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蒂姆·温顿的《浅滩》看人性的“搁浅”
2016-02-21周红霞
周红霞 张 佩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81)
·澳大利亚研究·
从蒂姆·温顿的《浅滩》看人性的“搁浅”
周红霞 张 佩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81)
《浅滩》是澳大利亚作家蒂姆·温顿的迈尔斯·富兰克林奖获奖小说。目前,对该小说的研究多局限于其生态主题思想,而对其揭示出的人性阴暗面的主题鲜有涉及。本文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善良、积极向上”的理论, 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剖析小说中暴露出的人性的自私、贪婪、冷漠、盲从和无知等五种“搁浅”现象,而要解决这五种人性“搁浅”的问题,唯一有效的途径是解决生存问题,以真诚和信任为基础建立一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人本主义心理学; 《浅滩》; 人性; “搁浅”
在澳大利亚文坛,职业作家蒂姆·温顿(1960—)是唯一一位四次荣获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富兰克林奖的作家,其首本获奖小说《浅滩》一经问世便获得众多赞誉。国内外大部分评论家或文学爱好者一致认为该小说是本典型的生态主题小说,如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曾高度评价《浅滩》是“一部堪与《白鲸》比肩的杰作”①,而《白鲸》(MobyDick)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1819—1891)的重要代表作,是部生动地反映海洋世界生态主题的杰作;评论家特纳(P. J. Turner) 也认为《浅滩》反映了澳大利亚捕鲸业的停止[1]79-85;国内权威翻译家、专于研究澳大利亚文学的资深教授黄源深也认为《浅滩》是本关于环境保护的小说[2]476;还有国内年轻的学者如侯飞2014年发表的题为“蒂姆·温顿小说《浅滩》中的生态主题初探”[3]56-61,徐显静刊发的“蒂姆·温顿《浅滩》中的生态思想”[4]45-70都一致认为《浅滩》是本研究生态环境主题的小说。笔者却认为该小说不仅是一本典型的生态主题小说,更是一本鞭策人性“搁浅”或者揭露人性阴暗面的小说。
小说《浅滩》发表于1984年,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西澳大利亚安吉勒斯镇,这里的主要支柱产业就是陆地捕鲸业,故事围绕着来自各国的外地环保人士的反捕鲸示威活动和安吉勒斯镇居民抗议关闭“巴黎湾”捕鲸站的故事展开。当一群外来的环保组织成员唤醒小镇人们不要再当屠夫时,引起了全镇一片哗然和抗议,更遇到全镇人的各种阻挠和刁难。镇上绝大部分人的态度出奇的一致——“外地入侵者滚出去”[5]37。然而,小镇上的一对年轻夫妇中的女主人翁昆尼·库帕却加入了反捕鲸的活动,这使得她的丈夫克利夫对其行为表现出一种不理解和冷漠,导致夫妻感情一直深陷僵局。本文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从五个方面来剖析《浅滩》中反映出的人性的“搁浅”:普斯特林家族的霸权地位、鲸鱼在浅滩的搁浅、鲸鱼在捕鲸站被残忍肢解、小镇人对成功捕鲸者的膜拜和对反捕鲸人士的辱骂甚至殴打。
本文中所指的人性的“搁浅”是种人性的迷失,也可称作人性的阴暗面。人性为何会迷失?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类只有在满足了最基本需求的条件下才会向更高一级的需求层次递进直至最终达到自我完善或超越自我的需求[7]97-104。同样,罗杰斯 (C. R. Rogers 1902—1987) 的观点和马斯洛的基本一致:第一,人不是白板,不是胶泥;人是天生就有某些心理趋向的,人是有本性的。人有由其物种所决定,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一些独特的特性。第二,人的基本特性不是有敌意,沉迷于破坏、反社会,或者邪恶的;相反,人的本性是倾向于创造,具有建设性,以及需要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的[8]53-54[9]②。因此,相信人性本善的思想是罗杰斯非常强烈的一个信念。虽然罗杰斯也承认人可以为恶,但他强烈地认为那不是人的本性的反应,人对于社会或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人性的错位,而且是别有原因[8]55。正如“人性是小说的最后深度”[10]256,在小说《浅滩》中,蒂姆·温顿通过小镇土豪普斯特林与农民间的矛盾、环保人士与小镇居民之间的冲突以及昆尼·库帕与其丈夫克利夫之间的隔阂等多个层面,探索并发掘出人性的迷失的多维向度。
