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初阶段学白诗人田锡的诗学观
2016-02-21汪国林
汪国林
(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 安徽滁州 233100)
试论宋初阶段学白诗人田锡的诗学观
汪国林
(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 安徽滁州 233100)
宋初直臣田锡的古文与辞赋创作已得到学界普遍关注,而其诗歌研究一直处于相对寂寞的境地。田锡是宋初阶段学白诗人的代表,他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诗学主张:在诗歌内容与功能上,他主张反映现实,服务政治与表达情性相结合;在诗歌审美上,他崇尚雅正与艳丽并美;在诗歌风格上,强调绚丽多姿与不拘一格并举;在创作手法上,师法自然与转益多师并重;在诗歌语言上,平易流畅与含蓄精健齐芳;在诗歌体裁上,古体与近体不分轩轾,如此等等。这些主张表现出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开阔的文学胸襟。同时,田锡诗歌创作基本实践这些诗学主张。他部分纠正了宋初白体诗内容单一追求闲适、语言追求通俗浅易、风格偏向平易流畅的倾向,并成为宋初阶段学白诗人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主张与创作实践丰富了学界对宋初白体诗歌内涵的体认。
宋初;田锡;学白;诗学观
田锡(940—1003),字表圣,嘉州洪雅(四川眉山)人,宋初一代名臣,范仲淹曾感慨道:“呜呼田公,天下之正人也。言甚危,命甚奇,尽心而弗疑,终身而无违。”[1]321苏轼也对这位同乡前贤极为动情地感叹道:“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2]317
田锡文学成就长期为其直名所掩,有关他的有限的文学研究又长期集中在其辞赋创作与古文理论上。清代李调元评价田锡的赋为:“兴会淋漓,音节嘹亮,妍辞赋旨,不让唐人。”①刘培先生在《论田锡辞赋的新变》中认为,田锡在辞赋中表现真情,追求雄豪壮大之美、清丽深婉之趣,以革除五代宋初繁采寡情之弊、枯槁憔悴之风,并初露宋赋理趣流畅之旨。此外,任宪国先生的硕士学位论文《田锡及其辞赋研究》对田锡辞赋也有较为全面的梳理。
至于古文理论方面,成果更为突出,祝尚书先生在专著《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中,有“任其类韩肖柳的田锡”[3] 87专题部分论及于此。他认为田锡与柳开、王禹偁一起,共同推进了宋初古文革新。田锡的古文理论与古文创作,既有同于他们之处,即论文“重道”“崇儒”,推崇儒家事功教化的一面;同时,又纠正柳开、王禹偁、石介等人论文重道轻文,甚至“重道废文”的不足,提出“文”“道”并重的观点。同时,田锡崇“雅正”之美与“君子之文”,博采众长,转益多师,深得韩愈古文理论的精髓,如此等等。此外,李健先生有《试论田锡的文学思想》,立足点仍然是古文理论。对田锡的文学创作成绩,学界也有一定的关注。祝尚书先生在《试论宋初西蜀作家田锡》中对田锡的生平、交友、文学主张与文学成就有精细的把握,但对田锡的诗学观点论述不多,如论其诗时说:“和宋初其它诗人一样,田锡近体诗也学‘元白体’和晚唐。”[4]68他对田锡诗歌中的白体特征揭示不够。
总之,田锡的诗歌主张与诗歌创作一直处于相对寂寞的境地。其实,田锡也是宋初诗歌的开拓者之一。他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诗学思想,其诗歌创作在宋初诗坛地位较高,是宋初阶段性学白诗人的代表。田锡的诗作,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上,对以二李为首的馆阁翰苑词臣及以徐铉为代表的南唐降臣的白体诗歌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丰富。
田锡的诗学思想往往与其古文理论结合在一起,不少诗学主张确与其古文理论一致,现将其略作阐释如下:
