尺泽(患侧)、风池(双侧)、完骨(双侧)、翳风(双侧)、廉泉、金津、玉液。每周治疗6次,休息1 d,6次为1个疗程,连续4周。

1.2.2分级标准采用以洼田饮水试验为吞咽障碍的评判标准[4],依据吞咽功能分级依次为每例患者在4周内进行二次评估。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联合康复训练4周后,43例患者的平均吞咽功能评分改善明显,由训练前的(2.91±0.98)分增至(3.32± 0.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脑部病损遗留的假性延髓麻痹是吞咽障碍的主要原因[5]。吞咽中枢损伤可以引起吞咽时的犹豫或启动无力,其双侧损伤可导致吞咽反射消失,单侧损伤则会出现同侧咽肌、声带、软腭麻痹,构音、吞咽活动困难[6]。通过规范适当的康复训练,刺激吞咽中枢建立新的运动投射区,使相关吞咽肌重新获得运动的能力,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吞咽、构音功能。本研究中,吞咽肌功能训练通过对双唇、舌体、颊肌、咀嚼肌的按摩及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防止咽下肌群失用性萎缩。通过对双唇、舌体、颊肌、咀嚼肌的按摩及运动进行吞咽肌功能训练,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防止咽下肌群失用性萎缩。通过闭锁声带内收训练增加屏气时声带闭锁力量;声门上吞咽训练则有助于排痰和清除异物,且可防止食物误入气道。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可以增加吞咽反射的反馈性及时序性,改善吞咽肌肉或肌群功能,重建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促进吞咽功能恢复。针灸刺激产生微粒子流、电磁及多种内源性药物因子促使人体内细胞的代谢增强,改善咽喉和脑部的供血,使咽喉部肌肉的瘫痪状态得以改善[7]。本研究中所取穴位位于颈项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脑部及咽喉,针刺该部位的穴位可以达到通经活络、利咽开窍等功效。冰棒刺激[8]及运动想象[9]也可改变此类患者的吞咽功能。同时,遵循专科医生意见,在康复治疗的同时可加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与陈家林[10]报道相似。总体而言,吞咽肌功能人工训练、低频电刺激及针灸刺激的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治疗效果。

[1]周惠嫦,张盘德,张薇平.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205-207.

[2]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216-217.

[4]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8.

[5]孙娟,梁庆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8):2077-2079.

[6]马素萍,纳娜,王海艳.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22(19):68-69.

[7]李菡,朱涛.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235-236.

[8]麦海云,刘伟华,王家翠.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7):2002-2003.

[9]吴灵君,王亚静.运动想象联合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34):4155-4157.

[10]陈家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86例[J].中国药业,2015,24(12):65-66.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8.041

B

1009-5519(2016)18-2889-02

(2016-05-26)

猜你喜欢

舌体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望舌可预测中风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新疆地区不同民族老年舌体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安氏Ⅲ类骨性Ⅲ类与安氏Ⅰ类错畸形舌体形态位置及舌骨位置的比较研究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