根据茨威格(Zweig G.)和亚伯拉姆斯(Abrams J.)的《人性阴暗面》的观点,人性的迷失或阴暗面在社会行为中主要表现为:侵吞着当地银行中的钱财;收买权欲熏心的政客,扭曲着司法制度;驱使侵略军穿越稠密的丛林与荒芜的沙漠;把武器销售给丧心病狂的首领们,再用获得的利润资助反动的造反者;从隐秘的渠道向河流和海洋倾泻污染;用看不见的杀虫药剂向食物下毒[9]20。同时,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生物学家确信,人类的邪恶是我们遏制动物攻击性的结果,是我们选择了超越自然的文化的结果,也是我们与原始野性失去联系的结果[11]23。可见,人性阴暗面表现为各种邪恶甚至是犯罪行为。笔者认为在蒂姆·温顿的《浅滩》中就揭示了五种人性的“搁浅”——自私、贪婪、冷漠、盲从和无知,正因为这五种人性阴暗面作祟,致使人类在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表现出诸多错误。
一、《浅滩》中人性的“搁浅”
蒂姆·温顿的《浅滩》分别从五个方面暴露出了人性的“搁浅”或迷失:普斯特林家族在安吉勒斯镇的霸权地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致使鲸鱼搁浅浅滩反映出人性的贪婪;在“巴黎湾”捕鲸站对鲸鱼残忍的肢解说明了人性的冷漠;对捕鲸工的膜拜凸显出人性的盲从;而对环保组织发起的反捕鲸示威者的谩骂殴打则体现出人性的无知与暴力倾向。
首先,在《浅滩》中,蒂姆·温顿借普斯特林的儿子德斯·普斯特林和丹尼尔·库帕对本杰明·普斯特林的回忆讲述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从英国移民过来的“绅士”普斯特林如何在短时间内蜕变成拥有巨额财富、在安吉勒斯镇不可一世的大土豪的故事。实际上普斯特林家族的霸主地位都是靠不光彩的手段敛财而来:
随着大萧条加剧,人们越来越绝望,普斯特林家族越来越兴旺,库帕发现自己比大多数人更有钱,债务更轻,忧虑更少。年纪比他大一倍的人都上门来讨教。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 到时候,他们就有了领袖……1932年冬天, 库帕组织人与普斯特林家族对抗,引发了一场英勇而富有戏剧性的事件。但普斯特林控制教会和民间的领袖,买通了远至市镇的报纸,安吉勒斯便又复归平静。库帕突然成了孤家寡人,便在海港的房子里躲了起来。[5]91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经济大萧条,这不仅波及美洲、欧洲,而且澳大利亚的农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此时的本杰明·普斯特林是位刚从英国移民过来的小“绅士”,趁机落井下石以极低廉的价格从农民手里大量购置土地,然后迫使他们一夜之间变成了他的佃户和债务人,通过蒂姆·温顿描写的普斯特林发家史读者不难发现,这种为了自己发家致富,不择手段、不管他人死活的行为充分暴露出人性的自私。而当时小镇上一位不太富裕的年轻人丹尼尔·库帕,因为是位无牵无挂的未婚小伙子,试图靠自己个人单薄的力量与普斯特林家抗衡,于是他号召全镇的农民不要贱卖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同时在经济、精神和行动上都给予了他们无私的帮助。在这场善与恶的人性较量中,最终善良的库帕被击败。要不是正义感的驱使,库帕没义务去帮助与他无任何瓜葛的穷苦农民。而那些市镇报纸编辑、教会首领、农民领袖暗地里因收受了普斯特林的贿赂,为了一己私利却出卖了库帕,结果证明这种善良的本性最终被人性的阴暗面即自私所战胜。或者说,正如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所认为的,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但有时迫于无奈也不得不向周围环境低头。经济大萧条是大背景,而生存本能是小条件,为了维护生计,人性不得不变得自私甚至是唯利是图。
其次,正如人类学家梅尔文·康纳(Melvin Konner)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危险的动物”[12]30。在蒂姆·温顿的《浅滩》中,曾提及鲸鱼搁浅的现象,昆尼·库帕一直以为那是因为抹香鲸想自杀才采用的方法,但后来通过环保组织“大捕捞公司”的知识传播她终于明白了,抹香鲸是鲸鱼里最聪明的物种,他们不可能有自杀的念头,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鲸鱼难以施展自己的本领。平坦而又有点倾斜的长长海滩,成了陷阱。海滩上的水很暖和,鲸鱼十分喜欢,但是在那种高低均匀的地形中,鲸鱼的声纳系统模糊不清,因此丧失辨别能力,出差错,狂躁不已,结果就搁浅了。[5]150
