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2016-02-21荆晓娟龙晓奇遂宁市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四川629000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17期
关键词:性病变管壁平滑肌

荆晓娟,龙晓奇(遂宁市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四川629000)

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荆晓娟,龙晓奇△(遂宁市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四川629000)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胃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该院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407例,经小探头超声胃镜检查判断病变性质及来源。结果407例患者均完成检查,检查部位:食管146例,贲门2例,胃256例,十二指肠3例。407例患者中未见异常14例,发现息肉46例,间质瘤252例,平滑肌瘤26例,异位胰腺28例,腔外压迫18例,囊肿2例,乳头状瘤2例,血管瘤12例,早期癌和浸润癌7例。经治疗或活检行病理检查152例,证实息肉46例,间质瘤82例,平滑肌瘤15例,乳头状瘤2例,早期癌和浸润癌7例。结论小探头超声胃镜是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手段,对进一步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内窥镜检查/方法;胃镜检查;消化系统疾病/诊断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为胃镜检查的常见形态学改变,然而对该类病变的性质和来源常规胃镜却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超声胃镜在上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其分辨率高可用于消化道壁微小病变或黏膜下病变的诊断,弥补了常规胃镜的不足之处。现结合本院消化内镜中心经小探头超声胃镜检查的40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检查结果,探讨小探头超声胃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407例,进一步行小探头超声胃镜检查。407例患者中男177例,女230例;年龄18~80岁,平均(56.3±2.3)岁;行普通超声胃镜检查279例,无痛超声胃镜检查128例。

1.1.2仪器设备Olympus EU-ME1超声胃镜主机、MAJ-935微探头驱动器、UM-3R微探头(探头频率20MHz)、UM-DP12-25R微探头(探头频率12 MHz)、GIF-G260J型电子胃镜等。

1.2方法询问病史及了解既往胃镜检查结果后向患者解释检查目的。术前准备与普通胃镜检查方法相同,患者于检查前30 min服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甲硅油)消泡,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发现病变后经胃镜活检通道插入超声小探头进行超声检查,频率为12.0、20.0 MHz。可采用注水法检查,显示正常管壁及病变的结构层次,以判定病变所在、大小、层次、回声性质、界限及周围淋巴结等情况[1]。

2 结 果

2.1检查部位407例患者中检查部位为食管146例(35.87%),贲门2例(0.49%),胃256例(62.90%),十二指肠3例(0.74%)。

2.2病变性质除14例未见异常患者外,393例患者病变性质如下。

2.2.1息肉407例患者中病变性质为息肉46例(11.30%)。超声胃镜检查表现为黏膜层高回声区,病变大小为1.00 cm。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息肉。

2.2.2乳头状瘤407例患者中病变性质为乳头状瘤2例(0.49%)。超声胃镜检查表现为黏膜层高回声区,病变大小为0.50 cm。病理检查均证实为乳头状瘤。

2.2.3间质瘤和平滑肌瘤407例患者中病变性质为间质瘤252例(61.92%),平滑肌瘤26例(6.39%)。超声胃镜检查表现为低回声病变,病变大小为2.34 cm。病理检查证实为间质瘤82例,平滑肌瘤15例。

2.2.4异位胰腺407例患者中病变性质为异位胰腺28例(6.88%)。超声胃镜检查表现为低回声病变,病变大小为0.80 cm。

2.2.5腔外压迫407例患者中病变性质为腔外压迫18例(4.42%)。超声胃镜检查显示各层结构完整。

2.2.6囊肿407例患者中病变性质为囊肿2例(0.49%)。超声胃镜检查表现为均匀无回声区,病变大小为2.00cm,行内镜下囊液吸出术证实,符合率为100.00%。

2.2.7血管瘤407例患者中病变性质为血管瘤12例(2.95%)。超声胃镜检查表现为黏膜下层无回声结构。

2.2.8早期癌和浸润癌407例患者中病变性质为早期癌和浸润癌7例(1.72%)。超声胃镜检查1例食管未见异常,病理检查为鳞状上皮增生;2例显示黏膜至黏膜下层增厚,结构欠清,病理检查为1例黏膜内癌,1例食管鳞癌侵犯至黏膜下层;1例显示食管壁增厚,黏膜层为主,肌层尚清晰连续,病理检查为食管鳞癌;1例显示食管壁增厚,层次不清,以黏膜至黏膜下层明显,病理检查为食管鳞癌;2例显示胃壁结构增厚,5层结构消失,病理检查为胃腺癌。

3 讨 论

内镜超声检查分为专用超声内镜检查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小探头超声胃镜将超声探头通过活检孔送入胃镜前端,在胃镜直视下将胃镜前端的超声探头置于病灶旁进行超声扫描,从而获取消化道管壁的超声图像,目前,已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

