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治例》补校举隅*
2016-02-21付新军李亚军
付新军,李亚军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杂病治例》补校举隅*
付新军,李亚军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参校其他医学文献对《杂病治例》原文中10处由于误、脱、不明的文字问题进行校勘、补正,并分别做了理由说明。
《杂病治例》;校勘;补正
《杂病治例》一卷系明代刘纯著,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医籍考》等文献中都有记载,今仅存孤本,为明成化十五年萧谦刻本,藏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被视为镇馆之宝。
刘纯,字宗厚,明初著名医学家,祖籍吴陵(今江苏泰州一带)。刘纯在《杂病治例·兰室誓戒》中云:“吴宗累世簪缨名门右族,吾父橘泉翁始从丹溪朱彦修元时为名门望族,后家道衰落,至刘纯已是穷而在下,不能躬耕自食其力,故托迹于医以自养自晦也。”其早年居淮南,从父学医。其父刘叔渊,号橘泉,为朱丹溪弟子。刘纯在《医经小学》自序中说:“昔丹溪先生以医鸣江学此术,患难中实济。余又得从乡先生冯庭干、许宗鲁、丘克容数君子印正,方始道明艺精。”后移居陕西咸宁(今西安),以医为业。《陕西通志》载刘纯“洪武(公元1368—1398)中,居咸宁”。约20余年后,又移居并一直定居于甘州(今甘肃张掖)。
刘纯一生著作颇丰,撰有《医经小学》6卷,《玉机微义》50卷,《伤寒治例》1卷,《杂病治例》1卷等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杂病治例》一书有如下记载:“明刘纯撰。纯有《玉机微义》,已著录。是书成於永乐戊子,末附兰室誓戒四则,叙其父橘泉翁受医术于朱震亨。纯承其家学,又从其乡冯庭、许宗鲁、邱克容游,尽得其法。因撮举纲要,著为一编,分七十二证(实为七十四证),每证各标其攻补之法。盖皆其相传口诀,故略而弗详。初无刊本。成化己亥,上元县知县长安萧谦观政户部时,奉命赏军甘州,始从纯后人得其本,为锓版以传。”可知《杂病治例》乃撰于明永乐戊子年(公元1408年),是一部纲领性的杂病要诀,全书以证为纲,以法举目,以症示例,以例见方,皆为刘氏经验心得,传薪秘要之谈。
今对明成化十五年萧谦刻本的《杂病治例》重新加以点校,对原文的一些缺漏、脱文、字迹不清之处重新进行了考订、增补,现分别对这些考订、增补、辨误之处予以说明,以求教方家。
1 考缺文误字
1.1 原文:火二 各经主治药肝气,柴胡;血,黄芩。心气,麦门;血,黄连。脾气,白芍;血,生地。肺气,石膏;血,栀子。肾气,□□;血,黄柏。胆气,连翘;血,柴胡。胃气,葛□;血,大黄。三焦气,连翘;血,地骨皮。膀胱气,滑石;血,黃柏。大肠气,连翘;血,大黃。小肠气,赤茯;血,木通。包络气,麦门;血,牡丹皮。
案 原文“肾气”“胃气,葛”后都有空白,当有缺文。考《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火热”条下(各经火药)所云内容为:“肝气,柴胡;血,黄芩。心气,麦门冬;血,黄连。脾气,白芍药;血,生地黄。肺气,石膏;血,栀子。肾气,知母。血,黄檗。胆气,连翘;血,柴胡。小肠气,赤茯苓;血,木通。大肠气,黄芩;血,大黄。膀肮气,滑石;血,黄檗。胃气,葛根;血,大黄。三焦气,连翘;血,地骨。包络气,麦门冬;血,牡丹皮。”[1]整段文字内容都与《杂病治例》的此段文字相同,《本草纲目》此两处的文字分别为“肾气,知母”和“胃气,葛根”,知《杂病治例》两处所缺字正当为“知母”“根”。
1.2 原文:发热七 镇坠 柴雪、朱砂、琥珀、犀角之□□坠浮溜之火。
案 原书“之”有两字间距的缺文,依文例疑所缺两字为“类”“镇”。
1.2.1 类 “药名+之+类”,是《杂病治例》一书中常见的行文格式,如“补阴即火自降,炒黄柏、地黄之类。”(火二·滋阴壮水);“紫雪、珍珠、琥珀、犀角、云母、朱砂、石膏之类。轻者安神丸。”(火二·镇坠)。
1.2.2 镇 镇坠属同义连文的构词形式,单字的“镇”“坠”与“镇坠”义皆同,中医学中“镇坠”一般指某些药物所具有的镇静、安神的药性。而且本词条的主要内容就是“镇坠”,结合全句文意,“坠”前所缺之字当为“镇”字。
1.3 原文:腰痛十 摩腰膏 附子尖、乌头尖、南星各二钱半、炒姜一钱、雄黄、獐脑、丁香各一钱半、麝香五粒、炼蜜为丸,姜汁化开,成膏,放手掌內,火上烘摩之。大抵邪在表可用,或姜汁葱亦可。