库帕家的航海日志里记载了西澳大利亚安吉勒斯“巴黎湾”捕鲸站完成“1975年定额:1395头,平均个头为42.7英尺,一头鲸鱼=3吨鲸肉(家畜饲料、家禽饲料、肥料)或者8吨鱼油(黄油、猪油、甜食、肥皂、蜡烛、化妆品、纺织品原料、洗涤剂、油漆、塑料)”[5]49。为了攫取巨额财富,人类大量捕杀各种鲸鱼,他们采用锋利的鱼叉戳向鱼头,甚至用土炮将鲸鱼巨大的身躯轰炸得千疮百孔。可以说,库帕家的航海日志是安吉勒斯的捕鲸史记,详细记载了安吉勒斯镇150年的捕鲸血腥史。所以,“丹尼尔·库帕直到1928年父亲去世后才开始阅读几卷本的航海日志。打那以后他读了好多次,越来越讨厌”[5]76。
其实正是因为人类的贪婪,所以才无限制地恣意攫取大自然丰厚的资源和财富。他们对森林的滥伐造成了地形、地势的改变,致使鲸鱼在浅滩搁浅。小说中,丹尼尔·库帕借《圣经》里的训言为整个地球哀叹,“土地要呻吟多久?每块地上的草要多久才枯萎?因为那些居住者的罪过,野兽和飞禽都一扫而光”[5]75。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扼杀全部的飞禽走兽,这种行为致使热爱自然的丹尼尔哀叹,也使得人类学家康纳感叹人是自然界最危险的动物。人性虽然是倾向于创造,具有建设性,但当人性一旦“搁浅”即人性的阴暗面贪婪占上风时,灭绝其它物种、破坏周围环境、唯我独尊的理念也就彻底断绝了鲸鱼或者说地球上其它物种生存之机遇。
再者,昆尼·库帕曾激愤地谴责“鲸鱼们已经奄奄一息,正被灭绝”[5]63,而小镇的人们却无动于衷。这个镇里既有激情,也有淡漠。“巴黎湾”捕鲸站日复一日对鲸鱼的残忍、血淋淋的肢解更无疑暴露出人性的冷漠:
低处的鲸鱼剥皮台,有一个很长的斜坡,通到血淋淋的浅滩。绞车把一条鲸鱼升起来,悬在半空,钩子穿过鲸鱼的尾片,铁锤和钢索咯咯地转动着,拉得很紧。几个男子穿着橡胶靴和血迹斑斑的汗衫,用水龙头冲洗着平台。在锅炉、炼油炉和发动机轰鸣的地方,一缕缕腐臭的蒸汽从小屋里冒出来。在迷漫的臭气中,其余几个穿橡胶靴的男子冷漠地闲逛着,手里拿着长长的冰球棒似的东西,在等待着什么。鲸鱼的躯体 被固定好了。这时,那些人才操起冰球棒开始干活,割下鲸鱼体内深处乌黑油亮的鲸脂,削掉巨大的身躯。剥下的鲸脂很光滑,切割成了长条形,像床垫那么厚。[5]35
工人们操着刀子往鲸鱼腹部割去,内脏开始翻滚下来,很快淹过剥离工的膝盖。锯子轰鸣着。[5]36
对于那些来安吉勒斯旅游的人们来说,他们不仅不对这种骇人的场面感到恐惧,而且还啧啧称赞。小说中昆尼的丈夫克利夫第一次见到这血腥场面时由衷地惊叹鲸鱼庞大的身躯,而且佩服那些鲸鱼工的娴熟的技艺。而环保组织的剪报也曾报道“捕杀方式是150磅手榴弹式鱼叉”[5]49,还有捕鲸炮都被派上用场。《浅滩》里对鲸鱼的捕杀方式之残忍俯拾皆是,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认为虽然人性本善良,但人天生就有种好奇心,也正是因为这种猎奇心作祟致使人性的冷漠就象魔鬼,潘多拉的魔盒开启后,所有的爱与善都会飘逝。所以,见到肢解鲸鱼的场景,人们不但没有同情和恐惧,而是叹服于鲸鱼之庞大身躯,剖鲸工之娴熟技艺。
另外,安吉勒斯镇所有的捕鲸工尤其是出色的捕鲸工都会享受优厚待遇,备受欢迎,成为小镇居民膜拜的英雄。这点从酒店老板哈萨·斯塔次为所有的捕鲸工免费提供啤酒可以反映出来,他甚至无法想象“一周五个晚上,酒吧里没有捕鲸工,那情景让他害怕”[5]55。而特德·贝尔成功地捕获巨鲸后每次都要“用粉笔写着捕获物的重量”[5]188,还有虽然“疲惫不堪,酒醉未愈,却要陆续为一队队人摆好拍照的姿势”[5]189,俨然一副明星派头。而特德·贝尔终于捕获了一只2700吨的大白鲨时,全镇人欢呼雀跃,“随后开始了那个疯狂的长夜,大家都心花怒放,光说奉承话。小镇可以忘却鲸鱼和抗议”[5]247。由此可见,小镇人为了一次成功捕杀是多么兴高采烈。在他们看来,一次成功猎杀证明了人类的胜利。何为英雄?所谓英雄应该是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在昆尼·库帕的眼里,她的外祖父丹尼尔·库帕才是真正的英雄“人们相互拯救生命,那就是伊甸园的记忆”[5]135,而不是像贝特那样滥杀生命。当然,崇拜英雄无可厚非,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的人性积极向上的表现。特德·贝特能独自一人战胜一只巨大鲨鱼,在安吉勒斯的普通人眼里是种很难取胜的挑战,更是一种勇气和力量的象征,所以贝特无疑就是安吉勒斯的捕鲸英雄,受到众人的顶礼膜拜也就当之无愧了。其实,蒂姆·温顿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小镇人的盲从。虽然人性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是胆小怯懦的,他们甚至从未理性地思考过,当鲸鱼这类物种灭绝时大自然的生物链自然断裂后的恶果,而且捕杀巨鲸也是猎杀另一种生命,究其本身就是种残暴的行为。