一、诗歌内容与功能上,主张反映现实、服务政治与表达情性相结合
田锡从小饱读儒家经典,毕生“窃尝以儒术为己任,以古道为事业。噫! 图名不以道,虽使名动朝右,不取也;得位不以道,虽贵为王公,不取也”[5]124。可见,儒家事功思想对田锡的心灵熏陶。出仕前,他曾辗转于社会的中下层;释褐之后,也因为人刚直大多为官地方。这种经历与久居高位的宰辅及其深居馆阁的御用文臣们有很大的差异。田锡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服务政治教化,他在《贻陈季和书》说:
夫人之有文,经纬大道。得其道,则持政于教化,失其道,则忘返于靡漫。孟轲、荀卿,得大道者也。其文雅正,其理渊奥。 ……乐天有《长恨》词,《霓裳》曲,五十讽谏,出人意表,大儒端士,谁敢非之![5]121
文章的“大道”在于持政教化,即强调诗文要承担儒家传统的“美刺”“教化”等功能,否则就是忘返于靡漫。
他在《进文集表》中也说:
以期用诗文达到:
师得古道,以为己任;亲乎仁人,以结至交。……上翼圣君,下振逸民,使天下穆穆然,复归于古道。[5]136
田锡前期的很多政论文关心的都是时政民瘼的现实问题,其前期的白体诗作反映现实的成分也较多,具有较为浓厚的讽喻精神与政治色彩,这与其诗学观点是一致的。
在“文”“道”关系上,田锡重儒家之道,但不因道而废文,也不视文为道的附属,而是把两者关系比作“貌”与“心”的关系,而不像柳开以女子之“德”喻文章之“道”,以女子之“容”喻文章之“文”的关系。这说明田锡在“以道为心”的同时,不废“以文彩为貌”。他有自己的文统,走的是词章、文学的道路,他在《答何士宗书》中说道:
虽未窥卫玠之容貌,未交夷甫之谈谐,在君子以道为心,以信为体,文彩为貌,声称为言,又何必敷袵相亲,晤言以接,方云识面,始谓知心哉?……余欲以六经为寰区,以史籍为藩翰,聚诸子为职方之贡,疏众集为云梦之游。然后左属忠信之櫜鞬,右执文章之鞭弭,以与韩、柳、元、白相周旋于中原。[6]227
即使是宋初古文名家王禹偁,在其核心古文理论“文以传道”“易道易闻”中,“文”也始终是从属于“道”的,都不如田锡公允平正。田锡还在《贻宋小著书》一文中,对“性”“情”“道”进行了富有哲理的阐释,他说道:
禀于天而工拙者,性也;感于物而驰骛者,情也。研《系辞》之大旨,极《中庸》之微言,道者任运用而自然者也。若使援毫之际,属思之时,以情合于性,以性合于道,如天地生于道也,万物生于天地也。随其运用而得性,任其方圆而寓理,亦犹微风动水,了无定文;太虚浮云,莫有常态,则文章之有生气也,不亦宜哉。[6] 218
即“性”是秉自于天的,“情”是感知于物的,“道”则是任运而达其自然的。写诗文要以情合于性,以性合于道,以达到自然的境界,而不能人为地扭曲人和物的“性”,使“性”合于“情”、“道”合于“性”。违反文学创作的自然属性,其作品也只能是“丹青为艳,无阳和之活景;锦绣日丽,无造化之真态”的虚假之作。田锡所言“道者任运用而自然者也”,已属于道家自然哲学的范畴,老庄所推崇的自然之“道”,不仅为道家所尊奉,也深深影响到宋儒,其创作时的无功利性更是具有理论价值。
田锡诗歌在内容与功能上实践他自己的诗学观点。有表达闲适之情的应制酬和与诗酒赠友之作,如《牡丹诗》《赏花诗》《赏花钓鱼诗》《进瑞雪歌》《圣主平戎歌》,这与当时馆阁文臣们的应制之作应无二致,而且他对这类诗作的创作十分自觉,以实现诗歌的“颂美”功能。如《进瑞雪歌》:“拜舞欢呼感圣明,千年遭遇作门生。微臣忝幸在两制,得以歌诗乐太平。”[7] 492也有与同僚诗友之间的诗酒酬和之作,如《和太素早春书事忆游京国》《寄蒲城宋白小著》《酬陈处士咏雪歌》《和宋太玄腊日》《赠朱玄进士》《送僧归天宁万年禅院》等等。他交友面甚宽,上至名臣达宦,下至民间处士,与友酬和诗作情感真挚。如《和太素早春书事忆游京国》:
新年吟咏喜经旬,金粟山边渭水滨。
微雪尚妨天气暖,衰林先让鸟声春。
牵情但恨梅花谢,醒酒空思桂蠹辛。
深感相将游汴水,梦中杨柳已迷人。[7]459
除此之外,田锡还有不少政治咏怀与人生感怀之作,揭露现实政治中的种种不公,反映社会人生的诸多感慨,充分发扬诗歌的“怨刺”功能,这也是对白居易新乐府讽谕精神的直接继承。如《思归引》:
河朔受诏书,移官向湖外。
初问禁法茶,次问丁身税。