案 此句“或姜汁葱”后疑脱汤字或汁字。查检文献,未发现有“姜汁葱”的表述,而有姜汁、葱汁的组合,如《尤氏喉症指南》附 尤氏喉症秘方:“调敷患处,加姜汁、葱汁各二三匙更妙。或芭蕉、扁柏汁皆可。如喉肿不消,因气血凝滞,或痰块结而不散,此阴症也,非葱姜汁不可。”[2]《疡医大全·卷十七》咽喉部:“三黄散方:生地为君 蒲黄为臣 牛黄为佐 冰片为使,共为极细末,用芭蕉根汁或扁柏叶汁和蜜调敷。此药治头痈面痈。如肿硬不消,因气凝血滞,或痰块结而不散,则兼阴证矣。宜用姜汁、葱汁为要。兼治小儿丹毒。”[3]又有姜汁、葱汤的表述,如《活幼心书》龟胸二十四:“先用五苓散和宽气饮,入姜汁、葱汤调服;次清肺饮、雄黄散、碧玉丸、如意膏为治。”[4]从文意来分析,这里的“姜汁葱”明显是照应前句“姜汁化开”而言的,其意是说如果用“姜汁葱”亦可,如此则“姜汁葱”当与“姜汁”同属性,即具有液体的语义特征,“姜汁、葱汁”或者“姜汁、葱汤”则都合语义。
1.4 原文:牙疼十三 疏风 川芎、石膏、升麻、细辛、草乌、白芷、防风、羌活擦之,或单用鹤虱。一方用升麻、石膏、细辛、藁本、檀香、麝□、皂角。
1.5 原文:疟十六 截 辰砂丹、一剪金,皆要药也。朱砂一两半,留五钱为衣、信□、雄黄各五钱。
案 以上2例,同属药名因缺文而表意不明。“1.4”项中“麝”字后无“香”,但此乃“麝香”无疑,疑因前“檀香”而脱,据文义补。“1.5”项中原文“信”后空留一字符大的空白,亦当脱字所致。查《卫生宝鉴·卷十六》名方类集云:“(辰砂丹)治疟疾,大有神效。朱砂一半入药,一半为衣 信砒 雄黄各五钱……每服一丸,星宿全时用,无根水送下。忌湿面热物。”[5]此方乃罗氏“瘅疟治验”之法,是为当时一征南军因多病疟痢所开,并多痊效。而《杂病治例》此法亦在“疟十六”类疾病下,两者所治正同,因知《杂病治例》此方中所脱之字正为《卫生宝鉴》“辰砂丹”方中的“信砒”,故“信”后当脱一“砒”字。
1.6 原文:喉痺廿六 吹药 三因玉钥匙,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脑子一字、姜蚕□□。
案 此句中“姜蚕”的剂量,原本无。查文献,“三因玉钥匙”方医书多有所载,但各书所载“姜蚕”的剂量却存在差异,如《证治准绳·类方》云:白姜蚕(二钱五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白姜蚕(一分);《本草纲目·石部》引《三因方》云:白姜蚕(一钱)。而刘纯本人续增的《玉机微义》一书同样载有此方,云:白姜蚕(一钱)。因此笔者取“一钱”的说法,可能会比较接近刘纯的本意。
1.7 原文:风癣卅 外治 脂调散或豆沥、胡桃沥搽。一方:雄黄三钱半、柽皮、剪草各一两、白(原文中为“”“白”字是校补后的。)芨半两、班虎七个,去翅足、草乌尖□□。
案 《玉机微义》卷十五疮疡门,杂方中载有:“雄黄散,治癣。桎皮、剪草(各一两)、矾、白及(各半两)、雄黄(三钱半)、斑蝥(七个,去翅足)、草乌头尖(四个),上为末,水调敷,津唾亦可。”[6]此方与本句所云治癣之方一致,因此两者可以互为参比。考正德年刘弘济刊本《玉机微义》,此方文字上有所不同,其中“白及”作“白芨”,“斑蝥”作“斑猫”。
1.7.2 班虎 “班虎”一词,乃虎之别称,《群音类选·泰和记·苏子瞻泛月游赤壁》:“悟金丹班虎胎中,探明珠骊龙脑上。”此义与药名无涉。《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都载有“斑蝥”,其别名则有十六七种之多,其中有“斑猫”的说法,但没有“班虎”的说法。又两本辞书中均云此药的功能是攻毒、逐瘀,治顽癣,如《别录》云此药主治疥癣,血积,伤人肌,堕胎。治癣病与《杂病治例》此方主要用于对“风癣”外治的内容相吻合。因此,可知《杂病治例》中的“班虎”亦乃误写,实为“斑蝥”,且两本医书中此药后的数量都同标为七个,也能说明《杂病治例》的内容自有所据。
1.7.3 草乌尖 “草乌尖”,《玉机微义》作“草乌头尖”,其他医籍中“草乌头尖”有的会径直写作“草乌尖”,如《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外敷麻药此药敷于毒上,麻木任割不痛。川乌尖五钱 草乌尖五钱……”[7]《杂病治例》中“尖”字的字体较小,似注文小字,当误。其后的剂量原文缺,据《玉机微义》补为“四个”。
2 考疑难字词
2.1 原文:发热七 朅劫 柴胡梅连散,治骨蒸劳热,三服除根。胡黄连、柴胡、前胡、乌梅各三钱,右咀片,每服三钱。童便一盏,猪胋一枚,猪脊髓一条,韭根白半盏,同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热住后,可别调理。