内镜超声检查可对消化道黏膜病变、管壁内病变及壁外邻近脏器进行超声扫描,可清晰显示与消化道管壁的5个层次结构[2],即由内而外依次为高回声带(第1层),代表黏膜界面回声及浅表的黏膜层;第2层为低回声带,代表黏膜肌层;第3层为高回声带,代表黏膜下层,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第4层为低回声带,代表固有肌层,由内斜、中环、外纵3层平滑肌组成;第5层为高回声带,代表浆膜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表面被覆的脏腹膜组成。因此,小探头超声胃镜可判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起源层次,通过分析病变与消化道管壁的关系,根据病变回声性质、是否均匀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目前,临床对病变起源于1~3层者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3-6],而病变起源于4~5层者由于内镜下切除不彻底,易引起穿孔等并发症,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7-8]。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泛指起源于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和黏膜下的肿瘤及管壁外压迫所致的隆起性病变。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包括息肉、间质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瘤等肿瘤病变,也包括其他一些非肿瘤病变,如异位胰腺、静脉瘤、囊肿等,也可能是腔外压迫。对黏膜下肿瘤,胃镜检查存在一定困难,采用超声胃镜检查可清楚显示消化道管壁及周围结构,有利于诊断。息肉起源于黏膜层,超声胃镜声像图特征为呈高回声区,内部回声多均匀,向腔内隆起无包膜,表面光滑。间质瘤或平滑肌瘤超声胃镜声像图可见黏膜下占位性病变,起源于第4层,与固有肌层低回声带延续或起源于第2层,与黏膜肌层低回声带延续,呈低回声区,内部回声均匀,包膜光整。恶性间质瘤或平滑肌肉瘤体积较大,包膜完整性较差,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病变周围可有肿大淋巴结,部分瘤体内部见无回声的坏死液化区,部分侵犯浆膜层。异位胰腺多数位于黏膜下层,呈低或高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高回声点样改变,周围可见黏膜层的环堤样隆起,若见到管状结构即可确诊。腔外压迫可见管壁5层结构完整,在消化管管壁第5层结构外侧,不同位置可探及壁外脏器及其中占位性病变[9]。食管的腔外压迫脏器主要是胸主动脉,胃的腔外压迫脏器最常见的有胆囊肿大压迫胃窦前壁小弯,脾脏压迫、肝左叶或肿大的肝脏压迫胃底等[10]。囊肿呈边界清楚规则的无回声区,位于第3层,包膜完整。在早期上消化道癌中超声胃镜可较准确地诊断病灶浸润深度,对进展期癌可判定病灶是否浸润浆膜层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观察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上消化道癌超声胃镜声像图呈不均匀中、低回声肿块影,伴局部或全部正常管壁结构层次的破坏,形态不规则,有时探及壁外多个低回声淋巴结,淋巴结转移以直径大于1.00 cm、边界清楚的回声结节影为标准。超声胃镜见第4层低回声带是划分早期癌与进展期癌的分界线,癌肿达到或超过第4层低回声带则提示为进展期癌。

本研究407例患者中病变性质为息肉46例、乳头状瘤2例,超声胃镜检查表现为黏膜层高回声区,病理检查证实为息肉、乳头状瘤,符合率为100.00%。间质瘤252例,超声胃镜检查表现为低回声病变,行ESD或手术切除82例,病理检查证实为间质瘤82例,符合率为32.54%;平滑肌瘤26例,超声胃镜检查表现为低回声病变,行ESD或手术切除15例,病理检查证实为平滑肌瘤15例,符合率为57.69%。异位胰腺28例,超声胃镜检查表现为低回声病变。腔外压迫18例,超声胃镜检查显示各层结构完整。囊肿2例,超声胃镜检查表现为均匀无回声区,行内镜下囊液吸出术证实,符合率为100.00%。早期癌和浸润癌7例,超声胃镜检查1例食管未见异常,病理检查为鳞状上皮增生;2例显示黏膜至黏膜下层增厚,结构欠清,病理检查为1例黏膜内癌,1例食管鳞癌侵犯至黏膜下层;1例显示食管壁增厚,黏膜层为主,肌层尚清晰连续,病理检查为食管鳞癌;1例显示食管壁增厚,层次不清,以黏膜至黏膜下层明显,病理检查为食管鳞癌;2例显示胃壁结构增厚,5层结构消失,病理检查为胃腺癌。

总之,超声胃镜可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层次结构,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判断早期癌与进展期癌的浸润深度,对临床治疗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1]孙思予.纵轴内镜超声诊断及介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

[2]李月娴,李莉,高峰.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病变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11):1137-1138.

[3]金震东,刘枫.内镜超声检查术在胃肠道疾病诊治方面的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4,1(6):284-286.

[4]张晶晶,李晓波.超声内镜对消化道早期癌浸润深度的判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3):175-177.

[5]周思思,严苏,陈卫昌.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术前分期准确性的Meta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7):988-999.

[6]黄留业.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内镜微创治疗[J].医药与保健,2014,22(6):133-134.

[7]焦健华,李学良,于连珍,等.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对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11):632-634.

[8]Power DG,Sehattner MA,Gerdes H,et al.Endoscopic ultrasound can improve the selection for laparoscopy in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gastric cancer[J].J AM Coil Surg,2009,208(2):173-178.

[9]Shen EF,Amott ID,Plevris J,et al.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uspected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urs[J].Br J Surg,2002,89(2):231-235.

[10]彭贵勇,李向红.超声内镜对21例上消化道壁外压迫性疾病诊断的价值探讨[J].重庆医学,2002,31(2):115-116.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7.042

B

1009-5519(2016)17-2724-03

E-mail:drdragon@sina.cn。

2016-04-21)

猜你喜欢

性病变管壁平滑肌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非绝缘管壁电磁流量计的权重函数仿真分析
水辅助共注塑弯管壁厚的实验分析
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
管壁厚度对微挤出成型的影响分析
开窗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囊肿及囊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