税口征四百,茶利高十倍。
老死及充军,县籍方消退。
采摘不入官,公家定科罪。
何以升平时,遗民犹未泰。
何以在位者,兴利不除害。
我愿罢秩归,天颜请转对。
一言如沃心,恩波必滂霈。[7]495
作者在河朔接到移官“湖外”的诏书,可见此诗作于移官睦州(今浙江建德)之后。接着,作者询问当地的茶禁茶税与丁身税,并对官府如此沉重的赋税及其乱施暴行表示强烈愤慨:“何以升平时,遗民犹未泰。何以在位者,兴利不除害。”措辞激烈,甚至要弃官上奏言事,一个为民请命的正直官员的形象凸显在眼前,甚有几分前期白居易的风采。
此外,还有《苦寒行》《塞下曲》《辩惑篇》《冬夕书事》等,或揭示越民艰难处境,或笔触西北边塞的隐痛,或鞭挞社会不正之风,或抒发仕途不顺、宦海颠沛之情等等。心系天下的淑世情怀,是身处高位的文臣们所难以企及的,因此,陈振孙说他是“所谓忧治世而危明主者也”[8]489。
二、诗歌审美上,崇尚雅正与艳丽并美
雅正与艳丽两者并美看似矛盾,却在田锡身上和谐统一起来。一方面,田锡强调内容的典雅与淳正,合乎儒家之道。他说:
夫人之有文,经纬大道,得其道则持政于教化,失其道则忘返于靡漫。孟轲、荀卿,得大道者也,其文雅正,其理渊奥。厥后扬雄,秉笔乃撰《法言》,马卿同时,徒有丽藻。[5]121
这虽对古文而言,但也应包括诗歌,除了对元稹文胜于行的批评外,还对好友胡旦的重文轻德提出批评,他说:
设使至艺如至仁,自然无敌;德苟修而众善必为己邻。名载德而行,故君子金玉其名,砥砺其行,行茂而名荣,人莫得而胜之也,又何必肝胆楚越,而使人莫已胜也。[5]121
田锡十分注重作家的个体“德行”修养,甚至说:“与其有文也,宁有行也。”这反映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重塑,文人们的精神面貌已有很大的改观。
另一方面,田锡又明辨诗文之异,认为诗歌是文之变,并公开为艳丽正名。他曾说“艳歌不害于正理”,公开称赞李贺“艳歌”及其“宫体诗”。他在《贻陈季和书》中说:
迩来文士,颂美箴阙,铭功赞图,皆文之常态也。若豪气抑扬,逸词飞动,声律不能拘于步骤,鬼神不能秘其幽深,放为狂歌,目为古风,此所谓文之变也。李太白天付俊才,豪侠吾道,观其乐府,得非专变于文欤? 乐天有《长恨》词,《霓裳》曲,五十讽谏,出人意表,大儒端士,谁敢非之? 何以明其然也?世称韩退之、柳子厚,萌一意,措一词,苟非美颂时政,则必激扬教义。故识者观文于韩、柳,则警心于邪僻。抑末扶本,跻人于大道可知也。然李贺作歌,二公嗟赏,岂非艳歌不害于正理,而专变于斯文哉。[5]130
“颂美箴阙,铭功赞图”之类的儒家之文为“文之常态”,李太白的乐府狂歌,白乐天出人意表的《长恨》《霓裳》,韩柳的激扬教义之文,李贺的艳歌都是“文之变”者,都“不害于正理”。可见,田锡论诗心胸的宽广。他自己还创作一些带有闲情色彩的诗作,如《多情》:
多情如病苦难医,头绪多于折藕丝。
送客落花行马处,望乡残月倚楼时。
忆来几入春深梦,感极翻成酒后悲。
大抵为君言不尽,彩笺闲咏合欢诗。[7]457
再如《吟情》:
风月心肠别有情,灵台珠玉气常清。
微吟暗触天机骇,雅道因随物象生。
春是主人饶荡逸,酒为欢伯伴纵横。
莫嫌宫体多淫艳,到底诗狂罪亦轻。[7]459
这是极需勇气的,当然也遭到当时理学先驱们的普遍指责,使其较为合理的文学主张长期被冷落。
虽然如此,这种不废“艳丽”、注重诗歌本身艺术特色的通达主张也使得诗作语言不同于稍前一味地追求平易简切的宋初白体语言风格,而呈现出华艳的特色来,以此表现其内心细腻的情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诗歌风格上,主张绚丽多姿、不拘一格
田锡在《贻宋小著书》中说:
(田)锡以是观韩吏部之高深,柳外郎之精博;微之长于制诰,乐天善于歌谣;牛僧孺辨论是非,陆宣公条奏利害;李白、杜甫之豪健,张谓、吕温之雅丽。锡既拙陋,皆不能守尚其一焉。[5]131
田锡对诗歌风格接受面甚广,高深、精博、豪健、雅丽均有,“不能守尚其一”。如《寄蒲城宋白小著》:
春日闲销一局棋,春愁还得数篇诗。
高吟大醉何人问,英略雄图欠已知。
破产虽无容足所,丈夫岂合以家为。
时来富贵终须有,懒学梁鸿赋五噫。[7]456