案 “猪胋”一词少见,“胋”《康熙字典》:《集韵》徒兼切,音甜。肥也。《玉篇》大羹也。或作□。“胆”《集韵》:肉胆也。又《广韵》:口脂泽也。“肥也”和“口脂泽也”义近,都有肥泽、肥美之义。这种基于词义相同、相近基础上的异形词,即是所谓的训读。因此“猪胋”即是猪胆。检文献:
《本草纲目》:“骨蒸劳伤猪脊髓一条,猪膽汁一枚,童便一盏,柴胡、前胡、胡黄连、乌梅各一钱,韭白七根,同煎七分,温服。不过三服,其效如神(卷五十上·兽之一豕;文渊阁四库本)。”
《冷庐医话》:“柴胡梅连散:柴胡、前胡各三钱,胡黄连、乌梅各一钱。上□咀,每一钱,童便一盏,猪胋一枚,猪脊髓一条,韭根白半钱,同煎,不拘时温服(卷三·热;清光绪二十三年乌程庞元澄刻本)。”
《金匮翼》:“右为末,每服三钱,童便一盏,乌梅一个,猪膽(此处保留繁体,方便讨论,下同)五匙,猪脊髓一条,韭根半钱,水一钟,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卷三·发热统论·骨蒸热;重订曹氏医学大成本)。(清嘉庆十八年心太平轩刻本《金匮翼》此段文字中的“猪膽”则写作“猪胆”,其“胆”为简体形式。)
《养生类要》:“右每服四钱,加猪膽汁一枚,猪脊髓一条,韭白、童便煎服(前集·养生叙略滋补方论·柴前梅连散;明万历木石山房重刊本)。”
以上文例中的文字均是关于治疗“骨蒸劳伤”病症的药方,文字基本相同,但是各例文字中“猪胆”的书写形式却不相同,有“猪膽汁”“猪膽”“猪胋”和“猪胆”4种形式。首先看“猪膽汁”的两个例子,其后都跟有数量词组“一枚”作为修饰语,“一枚”所修饰的名词本身当为固体且为独立可数的,而“猪膽汁”则具有液体的语义特征,并不能加“一枚”做修饰语,因此“猪膽汁”中的“汁”当为衍字,很可能是著者由于“胆汁”二字常常连用而造成的连下所生的衍文。要说明的是此药方的功用在于清热,如《杂病治例》此方即在“发热”的“朅劫”条下,并云:“柴胡梅连散,治骨蒸劳热,三服除根。”可见组方中药物的功用在于祛热,而“猪胆”正有此药性,这在历代的本草类著作中都有记载,如《别录》:“主伤寒热渴。”《本草图经》:“主骨热劳极,伤寒及渴疾,小儿五疳,杀虫。”[8]《本草图经》所载正说明“猪胆”可以治疗“骨热劳极”症,因此各段文字中的此味药物必当是“猪胆”无疑。重订曹氏医学大成本《金匮翼》所载“猪膽”无误。但是心太平轩刻本中两字径直写成了简化字的“猪胆”,而不是繁体字形式的“猪膽”,此现象说明作为俗字的“胆”在当时已经较为广泛地存在了,俗体“胆”的使用始自元代,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有了这样的用法,明字书《正字通》正式收录了俗体的“胆”并云:俗以胆为膽,非[9]。
2.2 原文:风癣卅 外治 脂调散或豆沥、胡桃沥搽。一方:雄黄三钱半、檉皮、剪草各一两、白芨半两、班虎七个,去翅足、草乌尖4个。
案 本句中的“檉皮”,相应的在《玉机微义》中又写作“桎皮”“桱皮”[6]。“桎皮”“桱皮”,历代本草及《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国药典》等工具书中均不见。而“柽皮”虽也不见有载,但《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国药典》等工具书中却都载有“柽柳”一药,《东医宝鉴》云:主疥癣及一切恶疮。此亦和“风癣”的外治相关,因此认为这里的“柽皮”正当为“柽柳”一味,不过其所用部分可能只是“柽柳”的树皮而已。如此,则“桎、桱”两字明显是“柽”字的误写形式,因为三者形体极为相近,属字形近而误写的情况。
就《杂病治例》一书看,其文中常出现俗体、简体字的形式,甚至同一个字在同一段落中也会有繁简两种形式存在的情况,如“虫”字《杂病治例》无繁体的写法,有“□”“虫”两种俗体的写法。“姜”字基本都写作简体的“姜”,一处地方却也写作了繁体的“薑”。又“针”“鍼”一书之中也有同时出现之时。又上文关于“猪胆”一词用字方面所存在的繁简共现的事实,也表明明清时期的医书用字上有繁体、简体、俗体共用的现象。张自烈《正字通》还特别说到“俗以胆为膽,非。”因此近代医书中“檉”被写作“柽”是极为可能的,由此也就出现了各本“柽”“桎”“桱”因字形相近而误用的情况。
3 考字迹不清