最后,小镇的人们对于那些环保组织举行的反捕鲸示威游行和对昆尼·库帕居然也加入到“敌人”的行列进行辱骂或者有意地偷袭、殴打。“从那儿滚开!快从那儿滚开,你们这些不负责任的笨蛋”、“昆尼听见身后巴尼·威尔金斯走下小山,咆哮着,骂骂咧咧”[5]37。温顿借斯塔次之口“多么糟糕的一天……四面八方的人,从外面来,告诉镇上人该怎么个活法,该关闭我们的捕鲸站,然后还有脸进我的旅馆,喝我的啤酒,玩我的台球,甚至丹尼尔·库帕的孙女也来掺和。如今的人,连怎么对付敌人都不知道。”[5]56
在环保带头人萨利·迈尔斯号召小镇居民“加入我们的行列”[5]145时,激怒了人群,于是血弹四溅“他的白发突然变成了红色,他的细条子西装的两个肩膀也湿透了。其它血弹,灌满羊血的避孕套,雨点般落在台阶上……”[5]145当地人认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受到了威胁,关闭捕鲸站意味着很多工人的失业,于是,对这些环保人士吐唾沫、辱骂、扔“羊肠血弹”,甚至故意无视那些毫无海上驾驶经验的环保人士冒着生命危险驾驶充气船在大海上试图徒劳地阻止捕鲸大船对鲸鱼的捕杀之举措。当充气船在海上飘摇着遇到抹香鲸时,捕鲸工不顾充气船上还有昆尼和另一个环保人员的存在,直接对着充气船方向向抹香鲸开炮,鱼炮飞过他们的头顶,打翻了充气船,击中了抹香鲸[5]217。
弗洛伊德曾在《文明及其缺陷》一书中为人性勾画了一副黑色图景,人的攻击冲动是人存在的天然的组成部分。由于这种成分与人类文明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故人在行为上不时会为非理性、暴力和狂乱所控制,也是不可避免的[13]86。安吉勒斯镇的人们认为停止捕鲸和关闭捕鲸站是对其生存的一种严重威胁,而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生存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14]20。所以,小镇大部分人无论富豪或贫民、男人或女人的人性都表现为无知与暴力。而此刻对“外来入侵者”的心理情绪就是激动、愤怒,非理性情绪表现在言语行动上就是谩骂、侮辱甚至殴打等暴力行为。
二、解决人性“搁浅”的途径
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性本来是积极向上的,人在重重防卫及潜隐的恐惧之下,会表现出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残暴、恐怖的破坏、不成熟、退化、反社会、伤害等等行为[8]54。因此,对于《浅滩》中安吉勒斯镇人性的“搁浅”或迷失也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如何解决小镇居民的生存和就业问题。安吉勒斯镇既然是海滨小镇,完全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解决生存问题以保证小镇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小说最初,蒂姆·温顿就借着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 “……美国东海岸作了尝试,并且成功地实施了这种做法。在那里原有的捕鲸船和围捕网改成了鲸鱼观光船,载上游客和学生,去近距离观看原生态环境中的巨大哺乳动物。”[5]8由此可见,温顿开篇的这则新闻报道为安吉勒斯的未来埋下了伏笔。因此,安吉勒斯完全可以将他们的捕鲸站作为一种历史博物馆供游客观瞻,还可以利用捕鲸船载着游客去深海观看各种鲸鱼在深海欢跳、嬉戏。而且,在普斯特林准备举行小镇的周纪念日时也曾反复提到发展旅游业,修建更多的停车场等设施,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这些富豪们的沽名钓誉举措。但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上来分析,富豪们也需要与其他人建立一种密切的个人关系,也不能否认是蒂姆·温顿有意的安排,是小镇富人们向“自我实现方向迈进”[14]34的一种反应。因此,对于像普斯特林小镇上的富人代表来说,唯一能治疗或解决其人性搁浅的方法就是怀揣一颗仁慈之心,努力创造并建立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有利于潜能充分发挥的条件下,他们才会不知不觉地向自我实现方向迈进。