这首诗写得豪迈刚健,几无遮拦,将自己的不满情感和盘托出。漫漫春日,闲愁难解。继而直泄自己的愤激之情,“高吟”“大醉”,何其豪迈!“何人问”,又何其愤恨!“英略雄图”无人知晓啊!一种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扑面而来。颈联虽比较豁达,即使破产到连容身之处都没有,诗人也不甚在意,大丈夫岂能为一己小家而常戚戚,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很强的不满。这里田锡化用霍去病的豪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语典。最后,流露出自信与豪迈,时运逆转,富贵终有,懒得学东汉梁鸿那样赋《五噫歌》以明其志。此诗语言平易,虽用典但与诗意融合无间,毫无晦涩之感。
但田锡还有不少表达一己私情的诗作,诗风哀婉,情感缠绵,如《多情》:
多情如病苦难医,头绪多于折藕丝。
送客落花行马处,望乡残月倚楼时。
忆来几入春深梦,感极翻成酒后悲。
大抵为君言不尽,彩笺闲咏合欢诗。[7]457
有赠友唱和、闲适记游之作,风格或清丽流畅、或闲适澹远,给人以流畅易晓之美,如《寄樊郎中》:
近遣司宾小吏时,寄书兼寄十篇诗。
自惭不是阳春曲,谁敢徼求作者知。
叠嶂晚登空远望,昭停别合倍相思。
夜来远有微吟兴,风动新荷月满池。[7]463
总之,田锡诗作风格多样与其风格主张一致,豪迈刚健者有之、哀婉缠绵者有之、清丽流畅者有之、闲适澹远者有之,绚丽多姿,不拘一格。
四、创作手法上,师法自然与转益多师并重
田锡诗作推崇“自然”“性灵”,主张“心与言会”甚至“随其所归”,反对外物对性灵的桎梏,达到“不知文有我欤,我有文欤”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说:
为文为诗,为铭为颂,为箴为赞,为赋为歌,氤氲吻合,心与言会,任其或类于韩,或肖于柳,或依稀于元、白,或仿佛于李、杜,或浅缓促数,或飞动抑扬,但卷舒一意于洪蒙,出入众贤之阃阈,随其所归矣。使物象不能桎梏于我性,文彩不能拘限于天真,然后绝笔而观,澄神以思,不知文有我欤,我有文欤。[5]121
田锡写诗文“犹微风动水,了无定文;太虚浮云,莫有常态”的生动比喻对苏轼论文名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2]1418有明显的启发。尚情主义使得田锡的诗作充满浓郁的情感色彩,既有儒家事功的豪迈,也有无名落寞的伤感。他创作的不少格调清新宫体色彩浓郁的吟风弄月之作,与白居易表达个人情感的伤感诗作有相似之处。
田锡对文与道的认识非常通达,这也决定了他对前代诗歌学习的不厚此薄彼。他在《答何士宗书》中说:
余欲以六经为寰区,以史籍为藩翰,聚诸子为职方之贡,疏众集为云梦之游。然后左属忠信之櫜鞬,右执文章之鞭弭,以与韩、柳、元、白,相周旋于中原。[6]227
在具体师法方面,从六经到诸子,从史籍到诗骚,直至韩、柳、元、白,田锡都博采其长。在具体的诗文取法上,他在《贻宋小著书》中说的更加具体:
(田)锡以是观韩吏部之高深,柳外郎之精博;微之长于制诰,乐天善于歌谣;牛僧孺辨论是非,陆宣公条奏利害;李白、杜甫之豪健,张谓、吕温之雅丽。锡既拙陋,皆不能守尚其一焉。[5] 131
田锡论道重文的主张与韩愈有内在的联系,与当时重道废文的道学家论文相比要客观辩证得多。其文学观点不仅部分纠正宋初古文创作之失,有利于宋代古文运动的健康发展,而且也较好地拓宽与丰富了宋初白体诗作的内容与风格,使宋初白体诗作学习白居易的面更广阔,语言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当然,田锡的文学思想也存在不足。正如祝尚书先生指出的,田锡在对艳丽诗歌的态度上,使人难以区分“丽而则”与“丽而淫”之间的界限。其诗歌转益多师,风格多样,不专属一家,只能算是宋初阶段性学白的代表。
五、诗歌语言上,平易流畅与含蓄精健并存
田锡关于诗歌语言的认识,也是比较通融的。其古体诗语言大多平易流畅,他曾说:“若得工夫可作歌,歌中言语不厌多。”[7]494如《投杼词》:
孝为百行本,至性由天资。
曾参善事母,母氏贤且慈。
馨膳以馈进,承意惟欢怡。
高堂既自乐,织室闲鸣机。
飞语忽来告,明识潜深思。
盖念事吾孝,安得杀人为?