案 此句姜典华本作“清热 脉弦滑者,青黛、滑石、柏、□。”并注云“:□:该字漫涣不清。”[6]此句最后一字“”,原文字迹模糊,只留有几笔,尚可略显其轮廓。笔者认为这个字当为“姜”字。通观《杂病治例》全书“,姜”字基本都写作简体,字形作“”。将以上两个字形详加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上面、右下角的笔势都是一样的,基本可以确定此句的最后一字就是“姜”字。考《金匮翼·卷八·梦遗精·滑赤白浊条》云:“又方加樗白皮、青黛、干姜、炒滑石等分,神曲糊丸。卢氏曰:病因湿热的矣,然亦不可专用苦寒药,故用炒柏之类,又以干姜之温而佐之也。”[10]其方中所说的“樗白皮、青黛、干姜炒、滑石”与本句用于清热的药物完全相同 ,其方用于滑精之赤白浊者,与《杂病治例》所云治“浊”之方也正相关,且从卢氏的评说中,也可以知道其病因正为湿热所致,其中卢氏还特别提到了炒柏、干姜,用以“温而佐之”,此两味药也正合本句用于清热的药物,也说明原文中的药物组成中当有“姜”一味。综上看来,原文及姜典华本中此句最后的空缺字就是“姜”字。
以上是在整理《杂病治例》一书时对原书缺文误字、疑难字词及字迹不清之处所做的校勘和补正。此外,由于《杂病治例》乃孤本,因此对文字、词语校补时,更多地使用了类似于他校的方法。因为从文献沿袭的角度看,《杂病治例》一书实乃先前医家方书的资料汇编,其所云及的各类疾病,基本都可以在之前的方书中找到根据,而且是原文照抄,它们是校勘、补正本书原文疑误之处的重要依据。
[1]李时珍.本草纲目(上)[M].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07-108.
[2]尤仲仁.尤氏喉症指南[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28.
[3]顾世澄.疡医大全[M].叶川,夏之秋,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337.
[4]曾世荣.活幼心书[M].田代华,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0.
[5]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7.
[6]姜典华.刘纯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41,492.
[7]吴谦著.医宗金鉴[M].刘国正,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738.
[8]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065.
[9]张书岩.简化字溯源[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53.
[10]尤怡.金匮翼[M].许有玲,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88.
Supplementary Notes on Treatment Cases of Miscellaneous Diseases
FU Xinjun,LI Yaju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nyang 712046,China
The ten errors,which were caused by mistaking,missing or unclear characters,in Treatment Cases of Miscellaneous Diseases were collated,complemented and corrected according to the other medical literatures,and the reasons were illustrated respectively.
Treatment Cases of Miscellaneous Diseases;collate;complement and correct
R222
A
1004-6852(2016)09-0052-04
2015-08-24
陕西省“十二五”古籍整理重大项目(编号SG 13001·子146);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编号2011JZ064);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编号2012JZ079)。
付新军(1979—),男,博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史及中医经籍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