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

2016-02-21

军工文化 2015年10期
关键词:凤林大梁美国宇航局

航天产品的特殊性和风险性,决定了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在十分艰苦和危险的条件下进行。高凤林在焊接一线甘于奉献,在最需要的时刻迎难而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为了满足大容量、大吨位卫星的发射,我国建造了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其中振动大梁的焊接是关键,焊缝强度要求不小于基材强度的90%,属于一级焊缝。而制作振动大梁的材料很特殊,它常温硬度高、韧性好,含合金元素多,焊接时极易产生合金元素烧蚀,造成基材强度下降,影响材料的机械性能,焊接难度很大。为了满足振动大梁的焊接要求,高凤林决定采用多层快速连续堆焊,使金属在熔融状态下尽可能减少停留时间,又不因冷却过快造成金属组织结构变坏,而这就需要在高温下连续不断地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度,高凤林的双手被烤得发干、发焦、发糊,鼓起了一串串的水泡。为了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他咬牙坚持下来,最终焊出了合格的振动大梁。在后来载人航天工程实施期间,对振动大梁进行升级测试,结果表明大梁焊接质量良好,承载能力可由原来的360吨提高到420吨,能为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继续服役。振动大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高凤林的手上至今还有因严重烤伤留下的疤痕。

高凤林在工作中敢闯敢试,坚持创新突破,将无数次“不可能”变为“可能”。某型号发动机阀座组件,生产合格率仅为35%。型号需求半年时间要拿出大批量合格产品。该产品采用的是软钎焊加工,而高凤林的专业是熔焊,这是一次跨专业的攻关。高凤林从理论层面认清机理,在技术层面把握关键。他跑图书馆,浏览专业技术网站,千方百计搜寻国内外相关资料。每天,高凤林带领组员在20多平米的操作间进行试验,两个月里试验上百次,理清了两种材料的成因机理,并有针对性地从环境、温度、操作控制等方面反复改进,最终形成的加工工艺使该产品的合格率达到90%。

2006年,由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为低温超导磁铁的制造难题陷入了困境。来自国际和国内两批技术专家提出的方案,都没能通过美国宇航局主导的国际联盟评审。一筹莫展之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打听到了高凤林,请他出手相助。高凤林到现场进行了基础性调研考证,并听取了之前两个方案的详细分析。他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指出:按照传统的控制方法,这两个方案都已无可挑剔,但对这种特殊结构,却存在重大隐患。他陈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最终获得美国宇航局和国际联盟的认可。他还以NASA特派专家的身份督导了项目的实施。一位专家这样评价高凤林:“你既有深厚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你是两个维度看问题,看来高技能人才大有用武之地!”

猜你喜欢

凤林大梁美国宇航局
人是会变的
封侯功
“铁裁缝”高凤林,为火箭焊“心”
高凤林:为工匠代言
画梅
美国宇航局拍摄地表画面 色彩斑斓美丽
人 物
重返月球