亟闻宁不信,投杼遂生疑。
乃知君臣际,反以交朋推。
道德难结固,恩情有合离。
毁誉苟不入,谗间无以施。
景慕魏文侯,满箧留谤辞。
乐羊在中山,委遇终不衰。[7]474
这首古风歌行以诗歌的形式、散文的笔法描述曾参杀人的历史典故,表达对君臣无猜的向往。语言平易浅近,结构清晰流畅,近似古文。
与此同时,田锡也注重诗歌的艺术特性,有意纠正五代以来追慕元白流于卑俗琐屑的弊病,在诗作中特别注重“健”与“精”。这在他的近体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写景抒情还是咏史怀古,都极具韵味。如《倚楼》:
西楼吟倚若为情,情似浮云处处生。
翠叠乱山千里阔,红翻晴叶一川明。
散分野色渔村小,斜衬秋光雁阵横。
回望帝乡归未得,芦花如雪绕江城。[7]472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全诗语言清丽中不乏精练,尤其是中间两联写倚楼所见之景极为寥廓。远处群山翠叠、绵亘千里,红叶摇曳,晴川历历,极为壮阔。再写静卧的小渔村,如珍珠般点缀其间。抬头仰视,则是夕阳下的秋雁阵阵,都是一幅幅静谧的泼墨山水,清丽可人。结尾抒情,表达恋阙之意,其“芦花如雪绕江城”一句有余音袅袅之妙,景色也以如雪的芦花为结,渲染一种孤独落寞的氛围。
因而,王禹偁称赞他的诗作为:“两制惟君最清慎,笔力辞锋有余刃。”[7]778这是极有见地的。田锡的注重造境抒情的写法与白居易及宋初白体诗人重议论、讲铺陈不同,这得益于他不拘一家的胸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风骚夐古少知音,本色诗人百种心。顺熟合依元和体,清新堪似郊韩吟。搜来健比孤生竹,得出精于百炼金。唯我与君相唱和,天机自见不劳寻。”[7]457田锡的诗作丰富了宋初白体诗歌的语言风格。
六、诗歌体裁上,古体与近体不分轩轾
田锡虽然没有直接论述诗歌体裁优劣的文字,但从其留下的诗作是古体与近体平分秋色中,可以归纳出他对诗歌体裁的观点是不分轩轾。这与同时代其他诗人形成鲜明对比。宋初白体盛行,诗人们留恋光景,依韵酬唱,在诗歌体裁上,绝大多数选择的是五、七言近体诗作,古体诗歌极少。就徐铉、李昉、李至诗作而论,《全宋诗》收录徐铉诗作四百二十余首,七言古体仅八首,五言古体也只有二十一首,占其总量的百分之六左右;二李的诗作几乎是清一色的近体诗。而田锡诗作,《全宋诗》收其古体诗近五十首,占其现存诗歌总数的四成。而且成就突出,祝尚书先生说:
田锡的古风歌行,是他诗歌理论的最好实践,也是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古风歌行或感事抒情,或咏史怀古,或歌唱大自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诗歌‘变’于文后的广阔道路。[4]68
田锡古体诗歌风格首尊元、白,兼学李、杜、韩、柳,甚至李贺,具有明显融汇众家之长的特点,既有瑰丽豪迈之气,也有自然酣畅之美。成玮先生也说:
(田锡古体诗作)偏于舒缓、切实、畅达一路,学李贺的奇特而无其诡谲,学李白的纵放而无其飘逸。……他们接续的,是前代七古中唯一比较客观化的白居易的传统,即使学习李白、李贺的部分,其主观色彩也有所削弱。这一选择定下了此后宋代七古乃至整个宋诗的基调。[9]99
《全宋诗》收田锡近体诗作近八十首,占其诗歌总数的六成。田锡的近体诗题材十分广泛,有现实政治诗、宦游咏怀诗、应制唱和诗、赠友闲适诗、登临怀古诗等等。而且情感浓烈、真挚动人、风格多样,不仅丰富了宋初白体诗歌的内容,也扩展了白体诗作的风格。
总之,田锡的诗学观点,对当时盛行的宋初白体诗是个极大的丰富。其反映现实政治、关注社会人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讽谕精神与政治色彩,这是对白居易新乐府精髓的继承与发扬,张咏、王禹偁等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使淑世情怀在宋代诗人中渐次扎下了根。同时,田锡具有浓郁诗情的宦游咏怀诗涉及内容甚广,也扩大了宋初白体诗歌的表现内容。
在具体诗艺方面,如诗歌语言上,主张平易直率、不事雕琢与委婉含蓄、劲健豪放并美;在诗歌体裁上,对近体、古体没有轩轾,各展千秋;在诗歌风格上,更绚丽多姿,不拘一格;在诗歌审美上,崇尚雅正与艳丽齐芳;在创作手法上,主张师法自然与转益多师并重。这些观点极大地丰富了宋初的诗学主张,蕴含着宋初白体诗发展的新动向。田锡诗歌创作,虽是余力为之,但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他是宋初阶段学白诗人中成绩较为突出者是毋庸置疑的。李之鼎称他为:“其他诗文,气象宏博,允为北宋大家。”[10] 15清代四库馆臣对其人品与文品也评价甚高,他们说:“诗文乃其余事,然亦具有典型,其气体光明磊落如其为人,固终非淟涊者所得仿佛焉。”[11]1306都不是凭空虚美之辞。
注释:
① 转引自:刘培《论田锡辞赋的新变》,文史哲,2001(4):79。
[1]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 (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祝尚书.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M].成都:巴蜀书社,1995.