其次,提高封闭的安吉勒斯小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本善良”角度出发,力争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爱自然、爱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这样才能与自然界其它物种和谐共处,不能超越、更不能灭绝其它生物而作为人类存在的前提条件[11]156。人类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不是主宰。《浅滩》中温顿借环保人士马克斯的话“一件东西不需要有智慧才能找出存在的理由”[5]152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地球上无论哪种生物都是地球上的居住者,“弱智儿童、水牛、浮游植物群落等等”[5]152。而且蒂姆·温顿在《浅滩》中不断使用《圣经》的训诫,上帝也是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讲,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已经改变了自然,但这种改变应该是在遵循自然规律下的改变而不是滥变,否则迟早都会受到自然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感觉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15]384。因此,“浅滩是一个极大的隐喻,这里是检验人类灵魂的实验场”[3]61。
最后,小说中克利夫和昆尼夫妇之间矛盾的解决其实就是以一种平等、真诚的心态进行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交流的体现。《浅滩》中蒂姆·温顿大部分章节都让这对年轻的新婚夫妻处于一种争吵、分居、冷战状态。两个人一直非常相爱,因为昆尼加入反捕鲸组织的活动,让克利夫很难理解其心思,他们为鲸鱼是否该捕杀不停地争吵以致昆尼离家出走。克利夫整天靠阅读航海日志、喝酒和回忆度日,而恰恰通过航海日志他才明白人们对鲸鱼捕杀的残忍和血腥。正如《浅滩》译者黄源深所说,“夫妻之间矛盾的解决归结于后来鲸鱼们自身的行动,大批大批的鲸鱼朝海滩游来,集体自杀,那情景见者心酸,夫妻间也终于和好。”[5]291本来是受人保护的生物反过来通过自身的抗议行为警醒着人类该如何与其和谐共处。
结语
总而言之,蒂姆·温顿小说《浅滩》不仅仅是本生态主题小说,而且还是本揭示人性“搁浅”的力作。而这种人性“搁浅”表现为自私、贪婪、冷漠、盲从和无知。如何克服这些人性的阴暗面是地球人亟待反思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入手,首先要认识到人是存在某些天生的本性的;其次,既然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14]34。也就是说,人性本身是善良、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的,而且也渴望与个人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所以如果能正确地引导,人类对周围环境不应只有破坏而是积极保护。同时《浅滩》对人性的“搁浅”也给予了读者一些启示,如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牧师威廉·佩尔以及丹尼尔·库帕和昆尼·库帕爷孙俩都是极具正义感、善良,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只有热爱大自然,有效利用自然界原有资源发展旅游业,才能与地球上的生物和谐共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与自然对立,更不能超越和控制自然,只有这样,人性才能走向建设性一面,实现人本主义的“自我完善”。
注释:
① 转引自黄源深译本《浅滩》封底。
② 笔者参阅参考文献[8][9]进行了归纳总结。
[1] Turner J.P.. Tim Winton’sShallowsand the End of the Whaling in Australia[J].Westerly, 1993(1).
[2] 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侯飞.蒂姆·温顿小说《浅滩》中的生态主题初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4] 徐显静.蒂姆·温顿《浅滩》中的生态思想[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5] [澳]蒂姆·温顿.浅滩[M].黄源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6] Winton Tim.Shallows[M].London: MacMillan General Books, 2009.