[4] 祝尚书.试论宋初西蜀作家田锡[J].四川大学学报,1990(2).
[5] 四川大学古籍所编.全宋文[M].成都:巴蜀书社,1990.
[6] 四川大学古籍所编.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7]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8]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 成玮.宋初诗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 祝尚书.宋集序跋汇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 (清)永瑢,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责任编辑 李秀燕]
On Tian Xi’s Poetic Thoughts
WANG Guo-lin
(DepartmentofChinese,Anhui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Chuzhou,Anhui, 233100,China)
Tian Xi, an honest official in early Song Dynasty, is well known in today’s academic circle not because of his rarely-discussed poems but because of his splendid ancient Chinese and ci-fu. However, he is a representative for bai-style poets in early Song Dynasty and his poetic thoughts are unique. As for poetic content and function, he advocated a combination of mirroring reality, serving politics and expressing emotions; as for poetic aesthetics, he emphasized both elegance and gorgeousness; as for poetic style, he praised colorful style but never looked down upon other styles; as for poetic skills, he stressed natural writing but never refused to learn from various sources; as for poetic language, he saw advantages in either fluency or brevity; as for poetic genres, he valued both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poems, etc.. These poetic thoughts are of highly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flect his open-minded literary view. Meanwhile, he puts these poetic thoughts into practice by creating poems. He partially puts bai-style poems in early Song Dynasty back into balance, which tended to go to extremes in leisurely content, linguistic simplicity, fluent expression, etc.. As a representative for bai-style poets, Tian Xi’s poetic thoughts and his practice greatly enrich later generations’ understanding of bai-style poems in early Song Dynasty.
early Song Dynasty; Tian Xi; bai-style; poetic thoughts
2016-05-09
本文系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项目(项目批准号:20141141)与安徽科技学院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AKZDXK2015C0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汪国林(1978—),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论的教学研究工作。
I052
A
1672-8505(2016)05-0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