[7] Maslow A..MotivationandPersonality[M].3rd ed.New York: Pearson, 1997.
[8] 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9] Rogers C.R..Client-centeredTherapy[M].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51.
[10] 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11] [美]康·茨威格,杰·亚伯拉姆斯.人性阴暗面[M].文衡,廖瑞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2] Konner Melvin J..TheTangledWing:BiologicalConstraintsontheHumanSpirit[M].2nd ed. New York: Times Books, 2002.
[13] [德]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陷[M].傅雅芳,郝冬瑾,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14]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肖 晗]
“Grounding” of Humanity Reflected in Tim Winton’s Shallows
ZHOU Hong-xia ZHANG Pe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Wuh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81,China)
Shallowsis a novel written by an Australian writer Tim Winton, and nowadays some researches focus on its ecological theme and attend least to its reflection of the shadows of humanity.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holding “man is innately good and positive”, the novel exposes the shadows of humanity: selfishness, rapacity, callousness, bigotry and ignorance. And in the novel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y for overcoming the “grounding” of humanit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is to solve the survival issue of the local citizens and to create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ith charity, equality and love, which will benefit “ the self-actualization”.
humanistic psychology;Shallows; humanity; “grounding”
2016-06-03
2015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基于生态批评视阈下的蒂姆·温顿小说研究”(项目编号:15Y019);武汉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培育项目“当代英语小说意识形态与艺术特征研究”(项目编号:2014TD001)。
周红霞(1965—),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当代英语小说。
I106
A
1672-8505(2016)05-00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